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個體基因的不同,每個人在表型特徵、天賦潛能、營養吸收、藥物反應以及疾病易感性等方面會形成差異。在決定著疾病基因與外部環境這兩個條件中,人們的基因是與生俱來的,自身是不會改變的,而外部環境是可以改變的,是個可變數,由此來看外界的影響對人們的健康以尤為重要。
基因檢測可以在人們身體沒有患病的情況下,及時了解自己的基因缺陷,知道自身患病風險,對自己的疾病做到早知道、早預防、早治療,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預防、治療措施,使自己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等適應於基因的要求,努力避免外因的誘導和刺激,在基因檢測的基礎上能做到精準健康管理,同時能給病患制定個性化的精準健康幹預方案。
通過基因檢測,能幫助改善不科學的生活方式。謝爾蓋·布林是google的創始人之一。2006年通過基因檢測確認自己的基因攜帶著與母親同樣的「LRRK2」突變基因,攜帶這種基因使人患帕金森氏綜合症的概率被提升到30%~75%,通過對概率差異的了解,結合自身情況布林將自己可能患上帕金森氏綜合症的概率鎖定50%~55%。鑑於基因檢測報告顯示出的問題,他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堅持鍛鍊和飲用綠茶。「通過飲食和鍛鍊,我可以把自己的患病率降低一半,大概25%左右」,布林說。另外隨著講究進展,配合一些藥物治療和其他可能的治療方式,布林再次修改了他的病率:10%。
通過基因檢測,查知身體健康狀況,日常營養保健更有針對性! 基因檢測在膳食和保健品使用上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指導。基因檢測後,發現你某個基因缺陷或損傷處於較高水平時,專家會根據你的基因檢測結果,評估你對各種食物的消化吸收情況,告訴你每種營養要素對你基因表達的影響,並以此為依據,量體裁衣地為你設計飲食結構,為你配置適合你的個性化營養素攝入。
絕大部分藥物反應的個體差異都是體內遺傳因素造成的,通過基因檢測,人們用什麼藥、用多少都要因人而異,可以對藥物與個人身體進行個性化評估、診斷,進行個性化用藥指導。這樣就會大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同時也提高了藥物的療效,降低了不必要的醫療支出。
目前,臨床醫學難免不會有誤診的發生,基因檢測可以從人們基因層面上準確的找到患病根源及有關併發症,同時還可以根據基因要求來確定用什麼藥、用多大劑量等,幫助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並且省時、易便、節約。
如我國擁有35億資產的著名企業家王均瑤38歲死於直腸癌。直腸癌是所有癌症裡最容易醫治的,換個直腸只需要幾十萬。可悲的是上帝跟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他的直腸癌前期一直當作胃炎醫治,因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期,導致悲劇的發生。
再比如紅斑狼瘡的早期症狀為發燒、皮膚過敏等,如果不做基因檢測,很容易當作感冒、皮疹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