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身患癌症的年輕人,他們還好嗎

2021-01-20 八點健聞

按照2013年的人口統計數據,平均不到兩分鐘,我國就會新增一位40歲以下的癌症患者。面對疾病,醫生和患者應該是盟友。受教育程度更高、對腫瘤認知更科學的年輕癌症患者,會不會給醫療體系帶來什麼變化?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

在一個消化道腫瘤患者群裡,同樣33歲的李琴和劉嵐看見了彼此,兩個年輕的生命以一種相似而又殘忍的方式交匯。

她們分別來自廣東江門和江蘇南通,她們同樣患有腸道癌,都失去了子宮和卵巢,也都發生了轉移。

她們是眾多年輕的癌症患者中的其中兩位。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2000年,20歲到39歲的年輕人每10 萬人有大約40個腫瘤發病,2013年變成了70個。13年間,漲了近80%。按照 2013 年的人口統計數據進行計算,中國一年新增 30萬名年輕的癌症患者,平均不到兩分鐘就有一位。

30歲的柱子哥也是其中一位,2018年10月確診濾泡型淋巴瘤後,她寫了一篇《如何度過人生艱難:魔都28歲硬核知識型美少女自救指南》,甚至還製作了思維導圖,把一個患者面對癌症可能面對的種種問題進行了梳理。

據美國杜克大學癌症生物學博士、科普作家、公號《菠蘿因子》的作者李治中觀察,「與50、60歲的患者相比,40歲以下的年輕癌症患者受教育程度更高,這導致了他們對於腫瘤的認知更科學。具體來說,一是沒那麼多偏見,二是沒有那麼恐懼,這部分人群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強烈的學習自主性。」

面對疾病,醫生和患者應該是盟友,年輕癌症患者有別於前輩的特點,會不會給醫療體系帶來了什麼細微的變化?

年輕患者喜歡鑽研,溝通起來更簡單

柱子哥屬於典型的「高知患者」(知識儲備量大,善於學習)。

復旦法學院畢業的她曾是一家私募基金的投資經理。2018年10月17日,收到病理檢查結果:濾泡型淋巴瘤2級(分級為2級,分期為4期B組)。

「擦乾手走到走廊上個廁所,失去時間感,好像是飄著過了十分鐘,完,全,懵,X。」她在文章《如何度過人生艱難》中回憶起那一刻的感受。

這篇文章迅速刷屏,全網閱讀量超過300萬,被各個情感類大號轉載,公眾號粉絲數從9漲到好幾萬。患病本來只有小範圍的身邊人知曉,文章的傳播為她引來了長達半個月的集中關心,她一一回復,「還好,在治療,沒事的。」

極短時間的恍惚後,柱子哥畫了思維導圖,她要像管理項目一樣管理癌症,因為太多的東西雜糅:經濟上的,情緒上的,每一件細碎又重要的事物上的,自己的,家人的……

△ 柱子哥的部分「硬核知識型美少女自救指南」

隨著治療的深入,信息越來越多,柱子哥把所有信息列表格整理歸類,從病程思維導圖、影響報告分析表格、血項指標圖表到病情總結等。如今累積的表格信息,能用A3紙列印出好幾頁。她也這樣建議自己的讀者,考慮到「排隊兩小時,看診五分鐘」是很多公立醫院的患者都要面臨的難題,歸納、整理資料能讓癌症患者在短時間內為醫生提供最主要的疾病以及治療信息。

李治中建立了一個兩百人規模的「年輕癌症患者群」,患者的年齡都在40歲以內,他們雖然不是生物醫學專業,但很多非常專業的問題都能自行解決,信息的來源也不局限於新聞報導,而是去查原始文獻,他們甚至會跟蹤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著名醫學期刊上的前沿研究。柱子哥也是在這個年輕患者群裡和很多病友結緣,認識了李治中。

反應在臨床上,腫瘤科醫生甚至會收到患者的治療建議,「有些年輕患者把功課做得很足,有時候會把醫生問得一愣,有的甚至跟一個醫生的腫瘤學知識都相當了。」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邵宜對八點健聞表示。

「我很喜歡跟年輕人溝通,因為很簡單,跟他說幾個數據、幾個研究,他自己就會去搜了,根本不需要跟他解釋,老年人你還得跟他打比方做比喻,然後還得說服他。年輕人只要把利弊,就是花費成本、代價以及獲益告訴他,他自己就會權衡想好」。浙江一位腫瘤科醫生說。

