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e,我們似乎所知不多
在數學中,常數e一直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似乎很常見,可我們對其又知道多少呢?
在眾多的數學書籍中都能找到描述常數e的語句,比如在維基百科中,是這樣解釋的:
「The mathematical constant e is the base of the natural logarithm.」
這種解釋看起來比較晦澀。從中文上看,大致是這麼個意思:「數學常數e是自然對數的基礎」。但,不幸的是,這裡又引出了另一個概念「自然對數」。
照例,我們還可以從維基百科中得到解釋:
「The natural logarithm, formerly known as the hyperbolic logarithm, is the logarithm to the base e, where e is an irrational constant approximately equal to 2.718281828459.」
這個解釋是說:「自然對數,以前稱為雙曲對數,是以e為底的對數,其中e是一個無理常數,大約等於2.718281828459。」
這讓我們感覺到,冥冥之中,我們已經陷入到一個很好的循環引用之中。這種循環所帶給我們的痛苦是:它很正確,但卻沒有幫助。回想我們在中學的課本上,也只是直接的告訴了學生們類似的結論,卻同樣無法跳出循環解釋什麼。
對此,我表示十分理解。對於絕大多數的數學定義來說,由於要苛求嚴謹,就不可避免的使得數學定義往往都枯燥而正式,都帶有一種冷冰冰的高傲的氣質。但這種氣質,確實對一位初學者來說是十分不友好的。
今天,我就分享一些關於e的見解,讓他顯得更加平易近人。
· e不僅僅是一個數字
如果,僅僅簡單的把e描述為「一個常數,大約為2.71828…」,這就好比,把Pi描述為「一個無理數,大約等於3.1415…」。當然,這確實沒什麼不對,但就像之前所說,這樣的描述似乎可用之處也少得可憐。比起「他是多少」,我們更感興趣的是「他怎麼是的」。
這樣簡單的數值性描述,往往忽略了其背後所代表的客觀意義,但正是這種實際的意義才是我們理解其本質的核心。
Pi是所有圓的圓周和直徑之比。它是一個比值,是所有圓固有的基本比率。由於其與生俱來的屬性,這個比率會影響諸如:圓、球體、圓柱體等等一系列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和表面積等相關的眾多計算,以及從圓導出的三角函數sin,cos,tan。
與此相類似,e應該被怎麼理解?
e是持續增長過程所具有的基本增長率。
有了它,我們就能很容易的得到各種連續複合增長的增長率。
簡單的說,當系統以指數級連續增長時,如人口、放射性衰變、利息計算等等,就可以用e估算。
就好比,每個數字都可以視為1(基本單位)的縮放版本,每個圓也都可以視為單位圓(半徑是1)的縮放版本,那麼,同樣的,每個增長率都可以被看作為,以e為單位增長的縮放版本。
所以,e不是一個晦澀模糊的,看似隨機的數字。e代表了一種思想,即所有不斷增長的系統都是以一個基本增長率的縮放版本。
· 指數增長
讓我們從一個基本系統開始,這個系統在一段時間後會翻倍。例如:
· 細菌可以每24小時加倍分裂
· 你選中了一支回報率100%的理財產品,你的錢每年翻倍
這些變化看起來大致應該像這樣:
上述的例子中,1變為2,2變為4,以此類推,可稱作裂變。在數學上可以這麼描述,當初始值進行了x次分裂,那麼,就相當於將初始值增加了倍。例如:分裂1次,就得到倍;分裂4次,就得到倍。
由此得到其一般增長公式為:
換句話說,成倍增長可以表示為100%的增長。那麼,增長公式就可以重新寫成:
我們可以看到,原公式中的2被寫成了1+100%。
當然,我們可以用新的回報率(50%,25%,200%)來代替現有的100%,這就得到了,在x個回報期,回報率為return,一般增長公式為:
· 進一步思考
上面我們所舉的例子,都是假設增長是分階段進行的。也就是說,細菌在等待,等待,然後爆炸,他們在最後一刻增加了一倍;利息收入神奇地出現在1年到期時。因此我們把上述的增長看作時斷時續的,結果是瞬間發生的,這樣就導致了上圖中綠點突然出現了,這就是一種離散系統。
顯然,真實的世界並不總是這樣。如果把圖放大,我們會發現細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的分裂:
綠點細菌開始是不存在的,之後它漸漸的從藍點細菌中生長出來。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後,一個完整的綠點細菌被生長出來。
這顯然是一個連續系統過程,但我們只是在離散的觀察結果。但這樣會改變我們的方程式嗎?
當然不。在細菌的例子中,半形成的綠色細菌在完全生長並與藍色細菌分離之前,是毫無意義的。這個等式仍然成立。
· 金錢改變一切
那麼有沒有對連續系統的連續觀測結果呢?
