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縱橫︱力不如人萬事休:楚懷王的最後十年

2020-12-04 澎湃新聞

南宋王十朋寫過一首詩感慨楚懷王:

懷王誤與虎狼親,身死鹹陽一旅人。

見說國人懷舊德,楚雖三戶亦亡秦。

後人對於楚懷王客死異鄉的人生悲劇,往往懷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態。一位大國之君,何以竟落得如此下場?太史公分析說:「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史記·屈原列傳》)但這只是從楚懷王不辨忠奸這方面談的,楚懷王當年入秦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他被秦國扣留後各國態度如何?是否有人展開過營救活動?深入挖掘史料背後的信息,我們會發現事情遠比想像中複雜。

昭襄王初立:秦、楚交好

楚懷王在位三十年(前328—前299),期間秦國換了三任君主——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楚關係時好時壞,既有聯姻結盟,也不乏兵戈相向。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舉鼎而意外身亡,其弟秦昭襄王繼立。秦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是楚人,楚系外戚勢力在秦國迅速膨脹,秦、楚關係也隨之迎來了五六年的蜜月期。

宣太后和年輕的秦昭襄王

公元前305年,秦、楚結為婚姻之好,二十一歲的秦昭襄王迎娶了一位楚國女子為王后。第二年(前304年),秦昭襄王又與楚懷王在黃棘(今河南南陽南)會晤,秦國將上庸地區(今湖北竹溪、房縣一帶)歸還給楚國。楚懷王還扶植了楚系外戚向壽擔任秦國丞相。

秦、楚結盟引起了諸侯的不安,公元前303年,由齊相孟嘗君牽頭,齊、魏、韓三國以楚背棄合縱、與秦親善為名,出兵攻楚。聯軍聲勢浩大,楚軍連吃敗仗,只好求救於秦。對於可能的秦、楚聯合,孟嘗君也早有準備。他暗中派人對楚懷王說:當年秦國攻佔了楚國的漢中(今漢江中下遊),又在藍田(今湖北鍾祥市西北)大破楚軍,這對楚國來說是莫大的恥辱,「今三國之兵且去楚,楚能應而共攻秦,雖藍田豈難得哉!況於楚之故地?」(《戰國策·秦策四》)

楚懷王有點心動了,雖然秦昭襄王即位後秦、楚關係一直良好,但楚懷王對當年之事難免耿耿於懷。再者,秦國說出兵救楚,好長時間了也沒見到一兵一卒,難免讓人心生疑竇——秦國是否在等楚國與聯軍兩敗俱傷之後再坐收漁利?而對楚國來說,眼前卻有一個可以一雪前恥的機會:暗地裡和聯軍串通,等秦國發兵救楚,楚軍陣前倒戈,與聯軍一同滅了秦軍。當然,楚懷王也不會輕易相信聯軍的許諾,他現在與聯軍和談,至少能穩住聯軍,為秦軍的到來爭取時間。等秦軍到前線之後,再視情況選擇盟友也不遲。

就在楚懷王打著如意算盤的時候,孟嘗君已經設法讓秦國知道了聯軍與楚國的「密謀」。秦國君臣不知虛實,萬全起見,未敢貿然出兵。聯軍則抓住時機,全力攻楚。楚國派往秦國的使者前赴後繼、冠蓋相望,但卻愈發讓秦國君臣起疑心,更加不肯出兵。結果,齊、魏、韓三國聯軍重創楚軍,「兵大勝有功。」(《戰國策·秦策四》)楚國無奈,為了取信於秦,只得派太子橫到秦國做人質,秦國才出兵救楚。而聯軍已經攻佔了楚國不少土地,目的達到,便撤兵而去。楚國用慘痛的教訓證明了一件事——秦、楚關係經不起考驗。

