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評-weekly:繼華為之後,所有中國企業都被美國盯上了;SpaceX再創一箭七飛七回收;嫦娥五號回歸,它的四個兄弟都去哪了?

2021-01-21 衛星與網絡

繼華為、中芯之後,

所有中國企業都被美國盯上了


12月3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給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下了最後通牒。


有人說,這是川普的收官之作;也有人說,這是拜登對中國砍下的第一刀。


這部《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究竟為什麼讓中國公司感到被針對了?原因有二。


第一,它導致了兩國法律制度的「掐架」。該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更加透明化,即使美國人明明知道,中國企業無法照做。


法案規定,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必須披露更多信息,包括與外國政府、政黨的一切關聯;並且必須在三年內向美國監管方——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提交審計工作底稿,否則將被退市。


第二,這個法案的打擊面,也確實太大了。


經筆者查閱,在PCAOB的「無法審查」列表中,共有155家中國大陸企業和55家中國香港企業。


而截至今年10月2日,在美上市的、總部設在大陸的企業共有217家。粗略計算可知,約71.4%的中國大陸企業不受PCAOB的審核程序制約,其中就包括百度、騰訊、網易等網際網路大廠,中石油、中石化等國有巨頭,眾多生物醫藥公司,也不乏貝殼、蔚來等中概股新秀。


此外,阿里巴巴也出現在PCAOB的香港企業列表中。


四捨五入一下,中國各行各業的頭部企業,所有勇闖美股的國人之光,都被美國政府盯上了。


同樣是在美股界,另一項堪稱奇葩的重磅消息,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


12月1日,《紐約時報》報導,納斯達克交易所已向SEC提交一個新的議案,將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更加「多樣化」。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每個在納斯達克掛牌的企業,其董事會都要有至少一位女性,以及至少一位極少數族裔(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或性少數者(L.G.B.T.Q.)。


如果SEC批准了這項提議,那麼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就要在一年內向市場公布其董事會的「多樣性數據」;如果在一定期限內沒有完成「多樣化」指標,就要公開說明原因,或面臨退市。


說到最後,把中國企業逼到退市,究竟對誰有好處?


首先,美國一定是受損方。


對於美國投資者,中概股拿在手裡還是很香的,財務造假案件也沒有阻礙他們的熱情。


從去年11月以來,中概股的漲幅幾乎是標普500指數的3倍,而且二者的差距不斷拉大。中概股的總市值也在今年漲到了2.2萬億美元。


如果中國企業紛紛退市,美國投資者不但要虧本賣出股份,也會失去這種能夠帶來強勢收益的資產。


同樣,中國企業也不可能完全放棄美股。


美股的一系列優勢就能讓企業權衡一陣了:在全球最大、最活躍和最豐富的資本市場上市,可以使公司獲得更多的國際知名度,並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而美國市場擁有的行業專業知識,也可以為優質企業帶來強勁的估值。


而從操作上來講,全部退市也是極難實現的。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中國官方共有3.1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請注意,這雖然是用美元計價,但裡面不全是美元哦!據網上的估計,70%是美元資產,也就是2.198萬億。


用2.198萬億美元,怎麼換回2.2萬億市值的中概股?


那麼,面對不斷升級的局勢,中國企業真的只能認命了嗎?也不一定。


在「中美脫鉤」和「相互依賴」的角力下,也已經有許多業內人士猜測,在三年的緩衝期內,中美會就上市公司的審計問題達成某種協議,從而避免「硬脫鉤」。


只是在當前的形勢下,很難想像哪一方會先做出讓步。


在看到危機的同時,中國企業也應該看到機遇。對於這個法案揭露的一些真問題,是不是有協商和解決的空間?


隨著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美國加大制裁力度是必然的事情。有人分析發現,美國一般會選擇中國某個高技術產業即將擺脫對美依賴的時候發起制裁,以求得「破壞最大化」。多年以前,中國航天就在吃這樣的虧了,但通過努力,逐步走出了困境。如今消費產業面臨同樣的局面,航天是不是有經驗、方法或者技術可以拿出來交流呢?基於商業模式的交流也是可以的。


新聞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DRcUeHTTR6M14tYW6jh6vA



楊長風:北鬥系統

讓中國時空信息掌握在自己手中


現代生活對各種位置信息的需求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智能終端內置定位晶片無時無刻不在接收太空中導航衛星發出的服務信號。而現在,在全球範圍內的任意區域、任意時刻都可以同時觀測到8顆以上的中國北鬥導航衛星。


