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丨海南這個黎漢交界古村落,曾商賈雲集!

2020-12-04 澎湃新聞

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有一個老市村,這是一個古老的村子,它原稱嶺門圩,是五指山與漢區之門戶,因設圩鎮時間長久,被俗稱為「老市」,老市村故名。昔日這裡商賈雲集,如今這裡早已沒有了集市,村民以務農為生,老市村曾經的繁榮只依稀留存於村中老人的記憶裡。

老市村離瓊中縣城營根有20多公裡,是一個較為偏遠的村落。

村子的房屋建築和布局與瓊中其他村子大有不同:村中只有兩條主幹道,兩道交匯形成一個方方正正的十字,房屋都臨「十字」而建,狹長分布,是典型的集市區房子,村中房屋大門都朝向主幹道,每戶寬不過5米,長十幾米到六七十米不等,七八進的房屋比比皆是。

延伸數百米的老集市投射著昔日的商賈雲集,「目前村裡有437人,122戶,房屋108間。」村委會主任陳應超介紹,村中一共有30多個姓氏,村民祖上來自五湖四海,以前都以做小生意為生。

老市村如今已沒有了以前的熱鬧。

幾易管轄的老市村

瓊中黨史縣誌辦公室退休幹部謝晉頎主編的《瓊中鄉鎮行政村地名志》中有載,老市村元明清屬定安縣南鄉光螺圖嶺上峒。民國初,屬定安縣第四區楓嶺鄉,為嶺門圩。1935年改屬第九區嶺門鄉,為嶺門圩。抗日期間屬嶺上鄉。1948年8月劃歸瓊中縣,屬第二區大嶺鄉,第二年3月,嶺門48村和嶺門圩劃入定西特區。1950年6月,屬新民縣(今屯昌縣)嶺門鄉,1956年重屬瓊中,直到1983年,嶺門圩才更名為老市村。

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建太平鎮,又名「嶺門墟」,太平鎮是光螺圖、思河圖、歸化圖、南蛇峒、加釵峒、紅毛峒、水滿峒、喃嘮峒、十萬峒等五指山黎區與漢界之門戶,同時也是山區貨物與漢區商品交易的集散地,雙日市集。因設墟時間長久,被當地人稱為「老市」。

法國人薩維納所著的《海南島志》載,「嶺門意思是山嶺的門,它實際上是進入黎區前所見的最後一個漢人墟市。有百來號商鋪,好些店子都是顧客盈門。」正因這樣的地理區位優勢,給村裡帶來了不少商機。村民們都幹起了小買賣,村中的糧店、小食店、油鹽店、工具店越來越紅火。

陳應超說,他們家族已在老市村居住了二百多年,從他記事開始,他家就在集市上開了一間小食店,店裡賣的油條、麻圓、糯米粑很受歡迎,生意很紅火。

曾經是通商必經之道的石蛇古道如今已雜草叢生幾近荒廢,古道上豎立的「蛇頭」石碑,靜寂地講述著曾經的熱鬧過往。

老市商貿盛一時

「嶺門和南豐是進入黎區的門戶和黎貨的集散地。南豐規模不大,只有一條街,每天的交易量裝不滿一輛牛車。嶺門的規模則大得多,附近有駐軍,集市是一條長街,兩旁有一些不錯的店鋪,街中間是木製的遮陽篷,到了開市的日子,小商販們就在下面支起貨攤,供應各式小商品。在集市上交易的有草藥、香木、藤、鹿角、鹿筋、幹香菇,還有大量肥田用的骨頭。」這是133年前美國傳教士香便文對嶺門鎮墟的真實描寫。

清光緒八年(1882)十月至十一月間,美國傳教士香便文在丹麥傳教士冶基善陪同下考察黎區。他們從南豐進入紅毛返回途經嶺門墟。後來,香便文在《海南紀行》中記錄下嶺門墟的繁榮。

作為黎貨的集散地,黎區的貨物自然多見,《海南紀行》中又載,「在一家店裡,我們看到一條巨蟒,屬於印度蟒,足有15英尺長,80磅重。這東西是在東南部30英裡外一個叫十萬峒的黎村捉到的,拿到這兒來賣。」