面對年輕患者,醫生更傾向於激進的治療方式

有著13年臨床經驗的邵宜說,她們科病房每個月收新病人40個左右,老病人150個左右,其中40歲以下佔到10—20%。十多年前,邵宜接觸的年輕患者基本集中在淋巴瘤、肉瘤等年輕人好發的癌種中,近年來,胃癌、結直腸癌等多發於老年人的癌種也多起來。

而由於工作繁忙、不太重視身體等原因,年輕人的癌種進展較快,她印象較深的是4年前一個30歲的腸癌患者,發現時癌細胞已轉移至兩側卵巢,僅化療了6個周期就去世了。

江蘇鎮江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邱志遠對八點健聞表示,「癌症畢竟還屬於『老年病』,所以對於40歲以下的癌症患者,我們會特別關注其腫瘤家族史和特殊接觸史」。

邵宜則說,除了關注家族史和接觸史,還會做基因檢測。常規檢測兩種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和林奇症候群(由錯配鹼基修復基因的胚系致病性變異引起的,並與腫瘤的微衛星不穩定性(MSI)相關,其特徵是結腸癌、子宮內膜、卵巢癌、胃癌、小腸癌、肝膽道癌、泌尿道癌、腦和皮膚腫瘤的風險增加。)

邱志遠和邵宜都表示:年輕人生命力較旺盛,而腫瘤的生長速度和細胞的分裂速度有關,所以年輕患者一般呈現出:腫瘤惡性程度高、進展速度快、易復發等特點。在治療方面,醫生也傾向於採用更激進的治療方式。

比如胃癌,60、70歲的患者一般採用「雙藥方案」,即草酸鉑+替吉奧,而30來歲的年輕患者則採用「三藥方案」,即鉑類+氟尿嘧啶類藥物+紫杉類藥物。

「簡單的理解,化療藥實際上就是毒藥,毒死癌細胞。加一種藥物毒性更高,副作用也更強。年輕人一方面因為腫瘤進展更快,所以治療方案會更激進,另一方面,他們又比老年人更能忍耐藥物的副作用。」邵宜說。

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健康

「大多數血液腫瘤的問題可以用錢解決,尤其是我們淋巴瘤群體,惰性淋巴瘤死不了人,就怕沒錢治。」柱子哥近兩年來在個人公眾號《一隻柱柱柱柱子哥》發文50餘篇,相當部分的文章是告訴讀者如何對抗大病經濟毒性、提高就醫效率。

比如如何善用醫療政策,能夠爭取哪些補助,如何挑選商業醫保,異地就醫應該注意的問題……每篇碼字上萬,沒有強烈需求或者缺乏基礎的讀者會覺得燒腦。

「年輕人有風險意識的太少,你不知道生病有多花錢,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健康。」

癌症對柱子哥來說並不陌生,高中時母親患乳腺癌,研究生時父親患晚期直腸癌。父母都於98年從國企下崗,後來父親只能打零工,一個月掙幾百元。母親在吉林的三甲醫院看病,一次治療花費上萬,最困難的時候,學費都交不起。

青少年時期對貧窮、疾病的體驗,讓柱子哥比大多數同齡人成熟。她20歲時就為自己買了第一份保險,工作後善於利用法律和金融工具轉移風險。

這也是她想傳遞給讀者的風險意識,但不是都能被理解,在一篇文章裡,她介紹了一款可以報銷腫瘤特效藥藥費的藥品保險產品,有人罵她「為五鬥米折腰」,她無語,「這個產品一年才交12塊保費……」

大病造成的經濟負擔已成為腫瘤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療時代不可忽視的問題。

2015年,一項針對北京地區6種腫瘤患者的診療情況和疾病經濟負擔分析的研究發現,食管癌、胃癌、結腸癌、肝癌、肺癌和乳腺癌自費患者家庭的災難性衛生支出發生率高達81%,其中,沒有醫療保險的自費食管癌患者其家庭災難性衛生支出發生率近乎100%。

不過,年輕患者有商保的比例在提高。有著20年腫瘤臨床經驗的邱志遠表示,在醫保之外購買商業保險的患者不到10%,老年患者購買大病保險的更少,而大約有25%的年輕患者購買了商保。

