現在,我們對「通緝令」這個詞絕對不陌生,它是由政府的公安部門發出的,是對一些觸犯了法律的人進行抓捕時所用的一種手段。我們所見過的通緝令一般會包含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信息,比如出生地,身份證號,所用的方言等等,有時還包括所犯的大概罪行。其中最關鍵的是每張通緝令上都會有犯罪嫌疑人的照片。
那麼,古代的通緝令又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常常看到某些人犯了法,會被官府通緝,這個時候官府會找專門的畫師描畫逃犯的畫像,然後將所畫的通緝公告分發至各地,各地再根據公告抓人。古代人給這些抓捕公告起了一個名字——海捕,海內外抓捕之意。這個畫逃犯畫像的畫師是不可能每個犯人都見過的,只能根據旁人的描述進行想像,然後作畫,所以畫像的辨識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肯定是和現今的照相技術相差千裡的。
既然按照古代的畫像技術來尋找犯人是收效甚微的,那古代人是靠什麼來抓捕逃犯的呢?其實古代還是有一些手段的。
第一個就是賞金制度。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哪個人看到逃犯都會想著交給官府賺點賞錢,所以,如同給逃犯設下了天羅地網,把它們淹沒在人民的包圍之中。同時,有些人為了專門掙賞錢,形成了特定的賞金獵人組織。所以像梁山好漢這種英雄,犯事之後也沒有出路,只能落草為寇了。
第二個就是身份憑證。古代雖然不像我們現代人一樣,每人有一個帶晶片的身份證,但是他們外出也是需要有憑證的,這種憑證大多數是傳信和府牌,比如西遊記中唐僧所拿的通關文牒其實就是一種通關憑證。這個東西在當時的通關檢查中是非常嚴格的,而且,古代的都城都有城牆圍著,進出城要經過官兵檢查,因此,如若是逃犯想進出城肯定是非常困難的。
第三個就是連坐制度。在古代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人犯罪,全家受累的橋段,這個在封建社會是官府為了便於管理而制定的一種制度。一般會將一村的鄰裡編成保甲,讓他們互相監督,一旦有人犯法了,別人也不會冒著株連九族的風險來維護你,另一方面,保甲制度也使得外面的陌生人很難融入到當地的居民之中,因此當人們看見身份可疑的外來人都會直接報官。
由此可見,海捕文書雖不可靠,但是有了以上三方面手段的輔助,逃犯想逍遙法外除了落草為寇,就只能隱居深山老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