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讀丨這個海南人不得了,他是新中國第一代「晶體人」

2020-10-25 海南日報


1990年,海口拔南村吳氏宗祠樹起一方有「吳宗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字樣的石碑,父老鄉親以這種古樸方式紀念宗族先賢,激勵後學晚輩。


2010年10月,中科院物理所召開「吳乾章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並編撰《紀念吳乾章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專輯,研究所專家用這種獨特方式紀念「老一輩物理學家」,緬懷「物理所第一批研究生、中國第一代『地磁人』、晶體學的先驅、晶體生長的奠基人。」可是,就像拔南父老對自家遊子不了解一樣,物理學家吳乾章(1910-1998)的事跡在海南也鮮為人知。




父老眼裡的遊子




吳宗朱,1910年10月17日出生於海口市拔南村。小村在東水港邊,水運方便,海產豐富,但有的人家並不靠海吃海,而是求學讀書。早在19世紀初,村裡已有多名子弟到廣州、南京等地求學,有的還考入法國裡昂大學,成為經濟學碩士、政治學博士。故時人有聯曰:「拔萃超群,古村雲帆濟滄海;南腔北調,故園名士達遠洋。」

吳乾章(左三)與從事晶體研究的同事合影。


提起拔南,村中父老莫不以子弟出類拔萃而自豪。受風氣影響,吳宗朱的父親也負笈羊城,就讀高等學校,後因繼學乏資返鄉執教,一心一意培養兒子。說來也是家學淵源,宗朱讀書刻苦用功,每到周一返校,黎明即起跟著販魚挑夫連走帶跑,到50裡外的海口上早課。這麼一走,居然以初中資歷「走進」中央大學,被時人傳為美談。


時至今日,吳宗朱初中畢業考上名牌大學仍是拔南人引為教育子弟發憤努力的範例。其實對宗朱來說,出此一舉實屬無奈。那是1928年,全島沒有高中。吳宗朱做出驚人決斷,直接「進京」(南京)考大學。父親勸他,同時報考南京名校——安徽中學,為防萬一。意想不到,宗朱一箭雙鵰,連發連中,而隨行的幾位同窗卻名落孫山。

中國晶體學先驅吳乾章


此舉看似冒險,但事後被證實方向正確。宗朱對父親說,家庭經濟拮据,「無糧之師利於速戰」,直接讀大學,可以早日工作,掙錢養家。為了兒子前程,父親不置可否,也跟著到南京。但是,考大學要有高中文憑,族人吳乾章高中畢業無意高考,而且當年畢業證沒貼照片,吳宗朱「假名託姓」,一舉奪魁。看兒子「金榜題名」,父親激動莫名,霎時雙腿發軟。從此,「吳乾章」成了南京中央大學學生,但村老仍叫他「宗朱」。


1933年,吳乾章從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並於次年考入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成為3名研究生中唯一的海南人。物理研究所的網頁這樣說:現在的物理所是由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和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併而成。作為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第一批研究生,吳乾章當年的研究方向是地磁場,是中國第一代「地磁人」。所有這些,故鄉父老並不知道,只知道故園遊子於1949年至1951年留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並帶回操普通話的同是物理學家的媳婦,膝下三個兒子都留學美國。對此,拔南人津津樂道。時至今日,這個小村有不少子弟留學國外,而且有一家「留洋」五六人者,也就不足為怪了。



院士心中的師長



1936年吳乾章研究生畢業,留任中研院物理所助理研究員。《紀念吳乾章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中記載:「抗日戰爭期間,中研院物理所西遷至廣西、貴州和重慶等地,吳乾章先生等歷盡艱辛,行程萬裡,保護和運送科研儀器和資料,並堅持一路進行地磁測量和普查。」


1941年9月,吳乾章等3人冒險穿越日佔區到福建崇安,參加日全食與地磁場關係的觀測,首次獲得我國日全食對地磁影響的完整資料,寫成《1941年日食觀測報告》,發表於次年的《日食觀測委員會專刊》。

1937年吳乾章在中央研究院南京紫金山地磁臺。


新中國成立後,吳乾章放棄正在國外攻讀的學位,返回新中國,來到剛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範海福院士進入物理所後曾長期在吳乾章的指導下工作,他說:「吳乾章先生是我從事科學研究的啟蒙導師。他對我的科研和人生歷程有深刻影響。」範院士坦言:「吳先生有敏銳的洞察力,他沒花多少時間就對我的優、缺點了如指掌。」