有保險,就意味著有了更高的支付能力。

年輕人更能平靜接受患癌事實,有人準備去世後捐獻遺體

浙江一位腫瘤醫生每年看1500位左右的癌症患者,他說,「大部分年輕人能比較平靜的接受患癌事實,比如根據自己的情況,沒錢了我就不治或者怎麼樣,大部分都是比較理智的。反而老年人有時候很容易感情用事,而且很多時候掌握不了完全的信息,家屬不告訴他」。

今年33歲的李琴,從2018年3月開始,就覺得胃不舒服,脹氣,偶爾噁心,縣醫院的醫生懷疑是胃病,她便自行吃藥。

5月31日,李琴感到腹部劇痛,去離家最近的三甲醫院——江門市中心醫院檢查,發現卵巢裡一個兩釐米大小的囊腫。

6月底,她再次去做MRI(核磁共振),囊腫竟一下子竄到了8釐米。醫生立馬安排了開腹探查,不出所料,惡性腫瘤,從小腸轉移過去的。手術中,李琴被切掉了子宮、兩側卵巢、以及一段70釐米長的小腸。

「小腸癌相對結直腸癌來說,發病率較低。再者,小腸鏡操作困難,檢查時間長,而且操作併發症的發生率要更高,很多患者無法耐受檢查全程,確實有漏診的可能。」邵宜對八點健聞表示。

手術之後,李琴在江門中心醫院化療了12次,2019年5月第一次復發,癌細胞轉移至肝臟,後於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化療了6次,兩個月後再次復發,在主治醫生的引薦下,進入一個靶向藥臨床試驗組進行盲試(基因檢測沒有合適靶點,但依然服用靶向藥),1個月後因嚴重的藥物性肝炎被要求出組。

2020年1月18日,醫生建議李琴開刀,但臨近春節,手術被安排在了1月31日。就在這個當口,疫情突襲,大多數醫院關閉科室,非新冠患者只收急診,手術被耽誤。李琴於2月3日、5日兩次網上掛號都被退了回來。

2月10日,終於看上病。當晚,收到檢查結果,「腫瘤轉移到了肝臟、乙狀結腸、以及周圍的腸繫膜、腹主動脈旁、腹膜後、左側盆腔、左側鎖骨上窩的淋巴結……CT擬分期:T4aN2M1(即晚期直腸癌)。」最後這個數字和英文字母夾雜的名詞她不是很懂,複製了貼在搜索框,其中一個結果顯示「晚期中的晚期」。「接受不了啊」,李琴說,醫院附近的酒店裡,她和母親抱頭痛哭。

2月12日,李琴被告知手術已再無必要,醫生建議「先化療控制」。

半年來,李琴幾乎每次排便都要吃瀉藥,全身痛的時候不敢吃會導致便秘的止痛藥,只能硬扛著,痛得夜裡根本無法入睡,為了避免排便,甚至不敢進食,身體枯萎下去。

7月6日,她再次住進醫院附近的酒店,於當天接受了核酸檢測,若是陰性,第二天即可入院,等待造口手術——由於腸道無法和肛門相連,於是將腸道的一部分外置於腹部表面,用來代替肛門排便。這是經多學科會診後給出的治療方案。

漫長的煎熬摧毀了她的意志,更顧不上年輕女性的體面。她說,「生病兩年多來,這次是最難熬的,手術沒有化療痛苦,化療又沒有無法排便痛苦。」

最難捱的時候想到了輕生,但跳樓擾亂公共秩序,投河麻煩人家打撈,上吊會嚇到家裡人……網上搜輕生的方式,頭一個跳出來的消息是「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我們仍然可以療愈自己。」後面跟著一串求助電話。她無奈,「跟抑鬱症患者不一樣,我這個(痛苦)是改變不了的」。

如果不發生奇蹟,李琴已沒有治癒的可能。「沒有機會了,到處都有(癌細胞),血液裡都是」,治療再也不能中斷,一旦停止,身體就會被癌細胞侵蛀,直至損毀。「我停止治療只有兩個原因,一是沒錢,二是沒藥」,她說。

患癌以來,李琴在輕鬆籌上眾籌過一次,獲得善款1萬餘元,到目前為止總共花費十幾萬元,這對一個貧困家庭來說,不算小數目。手術後,她會持續打一種國產PD-1抑制劑,一針大概花費5,000元。

