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語言可以畫出來

2020-11-26 中國青年報

  要知道什麼是思維導圖,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大腦的語言。東尼?博贊說,大腦並不是用英語思考,也不是用中文思考。例如,當一個人聽到「蘋果」這個詞時,他的腦海裡首先反映出的一定是一個蘋果或者與蘋果有關的圖像。圖像和聯想才是大腦自己的語言。而思維導圖是幫助大家用圖像和聯想進行思維的工具,它是一種創

造性的、有效的記筆記的方法,它用文字將人的想法「畫出來」。

  所有的思維導圖都有一些共同之處:它們都使用顏色,都有從中心發散出來的自然結構,都使用線條、符號、詞彙和圖像,都遵循一套簡單、基本、自然、易被大腦接受的規則。思維導圖可以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它與大腦處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

 

 

相關焦點

  • 大腦的語言功能
    如果利用盲人點字法來進行閱讀,你就會利用到大腦頂部的感覺皮層,如果你聽別人在閱讀,你就會用到距離耳朵不遠的聽覺皮質,因此大腦的語言功能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同時大腦的語言功能又是可以相對定位的。1825年,法國一內科醫生提出:語言功能是由額葉特異地控制;1864年,Broca提出語言表達只由一側大腦半球控制,且幾乎總在左半球,法國神經科醫生Broca是將科學天平扭向大腦功能定位側的第一人,他曾遇到一位病人,該病人能理解別人的言語,但卻自己不能說話。病人死後,Broca對其進行 解剖,發現左額葉上有損傷。
  • Circuit Scribe:電路可以畫出來
    而在Kickstarter上,我們看到一支神奇的筆Circuit Scribe,可以把電路畫出來。這款產品的內部填充了可以導電的無毒銀制墨水,不管是資深的玩家還是小學生,都可以紙上畫出自己需要的電路,並在特定的位置放上電子功能組件,輕鬆製作出產品原型。
  • 機體大腦如何控制我們的語言功能?
    這些區域可以互相協作作為一個系統網絡來對文字和語序進行加工來確定文字的語境和意義,這將會鍛鍊我們接受語言的能力,同時這也意味著理解語言的能力,而這或許就是表達性語言的補充,其也是產生語言的能力。為了更加清楚地講話,你就必須想到一些詞彙來表達大腦的意思和信息,並且通過一定的語法規則將其組成一個句子,隨後利用機體的肺部、聲帶以及嘴巴進行發聲表達出來。
  • 陳根:一個大腦,兩種語言,轉換並不費力
    文/陳根目前,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學習和運用多種語言的人數不斷增加,他們能夠精準地來回切換不同語言。這也促進了關於語言轉換的大腦機制研究。2017年就有一項研究發現,短期的雙語切換訓練可以調節雙語者的語言控制機制,並引起相應的行為、腦電和腦功能激活的改變。
  • 男女處理語言信息大腦區域不同
    男孩與女孩處理語言信息的大腦區域存在差異(圖片提供: Randy Faris/Corbis) 根據在線發表於愛思唯爾期刊《神經心理學》(Neuropsychologia)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果,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在處理語言信息的過程中,似乎藉助了不同的大腦區域。這一發現表明,對男孩和女孩應當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 大腦如何處理電腦程式語言?
    電腦程式語言是近代科學的新產物。神經學家研究發現,理解代碼是需要大腦一個複雜的認知網絡才能完成的任務,與單獨的語言處理和數學分析都不一樣。
  •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這個數字的背後,蘊含著一個科學事實: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本文將向大家介紹一種有效幫助父母建立與孩子之間語言環境「語境思維」,並未大家詳細論證,父母的語言,為何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03激發大腦潛能的「語境思維」一個良好的早教語言環境並不單單只跟詞彙的輸入有關。在這個環境裡,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會更加親密。不可否認的是,語言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媒介。交談時,人們通過它來顯示自己對話題的熱衷,此外,語言還可以讓我們與他人建立情感的共鳴。
  • 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
    人類大腦的語言路徑此前被認為是僅在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萬年前——比之前的估計早2000萬年。這一發現是2000年由英國、美國和德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被稱為「弓形束」的大腦組織和一項人類語言路徑聯繫而得出的。「弓形束」是一束連接大腦中對處理語言很重要的區域的神經纖維。
  • 科學家發明了一種「神經解碼器」,可以將大腦活動轉化為語言
