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2020-07-02 理說萬物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電子這個名詞,但是電子作為粒子的一種,其特性卻不為大多數人所知。而叩開電子世界大門,也不過是一百年前。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初高中教科書上的電子繞核運動並不嚴謹

上過學的人或者稍微對物理有一點興趣的人,在科普書上都會看到電子是繞著原子核,按固定的軌道轉動。這一先入為主的直觀圖像,在現代物理看來是不對的。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為什麼不對?我們經常將電子運行軌道類比行星繞著太陽轉,似乎是發現了微觀與宏觀之間的聯繫。這也是湯姆孫、盧瑟福、玻爾等物理學家所倚仗的經典力學。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事實上,電子在原子核外有時以粒子形式、有時又是一種「物質波」的形式存在。這裡要清楚電子在原子中的大小,一般將原子比作一個大的足球場,那麼原子核就相當於其中的一粒砂子,砂子之外、足球場以內的巨大空間,就是電子的運動範圍。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電子的「站隊」——井然有序

對於多電子原子,電子在原子核外按能量高低,分層排列。就好比一個大的圓形看臺,第一層為2個電子「觀眾」,第二層為這8個電子「觀眾」,再往後又是2個電子,接著8個電子等等,按照能量最低原理排列下去。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以第1層的2個電子「觀眾」為例,它們離原子核最近,能量很低,以球形在原子核外運動,也就是說它們可能的運動範圍是球形的。在某一時間,在這個球內的任何一處,都有可能探測到電子。所以電子運動不是按固定的軌道,而是像帶負電的「雲」籠罩在原子核周圍,於是被形象地稱為「電子云」。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電子云示意圖

電子不等同於電荷

電子是最先發現的基本粒子,帶負電荷。它既可以被原子核束縛,也可以是自由運動的。對於導電的金屬,通常是表面很多的自由電子運動產生電流。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帶電粒子時常被稱為電荷,但是有人直接將電子等同於電荷,這是有失偏頗的。因為電荷本身並非粒子,只是為了方便描述,可以說電荷是跟著帶電粒子一起移動的。官方定義是這樣的:電荷是許多亞原子粒子所擁有的一種基本守恆性質。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負電荷與正電荷

有趣的是,宇宙也存在正電子,即帶正電荷的「電子」。在大爆炸的最初幾秒鐘時間,溫度遠遠高過100億攝氏度。那時,光子的平均能量很高,有足夠的能量來創生電子和正電子對。大約每10億個電子中,會有一個正電子經歷了湮滅過程而存留下來。而宇宙淨電荷量為零,呈電中性。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結語

物理學中的有些問題太過本質,目前的科學還無法解答,許多物理定律都還只是現象級的,比如,萬有引力定律、庫侖定律、光速不變,這些都只是實驗結果而已,就像蘋果砸牛頓一樣先發現了一個現象。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關於電子的研究仍在繼續,是現代社會的基石。例如科學家會談論到電子的質量和電荷,卻不怎麼提電子的體積,因為目前根本測不出來。還有其他理論闡釋了電子的性質,例如弦理論認為電子也不是最基本的結構,包括電子在內的所有基本粒子都是由振動的弦所組成。

100年前物理學家都搞不懂的神秘電子,你了解過嗎?通俗解釋來了

看了本文,你簡單了解「電子」了嗎?是否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呢?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理說萬物,你的私人科普顧問,每日更新科學知識,注重科學中的人文和精神關懷,讓「人」的意義凸顯,尋找生命意義。喜歡就來關注我哦,在這個魔幻而又現實的世界裡,一起加油吧!