「高精度定位是北鬥系統的一大特色。」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說,目前公布的全球範圍定位精度是優於10米,實測的定位精度2~3米。配合更強大的地基增強系統,可以提供毫米級、釐米級服務,廣泛服務無橋梁形變監測、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等。


今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距離北鬥一號工程立項已經過去了26年。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被其他國家實施技術封鎖,就會面臨「卡脖子」的困境,北鬥系統始終堅持自主創新,關鍵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北鬥系統攻克了星間鏈路、高精度星載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百分百國產化。


「作為國家重要的空間基礎設施,北鬥系統的研製與建成,對我國時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楊長風說,「掌握了時間和空間,就控制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基礎信息。衛星導航系統是當今最重要的定位導航授時手段,是信息化社會的重要基礎,關係到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中,是絕對不能受制於人的。」


北鬥系統始終堅持核心器部件百分之百國產化、持續提升關鍵單機可靠性、衛星工作壽命達到10~12年之久。要實現這一系列目標,就要在衛星升空之前,在地面做大量試驗驗證,以證明其能夠提供連續穩定的服務,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時間。


楊長風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實際上,在過去的26年裡,正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北鬥人接續努力,才能讓今天的北鬥三號系統站在世界舞臺上與其他先進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同臺競技。


然而,彼時地球上空80%的「黃金導航頻段L頻段」絕大部分已經被美國和俄羅斯佔據。2000年4月17日,中國向國際電信聯盟提出頻段申請,同年6月5日,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也提出了申請。國際電信聯盟批准了一小段頻率供各國平等競爭,使用規則是從申請日期開始計算,7年內完成衛星發射入軌和信號接收,「先用先得」,「逾期作廢」。


同時,北鬥二號系統還要解決另一個難題。本打算從歐洲引進核心器部件星載原子鐘,然而國際合作道路卻屢屢受限。這也堅定了北鬥人堅持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決心,我國組織了3家單位同時著手攻關,終於攻克這項關鍵技術!讓中國星上搭載了「中國鍾」。


楊長風說,星載原子鐘的精度通俗指標是十萬年差一秒,而北鬥三號衛星搭載的星載原子鐘精度達到了三百萬年差一秒。


2007年4月14日,全部測試通過準備得當的北鬥二號系統首顆衛星成功發射。4月16日晚,在距離頻率失效只有不到4小時的最後關頭,地面收到了這顆衛星發出的信號並得到了國際電聯的官方認定,保住了中國持續發展北鬥系統的合法空間位置和頻率資源。


2020年6月23日上午,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至此,北鬥三號系統全球星座部署圓滿完成。


北鬥三號系統的30顆衛星包括2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與北鬥二號相比,北鬥三號系統的服務性能進一步提升。「北鬥系統的短報文服務是國外其他任何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都不具備的。」楊長風介紹說,特別是在災區通訊中斷、電力中斷的緊急情況下,可以使用衛星信號傳輸信息,實現通信和定位。


「建好北鬥系統是我們的初心使命,用好北鬥系統則是我們的不懈追求。」這也是楊長風一直以來積極推動的工作。「北鬥系統作為全球最先進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它的應用只受人類想像力的限制。」


上周,美國宣布M碼已經可以投入使用。這意味著美國可以在不影響軍事應用的前提下,徹底關閉民用的C/A碼信號,使某個區域甚至全球的民用GPS碼測距接收機無法使用。這是GPS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當前中美關係的背景下,也體現出北鬥的核心價值,就是「自主」。


新聞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51kJGYWArdkYdMAI71cEhQ


去月球必打卡的5個網紅景點

月球表面雖然沒有風霜雪雨和江河湖海的秀麗風光,但那裡有廣袤的月海、星羅棋布的環形山、重疊的撞擊坑、神奇的「月球噴泉」,別有一番壯闊動人心弦。如果有一天你也能登上月球,那麼下面這幾個地方是必須要去打卡的……

「嫦娥三號」降落地被命名為「廣寒宮」


風暴洋所在的位置


第谷撞擊坑


「阿波羅」任務照片中可見微弱光芒

不得不說,如果有一天真的開通了月球旅遊航班,想去的人不在少數。太空旅遊一度被人們當做商業航天的重要增長點,不過因為各種技術和經濟因素,只接待了幾個土豪就沒有後續了。如今人們唯一的希望,似乎是就是「載人龍」飛船可以多空出幾個座位來。不過「載人龍」也是飛不到月球的。世界上只有美國的「獵戶座」和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可以飛往月球。那麼,我們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月球飛船的技術商業化,看到月球航線的開通嗎?