孟嘗君

戰火重燃:四國伐楚

楚地戰事方歇,秦國又出兵攻打魏、韓。這一年(前303年),秦國攻取了韓國的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和魏國的封陵(今山西永濟風陵渡)、蒲阪(今山西永濟西)、晉陽(今山西永濟西南)。秦攻魏、韓也算是為楚國暫時免除了邊患。然而好景不長,第二年(前302年)秦都鹹陽發生了一件震驚列國的大事——「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鬥,楚太子殺之而亡歸。」(《史記·楚世家》)

這裡有兩個問題,首先,太子橫為何會與秦國官員私鬥?兩人應不會是因為爭搶珍寶或美女而動手,否則如此有損私德之事足以讓太子橫在逃歸楚國後丟掉太子之位。那麼事情的起因應該是政治問題:或許是秦國官員在言辭上侮辱楚國,太子橫不忿,於是雙方大打出手;或許是太子橫秘密搜集了許多秦國情報,不慎被這位秦國官員發現,他只得殺人滅口。其次,太子橫為何要跑?太子橫雖然殺了人,但秦國不可能殺他,畢竟他是一國太子。不過秦國肯定會限制太子橫的人身自由。正常來說,質子可以在國都內正常活動,如秦莊襄王在趙國當質子時就在邯鄲結交諸侯賓客。不過,限制活動範圍是小事,最重要的一點是一旦楚懷王去世,秦國可能扣留太子橫,不讓他回國繼位。到時候楚國立其他公子為君,太子橫縱然能逃過一死,也只能流亡他國了。

太子橫逃歸楚國後,秦人勃然大怒。秦國立即結束了與魏、韓兩國的戰爭,秦昭襄王還與魏襄王、韓太子嬰在臨晉(今陝西大荔東)會盟,將蒲阪等地歸還給了魏、韓兩國。同時,拉魏、韓兩國的新靠山——齊國入夥。公元前301年,四國聯軍浩浩蕩蕩殺入了楚國。

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楚國君臣也只得大修戰備、勉力應對。楚國大將唐蔑(又作唐昧、唐明)率軍迎戰四國聯軍,雙方在重丘城(今河南泌陽東北)附近的垂沙隔沘水對峙。聯軍方面,齊將田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都是當世名將,只有秦將奐是一位較年輕的將領,秦國這麼安排顯然是為了讓齊將田章擔任聯軍主帥。面對將星雲集的聯軍,唐蔑採取了最穩妥的方案:堅壁清野、閉門不戰。楚軍嚴密的防守也讓聯軍無隙可乘,於是雙方隔河對峙了半年之久。

陳璋圓壺(現藏南京博物院,陳璋即田章,該圓壺是他伐燕所獲)

這半年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齊宣王去世,其子齊湣王繼位;趙武靈王趁四國伐楚之際猛攻中山國,中山之亡已在旦夕之間。中山一向依附齊國,所以頻頻向齊國求援。齊湣王不想讓趙國吞併中山,他認為四國聯軍對楚軍有著絕對優勢,應該果斷出擊,迅速結束戰爭,然後大軍回援中山。所以齊湣王不斷給田章施壓,然而田章不為所動。齊湣王最後派了自己的親信大臣周最直接去前線痛斥田章,語氣極重,大有不出兵決戰就免除田章軍職、甚至殺了田章的意思。田章態度依舊,他對周最說:「殺之免之,殘其家,王能得此於臣。不可以戰而戰,可以戰而不戰,王不能得此於臣。」(《呂氏春秋·處方》)最終中山王兵敗逃往齊國,史稱「中山恃齊、魏以輕趙,齊、魏伐楚而趙亡中山」。(《戰國策·魏策四》)當然,中山並未就此亡國,在齊國支持下,中山還延續了六七年。至于田章敢如此抗命,還是因為齊相孟嘗君仍能掌控齊國大局,給了田章以最有力的支持。