相關焦點

  • 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量子力學是一門令人感到深奧、違反直覺的理論,但這個理論並不是所想像的那麼神秘與不可思議。如果你了解下面的量子力學基礎知識,你會覺得量子力學更容易理解。量子力學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稱為量子物理學或量子理論。
  • 【科學素質】通俗解釋:量子力學基礎知識
    如果你了解下面的量子力學基礎知識,你會覺得量子力學更容易理解。 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也稱為量子物理學或量子理論。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部分,涉及從炮彈到網球、汽車、火箭和行星等移動的東西。
  • 最通俗的解釋來了
    等離子體內部當然,上面對於火更準確的解釋是:火焰的主要成分是高溫氣體(中性氣體分子),加上電離度遠小於0.01的弱電離非平衡等離子體。固體或液體燃燒有火焰的都是先氣化,不能氣化的例如鎂燃燒,是沒有火焰的。火有重力嗎?
  • 神秘的分子料理到底是什麼?真的很高端嗎?其實大家小時候都吃過
    分子料理相信是這些年來很多人都聽說過的一個詞,而它也被稱為分子美食學,簡單來說就是把傳統的烹飪技術和方式用科學方法去解釋。下過廚的人都知道,做菜的時候每種配料需要加多少,火候需要怎麼掌握其實都是憑感覺和經驗,沒有辦法量化的去表達出來。
  • 聽聽兩位著名物理學家對它的解釋
    在我們的科學研究領域裡,要問什麼最神秘最讓人們難以琢磨,那一定是時間,可能很多人覺得,時間有什麼複雜的,每天24小時,一年365天,每天看著鐘錶指針走,那不就是時間嗎?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看到的時間就是真實的時間,但事實上,我們認為的時間概念只是人類自己為了好規劃和管理,自己加上去的,我們的時間是根據地球公轉周期,自轉周期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來定義的。
  • 「量子躍遷」通俗解釋: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躍遷」這一詞現在社會、經濟、思想、心理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但其科學涵義只能用量子力學來解釋。「量子躍遷」的過去:論爭初起在量子力學開初,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薛丁格並不贊同量子躍遷的想法,但一直也證明不了它是錯誤的。證明量子躍遷需要精確的測量,這在薛丁格時代是不可能的。
  • 用一個科學的通俗解釋來解釋夸克假設,便是量子糾纏
    我更願意用一個科學的通俗解釋來解釋夸克假設,便是量子糾纏。與經典世界不同,夸克的糾纏有可能同時存在於夸克網絡中不同節點之間。物理學家創造了量子糾纏理論,用一個量子不連續對應一個量子的糾纏關係。這個量子糾纏關係是有一個有趣的「距離"概念,就是能量「時間」的乘積。
  • 所有人都以為沙子是這樣落的,直到25年前物理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
    撰文 七君你玩過沙子或沙漏吧?沙子落下時,是什麼樣的?如果你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沙子落下來堆積成丘的時候,應該是均勻向下四處擴散的對吧。雪崩動態一般是由丹麥理論物理學家 Per Bak、湯超(目前是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和美國物理學家 Kurt Wiesenfeld 在1987年提出的自組織臨界性(SOC)理論解釋的。但是在25年前,雪崩動態和SOC理論不靈了。1995年,來自古巴哈瓦那大學的物理學家 Ernesto Altshuler 為了向學生演示沙丘的雪崩動態,找了一些沙子做實驗。
  • 不懂物理的裁判造成世界盃經典冤案,50年前物理學家就發現了球的...
    用「入射角等於反射角」來判斷的話,球如果第一次落地時已經踢入球門,之後應該會繼續向球門深處跳動,而不會自行逆向滾出來吧?Larrionda 顯然也是這麼看的。1969年之前許多物理學家也不相信球能從球門裡自行倒退出來。
  • 量子引力:量子理論+廣義相對論,100年來讓物理學家傷透了腦筋
    引力也是人類認識到的第一種基本作用力,卻到現在也沒真正搞明白引力是什麼。物理學家可以精確地描繪炮彈的軌跡,預測恆星或行星的軌道,卻依然弄不懂引力是怎麼與最小的粒子或量子發生作用的。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中,引力這個量其實就是空間本身,他的理論建立在平滑、連續的經典宇宙之上,因此無論你怎麼放大局部的宇宙,都能看到更小的區域,理論也都不會失效。(參考:
  • 電子到底是什麼?100年來大多數人都說不清,有的教科書都寫錯了
    初高中教科書上都是錯的上過學的人或者稍微對物理有一點興趣的人,在科普書上都會看到電子是繞著原子核,按固定的軌道轉動。這一先入為主的直觀圖像,在現代物理看來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對?我們經常將電子運行軌道類比行星繞著太陽轉,似乎是發現了微觀與宏觀之間的聯繫。