    讀心術機器的想法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震驚,但一種能將大腦活動轉化為語言的新設備,可能是那些失去聲音功能的病人走向生命線的第一步。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已經能夠做到的最好的在這方面的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使用的設備,用戶選擇的字母或單詞從屏幕使用運動的肌肉,他們仍然可以控制每分鐘只有幾句話。但是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了一種方法,可以將大腦記錄的信號轉換成可廣泛理解的句子。
  • 說兩種語言可能引起大腦變化
    在語言形成過程中,大腦會發出信號,可以觀察到能說兩種語言的人,與語言和認知處理有關的大腦活動可能會發生變化
  • 經常會用到的「心形」圖案,原來可以這樣畫出來
    這類線描畫你只需確定外輪廓的圖形形狀然後就是畫,畫,畫不用再為自己構圖能力太弱而煩惱圖形填充畫出來的線描畫有著容易上手平時我們用到圖形有很多種但最常用的莫過於圓形、方形、還有心形等在我的課程裡也用到了心形與方形的圖形填充喜歡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
  • 語言與大腦:神經語言學
    失語症被定義為由大腦區域損害導致的語言功能障礙,如對於語言的無法理解或不能表達。失語症最常見的病因是中風。當然,腦部重傷等也會導致失語症。這些都會使人有不同程度上的語言能力的降低。布羅卡失語症的主要表現是話語大量減少,表達扭曲且緩慢,說話困難。患者往往說話沒有語法。
  • 神經科學家終於追蹤到了大腦中的雙語語言轉換方式
    在一次討論中從英語對話中解脫出來,然後用中文把它變成正式討論的問題,是一個兩步的過程,需要一定程度的認知努力。直到現在,研究人員一直不知道完成哪一部分時,大腦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結束第一語言或從第二語言開始。
  • 男孩女孩用不同大腦區域處理語言信息(圖)
    男孩與女孩處理語言信息的大腦區域存在差異。(圖片提供: Randy Faris/Corbis)  根據發表在《神經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成果,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在處理語言信息的過程中,似乎藉助了不同的大腦區域。
  • 科普:大腦語言中樞熟能「節能」
    新華網東京2月18日電(記者何德功)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酒井嘉邦通過實驗發現,如果人們熟練掌握英語,其位於太陽穴深處的語言中樞只需很少的能量就可以工作,成為「節能型」語言中樞。  據《日刊工業新聞》報導,語言中樞與文字和語言的理解有關,在表達和記憶語言時發揮作用。醫生檢查語言中樞的情況還可以判斷語言障礙患者康復的效果。
  • 精通多門語言,對你的大腦有什麼好處?
    精通多門語言,對你的大腦有什麼好處?精通多門語言,可以在實質上改變你大腦的結構和工作方式:¿Hablas español? Parlez-vous français?你會說中文嗎?如果你能回答,「sí」, 「oui」或者「會」,或者看英文視頻無障礙,那麼說明你很可能精通,並可以使用多種語言。
  • 學術觀點 | 王士元 :語言演化和高更三問
    Wernicke的病人問題出在理解語言上, 如果問病人一句話, 他可以說上十幾分鐘, 所以他不是不會說話, 而是說的話無法讓人理解。他藉助顯微鏡把它們畫出來, 直到現在教科書都還在使用他的畫。海馬回對語言乃至人生都非常重要, 它能讓我們的經驗變成記憶。比方我們學一個新詞tarabu, 通過我們的海馬回, 我們才能對這個詞的意義得到長久的記憶。過了一段時間你還會記得, 也是因為海馬回的運作。還有一種神經元叫錐體細胞 (pyramidal cells) 。這種神經元, 長得有點像金字塔, 所以叫作pyramidal。
  • Current Biology:參與語言學習的大腦機制
    2018年3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學習一門新的語言與其說是一種藝術,不如說是一種科學。來自Sussex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當我們學習陌生事物的名字時,大腦參與學習的區域會主動的預測這些名字對應的事物的形態。而大腦對這些預測進行檢驗的方式就像科學家們檢驗其科學理論一樣。
  • 新研究:學習第二語言會影響大腦結構,提高大腦效率
    這些發現與其他觀察結果一致,此前的其他觀察強調,掌握一項新技能(如雜耍、彈鋼琴或操作特定工具)的人大腦結構也會發生變化。由於這些變化通常發生在與習得技能相關的大腦區域,因此掌握雙語和多語預計會影響與語言處理、學習和控制相關的大腦區域。
  • 有非語言信息主宰者之稱的大腦邊緣系統,到底是什麼?
    有了這個前提,就為了解所有非語言交流行為打下了基礎。不管是一個簡單的撓頭的動作還是創作一首交響曲,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大腦控制或指導的。根據這種邏輯,我們可以通過觀察這些行為來破譯大腦想要對外傳達的信息。生物學家發現,人的頭顱中有三個「大腦」,而且每個大腦的職責各有不同。它們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命令加控制中樞」,它駕馭著我們身體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