楚軍雖然防守嚴密,但時間一久,士兵難免懈怠。對峙半年後,終於讓田章等來了機會。齊軍的一名偵察兵遇到了一個在水邊割草餵養牲畜的楚人,這個割草者親眼見到了楚軍的兵力部署。田章通過他了解到,楚軍在河水淺的地方都有重兵嚴密把守,河水深的地方兵力則相對薄弱,於是他選擇了一處河水深、但相對容易突破的地方,出其不意地在夜裡強行渡河,一舉突破了楚軍防線。一番鏖戰之後,楚軍全線潰退,主帥唐蔑戰死。聯軍趁勢攻佔了南陽地區的大片土地。

垂沙之敗震動了楚國朝野。禍不單行,楚國內部還爆發了莊蹻之亂,楚國面臨著四分五裂的危險,史稱楚國「兵殆於垂沙,唐蔑死,莊蹻起,楚分而為三四」。(《荀子·議兵》)

中原地區示意圖

幻想翻盤:懷王入秦

面臨此種危局,楚國只得以朝廷重臣為使與齊、秦兩大國和談。

齊國方面,楚使景翠與齊相孟嘗君反覆協商,第二年(前300年)雙方達成一致:楚割六城予齊,派太子橫到齊國作為質子。

秦國方面,垂沙之役後,秦將奐就率兵圍攻楚國新城(今河南襄城)。公元前300年,秦軍攻陷新城,斬首三萬。這時一個意外事件讓秦、楚關係迎來了轉折。韓國太子嬰突然去世,公子咎和公子幾瑟搶奪太子之位,齊、魏、秦、楚都捲入其中,齊、楚兩國甚至還分別派兵入韓幹預韓國內政。公元前299年,齊湣王和魏襄王親赴韓國,促使韓襄王立了公子咎為太子。秦、楚兩國支持的公子幾瑟最終失敗。

四五年來齊、魏、韓聯盟的日益緊密讓秦國感到深切不安。當時有策士為秦相魏冉分析形勢:楚國戰敗,北部邊境的千裡膏腴之地都被魏、韓瓜分,使得魏、韓實力壯大。魏、韓、宋、衛都已經聽命於齊,如今楚也成為齊的盟國,楚太子還在齊國做人質。齊國已經佔據了對秦國的絕對優勢,一旦齊、秦相爭,都不用齊國出兵,魏、韓的軍隊就會迫近函谷關了。(《戰國策·秦策三》)於是,秦國開始調整對外戰略:首先是鞏固與齊國的聯盟,延請齊相孟嘗君入秦為相;其次是慫恿趙國攻打燕國,讓燕、趙兩國無暇南顧;最後是重新與楚國修好。這一切都是為了進攻魏、韓做準備,秦國要打得魏、韓重新臣服。

楚國使者景鯉、蘇厲抓住了這個時機,立即對秦展開和談攻勢,兩人成功說服了秦國將新城歸還給了楚國。秦昭襄王還約楚懷王在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會晤,並寫信給楚懷王:「苟來舉玉趾而見寡人,必與楚為兄弟之國,必為楚攻韓、梁,反(通「返」)楚之故地。」(《戰國策·趙策一》)

對於秦國拋出的橄欖枝,楚國內部形成了兩派意見:楚國重臣昭雎、屈原等都是親齊派,他們認為「虎狼之秦不可信」,應該聯結齊國對抗秦國;楚懷王的幼子子蘭是親秦派,積極主張與秦結好。幾經考慮,楚懷王還是幻想能在秦國幫助下從魏、韓手中收復失地,最終決定赴會。

秦國的戰略意圖迅速被魏、韓兩國窺破。兩國派策士遊說趙武靈王,「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秦支持趙伐燕,就是為了離散三晉的力量,而後逐個攻破。為今之計,應該趁著楚王還未入秦,趙國「出銳師以戍韓、梁西邊」。讓秦、楚知道三晉休戚與共,不要再打三晉的主意,並伺機挑撥秦、楚關係,讓秦、楚繼續打下去,這樣三晉就安全了。(《戰國策·趙策一》)當然,魏、韓也不能讓趙國白出兵,少不了給趙國好處。最終,趙武靈王罷伐燕之師,派兵幫魏、韓戍守與秦接壤的邊境。

