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海口拔南村吳氏宗祠樹起一方鏨有「吳宗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字樣的石碑,父老鄉親以這種古樸方式紀念宗族先賢,激勵後學晚輩。
2010年10月,中科院物理所召開「吳乾章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並編撰《紀念吳乾章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專輯,研究所專家用這種獨特方式紀念「老一輩物理學家」,緬懷「物理所第一批研究生、中國第一代『地磁人』、晶體學的先驅、晶體生長的奠基人。」可是,就像拔南父老對自家遊子不了解一樣,物理學家吳乾章(1910-1998)的事跡在海南也鮮為人知。
父老眼裡的遊子
吳宗朱,1910年10月17日出生於海口市拔南村。小村在東水港邊,水運方便,海產豐富,但有的人家並不靠海吃海,而是求學讀書。早在19世紀初,村裡已有多名子弟到廣州、南京等地求學,有的還考入法國裡昂大學,成為經濟學碩士、政治學博士。故時人有聯曰:「拔萃超群,古村雲帆濟滄海;南腔北調,故園名士達遠洋。」
吳乾章(左三)與從事晶體研究的同事合影。
提起拔南,村中父老莫不以子弟出類拔萃而自豪。受風氣影響,吳宗朱的父親也負笈羊城,就讀高等學校,後因繼學乏資返鄉執教,一心一意培養兒子。說來也是家學淵源,宗朱讀書刻苦用功,每到周一返校,黎明即起跟著販魚挑夫連走帶跑,到50裡外的海口上早課。這麼一走,居然以初中資歷「走進」中央大學,被時人傳為美談。
時至今日,吳宗朱初中畢業考上名牌大學仍是拔南人引為教育子弟發憤努力的範例。其實對宗朱來說,出此一舉實屬無奈。那是1928年,全島沒有高中。吳宗朱做出驚人決斷,直接「進京」(南京)考大學。父親勸他,同時報考南京名校——安徽中學,為防萬一。意想不到,宗朱一箭雙鵰,連發連中,而隨行的幾位同窗卻名落孫山。
中國晶體學先驅吳乾章
此舉看似冒險,但事後被證實方向正確。宗朱對父親說,家庭經濟拮据,「無糧之師利於速戰」,直接讀大學,可以早日工作,掙錢養家。為了兒子前程,父親不置可否,也跟著到南京。但是,考大學要有高中文憑,族人吳乾章高中畢業無意高考,而且當年畢業證沒貼照片,吳宗朱「假名託姓」,一舉奪魁。看兒子「金榜題名」,父親激動莫名,霎時雙腿發軟。從此,「吳乾章」成了南京中央大學學生,但村老仍叫他「宗朱」。
1933年,吳乾章從南京中央大學物理系畢業,並於次年考入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成為3名研究生中唯一的海南人。物理研究所的網頁這樣說:現在的物理所是由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和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併而成。作為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第一批研究生,吳乾章當年的研究方向是地磁場,是中國第一代「地磁人」。所有這些,故鄉父老並不知道,只知道故園遊子於1949年至1951年留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並帶回操普通話的同是物理學家的媳婦,膝下三個兒子都留學美國。對此,拔南人津津樂道。時至今日,這個小村有不少子弟留學國外,而且有一家「留洋」五六人者,也就不足為怪了。
院士心中的師長
1936年吳乾章研究生畢業,留任中研院物理所助理研究員。《紀念吳乾章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中記載:「抗日戰爭期間,中研院物理所西遷至廣西、貴州和重慶等地,吳乾章先生等歷盡艱辛,行程萬裡,保護和運送科研儀器和資料,並堅持一路進行地磁測量和普查。」
1941年9月,吳乾章等3人冒險穿越日佔區到福建崇安,參加日全食與地磁場關係的觀測,首次獲得我國日全食對地磁影響的完整資料,寫成《1941年日食觀測報告》,發表於次年的《日食觀測委員會專刊》。
1937年吳乾章在中央研究院南京紫金山地磁臺。
新中國成立後,吳乾章放棄正在國外攻讀的學位,返回新中國,來到剛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範海福院士進入物理所後曾長期在吳乾章的指導下工作,他說:「吳乾章先生是我從事科學研究的啟蒙導師。他對我的科研和人生歷程有深刻影響。」範院士坦言:「吳先生有敏銳的洞察力,他沒花多少時間就對我的優、缺點了如指掌。」
物理所所長王玉鵬先生回憶,「物理所正是有像吳乾章先生這樣的一批老一輩物理學家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蓬勃發展。」物理所黨委書記孫牧憶起吳先生充滿敬意:「吳乾章先生的一生,集中體現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一生,也折射出物理所80餘年的發展歷程。」
