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這位教授:身患癌症奮戰一線,完成多個價值千萬的項目,成果國際領先!

2020-10-03 西南交通大學招生辦

他放棄大城市的繁華,留校任教近40年,身患喉癌,卻依然奮鬥在科研事業的一線,帶領團隊攻克眾多難題,推動我國交通技術的革新。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群湛。

百年樹人,執教不輟

這個世界缺的從不是選擇,而是做出選擇的勇氣。1982年從西南交通大學畢業之後,李群湛就留校任教至今。談及當初留校任教的選擇,他是這樣說的:"我是高中畢業四年之後考的大學,1977年恢復高考,一聲春雷,我們作為(高考恢復後)第一批的,考上了,我們這個專業在當年全國是獨一份的。本來要分到北京,慢慢地感覺到把鐵道電氣化這個專業能夠擱到西南交通大學,這是國家的重視,能夠學這個專業本身,我們就代表了中國這個專業的水平是"國家隊",你自然這個責任和擔當就不一樣,峨眉再苦,這個專業需要一批年輕人。"

從1982年1月畢業留校擔任助教開始,時至今日三十餘年過去了,李群湛一直從事著電氣化鐵路牽引供電系統理論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哪怕是在與病魔搏鬥最為激烈之時,他也從來沒有暫停過對教學和科研的關注,對學生的關心。

他在教育上認同"有教無類"、"英雄不問出處"的觀念,對學生們都一視同仁。教學時,向來是傾囊相授,無以保留。甚至哪怕是生活上的事,他也往往會予以重視,對於任何能幫助到學生的地方,都盡心盡力。

除了能力和成就,李群湛非常注重學者的道德品格。在談到未來工作時,他說:"掙錢是工作於成果的回報,但決不可把掙錢看得過重,看得過重可能會壞了人品,那就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了。人品壞了,就遺臭萬年,就像北宋的那些大奸臣,他們空有才華,後人無法欣賞,而得到的只能是唾罵。"李群湛猶如海上燈塔一般,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引領著一代又一代的西南交大學子。

以國為先,推動革新

站上三尺講臺,他是躬身教壇育桃李的老師。進入科研實驗室,他又是一名以同相供電為核心內容的新一代牽引供電系統理論與技術體系的開拓者。李群湛為整個牽引供電系統體系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科研團隊目前有70餘項專利,完成了多個價值1000萬以上的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代表我國在該領域掌握了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18年,青藏鐵路格拉段電氣化改造項目陷入困難。該項目地處青藏高原,具有"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特殊環境,沿線自然條件惡劣,牽引供電設施運營維護極其困難,並且線路存在連續的長大坡道,傳統牽引供電技術在青藏鐵路項目上的應用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了解情況後,李群湛多次奔走建議,大坡道區段的電氣化,應儘量少設置接觸網電分相,採用同相供電技術能夠達到這一目標,確保供電和行車安全,為工程設計提供了可行的技術方案,為鐵路運輸安全運行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切實解決國家重大工程面臨的難題。

作為一名資深研究者,他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向正處於摸索階段的同學們提出了一些理論學習上的訣竅,以及諸多寶貴的建議:"做研究最重要的是把基本道理弄清楚,從細節和小處著手……以後選擇項目課題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學習以往,少走彎路。"同學們聽後都不住地點頭。"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他立下的人生準則,"只有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才能有更廣闊的視野和不斷向前的動力。"李群湛如是說。

淡看病魔,詩寫人生

2010年,李群湛不幸被檢查出患有喉癌。"壯心高萬丈,人病錦官城",他用這樣的詩句描述當時的心境。在手術之後,李群湛脖子上的傷口一直無法癒合,始終要纏著紗布。每當學生們談及李群湛的病情時,氣氛總是變得有幾分沉重,但他本人對此卻毫無忌諱:"得了癌症的人,沒想到死那都是胡說八道,很多癌症患者都是嚇死的。"李群湛笑著說,"那我嚇不死怎麼辦呢,嚇不死就活著唄。"聞言,大家也都會心地笑了起來。李群湛說:"至少在詩詞創作上,病床給了我充裕的時間。在病床上,不著急,慢慢來,寫出來的東西可以反覆修改,有時候改出來的詞裡,最初的原稿一個字都不剩了,正所謂'舊句時時改,不妨說性情(白居易語)'嘛!"

