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30 來源:《中國教育報》
衛興華一生致力於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在經濟學界影響廣泛,為推動社會進步和變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儘管未能親赴人民大會堂領獎,衛興華獲獎感言仍飽含深情:「願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之樹根深葉茂,祝人民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從經典之作汲取智慧與力量
衛興華出生在山西五臺縣善文村一個農民家庭。小學時,他名為「衛顯貴」,寓意將來榮華富貴。從小目睹日軍暴行的他,在讀中學補習班時,把名字改為「衛興華」,立志抗擊日寇、振興中華。
1946年衛興華參加了黨的地下工作,1947年在解放區正式入黨,後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嚴守黨的秘密,出獄後轉到北平繼續從事地下工作。此後,衛興華先後在華北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學習。1952年,他於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
在讀政治經濟學研究室研究生之前,衛興華連「政治經濟學」這個詞都沒有聽說過。由於沒有基礎,他只好「笨鳥先飛」,除了吃飯睡覺,所有的時間都用來讀書。讀得越多,他越為馬克思主義真理所折服。衛興華說:「我從馬克思留下的大量傳世經典之作特別是《資本論》中汲取了智慧與力量。」
改革開放後,許多經濟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而這些都與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緊密相連。如何看待當時出現的私有企業,如何看待非勞動所得?社會上有些爭論。衛興華及時撰文,闡明了新時期的是非判斷。他還撰寫了大量關於經濟發展戰略的論文,為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時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不唯上、不唯書、不唯風、不唯眾」是衛興華的座右銘。這位被同行和媒體稱為「經濟理論的清道夫」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多年來致力于澄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被誤解或錯解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有關問題,他的觀點既有思辨性又有批判性,大多得到學界的認同。
求真、求實、求新、求善、求美
「如果把國內外的學者大師比作參天大樹,我不過是一枝細小的樹枝甚至只是一片樹葉。」衛興華說道。
可在他的學生眼中,衛興華本身就是一棵參天大樹。他紮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用豐厚的知識積累滋養了無數學子,用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許多同行和師生。
在校期間,衛興華每周都會指導學生討論經濟理論問題,為他們上《資本論》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課程,並指導學生發表論文、出版著作、參加全國性的學術會議。據學生回憶,衛興華對學生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資本論》是必修課,衛興華親自帶著學生逐段、逐句地學,大家有了問題直接問老師。學生的《資本論》翻開後全書密密麻麻都是標註。這樣的訓練為學生從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衛興華帶學生,不要求學生的理論觀點與其一致,而是主張教學相長,鼓勵大家提出不同意見。他的學生、同樣是經濟學家的洪銀興還記得,衛興華的第一課就在反覆講學風和治學態度,叮囑學生做學問不能隨風轉,不能做「牆上一棵草,風吹兩邊倒」的「學者」。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顧海良用10個字概括了衛興華教授63年的教學科研過程:求真、求實、求新、求善、求美。
推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如何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精髓傳承下去,是衛興華苦苦思索的問題。
「理論創新必須立足於發展馬克思主義,使之能更好地反映現實、指導實踐。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解讀上,更重要的是緊扣時代的脈搏,應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現實問題,推動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創新和發展。」衛興華說。
這些年來,衛興華不斷地寫文章,力求創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和闡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澄清一些理論是非。幾十年來,衛興華筆耕不輟,出版《走進馬克思經濟學殿堂》等著作40多部,成為中國最多產的經濟學家之一。
2016年,衛興華將獲得的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的100萬元獎金全部無償捐贈出來,用於支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研究、人才培養及優秀成果獎勵。他說:「只有高等院校的青年學生真學真信、踴躍投身,才能為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注入新鮮血液和生機活力,才能讓創新理論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衛興華說:「我有個信仰,就是為新中國而奮鬥,為老百姓富裕、安康、和諧生活而奮鬥。炭火燒完了,變成灰了,木炭還有點餘熱。我還在繼續燃燒著呢,我燃燒得還很旺。」(《中國高等教育》記者 唐景莉 韓曉萌 通訊員 顏梅)
(責任編輯: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