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一位不知名網友的熱心告知下,我在海口龍塘鎮又發現了一座古村門。古村門位於龍新村委會下轄的文南村,起立於清朝同治戍辰,即1868年。
這天,我騎著小電驢穿越過那央古道,到龍新小學後,再往南前行不多遠,就到了文南村,一個美麗生態的石頭村。
文南村古村門位於村口,門匾正面鑿刻「文南睦族」,很好理解,文南村裡族人和睦親族;背面鑿刻福星拱照,意為走過此門者鴻運當頭,很有福氣。
村子前方是一片廣闊的田洋,不遠處有一座近年重修的宗祠。走進宗祠的大門,我從門廊處一塊清朝同治年間的古碑得知,這是一間朱氏宗祠。結合宗祠牌坊好古碑,我理了理文南村的歷史:太始祖自大宋欽任瓊崖協鎮,生八子。其中長子隨父還朝,其餘孩子肇基瓊州府各州郡,文南村乃是朱氏八子的其中一脈。
翻查史料後,我發現關於海南朱氏遷瓊始祖朱廷玉公的事跡,與古碑上記載近乎一致,初步可以判斷文南村朱氏族裔,就是朱廷玉的後世族裔。
史料記載,朱廷玉公在瓊娶國氏為妻,生八子:聖護、聖謨、聖訓、聖甲、聖誥、聖詔、聖泰、聖保,時稱「八龍」。他在瓊17年零1個月,戰績政績突出,於乾興元年(1022)5月,奉旨回京,御升殿前將軍、護國公。長子朱聖護隨父回京襲職,升武略將軍,任婺源總御千戶,遷居江西徽州婺源縣,後裔出了理學家朱熹等名人。
留在海南的朱氏子孫們隨母親國氏,立籍於瓊山縣豐好鄉宜州都晉江村(今海口市白龍街道晉江村)。次子朱聖謨隨國氏居晉江村,乏嗣,三子朱聖訓遷居澄邁縣魯鄒村,四子朱聖甲遷居定安縣田禿,五子朱聖誥乏嗣,六子朱聖詔遷居文昌市,七子朱聖泰遷居定安縣,八子朱聖保遷居瓊山東岸儒翠村。
宗祠另一個讓我比較注意的是神臺兩側存有一幅對聯,上書:文風蔚起宗風振,南國增輝沛國傳。不得不說這是一幅非常好的對聯,生動形象地道出了朱氏的淵源,沛國朱氏是朱姓中最顯赫的一支,今天大多數朱姓族人都稱自己為沛國世家,甚至海外朱姓華人之祠堂也以「沛國堂」為堂號。再者,也恰如其分地詮釋了文南村村名「文南」的真正含義。
在文南村走了一圈後,我看到隨地擺置著許許多多的長條石柱,剛開始感覺有些像古牌坊的殘存構件。但四周找一圈下來,卻沒有任何髮型,跟村民們聊了後,得知那些長條的石柱是舊時大戶人家的房屋柱梁,村子裡也從未立起過任何牌坊。
文南村不大,人文歷史遺留較少,走讀半個多小時就能走完。雖現代水泥建築穿插期間,但村落總體格局風貌依舊,仍留有一絲絲的古風古韻,走一走還是有不少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