李群湛除了作為工科教授,是牽引供電專家以外,還有另一個為人稱道的身份——"工科詩人"。他的同事、學生們都知道,這位工科教授很是熱愛鑽研詩詞。他的書櫃中藏書數百,其中關於詩詞的書籍就不在少數。他半開玩笑地說道:"其實我的書櫃裡講牽引供電的書我都不怎麼看,因為都是我寫的,但關於詩詞的書我卻看得很多,因為99.99%都是別人寫的。"以樂觀心態淡看病魔,用詩詞古句書寫人生。這份豁達和灑脫,讓無數學子為之感動。

回顧在西南交大近四十年的時光,李群湛感慨不已:"在中國,只要提到鐵道電氣化,想到的就是交大。我漸漸深刻地認識到:交大不僅是中國鐵道電氣化的搖籃,還是國家隊的排頭兵,所以我很感謝交大造就了我,成就了我,我要繼續為排頭兵增光添彩。"

今日我以母校為榮,他日母校將以我為驕傲。李群湛用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和對待教學、科研孜孜不倦的態度,書寫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詩篇。願這樣的精神能夠感染更多西南交大的學子,在追夢路上勇往直前,創造新的精彩!


關注"西南交通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國家首批"雙一流"、211高校——西南交通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西南交通大學官微、西南交通大學機關黨委官微、中國交通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國際領先水平!近日,四川這所高校重要研究項目榮膺科技進步一等獎!
    會上,西南交通大學蒲黔輝教授主持的&34;從400多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2019年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獎盃及證書該項目的主要完成單位有西南交通大學、四川交大工程檢測諮詢有限公司、浙江寧波甬臺溫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中交三公局橋梁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重慶女教授團隊:領先世界完成這一研究,成果糾正國外錯誤研究觀點!
    近些年來,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通過深入研究,挖掘出桑樹的很多潛在價值,取得了一個個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的帶領下,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何寧佳教授領銜的研究小組聯合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歷時三年完成了桑樹基因組研究,為桑樹學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 汶川地震後,毅然棄美歸國,如今成果領先國際
    &39;藍海&39;自由航行&34;2006年起,林媛任美國Intel公司封裝測試技術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於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從美國回到四川。當時,她已在美國科技和產業界做得很出色,很多朋友都勸她不要放棄美國Intel公司優越的工作而前往剛剛發生了大地震的四川。
  • 四川甲骨文排譜系聯成果明年出爐,古文字研究成果或將井噴
    早在2019年11月,在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推動下,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協調返聘學科帶頭人彭裕商教授,面向全國引進人才、招收博士後,形成6名教師、24名在讀博碩士的基本研究團隊,確保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薪火相傳、代代不絕。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一年,取得了什麼研究成果?
  • 核心成果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
    戰疫以來,廣東科學家形成價值共識、重視源頭創新,實現「政產學研醫檢」的大協作大聯合大團隊,加速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快把核心科研成果應用到臨床救治,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 武漢高校教授完成的科研項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主持完成的&34;項目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徐衛林主持的&34;項目從實驗室論證到企業應用歷時七年,基於傳統環錠紡紗技術上的重大創新該項目技術屬國內外首創,經鑑定為國際領先水平,對於提升國產高端紡織裝備水平及國際地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節能降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該項目在開展中還培養了多名投身一線具有豐富生產經驗的科研骨幹教師。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文章所有工作均在四川大學完成,鈕大文教授為通訊作者、四川大學為通訊作者單位。論文第一作者為學校博士生李仁哲、第二作者為碩士生劉達奇,論文第一作者單位為四川大學。該項研究獲得了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基金、以及中國藥科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的資助。
  • 大連這位女教授:從日本毅然歸國,填補國內空白,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
    她響應祖國召喚毅然回國,投身教育創辦特色專業;她和團隊的科技成果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應用於30餘個港口、船舶及鑽井平臺。近日,《大連日報》更是刊登了她的優秀事跡和科研成果。近年來,李穎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30餘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並作為唯一獲獎代表出席了科技部新聞發布會,是當年技術發明獎最年輕獲獎團隊。
  • 癌症早檢生物科技企業「高美基因」完成數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