物理所所長王玉鵬先生回憶,「物理所正是有像吳乾章先生這樣的一批老一輩物理學家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蓬勃發展。」物理所黨委書記孫牧憶起吳先生充滿敬意:「吳乾章先生的一生,集中體現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一生,也折射出物理所80餘年的發展歷程。」


中科院院士陳立泉說:吳乾章在曼徹斯特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攻讀X射線晶體學,回國後成了新中國第一代「晶體人」。作為老一輩物理學家,吳乾章利用X射線衍射分析方法,對耐火材料的耐用性進行研究,對我國的X射線衍射分析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1958年,吳乾章與原子能所用中子衍射方法研究晶體結構,並組織了把X射線、電子和中子三大衍射技術結合起來進行互相補充的研究,為推進晶體結構研究和培養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乾章是「中國矽酸鹽學會晶體生長與材料專業委員會」的奠基人和創建者。上世紀中葉,我國從事晶體生長研究的人員不多,學術交流依託中國物理學會進行。改革開放給了吳乾章極大的鼓舞,他認為適應形勢變化,唯有組建晶體生長專業委員會,才能促進學科發展。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吳乾章發起籌建全國性的人工晶體生長學術團體,並擔任晶體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此外,還先後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中國矽酸鹽學會、北京矽酸鹽學會、四機部11所、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等單位兼職。



兒子懷念的父親



吳氏書香傳家,教子有方。雖然經歷十年動亂,但在吳乾章和夫人張樂的教導下,三個兒子儘管沒上過高中,卻像父親那樣,都考上大學,都留學歐美,都業有所成。兒子回憶說,父親對他們的成長和學業感到欣慰,曾經感慨地說:「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啊!」

1960年代前吳乾章一家五口攝於頤和園。


這是一個用文化紐帶維繫的大家庭,吳乾章夫婦播下的種子結出豐碩果實。長子吳光恆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凝聚態物理中心暨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組長;次子吳建永是美國喬治城大學神經生理學教授,三子吳進遠是美國費米國寶實驗室高能物理高級工程師;第三代三個孫子女也留美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與其說吳家是文化傳承,毋寧說是父母的人格影響。上世紀60年代,水晶是重要的軍用物資,戰機、坦克和步兵電臺中都需要用水晶製成諧振器。天然水晶資源有限,質量也不夠好,產生了人工水晶需求。國內軍工單位生長水晶單晶時遇到「後期裂隙」的難題。吳乾章以「大字報」的形式把數字圖像分別標在縱軸和橫軸上集中展現,攻克了難關。後來吳光恆到物理所磁學室研究磁性材料,就是得到父親真傳,解決了一個本領域的難題。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D樓大廳內陳列著一些老儀器,其中有標明「老科學吳乾章先生用於研究單晶的顯微鏡,文物編號003」。吳建永說,鏡架上還有用膠布貼上的紙制標尺,一看就知道是父親的遺物。在建永的記憶中,父母經常晚歸,問父親,回答是完成一個科研項目苦戰3天。可是3天過去了,父母依然晚歸,原因是一個新運動要苦戰三年。對於4歲的孩子來說,3天的等待就像地老天荒那麼漫長。兒子不知道,父親參加了氫彈研究,母親留學歸國後研究的寶石棒的雷射輸出已與超級大國的水平相當,因此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全國勞動模範」。因為如此,科學家的兒子只好在對父母的等待和想念中長大。


吳乾章,胸懷坦蕩,事理通達。儘管到了80高齡,退休了仍然念念不忘科研,用兒子的話來說:「他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


原標題:

海南吳乾章:中國晶體學先驅

(本文原載於2011年3月7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見刊略有刪減)


