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亡羊補牢的來歷
亡羊補牢的故事熟悉吧?丟了羊,然後補羊圈,其實那是根據「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編的一個故事,用來給小朋友講道理的。但是「亡羊補牢」這個成語還是典出有名的——《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策·楚策四》講的是戰國時楚頃襄王(又名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大臣莊辛勸諫頃襄王:「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為壽陵君,專淫逸侈靡,不顧國政,郢都必危矣。」
頃襄王不聽,將勸諫的莊辛趕出楚國。正好秦國再次伐楚,並很快佔領楚都郢。頃襄王腸子者悔青了,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見到頃襄王對他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鼓勵頃襄王勵精圖治、重整旗鼓。
那麼頃襄王為什麼會丟失國土和國都呢?故事中用了個詞「專淫逸侈靡」,有點籠統,但大意是「不顧國政」。然而對一個國君而言,什麼事最重要呢?當然是國政。不顧國政說明國君昏聵嘛,那頃襄王年紀輕輕,用這些時間幹嘛去了呢?「專淫逸侈靡」!意思就是只幹很多對國政不利與國政不相干的事情。
話說到這是什麼意思呢?頃襄王是個昏君嘛,不做自己該做的事,還把時間花到了最沒有好處的地方(相對國政而言),這自然成不了什麼好國君。
再如越王勾踐,經過21年的隱忍,勵精圖治,發憤圖強,一舉復國滅吳。肯定有人會說,都用了21年,這還算會時間管理啊?在敵人眼皮子底下復國是件非常難的事情,時間都得用上刃上——裝弱,從真弱到裝弱,太難了。好就此打住。
其實我們舉這些例子不是為了聊歷史,我們是想告訴大家,把事情分清楚,做好時間管理是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混得好不好,看看你怎麼處理事情怎麼利用時間就知道了。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處理事情和管理時間方法呢?
二、四象限時間管理理論
我們穿越回來,回到1989年,《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在他的作品中提出了《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這是一個時間管理理論,它從事情的重要性和急緩程度兩個維度進行劃分,將之劃分成四個象限,從而將工作生活中的事情分出輕重緩急,做出有效管理。
第一象限重要又緊急的事情,優先級要高,要最先處理,且我們的壓力往往也是來自於這個象限的事情,這個象限的事情大部分是來自於第二象限沒有處理好的事情。
比如布置會場時,供應商打來電話說運送設備的貨車拋錨了,這時必須馬上想辦法解決。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重要程度最高,是對未來有好處且需要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完成的事情,如果第二象限的事情沒有按規劃完成,第二象限的事情就會跑到第一象限裡去,並帶來壓力。
比如活動計劃,規劃好了,才能有條不紊的執行,才不會把事情拖到第一象限中去。
第三象限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因為緊急,往往會產生事情很重要的錯覺,但是其實沒必要花費太長時間去做,儘早走出來。
比如上廁所,緊急,但不要蹲廁所裡想創意;再比如有個不是特別重要的文件要送到客戶手上,這時我們可以叫快遞或其他人去送,而不是是自己去送。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 ,是當前情況下並無意義的事情,我們儘量不要沉迷進去。
比如遊戲,下班玩可以,但不能上班時間也玩,而且如果不是重要目標,建議下班也少玩。
原理很簡單,但生活裡的事情複雜繁多,遠不止上面說的這些,所以我們的重點不是將事情分類到相關象限,而是歸納後,處理好這幾個象限之間的關係,高效且有質量地完成事情。
針對這四個象限的關係總結起來可以用4D處理法做出相應行動。
三、四象限行動原則——4D處理法
1、Do it now(立即去做)
對於第一象限的事務,已經刻不容緩,我們只能立即行動。當然,也一定要分析現狀,找出這種被動狀態的真實原因,改變自己的這種救火狀態。
2、Do it later(有計劃的做)
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第二象限重要而不緊急的事務上,而高效率的人通常在這方面做計劃和執行。
3、Delegate(授權讓別人去做)
對於第三象限緊急而不重要的事務,我們可以授權或者委託別人去做,讓自己儘快部分或者完全脫身,特別是對於單位時間價值更高的人就更應該如此。
4、Don't do it(少做或不要去做)
至於第四象限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務,我們的態度很堅決,就是少做或不要去做,告別這種不負責任的生活工作狀態。
時間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只知道如何做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有針對性的安排時間,把時間省出來,去做最能帶來長遠利益的事情。那麼如何利用時間才合理呢?