《瓊中鄉鎮行政村地名志》中有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四月,馮子材「平黎」抵五指山。是年,制定《撫黎章程二十條》,在嶺門墟設「撫黎分局」,置黎團總長,下設總管、保長、甲長、排長等官,加強對黎區統治。總管統轄全峒,峒內十家為排,三排為甲,三甲為保。是年,嶺門太平營汛駐兵80名。不難看出,當時的嶺門墟是五指山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隨著海南社會經濟的發展,古代社會的內部結構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集市作為社會的縮影,必然也受到影響。謝晉頎介紹,1952年秋,中央軍委派解放軍工程第一師、第二師指戰員在灣嶺地區修建海口至榆林中線國防公路,公路向五指山區延伸,人來人往的老集市,在中線國防公路開通後開始衰落。

熱鬧了300多年的老市如今已是一副安然世外的樣子,「村民從五六十年代開始就開始轉向別的營生。」陳應超說,隨著商鋪一間一間地關張,村民的身份也由原來的小生意人變為農民,他小時候聽老人說村裡是沒人種地的,有些村民掙了錢,便在其他村子買田置地,「但村民還是以做小生意為主,地大多是租給別人種,每年收取租金。」陳應超說。

石蛇古道,訴說老市過往

遍尋老市村,石蛇古道靜寂地講述著老市村曾經的熱鬧過往。

如果不是村中老人帶路,破壞嚴重、被雜草掩蓋的石蛇古道還真是難尋。在一片檳榔園的雜草叢裡,勉強可以看到古道的輪廓,離古道不遠處就是中線高速瓊中段的加章隧道。今年(2015年)5月,中線高速(屯昌—瓊中段)即將全面通車。

石蛇古道位於老市村東1.5公裡處,處於丘陵地帶,地勢南高北低,西南向東北走向,東邊為碑記嶺嶺尾,南連碑記嶺,西邊為碑記嶺主峰,北臨水溝。古道周圍沒有永久性建築,被農民開闢為檳榔園、橡膠園。石蛇古道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海南漢區與黎區貿易通商的必經之道。古道路面寬1.47米,其狀彎曲如蛇,當地人稱「石蛇」,由於破壞嚴重,石道長度已無從得知。

隨著鐵路公路航線的不斷開闢,我國古代的驛路交通系統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逐漸趨於瓦解和廢棄,石蛇古道也不例外。由於解放後開闢了海榆中線公路,古道已不再是交通要道,年長月久,古道被荒廢,村民在古道兩旁種上檳榔樹,挖取古道的石頭另做他用,造成路面損壞。石蛇古道2013年被列為瓊中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村民回憶,上世紀70年代末,有一風水先生路過此地,看見石道像蛇,嶺門市地形像蛙,為了不讓蛇吃掉青蛙,他便建議村民在「蛇頭」處釘一石碑,意為鎮壓住蛇。這一說法剛好符合村民們希望老市村恢復往日繁華的期盼,「大概是1979年時候,村民們用拖拉機從嶺門學校拉來一塊當時是做石凳面的石板,釘在古道與老市村交界的地方。」陳應超說。

撥開半人高的雜草,釘在古道正中央的石碑只有70釐米高,說是石碑,其實上面沒有任何文字。然而,「石蛇」雖已被釘住,但村民的願望終究沒有實現。

原標題:

瓊中老市村:黎漢交界古村落 集市貿易盛一時

(編者註:本文原載於2015年1月12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見刊略有刪減。)