海南日報新媒體、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聯合策劃

特約撰稿:蒙樂生

值班主任:張杰

值班總監:張毅

責任編輯:黃敏

相關焦點

  • 慢讀丨這位海南人是中國現代試驗物理的奠基人之一
    顏任光(1888-1968),海南樂東樂羅人,中國現代試驗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對發展我國的儀器儀表作出了重大貢獻。1948年,顏任光出任私立海南大學首任校長。這位從海南西海岸走出來的傑出物理學家,他的成長經歷、學術成就以及愛國愛鄉的精神,都是鞭策海南人、激發海南人文化自信力的難得的榜樣。
  • 慢讀丨海南這個黎漢交界古村落,曾商賈雲集!
    法國人薩維納所著的《海南島志》載,「嶺門意思是山嶺的門,它實際上是進入黎區前所見的最後一個漢人墟市。有百來號商鋪,好些店子都是顧客盈門。」正因這樣的地理區位優勢,給村裡帶來了不少商機。村民們都幹起了小買賣,村中的糧店、小食店、油鹽店、工具店越來越紅火。
  • 慢讀丨這位海南人是中國實驗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顏任光(1888-1968),海南樂東樂羅人,中國現代試驗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對發展我國的儀器儀表作出了重大貢獻。1948年,顏任光出任私立海南大學首任校長。這位從海南西海岸走出來的傑出物理學家,他的成長經歷、學術成就以及愛國愛鄉的精神,都是鞭策海南人、激發海南人文化自信力的難得的榜樣。
  • 慢讀丨海南歷史上的「隕石之謎」
    與之相應的是,在海南島上很多地方,散落著一些被稱作「雷公墨」的石頭,80萬年來,這些黑色的石頭,靜靜地躺在瓊州大地,雖然這些年來不斷被人挖掘,但有關它們的神秘身世,卻一直是個謎。白沙隕石坑遺蹟。海南日報記者蘇曉傑攝隕石價格貴比黃金2013年的俄羅斯隕石墜落事件發生後,引發了收藏熱潮。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獻禮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新聞當事人》繼續推出特別節目《為了新中國》,致敬為新中國建設做出過特殊貢獻的科學家們。本期節目,由李四光孫輩和學生帶我們探尋李四光的足跡。記者與講解員王智麟(左)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黃岡縣城。1902年,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
  • 新中國第一代遠洋船長——貝漢廷
    1962年,貝漢廷被任命為船長,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遠洋船長。1964年,貝船長指揮友誼輪抵達阿爾巴尼亞都拉斯港,正在那裡訪問的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了全體船員併合影留念。就在這次周總理接見時,貝漢廷向總理說:「我一輩子不離開船,不離開海洋!」文革期間,貝漢廷船長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調離遠洋船,到上海航道局,在挖泥船上任三副。1974年,貝漢廷回到中國遠洋運輸公司上海分公司,重返遠洋船。
  • 慢讀丨海南興隆的咖啡為啥廣為人知?原來得從這裡說起……
    海南島的地名也是豐富多彩的,涉及遷瓊始祖、古代先賢、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有些地名甚至隱含著族群遷徙密碼,承載著語言學價值,通過尋找地名掌故,勢必有助於提升海南旅遊的文化含金量。1898年,馬來亞華僑鄺世連帶回咖啡種子,率先在文昌南陽石人坡村栽種;1908年,又有華僑在儋州試種咖啡……有關咖啡在海南的文獻歷歷可考。
  • 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研製始末
    歸國後,他先是在華東軍區航空工程研究室負責新中國成立初期航空工業建廠計劃的草擬工作,不久調任瀋陽飛機製造廠設計科代理科長,負責抗美援朝作戰飛機MИГ-9和MИГ-15的修理工作。1954年9月,他受任航空工業局第一技術科設計組組長,參與具體組織、領導和管理各飛機製造廠的設計工作。1956年初,作為航空工業專家,他參加了我國科學技術12年發展規劃的制定。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丨生活用品極大豐富 北京百姓生活顯著改善
    居民生活用品從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向智能化、個性化和健康化發展,從品類單一向多樣化發展;消費渠道從計劃經濟憑票購買到市場經濟選擇多樣化發展;高端消費品從「少數人擁有」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居民消費需求不斷增加,購買能力顯著增強。生活用品的發展彰顯了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 中國第一代飛行員,1700人平均年齡23歲,最後無一人生還