中科院院士陳立泉說:吳乾章在曼徹斯特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攻讀X射線晶體學,回國後成了新中國第一代「晶體人」。作為老一輩物理學家,吳乾章利用X射線衍射分析方法,對耐火材料的耐用性進行研究,對我國的X射線衍射分析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1958年,吳乾章與原子能所用中子衍射方法研究晶體結構,並組織了把X射線、電子和中子三大衍射技術結合起來進行互相補充的研究,為推進晶體結構研究和培養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乾章是「中國矽酸鹽學會晶體生長與材料專業委員會」的奠基人和創建者。上世紀中葉,我國從事晶體生長研究的人員不多,學術交流依託中國物理學會進行。改革開放給了吳乾章極大的鼓舞,他認為適應形勢變化,唯有組建晶體生長專業委員會,才能促進學科發展。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吳乾章發起籌建全國性的人工晶體生長學術團體,並擔任晶體學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此外,還先後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中國矽酸鹽學會、北京矽酸鹽學會、四機部11所、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等單位兼職。
兒子懷念的父親
吳氏書香傳家,教子有方。雖然經歷十年動亂,但在吳乾章和夫人張樂潓的教導下,三個兒子儘管沒上過高中,卻像父親那樣,都考上大學,都留學歐美,都業有所成。兒子回憶說,父親對他們的成長和學業感到欣慰,曾經感慨地說:「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啊!」
1960年代前吳乾章一家五口攝於頤和園。
這是一個用文化紐帶維繫的大家庭,吳乾章夫婦播下的種子結出豐碩果實。長子吳光恆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凝聚態物理中心暨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組長;次子吳建永是美國喬治城大學神經生理學教授,三子吳進遠是美國費米國寶實驗室高能物理高級工程師;第三代三個孫子女也留美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與其說吳家是文化傳承,毋寧說是父母的人格影響。上世紀60年代,水晶是重要的軍用物資,戰機、坦克和步兵電臺中都需要用水晶製成諧振器。天然水晶資源有限,質量也不夠好,產生了人工水晶需求。國內軍工單位生長水晶單晶時遇到「後期裂隙」的難題。吳乾章以「大字報」的形式把數字圖像分別標在縱軸和橫軸上集中展現,攻克了難關。後來吳光恆到物理所磁學室研究磁性材料,就是得到父親真傳,解決了一個本領域的難題。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D樓大廳內陳列著一些老儀器,其中有標明「老科學吳乾章先生用於研究單晶的顯微鏡,文物編號003」。吳建永說,鏡架上還有用膠布貼上的紙制標尺,一看就知道是父親的遺物。在建永的記憶中,父母經常晚歸,問父親,回答是完成一個科研項目苦戰3天。可是3天過去了,父母依然晚歸,原因是一個新運動要苦戰三年。對於4歲的孩子來說,3天的等待就像地老天荒那麼漫長。兒子不知道,父親參加了氫彈研究,母親留學歸國後研究的寶石棒的雷射輸出已與超級大國的水平相當,因此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和「全國勞動模範」。因為如此,科學家的兒子只好在對父母的等待和想念中長大。
吳乾章,胸懷坦蕩,事理通達。儘管到了80高齡,退休了仍然念念不忘科研,用兒子的話來說:「他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
原標題:
海南吳乾章:中國晶體學先驅
(本文原載於2011年3月7日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見刊略有刪減)
海南日報新媒體、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聯合策劃
特約撰稿:蒙樂生
值班主任:張杰
值班總監:張毅
責任編輯: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