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有一個老市村,這是一個古老的村子,它原稱嶺門圩,是五指山與漢區之門戶,因設圩鎮時間長久,被俗稱為「老市」,老市村故名。昔日這裡商賈雲集,如今這裡早已沒有了集市,村民以務農為生,老市村曾經的繁榮只依稀留存於村中老人的記憶裡。
老市村離瓊中縣城營根有20多公裡,是一個較為偏遠的村落。
村子的房屋建築和布局與瓊中其他村子大有不同:村中只有兩條主幹道,兩道交匯形成一個方方正正的十字,房屋都臨「十字」而建,狹長分布,是典型的集市區房子,村中房屋大門都朝向主幹道,每戶寬不過5米,長十幾米到六七十米不等,七八進的房屋比比皆是。
延伸數百米的老集市投射著昔日的商賈雲集,「目前村裡有437人,122戶,房屋108間。」村委會主任陳應超介紹,村中一共有30多個姓氏,村民祖上來自五湖四海,以前都以做小生意為生。
老市村如今已沒有了以前的熱鬧。
幾易管轄的老市村
瓊中黨史縣誌辦公室退休幹部謝晉頎主編的《瓊中鄉鎮行政村地名志》中有載,老市村元明清屬定安縣南鄉光螺圖嶺上峒。民國初,屬定安縣第四區楓嶺鄉,為嶺門圩。1935年改屬第九區嶺門鄉,為嶺門圩。抗日期間屬嶺上鄉。1948年8月劃歸瓊中縣,屬第二區大嶺鄉,第二年3月,嶺門48村和嶺門圩劃入定西特區。1950年6月,屬新民縣(今屯昌縣)嶺門鄉,1956年重屬瓊中,直到1983年,嶺門圩才更名為老市村。
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太平鎮,又名「嶺門墟」,太平鎮是光螺圖、思河圖、歸化圖、南蛇峒、加釵峒、紅毛峒、水滿峒、喃嘮峒、十萬峒等五指山黎區與漢界之門戶,同時也是山區貨物與漢區商品交易的集散地,雙日市集。因設墟時間長久,被當地人稱為「老市」。
法國人薩維納所著的《海南島志》載,「嶺門意思是山嶺的門,它實際上是進入黎區前所見的最後一個漢人墟市。有百來號商鋪,好些店子都是顧客盈門。」正因這樣的地理區位優勢,給村裡帶來了不少商機。村民們都幹起了小買賣,村中的糧店、小食店、油鹽店、工具店越來越紅火。
陳應超說,他們家族已在老市村居住了二百多年,從他記事開始,他家就在集市上開了一間小食店,店裡賣的油條、麻圓、糯米粑很受歡迎,生意很紅火。
曾經是通商必經之道的石蛇古道如今已雜草叢生幾近荒廢,古道上豎立的「蛇頭」石碑,靜寂地講述著曾經的熱鬧過往。
老市商貿盛一時
「嶺門和南豐是進入黎區的門戶和黎貨的集散地。南豐規模不大,只有一條街,每天的交易量裝不滿一輛牛車。嶺門的規模則大得多,附近有駐軍,集市是一條長街,兩旁有一些不錯的店鋪,街中間是木製的遮陽篷,到了開市的日子,小商販們就在下面支起貨攤,供應各式小商品。在集市上交易的有草藥、香木、藤、鹿角、鹿筋、幹香菇,還有大量肥田用的骨頭。」這是133年前美國傳教士香便文對嶺門鎮墟的真實描寫。
清光緒八年(1882)十月至十一月間,美國傳教士香便文在丹麥傳教士冶基善陪同下考察黎區。他們從南豐進入紅毛返回途經嶺門墟。後來,香便文在《海南紀行》中記錄下嶺門墟的繁榮。
作為黎貨的集散地,黎區的貨物自然多見,《海南紀行》中又載,「在一家店裡,我們看到一條巨蟒,屬於印度蟒,足有15英尺長,80磅重。這東西是在東南部30英裡外一個叫十萬峒的黎村捉到的,拿到這兒來賣。」
《瓊中鄉鎮行政村地名志》中有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四月,馮子材「平黎」抵五指山。是年,制定《撫黎章程二十條》,在嶺門墟設「撫黎分局」,置黎團總長,下設總管、保長、甲長、排長等官,加強對黎區統治。總管統轄全峒,峒內十家為排,三排為甲,三甲為保。是年,嶺門太平營汛駐兵80名。不難看出,當時的嶺門墟是五指山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隨著海南社會經濟的發展,古代社會的內部結構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集市作為社會的縮影,必然也受到影響。謝晉頎介紹,1952年秋,中央軍委派解放軍工程第一師、第二師指戰員在灣嶺地區修建海口至榆林中線國防公路,公路向五指山區延伸,人來人往的老集市,在中線國防公路開通後開始衰落。
熱鬧了300多年的老市如今已是一副安然世外的樣子,「村民從五六十年代開始就開始轉向別的營生。」陳應超說,隨著商鋪一間一間地關張,村民的身份也由原來的小生意人變為農民,他小時候聽老人說村裡是沒人種地的,有些村民掙了錢,便在其他村子買田置地,「但村民還是以做小生意為主,地大多是租給別人種,每年收取租金。」陳應超說。
石蛇古道,訴說老市過往
遍尋老市村,石蛇古道靜寂地講述著老市村曾經的熱鬧過往。
如果不是村中老人帶路,破壞嚴重、被雜草掩蓋的石蛇古道還真是難尋。在一片檳榔園的雜草叢裡,勉強可以看到古道的輪廓,離古道不遠處就是中線高速瓊中段的加章隧道。今年(2015年)5月,中線高速(屯昌—瓊中段)即將全面通車。
石蛇古道位於老市村東1.5公裡處,處於丘陵地帶,地勢南高北低,西南向東北走向,東邊為碑記嶺嶺尾,南連碑記嶺,西邊為碑記嶺主峰,北臨水溝。古道周圍沒有永久性建築,被農民開闢為檳榔園、橡膠園。石蛇古道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海南漢區與黎區貿易通商的必經之道。古道路面寬1.47米,其狀彎曲如蛇,當地人稱「石蛇」,由於破壞嚴重,石道長度已無從得知。
隨著鐵路公路航線的不斷開闢,我國古代的驛路交通系統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逐漸趨於瓦解和廢棄,石蛇古道也不例外。由於解放後開闢了海榆中線公路,古道已不再是交通要道,年長月久,古道被荒廢,村民在古道兩旁種上檳榔樹,挖取古道的石頭另做他用,造成路面損壞。石蛇古道2013年被列為瓊中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村民回憶,上世紀70年代末,有一風水先生路過此地,看見石道像蛇,嶺門市地形像蛙,為了不讓蛇吃掉青蛙,他便建議村民在「蛇頭」處釘一石碑,意為鎮壓住蛇。這一說法剛好符合村民們希望老市村恢復往日繁華的期盼,「大概是1979年時候,村民們用拖拉機從嶺門學校拉來一塊當時是做石凳面的石板,釘在古道與老市村交界的地方。」陳應超說。
撥開半人高的雜草,釘在古道正中央的石碑只有70釐米高,說是石碑,其實上面沒有任何文字。然而,「石蛇」雖已被釘住,但村民的願望終究沒有實現。
原標題:
瓊中老市村:黎漢交界古村落 集市貿易盛一時
(編者註:本文原載於2015年1月12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見刊略有刪減。)
來源: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作者:林容宇
圖片:朱德權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總監:李國棟
原標題:《慢讀丨海南這個黎漢交界古村落,曾商賈雲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