    【獵雲網北京】7月28日報導獵雲網近日獲悉,據動脈網報導,癌症早檢生物科技企業「高美基因」宣布完成數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由南京江北新區科技投資集團旗下的高新創投獨家投資。高美基因CEO盧國華表示,感謝投資方江北科投的大力支持!
  • 2020年以來,西南大學連續在多個國際知名期刊發文,成果連連!
    研究得到NSFC-雲南聯合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的資助,相關成果於近期正式發表在合成生物學著名期刊《ACS Synthetic Biology》(美國化學學會·合成生物學)。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趙騰飛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廖志華教授為該論文通訊作者。
  • 萊蕪人體生物電共振治療儀科技成果「國際領先」
    人民網萊蕪6月29日電 6月22日,受山東省科技廳委託,萊蕪市科技局在北京組織了「人體生物電共振治療儀研製與應用」科技成果鑑定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中醫針灸學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石學敏等國內中醫、針灸學科知名專家成立的鑑定委員會,對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和北京神康醫用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完成的「人體生物電共振治療儀研製與應用」進行了成果鑑定,一致認為該項技術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極具推廣應用價值和發展前景。
  • 一線奮戰正當時 航空工業氣動院衝刺四季度
    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中國航空研究院全體員工腳踏實地、砥礪奮鬥,弘揚航空報國精神,堅決完成「十三五」任務目標,堅定迎接「十四五」改革與發展挑戰,共同奮戰,決勝2020!年終在即,航空工業氣動院決戰決勝2020攻堅正酣。
  • 清華大學康重慶教授牽頭完成的國際大電網委員會工作組技術報告...
    11月12日,國際大電網委員會(Cigre)工作組C1.39歷時4年完成的題為「強不確定性環境下的電力系統優化規劃」(Optimal power system planning under growing uncertainty)的技術報告(Technical Brochure)正式得到Cigre批准並在其網站發布。
  • 四川"超牛"教授:放棄美國優厚待遇,毅然歸國,成果獲國際認可!
    近日,中國僑聯官網公布了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獲獎名單,其中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院長王志明教授榮獲二等獎。這是王志明教授在2014年榮獲第五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團隊獎後,又一次得到中國僑聯的表彰。
  • 國寶級科學家又攻克一關鍵技術,國際領先,中國這項成果價值千億
    近日,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變身「網紅院士」給中國有志青年上了一課,這位老人用30年時間突破一項價值千億元的關鍵技術,詮釋了什麼叫做科技愛國。
  • 東北大學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入選國際知名期刊的Popular Articles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An End-to-end Steel Surface Defect Detection Approach via Fusing Multiple Hierarchical Features」入選國際儀器儀表類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的2020
  • 癌症治療取得新突破 —— 南醫大教授抑癌基因成果引關注
    醫療前沿前不久,由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辦的中國江蘇·大院大所合作對接會暨第六屆產學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談會於南京順利閉幕。本次大會以「智匯江蘇共創未來」為主題,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8個大院、大所1500餘名專家參展參會,展示了當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 從廠長到院士,他心臟裝5個支架仍奮戰科研一線,帶領團隊創下多個"第一"
    開發了國際首創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機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光、電一體化快速製造設備等。從廠長到學界專家,豐富的基層經驗讓他獲益良多1945年,盧秉恆出生於安徽亳州。&34;盧秉恆回憶道,因為改革開放後國家百廢待興,需要新的知識,所以他努力考了研究生,從生產一線轉到了研發工作
  • 電機系康重慶教授牽頭完成的國際大電網委員會工作組技術報告正式...
    清華大學新聞網12月1日電 11月12日,國際大電網委員會(Cigre)工作組C1.39歷時4年完成的題為「強不確定性環境下的電力系統優化規劃」(Optimal power system planning under growing uncertainty)的技術報告(Technical Brochure)正式得到Cigre批准並在其網站https
  • 2019年四川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是他們
    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孫朝暉攀鋼集團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實驗室副主任,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他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世界舞臺上,與同行高手競技,攻關國家重點項目,研發釩氮合金產品,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助力我國釩鈦資源開發與利用躋身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