2018年第一次得知自己患癌後,李琴就在紅十字會官網上做了捐獻器官的登記。後來才了解到,癌症病人經過長期的治療,各個器官都難以符合捐獻標準,唯一能捐的只有眼角膜。這幾天,她在想怎麼能把器官捐獻改成遺體捐獻,去世後去醫學院做大體老師(捐獻遺體用於解剖學習)。

但眼下,她更期待幾天後的造口手術。

從前的幸福是個雞蛋,現在連流沙都能篩出來

兩年的治療並沒有讓柱子哥的身體狀況變好,她的情況太罕見了,與淋巴瘤一起被查出的,還有系統性紅斑狼瘡——一種好發於年輕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不去抵抗癌細胞,轉而去攻擊自身組織。「身前是免疫系統對全身臟器的攻擊,身後的是癌細胞的瘋狂進展,腹背受敵。」

第一線標準的治療流程結束後,柱子哥兩個月就復發了,而跟她同癌種的病友化療後可以維持3、4年。她的情況由於缺乏參照,各個專家給出的治療方案都不同,醫生也只能和患者一起摸著石頭過河。

2020年1月中旬,柱子哥去了武漢大學同濟附屬醫院血液科找專家,回到上海後武漢疫情爆發,想起血液科和呼吸科在同一層樓,而診室外挨挨擠擠地坐了200多人,幾乎都沒戴口罩。彼時正在武漢做項目的兩個同事十分後怕,她卻異常淡定。

△ 柱子哥在武漢同濟醫院

近日來,她一天工作8個小時,寫公眾號、寫書,她的新書《向陽而生:柱子哥的抗癌指南》剛於7月8號發售。李治中在推薦語中寫道「柱子哥是我見過最特別的癌症患者之一。她的文章很實用,又充滿人文關懷,帶著一種特別的力量。她的故事、思考和文字,展現著勇敢和擔當。」

2019年下半年,她在上海開放大學讀了一個大專——專業是老年服務與管理,學習老年護理和養老院管理,2020年7月初剛完成了考試。

以她的身體狀況不太可能去養老院實踐,目的在於了解和學習,以便未來能夠更專業、更妥帖地照顧家裡的老人,也為了能在安寧療護志工服務中更多地體察臨終病人的需求。

她稱自己這個病有點像『老年病』,病房裡都是六七十歲的患者,見多了病中老人的窘狀甚至是慘狀,她感觸良多:「無論是在養老還是最後的臨終關懷,無論是人員資源還是社會認識,都是非常匱乏的,你真的去做就會發現天原來我們對老人和病人的關懷都太少了,(患者)基本上是非常沒有尊嚴的走掉了。」

△ 柱子哥在世界安寧療護日上演講

很多人把柱子哥的公眾號當成樹洞,向她傾訴隱秘的心事:有想跳樓、跳河的,有患抑鬱症的……她驚訝於苦難和幸福的多樣性,感嘆眾生皆苦。更多的粉絲給了她關懷和善意,得到的能量太多,她變成一個中轉站,把富餘的能量儲存下來,再傳給那些身處困境中的人。

2020年3月,受疫情影響,復旦附屬中山醫院腫瘤科病房總共只住了5個病人,她一人住了一間,15天沒洗澡、沒洗頭,為了造血幹細胞採集(骨髓移植的前置程序)接受了大劑量的化療,每天發燒……各種痛苦讓情緒和身體狀態都跌到谷底。

那晚,她一口氣寫下80個短句,取名為《80個覺得幸福的瞬間》,包括:「在床上輾轉兩個小時的噁心感,被滾下床一股腦的嘔吐解救,冰水漱口時的清爽感。」「上吐下瀉到失禁,還有力氣一個人收拾乾淨。」……

有人說這是正能量,她覺得太粗暴,「這只是生活裡的一點點正向感受,是在下沉的命運裡冒出來的,生病前,對幸福的感受顆粒度很粗,疾病像一個篩子,從前的幸福是個雞蛋,現在連流沙都能篩出來。」

▽ 一些殘酷的問題你身邊有年紀輕輕就患癌的朋友嗎?年輕人患癌比例越來越高,你覺得是因為什麼?如果不幸與癌症狹路相逢,你會怎麼辦?

