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應用經濟學科論文發表
近日,我院經濟與金融系鍾寧樺教授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姚洋教授及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申廣軍副教授合作的論文《民營企業融資難與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在《管理世界》2020年第2期正式發表。
1
本文研究背景與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經歷了巨大的市場化轉型,勞動力流動性越來越強,企業也可以根據市場狀況自主地做出與僱傭和工資有關的決定。然而,近期一些研究指出我國勞動力市場仍然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包括行業間、地區錯配問題等。
本文關注「中小企業招工難」與「大學生就業難」的兩難並存這一結構性問題。「中小企業招工難」現象發端於2004年前後的沿海地區,珠三角地區當時缺工尤為嚴重。其後,中西部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也在不同程度上面臨著類似問題。該現象最初只是表現為中小企業難以招到技術工人,但是很快蔓延到普通工人。幾乎與此同時,「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日漸突出。比如,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的調查顯示,201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僅為82.4%,超過100萬大學生在畢業半年後仍然沒有工作。「大學生就業難」不僅表現為總量問題,事實上還有多種其他表現形式,包括專業匹配度低、就業質量下降和工資增長乏力等。
人力資本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大學生就業難」說明存在人力資本的浪費,而「中小企業招工難」卻表明經濟總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因此兩個現象都有損於經濟增長和生產率的提高。對於這一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大多數研究從勞動供給的角度出發,以勞動市場分割理論為基礎,將就業難與招工難作為兩個孤立的現象進行分析。比如,從低技能工人(主要是農村轉移勞動力)的人口學特徵來解釋「中小企業招工難」;從高等教育擴張引發的高技能工人供給增加來解釋「大學生就業難」。但是,市場均衡是供給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兩難的並存反映了低技能勞動的供不應求和高技能勞動的供大於求,因此僅從不同勞動群體的供給差異來解釋上述現象並不充分,還需要從需求方說明社會為何需要更多的低技能勞動和更少的高技能勞動。本文認為,金融市場摩擦導致企業對不同技能的勞動需求同時出現扭曲,這與勞動供給因素共同作用,引發勞動力市場的技能錯配問題。
2
主要內容
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分析金融市場摩擦如何導致勞動力市場上的結構性問題。本文中的金融市場摩擦是指國企與民企在金融市場上面臨不同的融資成本。大型國企能以較低利率從銀行借款,而民企(尤其是中小企業)卻很難從正規金融系統中獲得足夠的貸款,只能轉向更加昂貴的融資方式。這種金融市場上的摩擦鼓勵國企選擇比民營企業更加資本密集的生產方式。
本文分析依賴一個核心假設——「資本技能互補」,即資本與高技能勞動的替代彈性低於資本與低技能勞動的替代彈性,由Griliches最早提出。生產要素間的替代彈性是生產函數的核心特徵。本文先使用工業企業資料庫初步驗證了這一假說在中國工業部門的適用性。
生產函數的這一特徵將金融市場摩擦與勞動力市場相聯繫。具體而言,企業對不同技能勞動力的需求無法根據供給結構迅速調整,從而產生結構性問題。本文在理論上比較了金融市場存在摩擦和不存在摩擦兩種情況下企業最優的勞動需求。由於資本技能互補,融資成本較低的國企因資本密集度較高而需求更多的高技能勞動和更少的低技能勞動,而民企恰恰相反。另一方面,由於民企在勞動力市場上所佔比重更大,導致金融市場摩擦對勞動力市場的總體影響取決於民企。因此,整個勞動力市場壓低了對高技能勞動的需求,而擴大了對低技能勞動的需求。結合這一時期的我國勞動供給特徵,催生出「中小企業招工難」與「大學生就業難」並存的現象。本文藉助中國工業企業資料庫與其他數據,對上述理論分析進行實證檢驗:首先,我們分析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是否影響其從業人員的技能結構。其次,我們考察如果民企能夠享受到與國企同樣的融資成本,勞動力市場對不同技能勞動力的需求會怎樣變化。
3
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實證結果顯示,融資成本與企業高技能工人比重顯著負相關,不同的穩健性檢驗都給出了一致的結論。機制分析顯示,融資約束主要通過企業投資來影響高技能工人比重。融資約束對民企的投資造成了阻礙,較少的投資與較低的高技能工人比重顯著正相關;而國企的高技能工人比重不受融資約束的影響,說明其投資對融資成本不敏感。反事實分析的結果顯示,如果民企的融資成本可以降低到國企的水平,大專及以上工人就業將增加1%~5%,而低學歷工人的需求將有所減少。因此,消除金融市場摩擦,可以從根源上緩解「中小企業招工難」和「大學生就業難」,減輕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底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本文說明,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狀,不僅降低了經濟的整體運行效率,更是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結構性問題的重要原因。要確保乃至進一步提升民營經濟在增加就業方面的貢獻,緩解其融資約束是當務之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進一步指出,只有「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民營經濟才能繼續在「……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文研究結論為這一判斷提供了理論支撐:要解決勞動力市場上的結構性問題,需要消除金融市場摩擦,使企業能根據它們的生產運營效率而非身份特徵獲取融資支持。
4
邊際貢獻與未來拓展
本文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有所創新和貢獻。理論上,本文以「資本技能互補」為傳導機制將金融市場與勞動力市場相聯繫,為理解企業的僱傭行為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指出金融市場摩擦不僅影響生產效率,更影響就業等民生問題。同時,本文所指出的不同要素市場之間相互聯繫的渠道,有助於我們以一般均衡而非局部均衡的方法來思考我國勞動力市場出現結構性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實踐上,本文為理解「中小企業招工難」與「大學生就業難」的兩難並存現象提供了嶄新的視角。現有文獻多是從勞動供給角度孤立地解釋這一現象,本文則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通過挖掘招工難和就業難之間的本質聯繫,從金融市場摩擦來解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
本文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尤其是,在理論分析中,我們沒有考慮勞動供給的動態變化。在長期中,勞動供給的技能結構會根據技能溢價進行調整,從而逐步消除本文所考察的結構性問題。相關問題可以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原文刊發:
申廣軍、姚洋、鍾寧樺:《民營企業融資難與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管理世界》,2020年第2期,第41~58頁。
教授簡介
鍾 寧 樺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經濟與金融系主任、應用經濟一級學科負責人、博士後流動站副站長
曾經兼任世界銀行短期顧問、現兼任上海市經濟學會副秘書長
2015年(32歲)獲得中國經濟學領域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還曾獲教育部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又稱「杜潤生」獎)、上海市哲社優秀成果一、二等獎、上海市社聯2015-2016年度十大推介論文、「青木昌彥經濟學論文獎」提名獎等重要獎項。
2019年獲得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2018年獲得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六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其中經濟類全國共5人),並獲得同濟大學青年五四獎章。2017年入選由中組部實施和選拔的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其中應用經濟類全國共4人)。2016年當選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系統優秀共產黨員、曙光人才和上海市年度「社科新人」。2014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
研究方向:以我國經濟改革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為出發點,重點是通過考察微觀企業、銀行與家庭的經濟決策,來理解我國各類宏觀經濟結構失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