  • 歷史上偉大的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你聽說過嗎
    量子物理學可能不是最平易近人的,但你很有可能聽說過它的一些基本部分,比如原子。在20世紀初期,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發現了基本的原子結構——一個被軌道電子包圍的正電核,這為我們今天理解原子奠定了基礎。以下是您可能不了解的有關玻爾的13件事。
  • 哀悼過後,你了解過霍金眼中的宇宙嗎?
    因為太過離奇,距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遙遠,或許也是因為太過頻繁,人們對他的種種言論開始感到無動於衷,而全世界的媒體依然在忙於塑造這樣一位外形獨特的先知式的人物。當他離開,這個你我早已習以為常的世界將會變得不同。我們將會永遠失去那個獨特的形象和靈魂。霍金的去世,也給了我們一次真正去理解這位理論物理學家的機會。他的病情怎樣塑造了他獨特的形象和人生?他的研究領域究竟是什麼?他眼中的黑洞是什麼樣子?同事眼中的霍金又是什麼形象?他為什麼會寫出那本《時間簡史》,又是怎樣成了一位世界名人?
  • 別走,波函數你還沒解釋清楚,物理學家費曼:我解釋完了,看公式
    量子力學雖然過了100歲,但是量子力學依舊很年輕,它還不完善,但是它很科學,它還在成長。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然而從量子力學發展至今,不斷有質疑的聲音發出。跟各位看官匯報一下科學界做出來電子雙縫幹涉實驗的時間節點(僅舉例,並非全部,這類實驗實際上非常多。):1961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斯 約恩松創新地使用雙縫實驗來檢驗電子的物理行為,驗證了電子也會發生幹涉現象,實驗證明了電子的波動效應。
  • 誕生 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水結成冰,湯被煮沸……這種突然而徹底的物態轉變,在20世紀之前對人們來說還是神秘的。科學家觀察到,物質常常是逐漸變化的:將一堆原子微微加熱,體積會微微膨脹。但是如果在材料的臨界點附近輕輕推動一下,它就會變成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東西。破解「相變」謎題的數學關鍵在 100 年前首次被發現,並改變了整個自然科學的面貌。
  • 誕生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破解「相變」謎題的數學關鍵在 100 年前首次被發現,並改變了整個自然科學的面貌。眾所周知,伊辛模型最初提出時是關於磁體的漫畫式理論;現在則作為物理系統的簡單模型被廣泛使用——伊辛模型之於物理學家,就像果蠅之於生物學家。
  • 你搞清楚了嗎?
    但是,無論你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撇開建造CEPC所需的巨額資金不談,你知道大型對撞機是什麼嗎?它是怎麼撞的?它撞的是什麼?它又能撞出什麼來?只有搞清楚了這些問題,再去支持或反對,說話才有底氣,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下面就來簡單說說。一、什麼是大型對撞機?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人類習慣於相信自己眼睛真實看到的東西。
  • 普朗克都想不出來的玩意兒!「量子籃球」你聽說過嗎?
    魯迅曾經沒說過這句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解釋不通,穿梭時空。」就是告訴我們,沒什麼事兒是量子論搞不定的,有,就多堆疊幾個看不懂的物理名詞,咋咋呼呼糊弄過去,自然就順理成章了。此後的阿偉,常能看見兒子把書放在面前,一翻而過,口中念念有詞,他也想一探量子的奧秘,卻發現翻了十來遍,《葵花寶典》還是只能記住一個葵字。
  • 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費米悖論」
    ,抬頭望見滿天星星,總是會心有所想:有些人被星空的壯美所感動,有些人被宇宙的遼闊所震驚,還有人像筆者一樣感到存在危機,然後腦洞大開一會兒。回到我們我們之前的推算,如果銀河系裡 1%的智能文明成功的達到了具有星際殖民能力的 III 型文明的話,光銀河系就應該有至少 1000 個 III 型文明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些文明的存在應該很容易被留意到才對。
  • 世界最後一個全能物理學家,因車禍變普通人,連自己論文都看不懂
    你說愛大爺的東西是愚蠢的!給你五秒鐘,你重新組織一下語言。「第二個方程不能從第一個方程嚴格推出。它需要一個未經證明的假設,而且它也不是按照應有的方式為不變的……」小夥子沒完了。講的啥啊,完全搞不懂。但愛大爺畢竟是大爺,仔細聽了以後,表示:後面這位小夥子講的完全正確,諸位可以把我今天講的完全忘掉。這位懟愛因斯坦的不是別人,依然是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