秦國進攻魏、韓的計劃被打亂了。入秦為相的孟嘗君和他代表的齊國自然也不會贊成秦國出兵攻打魏、韓,秦國沒法指望內憂外患的楚國能幫上多大忙,而以一己之力對抗三晉,秦國自覺底氣不足。這樣一來,縱然秦、楚結盟,也只是讓各國形成戰略均勢,出現和平局面。不過秦國可就虧了,白送給楚國一座城,只換來了一個「天下太平」。咽不下這口氣的秦國君臣決定從楚國身上找點補償,於是派了一名將軍打著秦王旗號到武關與楚懷王會晤,而後把楚懷王直接挾持到秦都鹹陽。秦國君臣先是要精神補償,秦昭襄王在章臺會見楚懷王,但並非用王與王之間對等的禮節,而是用秦王接見蕃臣屬國的禮節;之後就是要物質補償,要求楚國割讓巫郡和黔中郡(今渝、黔、鄂、湘交界的廣大地區)。禮節問題,楚懷王能忍就忍了,但在割地上,楚懷王要求先結盟,再割地;秦國則堅持先割地。楚懷王終於爆發了:「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史記·楚世家》)拒不與秦合作,秦國只好將之扣留在鹹陽。

老年楚懷王

楚懷王入秦被扣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偶然事件,此前和此後秦、楚國君也經常會晤,並未發生過類似事件。至於扣留他國君臣以要挾某國的事,秦國後來也幹過,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入秦講和,秦國威脅要扣留趙王,趙國被迫許諾割六城以和。不過,合約達成後,秦國就放趙王回國了,趙國群臣後來還針對是否要割六城展開過激烈辯論。以此類推,楚懷王當時要是許諾割地,秦國應該就放他回去了。大概楚懷王得知被騙後,越想越氣,到後來堅決不向秦國屈服,寸土不讓;而秦國也不能就這麼把楚懷王送回去——把楚王騙來,什麼也沒得到,只好再把楚王送回去,那秦國就成天下人的笑柄了。所以秦國也很無奈,只得在鹹陽好生供養著這位楚王,等他回心轉意。

王者末路:異鄉斜陽

國不可一日無君,楚懷王被秦扣留,楚國群臣決定迎立在齊國為質的太子橫。齊湣王自然也不肯輕易放太子橫歸國,他對太子橫說:「予我東地五百裡,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太子橫和自己的老師商量後,決定先答應齊國,日後再作計較。太子橫回國繼位,是為楚頃襄王。不久,齊湣王就派人來索要土地,楚頃襄王同時派出了三位大臣:子良去齊國履行割地手續,以顯示楚頃襄王「言而有信」;昭常率兵固守東地,耍賴不給齊國;景鯉出使秦國求助,當憤怒的齊湣王打算出兵伐楚時,卻突然收到了秦國「主持正義」的國書:「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裡,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願待戰。」(《戰國策·楚策二》)秦國自然不想讓齊國吞併楚國東地,一個強大的齊國將會是秦國巨大的威脅。對齊國來說,此時與楚開戰,只會讓秦國坐收漁利。反覆斟酌之後,齊國君臣決定,暫時不和楚國計較,聯絡魏、韓,準備伐秦。

楚頃襄王

秦國阻止了齊國的野心後,繼續向楚國索要土地。楚頃襄王和他父親態度一致:堅決不予。於是,公元前298年,秦國「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今河南西峽一帶)十五城而去」。(《史記·楚世家》)還沒等到秦國擴大戰果,秦、齊關係徹底崩了,孟嘗君從秦國逃回齊國,組織齊、魏、韓聯合攻秦,仍讓齊國大將田章擔任聯軍統帥,聯軍直逼函谷關。聯軍向秦國提出了三個條件:歸還所侵佔魏、韓的部分土地;釋放楚懷王;讓楚國割東地五百裡給齊。秦國自然一條也不答應,雙方刀兵相向,戰爭一打就是三年。至於楚國在這場戰爭中的立場,史無明文,但《戰國策·趙策三》提到當時「富丁欲以趙合齊、魏,樓緩欲以趙合秦、楚」,富丁和樓緩都是趙國大臣,齊、魏正在與韓聯合攻秦,據此推斷,楚國應該是站在了秦國一方。畢竟,楚國還「欠」齊國五百裡土地,而且楚國君臣也不能置楚懷王於不顧。