新聞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e4PHQJmLCOy35yv1UOYB8Q


嫦娥五號回歸,

它的四個兄弟們都去哪了?


中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帶著兩公斤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在本周內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嫦娥五號是中國第五次登月任務,與之前四次任務不同,這是首次採集月球樣本的任務。


在嫦娥五號任務之前,中國從2007年至2019年先後進行了四次探月任務,它們都是中國探月工程的一部分,均以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主人公嫦娥命名。  


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任務並沒有返回地球,那它們還在服役嗎?



嫦娥一號是中國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於2007年10月發射升空,它是一個繞月軌道飛行器,在月球上方200公裡處運轉。


嫦娥一號任務於2009年3月1日結束,共飛行了494天,任務結束後,探測器在月球表面指定位置執行了受控墜毀,那是中國留在月球上的第一個烙印。



嫦娥二號於2010年10月被送入月球軌道,它在月球上方100公裡軌道處進行研究,為其後繼者的軟著陸做準備。


完成探月任務後,探測器於2012年4月開始執行小行星圖塔蒂斯探測任務,2012年12月探測器飛躍小行星並拍攝照片。隨後,嫦娥二號開始了深空之旅,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飛行。



嫦娥三號任務於2013年12月發射,是中國首次在月球上進行軟著陸的探測器。


探測器包括一個登陸器和中國第一架月球探測車車——「玉兔」。玉兔號漫遊車於四年前停止工作,而著陸器目前仍在正常運行,這使其成為在月球上工作時間最長的著陸器。



嫦娥四號還是由一個著陸器和一個名為「玉兔2號」的漫遊車組成,於2019年1月發射升空,它首次實現了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它著陸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爾曼火山口,該火山口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批准下於2019年2月被更名為「斯塔提奧天河」,「天河」是中文銀河的意思,斯塔提奧是拉丁文基地的意思。


到目前為止,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上已經工作了700多個地球日,玉兔2號漫遊車在月球表面行駛了589.6米,遠超其三個月的設計壽命,成為月球上工作時間最長的漫遊車。


嫦娥五號採用的是NASA在阿波羅計劃期間設計的「月球軌道對接」方案。這個方案的特點,是一邊飛一邊扔,確保核心載荷——太空人和月球樣品——回到地球,其餘皆可拋。聽起來實在太浪費了,所以NASA提出了地月之間的火箭擺渡方案。國內尚且沒有哪個科研實體或者商業公司認真討論地月擺渡問題。但是從地月經濟的角度出發,它的價值還是挺大的。有志者是不是考慮一下?


新聞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WfJbyvVOSyUcni76E3mBZA


7年了,

為什麼智慧城市還不智慧?


2020年,智慧城市正在進行一輪「闖關」。


早在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等八部委就提出了一個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


此前,這一領域早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競爭「刀刀見肉」:比如2017年,先有騰訊雲以1分錢中標廈門政務雲,隨後在同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宣布產品大降價,最高降幅達53%。此外,華為、百度、平安等巨頭也紛紛下場競爭。截止至今年,中國共有約500座智慧城市正在建設中。


從2013年國家推出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算起,至今已有7年多。當今年的新基建東風將科技的版圖鋪開至「城市」,智慧城市運營究竟誰來做,怎麼做?是所有決策者共同的待解之題。


根據德勤2019年底報告《超級智能城市2.0:人工智慧引領新風向》中的數據,國內在建智慧城市數量為500個,是全球智慧城市建設數量的一半。


進一步看,全國超過89%的地級以上城市都在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總體規劃投資額已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


大量資金湧入,智慧城市實際效果如何?


