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你隆重推薦——《王立銘·生命科學50講》

2021-02-21 羅輯思維

今天,隆重向你介紹一個知識產品——

《王立銘·生命科學50講》

這是我們「得到」自然科學的第一課。

隨著這門課的上線,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人類知識圖譜的三大主幹終於在「得到」聚齊。

經過半年的打磨,我們敢拍著胸脯說:這是一門獨一無二的生命科學課。

為什麼敢這麼說?

1. 生命科學的每一次重大創新,都會給人類觀念帶來巨變。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更將看到它對人類生存方式帶來的顛覆性變革。這是我們選擇《王立銘·生命科學50講》,作為「得到」自然科學課程起點的原因。

2. 主講人王立銘,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同時也是現象級科普暢銷書《吃貨的生物學修養》《上帝的手術刀》的作者。不僅學術水平高,更是擁有超一流的講故事的能力。將複雜晦澀的生命科學,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講出來,最佳人選非王立銘教授莫屬。

3. 生物學思維是人們理解人類社會、商業和人生的最佳思維模型,正在網際網路時代,成為人類的底層思維方式。而這門課帶給你的,正是最純正的生物學思維。

4. 這門課,將帶你跳出以多樣性觀察地球生物的平視視角;直接站在宇宙的空間維度,和40億年生物進化史的時間維度上,俯視地球生命的本質。40億年的進化,50億個物種的生滅,它們有什麼隱秘的聯繫?

5. 在這門課裡,一條主線貫穿始終:上帝如何從無到有,組裝出了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50講內容,解決你關於「生命」這個話題的各種思考和問題。

6. 作為各個學科的樞紐,很多社會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生命科學領域裡找到。為什麼說人種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為什麼說人們對家鄉的迷戀是一種幻覺?……聽聽課程裡王立銘教授怎麼說。

7. 它將帶你從生命科學的視角,重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課程裡說:「生命在40億年的歷史上都是進化的奴僕,而今天人類已經站在了逆轉進化、徹底改變命運的拐點上。40億年,你我有望成為第一批掌握自己命運的生物。」為什麼?

8. 通過這門課,你將讀懂上帝如何用五步驅動了生命的運行:物質、能量、自我複製、細胞、細胞間的分工;同時,你也將獲得構建人類智慧的五大基石:感覺、學習、社交、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

經過半年的打磨,這門課終於可以和大家見面了。

向在過程中精益求精、死磕內容的王立銘老師,致敬。

《王立銘·生命科學50講》——

從這裡開始,「得到」將開啟自然科學的魔盒;

從這裡開始,你將收穫新的人生意義;