    前言: 電影《無問西東》相信看過的人都會很有感觸,它帶大家重拾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用三個人的視角來詮釋新中國發展的艱難。也讓我們緬懷前列,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
  • 慢讀丨將地貌與氣候鮮明分割,海南這道天然分界線咋來的?
    似乎天空都被籠罩在陰霾中稍稍往前一些雨幕便戛然而止車行於海南東線高速公路上一路疾風中沃野平川陡然隆起成嶺「 南邊日出北邊雨」的奇觀乍現便知是到了牛嶺如一頭巨牛靜臥海邊位於海南東線高速公路萬寧市和陵水黎族自治縣交界處的牛嶺將海南島的地貌與氣候鮮明分割
  • 作為殺手,他一生信奉「殺手不得見光」,至今沒人知道他死在哪?
    辣手書生民國時期有這麼一個殺手,他善於偽裝,信奉「殺手見不得光」的行業規則,一輩子都在低調做人、小心謹慎,但是他幹的事,往往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他被稱為「軍統第一殺手」,是戴笠手下的「四大金剛」之一。他叫陳恭澍,綽號「辣手書生」,是軍統裡的重要人物。
  • 《為了新中國》丨一生常恥為身謀·化學家柳大綱
    本期人物:柳大綱柳大綱:一生常恥為身謀(精彩預告)為獻禮新中國70華誕,「湖南衛視新聞當事人」推出特別節目《為了新中國》,致敬那些為新中國建設做出特殊貢獻的科學家們本期節目,由化學家柳大綱的孫輩帶我們探尋他的足跡。1904年2月8日,柳大綱出生在江蘇儀徵縣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柳承元是清末秀才,一生從事小學教育工作。柳大綱幼年喪母,父親兼顧母職,對他管教十分嚴格。在父親的影響之下,柳大綱養成了勤奮好學、沉著善思的品格。他愛讀書、好讀書,且自幼天資聰穎,因此學習成績十分突出。
  • 在海南做第三代試管嬰兒生男孩的經驗
    在海南做第三代試管嬰兒生男孩的經驗 時間:2020-11-11 16:20 中山大學附屬三院生殖中心 每一個中國的家庭都或多或少的承載著自己和家人對「兒女雙全「的美好期盼。如果一對夫妻生了一個女兒,大家都會希望二胎是兒子。
  • 新中國製造的第一架飛機上天
    1954年7月11日,江西南昌飛機廠製造的第一架雅克_18飛機首次升空試飛成功,與之匹配的M_11FP5發動機也於1954年8月由株洲航空發動機廠試製成功,標誌著中國航空工業由修理走向製造,是我國國防建設和航空工業建設上的一件大事,受到黨中央毛主席與朱德委員長的高度贊場,並為1954年8月1日於江西南昌洪都飛機製造廠舉辦新中國製造成功的第一架飛機雅克_18慶祝大會發去嘉勉信與題詞。
  • 走進國家公園丨熱帶雨林 海南的自然珍藏
    海南坡鹿 生命傳奇 10月25日,一場關於海南坡鹿的公益講座在海南省海口市N次方公園進行,中國綠色時報「走進國家公園」融媒報導組來到現場採訪。 來自海南大學的十幾位大學生志願者和慕名而來的公眾在現場聆聽講座。聽眾席中有很多稚嫩的面孔,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來聽關於海南坡鹿的故事。
  • 慢讀丨斑魚狗竟不是狗?它是捕魚能手……
    事實上,這個略顯滑稽的名字,早已將斑魚狗的外貌與脾性展露無疑。5月4日,三隻珍稀鳥類斑魚狗現身海口金沙灣。斑魚狗不是狗鷸、鶥、鵐、公式、鴴、鶇、鶲……正如這些讓人頭昏眼花的「鳥名字」,大多數非專業人士抬頭眺望鳥群時,恐怕都難以快速準確辨認出鳥兒的種類。
  • 新中國的「第一」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第一張氣象衛星雲圖:風雲一號A星首圖   俯瞰風雲 造福人類(新中國的「第一」·70年)  親歷者說   講述人:範天錫,風雲一號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  1988年9月7日,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由長徵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這個物種在海南一度瀕臨滅絕,如今獲新生!
    2018年至2019年,他曾參與大洲島生物多樣性調查,發現大洲島共有維管束植物488種,瀕危植物11種,除海南蘇鐵、水芫花、海南龍血樹等珍稀植物外,還生長著血葉蘭、墨蘭等8種蘭科植物。李榕濤眼中的大洲島,簡直是植物的天堂。又何止是植物的天堂。
  • 新中國第一悍匪:行蹤捉摸不定,曾一晚殺52人,至今逍遙法外
    新中國第一悍匪:行蹤捉摸不定,曾一晚殺52人,至今逍遙法外大家都知道土匪無惡不作,經常非常囂張,早在很久之前就有土匪的出現,他們的出現也意味著社會矛盾的尖銳,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之間的矛盾無法和解的產物在建國前,我國就對山上的土匪實行招安和剿滅的政策,而建國後,國家百廢待興,很多政策都還不夠完善,就讓不少有心人鑽了空子,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就是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悍匪,人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是誰,也沒有人能夠活著見到他的真面目,他給自己弄了一個封號叫「呼蘭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