來源:海南日報海南周刊

作者:林容宇

圖片:朱德權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總監:李國棟

原標題:《慢讀丨海南這個黎漢交界古村落,曾商賈雲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慢讀丨這位海南人是中國現代試驗物理的奠基人之一
    該校學生認為「這個成就是顏任光先生的貢獻」。因為在此之前,北大物理系並沒有實驗室,顏任光來了以後建起了北大6間實驗室:電振動實驗室、應用電學實驗室、光學實驗室三所以及放射X光實驗室一所。在學生的眼裡,這位個頭矮小、皮膚黝黑、不苟言笑的教授是一名聰慧過人也勤奮非凡的人。是他和李四光教授在北大首先創辦了「二院」即北京大學理工學院,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理工類高級人才。
  • 中國最美12個銀杏古村落,第一個就讓人驚豔,最美的一抹黃
    圖源丨攝影部落 80  坐標: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  最佳賞期:11月上旬-12月上旬  浙江 · 指南村銀杏  華東地區最美古村落  指南村,是一座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村,被稱作華東地區最美古村落之一。
  • 河南信陽最美8處古村落,豫風楚韻人居靜美
    古稱義陽、申州,地處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遊。江淮河漢之間,正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文化的過渡帶,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這裡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獨特的人文給信陽留下了許多古樸美好的村落。一起來看看最美的8處信陽古村落,你去過幾處?
  • 涵江這個古村落被打造成江南小鎮,古街老屋,古橋亭閣,相映成趣……
    白塘鎮集奎村是一個古村落,這個村落東連後宮村,西接周墩、江尾村,南鄰上梧村,北隔海與涵西街道涵西樓下、延寧社區相望。有一條狹窄而短小的古官道穿村而過。 古官道上有一條不足二百米長的筆直小街,小街兩旁清一色老屋鱗次,商鋪櫛比,其中有不少古樸又典雅的明清古民居。
  • 慢讀丨海南歷史上的「隕石之謎」
    在海南歷史上,也有過隕石墜落的現象,除了著名的白沙隕石坑,方志裡也不乏相關記錄。如明代正德《瓊臺志》就記載到:「弘治十一年(1498)七月十一初昏,有星自東南流於西北,聲響如雷。」這很有可能就是一次隕石墜落,但具體位置未提。歷史上,一些大小不等的「天外來客」,也曾光顧過海南。
  • 國家測繪局確定,這個地方是我國的地理「心臟」,還是一個古村落
    到了一九七零年,我國也是正式確定了地理中心位置,這個地方也是坐落在一個小村莊裡,這個村莊位於陝西省涇陽縣的永樂鎮的北流村,也是一個古村落,而這個古村落又成了我國的地理中心。為得出這個結論,許多工程師都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研究,直到一九七六年,才有了初步的設計方案。
  • 從新安縣土古洞茅房看農村古村落旅遊的發展
    01茅房背後的運營者思維話雖如此,但實際上,真正運營地比較成功的古村落寥寥無幾,截至目前,河南眾多古村落中真正能夠獲得遊客高度認可的更是屈指可數。究其根本,諸多擁有百年甚至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並沒有找到發展的核心在哪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在探索。
  • 白相摩洛哥古村落
    這個摩洛哥古村落建於公元8世紀,如今幾個上海人來到了這裡,爬山,曬太陽,拍照片。這個村落建於公元8世紀,是摩洛哥柏柏爾人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村落。幾十或幾百人住一道,又因為要抵禦外來侵犯,還建立了軍隊。村落裡有類似山洞一樣的場所,黑咕隆冬,深不可測。所以,這是一個居民和軍人一道生活的具有防禦性的住宅區。都說柏柏爾人戀家,不願意隨便搬遷。那就只能想辦法保護好自己了。這樣的村落很容易讓人想起三毛和荷西生活過的撒哈拉沙漠。
  • 廣州郊外古村落:始祖是養鴨高手,卻成嶺南「罕見」的「進士村」
    廣州郊外的這個古村落,視覺上真的是相當具有震撼力。怎麼說呢?在我走過嶺南地區許多古村落中,真的很難再找到一座能與這座古村落相提並論的,或具同等視覺震撼力的古村落了。走進這個古村落,就能看到的是連綿不盡的祠堂、書舍,而在每一座祠堂和書舍後面又對應著一列又一列古民居,整體感覺是氣勢恢宏,所有建築都能讓人感受到年輪流轉,生生不息。
  • 慢讀丨這位海南人是中國實驗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顏任光(1888-1968),海南樂東樂羅人,中國現代試驗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對發展我國的儀器儀表作出了重大貢獻。1948年,顏任光出任私立海南大學首任校長。這位從海南西海岸走出來的傑出物理學家,他的成長經歷、學術成就以及愛國愛鄉的精神,都是鞭策海南人、激發海南人文化自信力的難得的榜樣。
  • 慢讀丨這個海南人不得了,他是新中國第一代「晶體人」