從這裡開始,迎接人類成為命運主人的新旅程。

▽ 戳此獲取生命的奧秘

相關焦點

  • 王立銘推薦 | 想更了解生命與健康,這些科普好書來幫你
    王立銘老師是得到App《生命科學50講》 《眾病之王的解決方案》課程主理人。他不僅是卓有成績的生物學家,還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每月6日,他還會在得到App中準時帶來《王立銘·巡山報告》,為你解讀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我們邀請王立銘老師為你開了一份科普書單,希望能讓你更加了解生命科學。
  • 「斜槓青年」王立銘 | 人物
    :他既是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教授,又是本公號的籤約作者,寫了許多漂亮的科普文章。世紀之交,當時的電視新聞裡每天都在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儘管這句話今天被調侃成了21世紀後半葉才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立志做科學家的他一心想投入這個蓬勃發展的學科。在旁人眼中,王立銘這一路走得順風順水。高考考入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大學時代曾在幾家不同的研究所參與課題研究,後又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
  • 王立銘線上講座:基因編輯,雕刻生命的手術刀
    基因編輯,雕刻生命的手術刀為你呈現基因編輯技術的來龍去脈以及對個人到底有何影響
  • 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首場講座落地:浙大教授王立銘開講基因科技
    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首場講座落地:浙大教授王立銘開講基因科技   1月19日下午,得到App「一萬小時計劃」的第一場講座落地浙江圖書館。
  • 浙江大學80後教授王立銘:科普衝動,按捺不住
    最近,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銘回了趟北京大學。在自己的母校,他帶著新書《上帝的手術刀》舉辦發布會。王立銘的上一本科普著作《吃貨的生物學修養》獲得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12年前,王立銘走出校園,帶著投身科研的熱忱,從北京飛到洛杉磯,又在2013年回到祖國的懷抱,2014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科研之外,他按捺不住科普的「衝動」:把關於科學的故事講出來。  讓公眾獲取專業的科學知識,不是科普最重要的任務  翻看王立銘的科普著作,覺得特別「接地氣」。
  • 不一樣的浙大教授:王立銘
    新書發布會開場前,一個穿紅外套的小女孩站上講臺,拿著話筒奶聲奶氣地說:「請大家關閉手機,向中間就座。」這引發了現場觀眾們的一陣笑聲。這個小姑娘是王立銘的大女兒,今年剛六歲。爸爸的新書寫了什麼,她還搞不太懂,但她知道爸爸正在做一件「特別好的事兒」。
  • 《給忙碌者的病毒科學》:帶你快速了解病毒,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韓啟德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 張定宇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鼎力推薦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最新力作《給忙碌者的病毒科學》作者:王立銘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了解人類與病毒相伴共生的歷史,走入入侵人類世界的病毒的隱秘世界,掌握抵禦病毒侵襲的科學方法,迎接與病毒共生的新常態未來。王立銘教授親述的硬核病毒科普,9大模塊,全方位直擊現代人最應該了解的病毒科學九大問題:畫像、入侵、流行、隔離、疫苗、藥物、溯源、歷史、未來;1份側寫,囊括我們必須了解的10種病毒。所有因新冠疫情而渴望了解病毒的人,都能在本書中有所收穫。
  • 王立銘:靈魂出竅,科學上終於有了新解釋?
    ,每月6日通過《知識分子》發布生命科學·巡山報告,聚焦於每個月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其來龍去脈,以及對我們可能的影響。 在本期生命科學·巡山報告中,王立銘討論了新冠病毒真實的病死率到底是多少,以及關於靈魂出竅的新解釋。 讓別人替你運動,也能延緩衰老?
  • 這5本生物學著作,帶你讀懂生命的密碼
    生命是個神秘又迷人的話題,我們似乎每個人都了解,卻又沒有那麼熟悉。我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人類和其他生物之間,有哪些相似又有哪些不同?就讓這5本生物學著作,帶你懂得生命的密碼。面對未來,基因編輯的挑戰只會更多,擁有繞不過的,是科學與倫理的問題,多大程度上的基因編輯,才是尊重生命,而不是褻瀆人類,這條紅線應該畫在哪裡?科學家為這個問題依然爭論不休。
  • 專訪丨《上帝的手術刀》作者王立銘:基因編輯是擋不住的
    王立銘在《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一書的結尾寫道。而科學界已經開始未雨綢繆。2月1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與美國國家醫學院下屬的人類基因編輯委員會發布了一份白皮書,討論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的基因編輯在科學上、倫理上、監管上的問題。
  • 浙大教授王立銘:隔離是對抗烈性傳染病最有效措施之一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就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疾病發展和解決等問題,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  王立銘說,不少研究組在比對研究完整基因組序列信息後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和兩種天然寄生於蝙蝠身體內的冠狀病毒很相似:一種存在於浙江舟山地區的某種蝙蝠體內,序列相似度接近90%;另一種則存在於雲南菊頭蝠體內,序列相似度高達96%。
  • 王立銘專欄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銘為《知識分子》讀者撰寫一系列與職業選擇和發展有關的文章。王立銘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擁有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他還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及波士頓諮詢公司就職。作者將從自己不同尋常的職業經歷出發,分享關於職業發展的個人觀察與建議。這是本系列的第三篇。
  • 生命是什麼:「自私的基因」而已
    偉大的馬克斯·普朗克說過,一個新的科學想法最終勝利,不是因為它說服了它的對手,而是因為它的對手最終都死了。文 | 求心內佛 上次提了一個「精神生命」的概念,但是秉著不能瞎說的原則,最近去讀了兩本書:王立銘的《生命是什麼》與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 ​生命是什麼:「自私的基因」而已
    文 | 求心內佛上次提了一個「精神生命」的概念,但是秉著不能瞎說的原則,最近去讀了兩本書:王立銘的《生命是什麼》與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王立銘的書,是從生物學、科學科普的視角,帶領我們去領略人體的內部的那些生命的神奇,而道金斯的書,在前10章,看起來很讓人打瞌睡,在第11章起,他開始大談特談自己的「文化基因」的構想,十分有趣。兩本書結合起來看,就非常有意思了。
  • 王立銘:讓你好吃懶做的「節儉基因」,真的存在嗎?|巡山報告
    的 「生命科學·巡山報告」,該報告聚焦於每個月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其來龍去脈,以及對我們可能的影響。大家好,我是王立銘。今天是2020年10月6日,生命科學·巡山報告又和大家見面了。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月,有三件大事我覺得值得你關注。
  • 寧波科學探索中心好奇星科學節隆重登場
    11月1日-11月29日,寧波科學探索中心好奇星科學節隆重登場啦!本屆好奇星科學節特別建立4大跨界科學展區及科技潮流店,將複雜的科學概念可視化、藝術化,打造沉浸式科技空間,一起來創造和發現科學的無限邊界吧!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11月14日報導今日(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
  • 大商匯推薦 | 當科學精英們開始談錢
    FAST項目籌備之初,聽說貴州喀斯特窪地多,能選出性價比最高的「天眼」臺址,南仁東坐了50個小時綠皮車趕到貴州。王立銘形容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本身跟科學研究是有矛盾的,比如「你每天走進實驗室,腦子裡還在想這個月房貸怎麼還?小孩該去哪裡上小學?這個本質上是無法甩開負擔去做前沿的、冒險的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