楚懷王則一直在謀劃逃出秦國。公元前297年,在秦國忙於應付三國聯軍,漸漸遺忘了還有一位老楚王在秦國時,楚懷王趁守備鬆懈,從鹹陽逃了出來。這下可嚇壞了秦國君臣,無論楚懷王是回到楚國,還是落入聯軍之手,楚國都可能從幫不上什麼忙的「盟友」變成實實在在的敵人,到時候秦國就危險了。於是秦國將去往楚國的道路全部封鎖。這時秦與魏、韓的邊境也因戰爭而關閉,楚懷王只好來到秦、趙邊境,請求進入趙國。趙國邊境守吏立即將情況上報,楚懷王滿懷欣喜期待著趙國發兵護送他回楚,結果等來的趙國官方答覆卻是:「主父」趙武靈王恰好在代地巡視,聯繫不上,才十幾歲的趙惠文王在這等大事上不敢私自做主,請楚王移駕他國。

「主父」真的聯繫不上嗎?筆者以為,當然不是!趙國大概是想讓齊、魏、韓攻秦的戰爭持續更長時間,這樣一來,趙國就可以趁各國無暇他顧之時一舉滅了中山國。秦國在戰爭中處於劣勢,所以趙國就得幫助秦國,只要楚懷王還在秦國手裡,楚國就不敢貿然對秦動武。不過,要是直接將楚懷王送回秦國,那無疑會得罪楚國,所以趙國就找了這麼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楚懷王在趙國邊境耽擱了不少時間,秦國的追兵到了。在楚懷王滿懷憤懣前往魏國時,秦國追兵一舉將之抓獲,「護送」回鹹陽。這回秦國將楚懷王的府邸層層設防,楚懷王算是插翅難逃了,第二年(前296年)就病死在鹹陽,秦國將其靈柩送回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史記·楚世家》)安葬了楚懷王后,楚頃襄王下令:與秦斷交。

楚懷王去世這年,趙國吞併了中山國,而後拉著宋國加入齊、魏、韓聯軍,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割地求和。

綜觀楚懷王的晚年,堪稱失敗的典範:疆域上,東割地予齊,西失城於秦,北部南陽地區的數百裡膏腴之地被魏、韓瓜分。外交上,與幾百年的老盟友秦國鬧得極不愉快,新晉強國齊國也從盟友變成了敵人,楚懷王還試圖改變與老牌敵國魏、韓的關係,介入韓國太子之爭,結果失敗。內政上,爆發莊蹻之亂,楚國內部一度動蕩。楚國不乏人才,昭雎、景翠、屈原、景鯉、蘇厲,楚國向來是人才輸出國,所以才會產生「楚才晉用」之說,楚懷王的失敗,也只能歸結為他晚年的昏庸了。僅從逃跑一事就能看出他能力的欠缺,楚太子橫、孟嘗君、燕太子丹都能從秦國逃回本國,他卻被趙國給算計了。楚懷王被秦扣留也是他意氣用事的產物,他留在秦國實際上極大限制了楚國在外交上的選擇餘地。與楚懷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與他同一時代的政治對手——孟嘗君、趙武靈王、宣太后等,他被這些權謀高手玩弄於鼓掌之間,幾無還手之力。楚國也被他帶入了深淵,著實可嘆!