在手機應用商店中以「智慧xx」為關鍵詞下載6款智慧城市應用App,其中3款要麼沒有功能應用,要麼功能連結指向文章簡介,甚至其中一款App無法正常打開。


在人們看來,投入巨額資金最後卻是這種結果是很難理解的。但對從業者來說,這並不鮮見。


除了沒有效果,過多投資基礎設施還導致資源浪費。


這更像是用科技的名義繼續做房地產生意,要的只是「殼」,因此也很少部署軟體應用。即使部署了軟體,也存在不好用、不能用的情況。


不更新的背後,是城市大腦缺乏實際應用場景,缺乏應用數據的返孵回流。


目前許多地方的智慧城市運營管理工作都交由政府旗下的平臺公司負責,這些平臺公司多數是由此前負責老基建的城投企業演變而來。身處這些國企內的工作人員,幾乎很少接觸新技術,更缺乏運營經驗。


而智慧城市,恰恰在前期需要有「數據上傳和整理」的過程。


有些智慧城市的運營管理人員缺乏運營數據的技能。此外,這些體制內的工作人員,依然保留著傳統的考核方式,幹多幹少拿同樣工資,而運營恰恰是一個量大又瑣碎的工作。


這樣一來,誰還會費心思去做吃力的運營工作呢?


那些沒有新數據、沒有新生命力的大腦,就變成了「死腦」,只能用來做展示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政府掌握的數據資源是一個巨大的寶藏。


然而,此前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讓數據無法流通,也就無法產生價值。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已有19個省成立了大數據管理局,或已通過大數據管理局的機構改革方案。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並不樂觀,至今已推行6年的大數據管理局在打通數據壁壘上有效果嗎?


答案是,有,但效果不明顯。


政府跨部門數據「一點也打不通」的這種情況已經很少了,但對於各部門專業、有價值的數據卻仍然是不互通的,使用率非常低。


大數據管理局在現有的政府格局裡是一個比較邊緣的部門,「雖然有時候它會得到主要領導的支持,但從長遠來看它很難改變現狀。」


跳出數據看,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也制約著目前智慧城市的運營。


儘管有些智慧城市項目是為了滿足公共服務需求,很難對其有商業化的要求,但智慧城市的長期運轉和持續運營確實需要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一個現實問題是,此前的智慧城市建設,在招投標中幾乎未給後續的運營預留出資金。


這種情況下,智慧城市能否盈利就異常重要,甚至決定了項目能否維持生存和運轉。


目前國內絕大部分政府建設的智慧城市項目的建設資金都來源於財政,這樣一來項目不需考慮回本的壓力,也就沒有商業化的動力了。


即便面臨以上種種考驗,這條路還是越來越熱鬧。畢竟——一旦智慧城市將城市大數據相互打通,或將重構城市的商業形態和格局,這會是一個巨大的蛋糕。


一個可以與之類比的是電信。在電信領域,電信運營商掌握著所有用戶的通信數據,構建了網際網路的基礎。僅在中國這一個領域,就可以誕生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巨頭企業。


相比之下,智慧城市的數據量遠比通信多,且涉及的領域豐富。


巨大的機會,吸引著各方靠向智慧城市。


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一些企業也確實在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他們通過各自的生態系統,正構建一個個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的生態圈,為下一場比賽積蓄力量。


換句話說,在智慧城市運營領域,會出現比今天網際網路領域的BAT還要大的公司。


一個巨大的新窗口正在開啟。


首先,我們迄今也沒有看到過一個徹底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多數方案只能解決城市在某個細分領域的某個具體問題。城市的管理者和居住者面臨著很多痛點,智慧城市產業界不拿出殺手級應用,不解決人們的痛點,是不可能實現推廣應用的。要想尋求突破,不妨考慮「農村包圍城市」,先從信息化發展不足的小城鎮開始吧。


新聞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YHDkiJgyI-b3kmUcWFzTlg


SpaceX第二枚七手火箭發射

靜止軌道商業衛星

並成功回收


2020年12月14日01:30(BJT),獵鷹九號 B1051.7在卡納維拉爾角40號發射臺成功發射了SXM-7無線電廣播衛星。本次發射是SpaceX的第二枚七手火箭。本次發射不僅使用了七手破火箭,還使用了一瓣「破」的整流罩,可謂是省錢小能手。


「獵鷹」9再次一箭七飛

發近7噸重靜地衛星


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1.2型運載火箭12月13日在卡納維拉爾角天軍站發射了美國天狼星XM公司(SXM)的SXM-7大型大功率數字音頻無線電業務(DARS)衛星。本次發射採用了此前已用過6次的一枚第一級火箭,編號B1051.7。這是太空探索公司第二次讓同一枚火箭第7次參加發射。