四、四象限時間分配原則
第一象限是必須親自快速處理掉的事情,集中處理最好,時間分配佔20%即可。這個象限要掌握「傳球理論」,也就是快速的把事情當皮球踢到下一個人的腳下,最好是不要拖泥帶水,要高質量完成,以免皮球又被踢回來,這樣不會打斷第二象限的事情。
第二象限是最重要的事情,需要集中精力深入的做,時間分配佔到65%。這個象限要掌握深度思考,高效工作的方法。但其關鍵是處理好其他三個象限的事情,以免被頻繁打斷導致效率低下。
第三象限是可以交給別人去做的事情,那就放手讓別人去做,只看結果即可,時間分配上佔15%即可。這個象限可與第一象限合併處理,列個清單,快速處理完。
第四個象限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那麼在時間分配上是小於1%的。掌握「斷舍離」就能處理好這個象限的事情。
五、與四象限對應四種人生狀態
現實是每個人都會根據不同類的事情要去安排調整運用,這些事情的處理結果也決定著你的人生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並對應著以下四種人生狀態:
1、壓力人。時間都花費在處理第一象限的事情上,總是處理眼前不斷出現的重要的事,把自己逼得很緊,比如房奴、卡奴。
2、自在人,由於處理得當,加上高效,時間多用在了第二象限,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並學習投資自己的時間。比如學霸、牛人。
3、無用人,時間多消耗在第三象限,做那種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比如埋頭幹活的人、不學習的人、不朝前看的人、享樂的人。
4、懶人,時間多浪費在第四象限,總在應付一些雜事,做不重要又不緊迫的事。比如流浪漢、死宅。
注重哪一類事務,你就成為哪一類人。我們還是穿越回楚頃襄王身邊,看看郢都丟失前頃襄王做了哪些事情?
五、楚頃襄王失地前後的表現
楚頃襄王即位後,重用子蘭、安於享樂;寵幸州侯、夏侯、鄢陵君和壽陵君,專淫逸侈靡;夜夢神女,乃告於宋玉,命其作賦;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楚懷王死在秦國,秦、楚兩國斷絕外交關係;秦國攻打楚國,楚軍兵敗割地;最後還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
我們給頃襄王繪製一張四象限矩陣圖:
可能頃襄王以為楚國強大,而國政煩人,影響其享受人生,於是重用子蘭,用以擺脫煩人的國政。有了時間,於是讓州侯、夏侯、鄢陵君和壽陵君帶著到處享樂,夢到神女還讓宋玉做賦。父親死了就與秦國斷交,為秦軍所敗就割地,還將勸其奮發圖強的莊辛趕出楚國。
總之國政不是他的事情,正由於頃襄王如此安排國政,才導致國都郢被秦國佔領。
歷史學家給楚頃襄王執政前期的定位是「頃」——「墮覆社稷,陰靖多謀」,取得頃諡中偏消極的一面。這說明,楚頃襄王在其執政前期是個無用的人,是個懶人,沒有正視國政。
好在丟失國都的楚頃襄王象變了個人似的,首先親自理政,並把莊辛請回楚國,重用莊辛等賢臣;設法收復了秦國攻佔的楚國長江沿岸十五邑,並設置郡縣;派黃歇出使秦國阻止了秦王攻楚;借伐燕國的機會拉攏韓魏;派太子熊完到秦國作人質與秦國講和。
我們這時再給頃襄王畫一個圖:
楚頃襄王執政後期的自我認知提高了,自我認知明確,明白事情的重要和緊急程度。雖然此時楚國國力衰退,但是在楚頃襄王的努力下保存了楚國剩下的實力,穩住了楚國形勢。因此楚頃襄王執政的後期定位是「襄」——「闢地有德,威德服遠」,取的是積極的部分。
郢都丟失前,楚頃襄王可以劃入昏君的序列,但郢都丟失後,可以劃到明君之列,這都因為楚頃襄王自我認知提高,在處理國政時對國政輕重急緩的態度發生巨大變化。
總結
由此可見,我們可靈活運用四象限法則來提高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的作者所說,我們要用好的習慣來塑造自己,努力使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我們進行刻意練習養成好習慣之後,必然會取得好的成效,可千萬不要讓「亡羊補牢」的事情反覆在自己身上發生。
還在等什麼,趕快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