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教授王立銘:隔離是對抗烈性傳染病最有效措施之一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浙大教授王立銘:隔離是對抗烈性傳染病最有效措施之一
2020-01-29 21:35: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王立銘 本人提供

  (抗擊新型肺炎)浙大教授王立銘:隔離是對抗烈性傳染病最有效措施之一

  中新網杭州1月29日電(柴燕菲 趙曄嬌 王逸飛)29日,科普作家、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就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疾病發展和解決等問題,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

  病毒中間宿主可能是竹鼠、果子狸等動物

  導致這次疫情的源頭是剛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病原體從何而來?

  王立銘說,不少研究組在比對研究完整基因組序列信息後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和兩種天然寄生於蝙蝠身體內的冠狀病毒很相似:一種存在於浙江舟山地區的某種蝙蝠體內,序列相似度接近90%;另一種則存在於雲南菊頭蝠體內,序列相似度高達96%。

  王立銘認為,比確認天然宿主更重要的,是確認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也就是找到它從蝙蝠到人之間的中間鏈條,「竹鼠、果子狸等動物是可能的尋找方向。」

  他推測病毒來源是:某種寄生於蝙蝠體內的冠狀病毒因為某種原因進入了某種被人類大規模飼養的半野生哺乳動物體內;在那裡,病毒通過廣泛的互相傳播和突變,獲得了感染人類細胞並持續在人類個體之間傳播的能力;在2019年年末的某個時間點,它傳染進入了武漢一部分居民的體內並且導致了這場大規模的疾病爆發。

  他認為,在未來,規範野生動物販賣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傳染病管控措施。

  隔離是對抗烈性傳染病最有效措施之一

  關於此次疫情最終如何被解決,王立銘認為,藥物開發、疫苗研製等「遠水難解近渴」,而隔離始終是人類對抗烈性傳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面對一種新型病毒導致的傳染病,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有沒有特效藥』,『有沒有疫苗』。」王立銘指出,藥物開發也好,疫苗研製也好,從啟動研究到真正量產相當漫長,而防控傳染病爆發的時間窗口遠沒有那麼長。

  在其看來,隔離,始終是人類對抗烈性傳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他說,傳染病爆發的核心就在於它的傳染性。如果一個患上傳染病的人不能傳播給超過一個人的話,這種疾病自己就會慢慢消失。因此哪怕不掌握能夠直接殺滅病毒的藥物或者預防病毒的疫苗,只要能做到這一點——讓已經患病的人不能繼續傳播、讓還未患病的人不會被傳染——就可以有效防控這種疾病。

  王立銘還認為,接下來,研究各種微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研究人類傳染病的傳播規律和數學模型,建立更精確的疾病預警和追蹤系統,開發藥物,製備疫苗,研究疾病的基礎生物學機理等,應當成為中國科學家的使命。(完)

