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隨著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對機器人產業的大量投入,機器人的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行動上,機器人從過去的笨拙緩慢變得靈巧迅捷;在智力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在深度學習和人工神經網絡方面有很大突破;在使用場景上,機器人不但可以承擔工廠生產線上的工作,還可以走進家庭,掃地、澆水、做飯;從功能上,機器人不但可以替代手工操作,現在還在逐步替代腦力勞動。
機器人長得不像人?那很正常
我們抱怨很多現代機器人長得不像人,是有道理的,比如在現代化車間裡看到的機械手臂、會自動包裝的機器人、廚房裡炒菜的機器人、安裝在汽車裡的自動駕駛設備,還有客廳裡的掃地機器人。但是如果說機器人的智商不如人,則不完全正確。因為機器人在某些方面的才能已經遠超過普通人,比如智力搶答、下象棋等。如果說到綜合智力,機器人的能力正在接近人類。測量機器人的「智商」有一個方法,叫做「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是計算機科學和密碼學的先驅阿蘭圖靈在1950年設計出的,其內容是,如果電腦能在5分鐘內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且其超過30%的裁判相信是人類所答,則電腦通過測試。2014年,英國雷丁大學有一個機器成功地騙過裁判,讓裁判誤認為他是一個13歲的男孩。其實,家裡的掃地機器人也可以做到智商很高,之所以只是目前的樣子,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如果那樣做價格會非常昂貴。
曾在谷歌搜索部門工作的吳軍博士說:「機器擁有智能如今成為可能」。曾經缺失的一環今天已經接上了,這一環就是大數據。大數據讓機器具備了深度學習的能力和自主判斷的能力。現在的智能設備已經具備柔性,機器替代人正在全世界發生。
比如在工廠搬運的工位上,工業視覺公司的機器人已經可以對付大小不同、高低錯落的箱子,把他們搬運到相應的貨架,這在過去是很難想像的。
在服務行業,美國舊金山的動力機械公司曾生產出一款自動製作美味漢堡的機器人,它知道如何烤肉餅,如何把麵包切成片,如何加番茄、生菜和奶酪,做好以後還可以通過傳送帶把美味的漢堡送給顧客。英國MOLEY公司製作的機器人廚師,可以做出美味的飯菜,其售價大約10萬元人民幣。還有大量的機器人被做成玩具和表演道具。如今,孩子們已經不再喜歡不能動的毛絨狗,而是能做很多事的機器狗。
機器人廚師Moley,能夠模仿人類雙手的動作,抓住各類瓶子、罐子、
餐具、鍋和盤子,還能使用攪拌機、攪拌器、餐刀、菜刀和灶臺等
在農業領域,機器人也開始嘗試替代人的複雜工作。如採摘工作,採摘時要很清楚地定位要摘水果的具體位置,還要根據水果顏色判斷是否成熟。視覺機器人公司生產了一種像八爪章魚一樣的機器人,用3D視覺形成整棵樹的模型,確定每個果子的定位,這些信息被傳送到機器人的8隻手臂上,使其迅速採摘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