SpaceX再創「一箭七飛七回收」

七手火箭二手整流罩

首次用在客戶任務


繼11月25日B1049.7首度創下「一箭七飛七回收」之後,美東時間12月13日,B1051.7再度成功複製,誕生第二枚最高復用回收火箭。同時也是一箭第七飛最高復用火箭、二手整流罩首次用於外部任務的商業發射。順便刷新多項亮眼數據:SpaceX連續第77次成功發射、第69次成功回收一級火箭……


這個數字可能會讓傳統發射服務供應商如芒在背,到了第七次重複使用的時候,除了液氧和煤油,獵鷹九號的第一級火箭相當於零成本了。重複使用的整流罩進一步降低了整箭成本。如果有一天,馬斯克實現了第二級、第三級火箭的重複使用。各大傳統發射服務商要不要「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呢。顛覆自己的傳統模式,大膽跟進,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新聞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vHVeTPULlC5zpULM-mGV-w

https://mp.weixin.qq.com/s/E0UJAPQBIul8smeRpVlRcA

https://mp.weixin.qq.com/s/-Ox9FL1GohSSpT6fieprDw

相關焦點

  • 繼中國的天宮之後,美國又盯上了嫦娥五號
    繼中國的天宮之後,美國又盯上了嫦娥五號  20世紀90年代,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等共16個國家聯合建立了國際空間站,目前由美國和歐洲多個國家共同使用。當年國際空間站在籌劃建設時,中國曾經申請加入,但被拒絕,這個恥辱至今讓人難忘。
  • 美國天眼「瞎了」!繼嫦娥五號之後,他們又盯上中國天眼
    關注科技圈的朋友可能知道,就在11月24日凌晨4點,我國嫦娥五號探月飛行器成功點火起飛,此次的目標是從月球背面帶回2KG月球土壤。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不等嫦娥五號降落月球,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就公開發出消息,希望能夠共享研究數據,並且還以阿波羅計劃舉例,頗有一種「道德綁架」的味道。
  • 去月球「挖土」咯!今天發射的嫦娥五號實現四個「首次」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今日凌晨4時30分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研製的首個月球無人取樣,並且將樣品帶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完成月球取樣的國家,並且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
  • 去月球「挖土」咯:今天發射的嫦娥五號實現四個「首次」,下個月將...
    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今日凌晨4時30分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中國研製的首個月球無人取樣,並且將樣品帶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第三個完成月球取樣的國家,並且完成了中國航天史上四個「首次」。這也是人類繼1976年後首次發射太空飛行器去月球採集回收樣本。
  • 「嫦娥五號」到底怎麼去月亮上挖土?一文詳解!
    但是到了嫦娥五號它要一次完成 「繞,落,回」 這三步,所以它的體積和重量比之前的都要大上很多,達到了8.2噸。8.2噸啊,朋友們這8.2噸是啥概念呢?我給大家打個比方,家用轎車大家都知道吧,一輛普通的家用小轎車重量是大概在1.5噸左右,那我們的嫦娥五號的重量就相當於比5輛家用小轎車的重量還要重。所以把這麼大的一個探測器送上月球,勢必是需要推力更大的火箭,那這個大力士就是我們的長徵五號大型運載火箭。
  • 嫦娥五號奔月,揭探月工程背後的那些秘密
    」的兄弟姐妹們就開啟了探月新徵程,天眼妹簡單給大家梳理一下,我國的「嫦娥工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但我不同意落在正面,我們已經落到過正面了,再去落一次有多大意思?」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時隔 44 年將再創人類月球取樣壯舉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長徵五號 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中國探月工程收官之旅開啟,時隔 44 年將再創人類月球取樣壯舉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 奔月落月之後何時實現載人登月?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寄託著人類的無限神往。中國的嫦娥飛天、日本的輝夜姬、古希臘的阿爾忒彌斯,這些都是人類關於月球的美好想像。人類1957年正式進入太空後,月球成為人類開展深空探測活動的第一站。
  • 嫦娥五號創5個首次 嫦娥五號任務紀實全紀錄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尾焰噴薄而出,閃爍著多彩的光芒映透整個夜空。山坡上、海岸邊,人們歡呼、慶祝,目送長徵五號全力託舉嫦娥五號向著月球飛馳而去。  23天後的12月17日凌晨,內蒙古四子王旗。在闖過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後,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面。