楊媛 |撰稿

王吉陸|責編

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微信搜索「八點健聞」,獲取更多健康專業資訊

相關焦點

  • 那些得癌症的年輕人
    我去看了看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裡面說,2000 年的時候,20歲到39歲的年輕人每 10 萬人有大約 40 個腫瘤發病,2013 年的數字變成了 70 個。數據漲了 80 %。 越來越多年輕的人在患癌症。他們對「重要的事」的標準變了嗎?
  • 身患癌症的加拿大 17 歲球迷透露臨終願望是與詹姆斯握手
    身患癌症的加拿大 17 歲球迷透露臨終願望是與詹姆斯握手
  • 狗狗嗅出主人身體異常,它是姐妹倆的救命恩人,發現主人身患癌症
    狗狗嗅出主人身體異常,它是姐妹倆的救命恩人,發現主人身患癌症 2020-11-18
  • 那個「靠癌症賣慘」的網紅博主,在鍵盤俠的口水中,離開人世
    據媒體10日報導,10月6日,B站UP主「虎子的後半生」走了,在鍵盤俠們的唾棄聲中,在「靠癌症賣慘」的質疑聲中,離開人世。「虎子的後半生」是一位網紅博主,但他和網絡上其他博主都不同,因為他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身患絕症的他從2019年開始和網友們分享自己抗癌的經歷。
  • 年輕人患癌後的反思:我總是在拼命,一不小心就「拼」出了癌症
    年輕人不講健康,自以為是。 直到體檢單上顯示癌症晚期! 才來後悔,祈求重來,絕不再犯。 但人生沒有重來,只能痛苦繼續前進。 三個人生,三個故事,希望可以敲醒那些沉迷不悟的年輕人。
  • 身患罕見癌症,質子療法讓他們重獲「新生」
    對於他來說,因為癌症治療而失去聽力或說話的能力比起癌症本身要可怕得多,他希望能夠儘可能地保持器官功能。威廉士與癌症的鬥爭始於一次度假,那時他給自己的妻子看了一下脖子上的腫塊。「它已經持續了六個月了——或者一年。」連他自己都不是很確定。
  • 四川這位教授:身患癌症奮戰一線,完成多個價值千萬的項目,成果國際領先!
    他放棄大城市的繁華,留校任教近40年,身患喉癌,卻依然奮鬥在科研事業的一線,帶領團隊攻克眾多難題,推動我國交通技術的革新。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群湛。本來要分到北京,慢慢地感覺到把鐵道電氣化這個專業能夠擱到西南交通大學,這是國家的重視,能夠學這個專業本身,我們就代表了中國這個專業的水平是"國家隊",你自然這個責任和擔當就不一樣,峨眉再苦,這個專業需要一批年輕人。"從1982年1月畢業留校擔任助教開始,時至今日三十餘年過去了,李群湛一直從事著電氣化鐵路牽引供電系統理論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 誰說癌症患者,壽命不長?季羨林老人身患2種癌症,卻活到98歲
    很多人已經把癌症和死亡畫上了等於號,不過癌症確實很高的死亡率,即使治癒後復發率也很高,所以人們才對它如此害怕。但是癌症在季羨林先生眼中不把它當回事,季老從小就體弱多病,在90歲時更是患上了前列腺癌和膀胱癌兩種癌症!最終因為心臟病去世逝世,享年98歲。
  • 年輕人不得癌症?錯!這4個癌症晚期病例,都是年輕人!
    據全國腫瘤病登記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新增癌症病例約337萬例,比2010年增加28萬例,這相當於每分鐘就有6個人得癌。其中大城市中,癌症主要發病體現在胃癌、肝癌和食管癌這三種情況。很多人認為癌症只在中老年人身上發生,自己反正年輕,身子硬是得很呢!
  • 丁真抽菸,網友情緒一點就燃,揭秘年輕人與電子菸的那些事
    丁真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公眾人物,抽菸確實給很多年輕人做了錯誤的示範,這個需要站出來道歉並呼籲大家遠離電子菸。那麼,關於年輕人和電子菸我們今天就來深扒一下,抽菸這件事情為什麼對年輕人有這麼大的吸引力,目前年輕菸民群體到底有多大?電子菸的危害有多少呢?年輕人的第一口煙,大多是出於好奇嗎?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抽菸的呢?
  • 免疫細胞治療| 8年了,那個患白血病的女孩現在還好嗎?