我們可以考慮存錢理財的例子。一旦我們開始賺取利息,那麼錢就在不斷的自我複製,源源不斷的產生利息。不需要像之前的細菌那樣等到成熟時刻。
根據我們的舊公式,利息增長如下:
但同樣,上圖有一點並不完全正確:所有的利息都出現在最後一天。
讓我們放大一點,把這一年分成兩部分。我們每年賺100%的利息,或者每6個月賺50%的利息。所以,我們前6個月賺50美分,下半年再賺50美分:
但這仍然不夠細緻!當然,我們原來的美元(藍點)一年下來賺一美元。但6個月後,我們有了一個50美分的硬幣,此時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了,那50美分可以自己掙錢:
因為我們的利率是每半年50%,那50美分本可以賺25美分(50%乘以50美分)。一年後我們就可以總共給我們2.25美元。我們從最初的1美元中獲利1.25美元,甚至比翻倍還要好!
回報增長公式就可以寫成另外的樣子。在兩個半期中,均為50%的增長率,則:
· 連續複合增長
同樣的,把它分成3個增長33%的周期。將我們3個複合周期的增長率繪製成一幅有趣的圖畫:
12個月後的最終值為:1+1+0.33+0.04,約為2.37。
我們賺了1.37美元,比上次的1.25美元又好了!
· 我們能得到無限的錢嗎?
為什麼不用更短的時間?每個月,每一天,每小時,甚至每納秒呢?我們的回報會飛漲嗎?
如果嘗試在我們的增長公式中使用不同的n,由此得到的總回報,是會隨著n的增大而增大,但似乎又不是無限大下去,而這種趨勢會漸漸的慢下來。
數字會在2.718左右收斂。
等等,這看起來像不像常數e的值!
這時,讓我們引入極限的概念,再來看看這個公式。e被定義為極限增長率,繼續保持100%的複合回報率,那麼在越來越細分的周期內:
這個極限是收斂的,其值保持在2.718左右。
· 但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數字e(2.718…)是一個時間段內複合100%增長的最大可能結果。當然,你一開始希望從1增長到2(這是100%的增長,對吧?)。但隨著每一個微小的進步,你創造了一個小的紅利,開始自己增長。當一切都發生了,你最終在1個時間段的末尾得到的是e(2.718…),而不是2。e是最大值,當我們儘可能多的複合時會發生的極限。
所以,如果我們從1美元開始,以100%回報率連續複合,我們得到1e。如果我們從2美元開始,我們得到2e。如果我們從11.79美元開始,我們得到11.79e。
e就像一個速度限制(比如c,光速),它表示使用一個連續的過程,你可以增長多快。你可能不會總是達到速度極限,但這是一個參考點:你可以用這個普遍常數來得到其他的增長率。
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將增長與最終結果分開。1成為e(2.718…)意味著增長(增長率)為171.8%。就其本身而言,e是在考慮所有細分的增長後,得到的最終結果(原始值+增加值)。
· 不同的增長率呢?
如果我們以每年50%而不是100%的速度增長呢?我們還能用e嗎?
讓我們看看。50%的複合增長率如下所示:
50%是總回報,n是細分後的周期數。如果我們選擇n=50,也就是把增長分成50個1%利息的周期:
我們怎樣能知道這個式子的值呢?
就可以利用之前已經得到的極限公式。假設把100%的固定利率分成100個1%的部分:
我們通過簡單的對比,就可以發現:
這很有趣。
50/100=0.5,這是我們將e提升到的指數。一般來說,這似乎是有規律的:如果我們有300%的增長率,我們可以把它分成300個1%增長率的周期,最終的增長極限應該是。
儘管增長看起來像加法(+1%),但我們需要記住,它實際上是一個乘法(*1.01)。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使用指數(重複乘法)和平方根(表示變化的「一半」,即乘法次數的一半)。
雖然我們選擇了1%,但我們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小的增長單位(0.1%,0.0001%,甚至是無限小的數量!)。關鍵是,對於我們選擇的任何增長率,它只是e的一個新指數:
· 不同的時間周期呢?
假設我們2年內增長300%。我們可以將一年的增長率()乘以他自己:
一般地:
· e到底怎麼自然了?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e這個表示自然底數的符號是由瑞士數學和物理學家Leonhard Euler(萊昂納德·歐拉)命名的,取的正是Euler的首字母「e」。
但實際上,第一個發現這個常數的,並非歐拉本人,而是雅可比·伯努利(Jacob Bernoulli)。
伯努利家族是17~18世紀瑞士的一個赫赫有名的家族,其中出了很多著名的數理科學家,雅可比·伯努利是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的哥哥,而約翰·伯努利則是歐拉的數學老師。總之,大佬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他們發現常數e的方法,就是使用了我們之前所講述的「複利模型」。
雖然正常的銀行不會推出連續複利這種優惠政策,但在自然界中,大多數事物都處在一種「無意識的連續增長」狀態中。對於一個連續增長的事物,如果單位時間的增長率為100%,那麼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後,其將變成原來的e倍。而生物的生長與繁殖過程,恰恰也類似於「利滾利」的過程。
有一種叫等角螺線,如果用極坐標可表示為:
這正是一個以自然常數e為底的指數函數。
在自然界中,就確實存在許多對應的實例。
例如,鸚鵡螺外殼切面就呈現優美的等角螺線:
溫帶低氣壓的外觀也像等角螺線:
就連旋渦星系的旋臂都像等角螺線:
或許,這些就是常數e被稱為自然常數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