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環境因素
作物生長在田間,生長環境中的各種因紊都與作物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有些限制或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有些也可能沒有什麼明顯作用』但它們都是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生態因子或環境因素。
1.氣候因子
包括光照強弱、日照長短、光譜成分、溫度的高低與變化、降雨的多少與分布、蒸發量、空氣、風速等諸多因子,它們對作物的生長、發育、形態、結構、生理、生化以及地理分布等均有很大作用。氣候因子隨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
2. 土壤因子
包括土壤結構、土壤有機質、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土壤養分、土壤空氣、土壤酸鹼度等。
3. 生物因子
包括植物因子、動物因子、微生物因子等。植物因子即間、套作的搽配作物,各種雜草等,動物因子即各種有害、有益昆蟲、哺乳動物等;微生物因子即有害的病原菌、有益的微生物如固氮菌等。此外,由植物(作物)向周圍環境釋放產生的一類分泌物質,即植物生化互作物質(化感物質),也對作物生長發育有刺激或抑制作用。
4. 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是間接因子,其本身對作物沒有直接影響,但它通過影響氣候因子和土壤,從而影響作物生長。地形因子包括地勢、海拔髙度、坡度、坡向等。
略種環境因素對作物生長發育的作用程度並不相同,有些作大,有些影響小。其中U光、熱董、水分、養分和空氣是作物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是作物的生活因子,又稱基本生長條件。生活因子以外的其他因子也對作物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並不是作物生長所必需的。
環境因素影響作物生長發育的作用方式也有差別。有的生態因子直接影響作物本身,如雜草、病菌、有益或有害昆蟲和其他動物等,有的則是通過影響生活因子而間接作用於作物,如土壤有機質、土壤質地、地形等。
二、生態環境因素的控制與調節
1.作物生產與生態環境因素的關係
作物生活在環境之中,作物的生長發育與環境密切相關。對某一特定作物而言,產量的遺傳潛力是相對穩定的,但環境影響著發育並和遺傳成分發生相互作用,其最終結果及其確定地是兩者作用的產物,並非只是某一因素受另一因素的削弱或增強。
作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通過生理過程,最終反映在作物產品的品質和產量上,而所有環境因素的最佳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作物品種的產量及品質潛力。農業生產的發展過程就是人們不斷認識、協調作物與環境的關係,即協調作物生長發育的要求與環境限制因子之間矛盾關係的過程。克服生產限制因子後,在一段時間內,作物生產的產量與品質反應迪激增的,此後的變化就相對平穩。
2.生態環境因素的控制與調節
在自然條件下,無論作物的生態適應性多強,總有某些生態因子不能滿足作物優質、髙產的需要,如在眾多環境因素中,許多因素(如雜草、昆蟲、病宄等)是限制作物生長的。改善作物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是實現作物優質、商產、髙效生產的關鍵,因此對作物與環境的關係進行調控是必要的。
農業技術措施是調控和利用作物及其與環境關係的必要手段。人類通過戰培耕作措施幹預作物和環境,也就是通過作物栽培耕作措施來協調作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充分利用環境的有利條件,克服環境的不利因素,優化作物生育進程,使作物生產向著人類需要的方向發展。目前,在漫長的農業生產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採取不同措施,人類已經可以部分但有效地實現對特定環境因素的調控。根據作用對象,可以把調控作物生長發育的栽培耕作措施概括為3類:直接作用於生物體的,如整枝、打茬、噴灑激素等,直接改善作物的生活因子或者通過改變某一生態因子而促進作物生長發育的,前者包括合理密度、施肥、灌水等,後者包括中耕、除草、防病、滅蟲等,同時作用幹生物體和改善作物生活因子的,如深耘斷根等。目前生產中應用的載鎊措施,多屬於第二類,即以改善作物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為主。
但是,在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下,人類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環境因桌的調控。在眾多的環境因素中,很多是不能人為控制或難以人為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