相關焦點

  • 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首場講座落地:浙大教授王立銘開講基因科技
    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首場講座落地:浙大教授王立銘開講基因科技   1月19日下午,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的第一場講座落地浙江圖書館。
  • 王立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接下來將會如何發展?
    在未來,規範和嚴打野生動物販賣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傳染病管控措施。實際上應對這類突然爆發的傳染病,人類掌握了一種非常古老但是異常有效的辦法——那就是隔離。隔離這個詞說起來通俗,但是背後的醫學原理是很深刻的。傳染病爆發的核心就在於它的傳染性:能夠從一個人直接或者間接的傳遞給另一個人或者更多的人。如果一個患上傳染病的人不能傳播給超過一個人的話,這種疾病自己就會慢慢消失。
  • 不一樣的浙大教授:王立銘
    這個小姑娘是王立銘的大女兒,今年剛六歲。爸爸的新書寫了什麼,她還搞不太懂,但她知道爸爸正在做一件「特別好的事兒」。在擁有了兩個女兒之後,王立銘覺得自己改變了很多。他心中隱隱有個念頭:當老師可以影響學生,當科普作家可以影響讀者。
  • 「斜槓青年」王立銘 | 人物
    :他既是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教授,又是本公號的籤約作者,寫了許多漂亮的科普文章。►王立銘和他的大女兒在新書發布會上,左一為王立銘的老師饒毅教授,右一為北大教授魏文勝。 但對於專業選擇,王立銘不是沒有動搖過。
  • 統計數據顯示:社交隔離措施降低了其他傳染病的發病率
    伴隨疫情而來的社交隔離措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但是NBC的記者發現,實施社交隔離之後,包括流感在內的其他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也下降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新聞部的醫療記者約翰·託雷斯博士稱,全球的社交隔離措施似乎帶來了一線光明。He surmises these new habits could be driving down diseases.他猜測這些新習慣可能會降低一些疾病的發病率。
  • 常見傳染病家庭隔離方法 傳染病都有哪些
    其實市面上有很多最常見的傳染病是大家都不清楚的,因為,我們附近並沒有發生過這些病情,所以對他也不熟悉,那麼,一旦發生了的話就要看一下常見傳染病家庭的隔離方法都有哪些,畢竟有些病是具有傳染性的,所以必須要做好防護這方面的工作,另外要看一下傳染病都有哪些。這樣也有利於我們的了解。
  • 權威醫學雜誌刊發論文:武漢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發展
    研究結果揭示,公共衛生幹預措施在新發傳染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武漢採取的一系列不斷完善的公共衛生措施有效遏制了新冠疫情發展,這些防疫經驗可為全球疫情防控貢獻中國智慧。JAMA雜誌同期刊發編輯部評論充分肯定了武漢的防疫措施的重要性。
  • 浙江大學80後教授王立銘:科普衝動,按捺不住
    最近,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銘回了趟北京大學。在自己的母校,他帶著新書《上帝的手術刀》舉辦發布會。王立銘的上一本科普著作《吃貨的生物學修養》獲得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12年前,王立銘走出校園,帶著投身科研的熱忱,從北京飛到洛杉磯,又在2013年回到祖國的懷抱,2014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科研之外,他按捺不住科普的「衝動」:把關於科學的故事講出來。  讓公眾獲取專業的科學知識,不是科普最重要的任務  翻看王立銘的科普著作,覺得特別「接地氣」。
  • 金昌市第一個負壓隔離艙落戶金昌市中心醫院
    金昌市第一個負壓隔離艙落戶金昌市中心醫院 2020-02-28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人菌共生的角度探討生物安全與傳染病防控的新思路
    雖然人體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幫助人類對抗病原微生物的傷害,然而,從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十大傳染病即瘧疾、天花、西班牙流感、肺結核、黑死病、愛滋病、霍亂、斑疹傷寒、麻疹、猩紅熱來看,瘧疾致死人數達3億,天花致死人數達5億,說明這些烈性傳染病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壓力[11]。在瘧疾防控方面,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先生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做出了傑出貢獻[12]。
  • 常見的傳染病有哪些?
    常見的傳染病有哪些?傳染病由於其傳染性,根治和預防都非常的難,無數的人和動物都在不小心經意間受到感染,一旦爆發起來極難防控。非典型肺炎指不是由細菌所引起的肺炎症狀一種因感染SARS冠狀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
  • 新冠肺炎是乙類傳染病,卻按甲類防控!這個新晉「九品」高手為何...
    此前,1月20日,國家衛健委正式發布2020年第1號文件,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並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來源:國家衛建委官網)一系列應對新型肺炎的舉措,雷厲風行,令人振奮。
  • (解析)喜羊羊與灰太狼:二十一集,隔離是抑制傳染病的有效方法
    出來捉羊的灰太狼發現了被隔離在羊村門口的沸羊羊,竊喜天助我也,用吊車把沸羊羊連帶籠子搬回狼堡去了。村長給了喜羊羊一把可以裝載強力鎮靜劑的弩,讓他帶著這個去救沸羊羊,既可以讓灰太狼昏厥也可以讓沸羊羊鎮靜下來。
  • 烈性病毒中的新冠肺炎病毒:
      烈性病毒中的新冠肺炎病毒:烈性傳染病:天花,流感,肺結核,痢疾,鼠疫,麻疹,霍亂等等傳染病      細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百日咳、白喉、鼠疫(黑死病)、霍亂、傷寒、炭疽、結核、流腦、麻風、破傷風等      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天花、愛滋病、A肝、B肝、伊波拉出血熱、馬爾堡出血熱、登革熱、裂谷熱
  • 港媒:浙大最年輕教授「降職」 27歲博導曇花一現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網站上登出來的「致歉」參考消息網2月27日報導 港媒稱,第11批「千人計劃」青年人才名單近日公布,1988年出生的海歸學者陸盈盈成為今年最年輕的入選者浙大原先公布的簡歷,陸盈盈將以27歲之齡任該校教授、博士導師,引起網民廣泛關注。不過,浙大26日緊急澄清「網頁內容有誤」,並將陸盈盈職級修改為特聘研究員。據香港《成報》2月27日報導,一篇名為《浙江大學將現88年教授、博導》的文章近日在微信圈瘋傳,1988年、教授、博士班導師和浙大幾個關鍵字組合,引起內地網友廣泛關注。
  • 為何很多烈性傳染病都起自非洲?科學分析,大概有這些因素
    (首先聲明:本文絕無種族歧視的意思,我個人也和非洲朋友交流過,他們也很友善)最近,我們一直在介紹各種人類歷史上的傳染病。其中,除了古代的那些烈性傳染病起源於歐洲之外,現代的很多傳染病如伊波拉、愛滋病等,都最早發現於非洲。大家很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何非洲有如此之多的病毒,而且這些病毒如此恐怖呢?
  • 浙大課題組揭"吃"的奧秘
    浙大課題組揭"吃"的奧秘 圖片來源:網絡   當你感到特別餓時,似乎連平時不愛吃的食物也會覺得特別香。這是為什麼?這背後是有科學依據的。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王立銘課題組通過在實驗室中重現果蠅的覓食行為,為我們揭開了關於「吃」的奧秘之冰山一角。
  • 浙大女教授獲腦研究國際大獎
    7月15日,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胡海嵐教授獲得第12屆IBRO-Kemali國際獎。該獎旨在全世界範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的科學家,每兩年評選一位。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她是亞洲第一人!
  • 中國工程院第二輪評審候選人名單公布,5位浙大教授上榜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王湛 通訊員 劉蘇蒙 朱佳靖不久前,中國工程院發布2019年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從531位有效候選人中,選出了222人。在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中,浙大教授佔據5個名額。以下是入選的浙大教授名單:童水光 浙大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候選人之一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 劉又寧教授:新發傳染病、細菌耐藥,抗感染之路任重道遠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感染疾病專業委員會(IDSC)第六屆學術大會即將開啟,作為本次大會的關注熱點之一,IDSC名譽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劉又寧教授在談及此次新冠疫情防控感受時說道。劉教授說,傳染病通常是指數級傳播的,時間非常關鍵。對於我國新冠疫情的暴發地武漢而言,如果早兩周封城,可能外地就基本安全了;如果再晚兩周,說不定整個中國就癱瘓了。所以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如果當某個傳染病尚未明晰時,寧可往最壞處著想,也不要心存僥倖。「我記得當時也有媒體給我打電話,當時我只是說應該實事求是,科學對待,殺雞要用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