參考文獻

諸祖耿.戰國策集注匯考[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皇帝成長計劃2》楚懷王怎麼玩 楚懷王玩法技巧教學攻略
    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楚懷王攻略。 本次戰國包王卡都很強力,就看這唯一的白卡楚懷王,咱這感覺... 皇帝成長計劃2是一款模擬養成類休閒娛樂遊戲。並且是《皇帝成長計劃》的續作。那麼遊戲中楚懷王怎麼玩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楚懷王攻略。
  • 戰國時第二神奇的國王長什麼樣,前期像神一樣,後期像神經病一樣
    我今天要翻牌子的這位君王,提起他的名字估計很多人都很陌生,不過提到一些事和人,相信大家又都很熟悉。成語「雪中送炭」和「巫山雲雨」,還有怒投汨羅江的屈原,都和他有著密切的關係,相信看到這裡,已經有部分人猜出了今天的主角,他就是戰國時,楚國的君王楚懷王羋槐。
  • 戰國五大質子:一人被殺,三人修成正果,一人統一天下
    質子制度是春秋戰國時期處理諸侯國之間關係的一種重要方式,即把通常是一國之君之子或者是重要的王室成員質押給盟國,作為一種守約的保證,它一般用於求和求援或者是為了消除對方的懷疑和猜忌。春秋戰國時期受到禮法的約束,對於質子,各國之間都有個約定成俗的默契,那就是你可以善待質子,也可以對他作出諸多約束,但是絕對不能傷害質子的性命。
  • 「英語不過、萬事皆休」,真的有必要嗎?
    不會英語將會減少一條與他人溝通的渠道,而科研、商業對英語的需求越來越大,也讓不少剛剛脫離校園的人有了新的學習壓力。當今的中國把英語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到:學習英語應有針對性,並且要有個「度」。前幾年,一位畫家在北京某高校任教,連續兩年沒有招到一名研究生。
  •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什麼概念,六國君主被他熬死了15個
    到了秦國之後,嬴稷在右相樗裡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這就是著名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戰國時非常有名,光是他在位時間就比較厲害。他在位56年,是秦國戰國時期在位最久的君主。秦昭襄王在位的時候,六國君主被他熬死了15個。我們看一下各國被他熬死的君主。
  • 戰國後期,對秦國統一貢獻最大的人不是昭襄王和範雎,而是魏冉!
    電視劇《大秦帝國》前幾年大火,這套劇講述了戰國時期秦國由商鞅變法,開始逐漸變強,最後一統天下的過程,再加上孫儷主演的《羋月傳》(雖然名字是「傳」卻有很多虛構內容)爆火,戰國時期秦國崛起的這段歷史,也為觀眾所熟知。
  • 「人到中年萬事休」,老人說:若遇這3個「怪人」,恭喜要發達了
    我們都說人到中年萬事休,但是有一天我與老人談話的時候,這位老人這樣跟我說:"如果你選擇處於困境當中,那麼請你不要氣餒,在逆境的時候更要有信心打敗困難。若遇到這三個怪人,那麼我們的生活可能就會有轉機。"第一位"怪人":自己貧窮,但還會給予我們一口吃的人與我聊天的老者,他說第一個怪人就是他明明自己貧窮,還會給予我們一口吃的。
  • 《大秦賦》的背景為戰國末年,為何卻同時存在東周和西周?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先是有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又有秦異人,即秦莊襄王攻滅東周。 可是,《大秦賦》的故事背景不是戰國末年嗎?時間上隸屬於東周。那秦國滅亡的「東周」和「西周」都是什麼地方呢?
  • 靠嘴吃飯的藺相如,為何能夠得到趙王的重用?他是秦趙博弈的關鍵