  • 嫦娥五號發射倒計時,它將去月球「挖土」,為建造月球基地做準備
    到嫦娥七號,大國正在崛起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正式開展,並且制定3個階段:探月、登月、建造月球基地。而明年,則將發射嫦娥六號探測器,它的任務和嫦娥五號一樣,都將在月球表面「挖土」帶回地球。根據日前國家航天局公布的信息,嫦娥七號月球探測器和我國首次小行星探測任務,如今都已經順利開啟。
  • 從嫦娥一號到五號,中國航天再上新高度
    從嫦娥一號到五號,中國航天再上新高度 太空精釀 發表於 2020-11-25 14:53:15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2020年11月24日0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 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每一項都是突破
    畢竟現在地球的生活環境越變越差,總有人想要去探索外太空,看看能不能找到另一顆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離地球最近的月球,成為了不少人想要去探索的地方。曾在幾十年前,美國阿波羅號就曾經登陸到過月球上。5項中國首次,這意味著它所帶來的簡略性意義是很大的。
  • 漲知識|嫦娥四號之後的五號、六號、七號、八號各有什麼使命
    嫦娥四號之後,嫦娥五號、六號、七號、八號也要來了。中國的月球探測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探月,即無人月球探測;第二階段是登月,即載人登月;第三階段是駐月,即建立月球基地。在第一階段無人月球探測裡,又分為三期,也就是常說的「繞、落、回」三步走。
  • 除天問一號外,嫦娥七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了,嫦娥十五載人登月
    近一段時間,我國航天發展進入黃金期,「天問一號」行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正在飛往火星的途中。而在10月底,「嫦娥五號」探測器也將從海南文昌出發,前往月球「挖土」,並攜帶樣品返回。「嫦娥六號」的發射大約在2023年到2024年之間,同樣會在月球上鑽探取樣並返回地球。
  • 除天問一號外,嫦娥七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了,嫦娥十五載人登月
    近一段時間,我國航天發展進入黃金期,「天問一號」行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正在飛往火星的途中。而在10月底,「嫦娥五號」探測器也將從海南文昌出發,前往月球「挖土」,並攜帶樣品返回。「嫦娥六號」的發射大約在2023年到2024年之間,同樣會在月球上鑽探取樣並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四件套」,上天都要幹點啥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個「四件套」,目前已經一分為二,分為了「軌返組合」和「著上組合」,它們各自承擔什麼功能?在月表採樣過程中,它們會分分合合怎樣變身?你可能還有很多問號沒有解開?嫦娥五號:這「糖葫蘆」的造型雖然看著一般般,其實裡面暗藏玄機。我帶去月球的是個「四件套」,從上到下依次是上升器、著陸器、返回器和軌道器。奔月後兩兩組合,幹活不累。
  • 嫦娥五號小姐姐馬上要回來啦,那她的其他四個小姐姐哪去了呢?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小姐姐在胖五兄弟(長徵五號)的託舉下,一舉升空,並在地面控制人員精準控制下,成功著陸月球,在完成一系列任務後,已於近日打包好行李(月壤)從月球升空回家!那不盡疑問,其他未能回家的四位嫦娥小姐姐哪去了呢?
  • 小明問嫦娥丨嫦娥五號「四件套」上天都要幹點啥
    嫦娥五號探測器是個「四件套」,目前已經一分為二,分為了「軌返組合」和「著上組合」,它們各自承擔什麼功能?在月表採樣過程中,它們會分分合合怎樣變身?你可能還有很多問號沒有解開?接下來,我們就跟隨出了名的「問多多」小明同學一起,來問問嫦娥五號吧。
  • 嫦娥五號即將出發上月球挖土,實力打臉美國登月聯盟,會在哪登陸
    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科技的頭號強國,自阿波羅號飛船登陸月球以後,美國的探月工作一直在持續地做著,而且不僅探索月球,美國的探測器還飛向了火星、木星和土星,甚至還向宇宙的深處飛去!我們都知道,嫦娥三號在虹灣地區登陸後,釋放出了中國的首個月球車——玉兔一號,玉兔一號在月球上工作了3年,也是不負眾望地傳回了不少的有價值的影像資料。
  • 嫦娥五號-目標月壤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11月24日4時30分,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如果成功的話中國將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取回月球樣本的國家。目前飛行狀態良好,兩次軌道修正均按預期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