    可是,就像拔南父老對自家遊子不了解一樣,物理學家吳乾章(1910-1998)的事跡在海南也鮮為人知。1933年,吳乾章從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並於次年考入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成為3名研究生中唯一的海南人。物理研究所的網頁這樣說:現在的物理所是由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和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併而成。作為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第一批研究生,吳乾章當年的研究方向是地磁場,是中國第一代「地磁人」。
  • 海南周刊|儋州峨蔓古鹽田:海岸鹽田古 盛夏鹽情長
    儋州峨蔓古鹽田海岸鹽田古 盛夏鹽情長儋州峨蔓古鹽田日出景觀。編者按日照充沛、海水優良的海南島,沿海地區自古就曬制海鹽,多年傳承,是海南重要的非遺傳統工藝之一。位於海南島西北海岸線上的儋州市峨蔓鎮,一直是重要的古鹽田。當地鹽民每年入夏以後,都會按先人傳下來的古法曬制海鹽,至今尤是。
  • 尋訪濟南古村落:長城古道,高山梯田,懸崖古村,風景絕佳
    一線,即齊長城沿線;五村,即為沿齊長城沿線的五大古村落,分別是下法山,中法山,上法山,臥雲鋪,祿家嶺村。這五大村落以臥雲鋪村名氣最大,故「一線五村」景區又名為臥雲鋪景區。「一線五村」景區森林覆蓋率很高,僅海拔84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0餘座,懸崖峭壁,高山梯田,風景絕佳;它包含了山東現存完整、規模最大的明清古石屋村落群,古石房600餘間,明清兩代石碑40餘塊,千年古樹40多株;除了古村落群,該景區還有「三景」,分別是齊長城,梯田幽谷,法山水庫溼地。
  • 多國留學生住進金華古村落 感受中國傳統建築魅力
    在接下去的21天的時間裡,洋學生們將體驗一場傳奇而美妙的古村落體驗之旅,其中有體驗園騎行、採制品茶、農耕文化展示、釀酒、書法國畫教學、重陽敬老等多項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建築、民俗風情的魅力。  主辦方希望通過組織海外名校學子走進古村落活動,可以從世界的眼光推進金華古村落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挖掘古村落文化內涵,講好「金華故事」,推進金華旅遊國際化,提高金華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 中國最「牛」古村落,蓋房的材料都是古化石,材料有億萬年歷史
    中國最「牛」古村落,蓋房的材料都是古化石,材料有億萬年歷史中國疆域遼闊,在漫長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比如長城、古城、古村落、各種燦爛的文化等,這些寶貴的財富,豐富了如今的世界。其中古村落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有的美麗, 有的神秘,還有的原始,讓我們感受到了不同的精彩。今天給大家介紹中國最「牛」的古村,一起來看看吧。這個古村落就是老旭甸。老旭甸是一個隱藏在雲南石屏縣的深山中的古老村落,屬於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牛街鎮,處在牛街鎮的西北邊。
  • 黃山邊上鮮為人知古村落,黃土堆砌的馬頭牆,距離宏村僅22公裡!
    也許是一種逃離的心態在作祟,總是特別懷念古村落的那種幽靜與樸實。在安徽省徽州,古村落分布相當多,而且每一處古村落又各有特色。,很低調,但這個古村落有一種特有的古樸與幽靜,不同於其它村落的馬頭牆,這裡的馬頭牆大多是以黃土堆砌,遠遠望去黃牆灰瓦在秋日的印染下別具韻味。
  • 領讀者盛慧:走讀嶺南 ——粵港澳大灣區古村落文化尋根
    如今,走進嶺南的古村落,你仍然感受到這份亙古不變的古意,淡藍色的炊煙,聽粵曲的老人,勞作的婦女,玩耍的孩童……行走在悠長的巷弄,仿佛行走在時光的隧道,石板路被磨得光滑,像一段舒緩的樂章,在上面慢慢地走著,體味著時間流過的滄桑痕跡。風輕輕叩響生鏽的門環,屋簷上、老牆上,一隻蝸牛在蜿蜒前行……偶爾,一聲鳥鳴響起,在巷子裡悠悠地迴蕩,鑽進了緊閉的門縫,消失在一間空蕩蕩的屋子裡,巷子靜寂,如同謎語。
  • 一條太行掛壁公路帶火傳統古村落遊
    因其奇險風貌,這條公路成為周邊市民的「網紅」打卡地,更是帶火了傳統古村落遊。沙河市柴關鄉傳統古村落聚集,全鄉有9個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近年來,在全域旅遊視角下,沙河市加強了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交通部門建設了新三川貫通公路,將西部的柴關川、蟬房川、孔莊川打通,把原本分散的王硇村、綠水池村等古村落「串珠成鏈」,打通了群眾靠綠水青山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 江蘇正在消失的古村落,到處殘垣斷壁滿目瘡痍,鄉愁該如何安放
    不妨抽個時間,徜徉在一座座古樸的村落中,感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品味浪漫而獨特的鄉村田園生活。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至今保留著一些傳統古村落,這些古村落傳遞著時光裡的溫馨與惆悵,充滿傳奇又依然鮮活,令人嚮往和探究。古老的建築無言地訴說著當年的美好時光與幾代人的執著。植裡古村位於太湖西山島北部、西山的東村和涵村之間。
  • 渝北大盛廖家灣古村落,風景絕美恍若世外桃源!
    廖氏宗族 背后蒼翠青山環抱 門前汩汩清泉流淌 在渝北大盛鎮天險洞村 有一座風景秀美的廖家灣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