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發布會開場前,一個穿紅外套的小女孩站上講臺,拿著話筒奶聲奶氣地說:「請大家關閉手機,向中間就座。」這引發了現場觀眾們的一陣笑聲。
這個小姑娘是王立銘的大女兒,今年剛六歲。爸爸的新書寫了什麼,她還搞不太懂,但她知道爸爸正在做一件「特別好的事兒」。
在擁有了兩個女兒之後,王立銘覺得自己改變了很多。他心中隱隱有個念頭:當老師可以影響學生,當科普作家可以影響讀者。
在王立銘眼裡,科普對於公眾最重要的影響,並不在於傳授多少專業的科學知識。
「現在的科學紛繁複雜,大部分理論和一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也不需要讓每個人都知道。重要的是科學的邏輯,就是當我們面對一個未知的新事物時,應該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思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
去年,一位佛教界的朋友讀了《吃貨的生物學修養》後,寫了一則評論:「我一向特別鄙視你們科學家,總要殺實驗動物。但看了這本書後,我理解了科學家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實驗,為什麼要先在動物身上測試,為什麼動物必要的犧牲對科學發現非常重要。」
這讓王立銘很高興:他做科普的目的,就是希望培養公眾的科學素養,讓大家理解科學家怎樣思考問題,能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科研工作及其中的每一次突破。
「在這個技術爆炸的時代,新事物每天都出現,缺乏科學觀念的人會感到無所適從。所以,我是寫給對這個時代充滿焦慮、對新事物懷有畏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