    2020年5月,艾米莉發布了最新照片——8年沒有癌症了。8年前,這位身患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小女孩在生命垂危之際接受了CAR-T免疫療法,她是全球第一個接受試驗性CAR-T細胞免疫治療的兒童。
  • 湖南一獨居老人身患癌症,害怕死後沒人管,竟挖坑等死
    而近日在湖南武岡發生的這件事則更加令人難受,一名身患癌症的獨居老人,害怕死後沒有人管,結果這個老人竟然挖坑等死。 據媒體報導,湖南武岡有一位獨居的老人,而這位老人得知自己患有癌症之後,他害怕子女不在身邊,自己死後沒有人給自己抬棺材,所以就趁著自己身體還不錯的情況下,找藉口讓人給挖了一個坑,並且又讓人在坑裡放了一個比較大的罈子
  • 據中國運鴻肽家園新數據,抑鬱症不是年輕人的專屬
    據中國運鴻肽家園新數據,抑鬱症不是年輕人的專屬在中國,每100個人中至少有3個身患抑鬱症的患者。有數據顯示,抑鬱症患病人群在全球累計超過3.5億人,中國患者數量高達5500人次。他們多為年輕人、孕期或孕後婦女以及老年人。
  • 躲不掉的「996」,為什麼現在得癌症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曾經是最能概括這屆90後年輕人的詞兒。   然而,最大的90後已經步入而立之年,連最小的都在二十歲的邊緣試探——   仗著一副健康的皮囊,他們總在放肆地熬夜晚睡、久坐不動、不健康的飲食,不停地透支著生命。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癌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癌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摘要:   癌症在很多人眼中覺得是中來年人才會得的病,因為年齡確實是癌症的一個風險因素,年齡越大,越容易導致基因發生突變引發癌症。  不過,近年來,得癌症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多!
  • 年輕人就要拿命換錢嗎?
    這是社會和人性間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只有競爭才有出路,但是,這樣用生命在競爭的年代真的不該得到整治嗎? 面對這樣的社會的競爭機制,大部分年輕人不得不拼命,除了拼命加班,真的還有別的出路嗎?年輕人真的要為了錢,付出健康的代價嗎?
  • 張子健:螢屏中冷酷堅硬的他,生活中卻溫柔照顧身患癌症的前妻
    婚後的張子健在得知前妻李婷身患癌症時,便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了照顧前妻的責任,經常主動給前妻打錢,每次都是幾萬幾萬的給,希望她好好治病,還經常和共同的好友去看望她,安慰她。現任妻子方芸知道張子健是個重情重義的人,不但沒有阻攔張子健,更是給了他很大的支持。
  • ...身患癌症的護士一天小跑兩萬步……這群白衣天使無私奉獻撫慰傷員
    26日,記者再次來到醫院,探訪在緊張有序的搶救背後,那些發生在默默奉獻的醫護人員身上的感人故事,他們用付出和愛,以及精湛的醫術,為傷員們撫平傷痛。身患癌症哈市一院急診科護士鄧潔:突然接到這麼多傷員一天走了兩萬多步今年48歲的鄧潔是哈市一院急診科的護士,從事護理工作28年了。就在去年,鄧潔被查出了乳腺癌,手術後又進行了化療,今年5月份剛剛返回到工作崗位。
  • 他只有20歲,身患絕症,家人決定相信一種「不靠譜」的療法,可以嗎?
    雖然等待他們的都是死亡,但是作為患者他們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差別。因為,有關部門的是否作為,決定了一名絕症患者能不能明明白白就醫,有尊嚴地走完這短暫的一生。這個小夥子叫Neil Fachon,他那陽光帥氣的外表和病床上的血跡、導管格格不入。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患上結腸癌,為什麼?
    希望之城外科部結直腸手術系臨床助理教授Mark Hanna博士認為,將結腸癌當作是「老年癌症」其實是人們的一種誤解,對於年輕人來說,結腸癌是致命的。 「聽聞這個噩耗之後,我也非常震驚。一直以來,他都在與疾病進行鬥爭,在電影的拍攝期間還進行了手術和化療。我唯一能想像的就是他如何在處變不驚的狀態下,保持如此強大的內心去做到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