    比如明朝中後期以「三柱國」為首的武將集團,就被東林黨人搞得死的死傷的傷,最終東林黨人在打敗了閹黨集團之後,成為了明朝中後期的最大贏家。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出文武相爭的故事,莫過於廉頗和藺相如兩個人的「將相和」了。
  • 三代以降不如六世餘烈,戰國七雄風雲錄之《魏國篇》
    具體到魏國問題當然也是如此,其實於國土面積大小而言,魏國只能算是戰國七雄中不算大的那個國家,按地盤算,燕秦楚都比魏大。不過這只是表像而已。在古代政治格局中,決定實力的不是地盤而是人口和生產力,要不楚國才應該是最強的國家!所謂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冷兵器時代人口才是國力的前提,因此人是第一位而土地是第二位!
  • 戰國四公子魏無忌的最後輝煌:幾乎斷送大秦帝國
    戰國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早年間,因為偷盜兵符殺死大將晉鄙,不經過魏王同意,就揮軍北上,幫助趙國邯鄲抵抗秦國的進攻。雖然後來打退了秦國的圍攻,但是魏無忌卻躲在趙國,再也不敢回魏國。邯鄲保衛戰勝利後,趙王很感激魏公子無忌,給他五座城池供他享用,他都沒有接受,只要了一座小城。因為對於盜竊兵符這件事,信陵君心裡一直很不安,他害怕哪一天魏王的刺客就出現在他的床頭。
  • 海賊王:伊姆命令戰國除掉卡普,大佛形態被卡普雙拳打廢
    在世界會議篇章,卡普公開罵過天龍人,這種行為應該不是第一次了,天龍人一定看卡普不爽。還有一點,卡普的兒子、孫子都在與天龍作對,現在革命軍向天龍人宣戰了,伊姆也沒有再留下卡普的必要了。有網友大神就創作了一幅《海賊王》番外漫畫,就是伊姆命令戰國除掉卡普。
  •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但是這個哈曼是亞瑪力人,是以色列的仇族,而末底改是以色列人,他看到哈曼的時候不拜,所以哈曼就非常非常的生氣,就要殺掉末底改,還要殺掉所有的以色列人,因為他覺得殺掉一個人太過簡單,這跟他的身份不相符合,他要把所有的猶大人全部殺了,並且他到王的面前進讒言,說有一族的人對這個國家非常有害,所以他把很多的錢給王,希望王許可他把這一族的人給滅了,而王竟然也許可了,而且哈曼還在自己家裡設了一個高高的木架準備把末底改掛在上面
  • 海賊王:頂上戰爭時,如果戰國沒有阻止卡普,赤犬的結局會如何
    雖然海賊王的更新速度比較慢,但依舊阻擋不了廣大海迷對它追捧。在頂上戰爭時,我們的男神艾斯被赤犬薩卡斯基殺害,這是一個讓粉絲們無法接受的結果。可以說,裡面摻雜了各種情感,各種糾結與無奈,特別是卡普。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 陳奕迅的《十年》最後一句是什麼意思?
    那年《十年》橫空出世,宛如一劑療傷的藥,在花花世界的紅塵裡擊中了多少脆弱的心,《十年》代表著心緒的零亂和無止境的苦澀。這首歌有多少年了你們還記得麼?16年了!或許已經有很多人已經很久沒有聽這首老歌了,但是旋律響起來也都會跟著唱吧!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無忌為什麼被稱作信陵君?
    等發展到了戰國時期,各國國君紛紛稱王,於是就將封君制度化。將國內除了王之外的其他第一等級的採邑主,分封為君,這些君多數都是國王的親族或者對國家立國重大功勳的人,在郡縣制逐漸實行的戰國時期,能得到這種裂土封君的機會那自然是無上的榮耀。
  • 揭秘:春申君為何被一女子操控於鼓掌之中,最後身首異處全家抄斬
    話是說得好,可是這世間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能擺正心底的私慾呢?今天正好讀到戰國四公子的史籍,尤其是讀到春申君黃歇命喪棘門時,感觸頗深,也因此牽出歷史上一個叫人唏噓的女子來。此女子便是李環,即戰國後期楚國楚考烈王的王后,楚幽王和楚哀王的母親,春申君黃歇門客李園的妹妹,也是與春申君曾經有過枕席之歡的女子。就是這麼個女子,竟讓楚國在最後的十多年易了主人,變成了黃氏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