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1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了一種猴子新品種——波巴葉猴。這種一直「隱居」野外的猴子長著「白眼圈」,身上的毛呈新潮的「奶奶灰」色。目前,其在野外的數量僅有200到250隻,瀕臨滅絕,科學家呼籲採取措施保護這一新品種。
圖片拍攝於2018年2月26日、緬甸波巴山,一隻成年雌性波巴葉猴和一隻小波巴葉猴在一棵樹上。德國萊布尼茨靈長類動物研究所於2020年11月10日供圖。
英國《衛報》指出,據11月11日發表在學術期刊《動物學研究》上的研究顯示,波巴葉猴(Trachypithecus popa)得名於緬甸的一座死火山,該地為它最大的棲息地,約有100隻生活於此。研究稱,波巴葉猴已經存在了至少100萬年。
事實上,根據從野生猴子糞便中提取的DNA,科學家們一直懷疑緬甸或存在一種猴子新品種,但很難找到證據。而證明這個新品種存在的第一個證據,來自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基因分析顯示,該博物館保存的、採集於一個多世紀前的標本,來自一個猴子新品種。
隨後,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在仰光的研究員、資深作者弗蘭克·蒙伯格和同事一起,把在森林裡收集到的一種猴子糞便樣本,與博物館的樣本進行了匹配,才揭示了此前不為人知的波巴葉猴,以及其仍在野外生存的情況。
2018年,這些「隱居」的猴子被拍攝到。影像顯示,波巴葉猴的腹部呈灰褐色和白色,前爪為黑色,像戴了一副「黑手套」。其尾巴有近一米長,長度超過身長,其體重約為8公斤。
然而目前,在野外只剩下200到250隻波巴葉猴,專家將建議將這種猴子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弗蘭克·蒙伯格表示:「如上所述,波巴葉猴已瀕臨滅絕。」他說,在整個活動範圍內,它們受到了狩獵和棲息地喪失的威脅。
FFI緬甸項目一位靈長類動物學家恩威·溫表示,「迫切需要更多的實地調查和保護措施,FFI和其他組織將把這類葉猴從滅絕(邊緣)拯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