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使夜晚升溫快於白天

2020-10-01 cnBeta

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增加,導致地球以驚人的速度升溫,但它並不是以一種完全均勻的方式進行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使全球各地夜間溫度升高的速度快於白天的溫度,這可能會對環境產生 "重大影響"。雖然我們知道,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一些地區,如北極地區,升溫速度比其他地區快,但對於這種現象如何對白天和夜間溫度產生不同的影響,還沒有人專門去研究過。

而由於不同的生物在一天(或夜晚)的不同時間執行各自的關鍵任務,人們擔心的是,這種不均勻的變暖可能會使一些物種比其他物種更感受到它的衝擊。

埃克塞特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始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利用每小時的溫度、雲層、比溼度和降水記錄來衡量夜間和白天溫度上升的差異。這種建模被應用於1983年至2017年之間的變暖時期,在這一時期,該團隊發現,在世界一半以上的陸地表面,年平均溫度在夜間和白天之間的差異超過0.25℃(0.45°F)。

雖然在一些地方,人們看到白晝升溫更快,但夜間升溫幅度更大的地區總面積是白晝升溫幅度的2倍多。據研究小組介紹,這種不對稱的升溫現象主要是由雲層的變化所驅動的,雲層覆蓋率的增加有助於白天保持陸地的涼爽,而在夜間則將溫暖鎖住。而雲層覆蓋率降低的地方則相反,這導致了升溫較快的日子。

"變暖不對稱對自然界有潛在的重大影響,"主要作者Daniel Cox博士說。"我們證明了更大的夜間升溫與氣候變得更溼潤有關,這已被證明對植物生長和物種(如昆蟲和哺乳動物)如何相互作用有重要影響。相反,我們還表明,白天變暖程度越大,氣候越乾燥,加上整體變暖程度越高,這增加了物種對熱應激和脫水的脆弱性。只在夜間或白天活動的物種將受到特別影響。"

根據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最近的一份報告,人類活動對全球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以至於1970年至2016年期間,我們看到脊椎動物物種減少了68%。雖然到目前為止,為生產糧食而進行的土地清理被發現是這一物種損失的關鍵驅動因素,但專家預計,隨著氣候的變化和變得不適合全球許多物種,植物和動物的損失將是巨大的。

該研究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暖化加劇,夜間升溫比白天更快
    今年夏天很多地方的溫度創下高溫紀錄,且白天炎熱難耐,晚上熱量又散不去,悶熱的感覺前所未有,最新研究發現,這種氣候變暖的機制對夜間溫度的影響比白天更甚,而整個氣候系統都在變化,科學家認為將對地球生態產生重大影響。
  • 研究顯示海洋升溫快於預期
    【新華社微特稿】中美兩國研究人員11日在美國《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顯示,全球海洋變暖的速度快於預期。報告作者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說:「全球變暖就在眼前,已經引發一些嚴重後果。這毫無疑問」。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主導,顯示全球海洋自1960年以來升溫,速度快於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3年所作預估。報告說,人類向大氣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間接積聚更多來自太陽的熱能,其中超過90%的新增熱能繼而由海洋吸收,促使海水升溫。升溫加速「標誌著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
  • 氣候變化是如何被發現的?|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在過去的兩周,《知識分子》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系列回答了 「全球變暖是真的嗎?」 「升溫1.5度還是2度,世界會有何不同」 「應對氣候變化,植樹造林的作用有多大?」 等問題。 今天的文章,將帶領大家一起回顧氣候變化的發現歷程。
  • 研究稱:二氧化碳「臨界點」致使短期內氣候變化劇烈
    任何看過電影《後天》的人都會熟悉「臨界點」的概念,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緩慢而逐漸變化可以達到觸發溫度突然變化的一個點。雖然《後天》是部講述在未來的世界科幻電影,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過去發生這種「臨界點」的證據,顯示短期內劇烈的氣候變化。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西班牙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
    吳遠彬司長指出,三極不僅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同時對於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地緣政治都有深刻影響,是關係到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履行「巴黎協定」相關責任和義務的同時,堅持多邊主義,倡導更多國際力量加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
  • 全球氣候變化形成的有關原因
    氣候變化會帶來哪些影響?氣候變化導致災害性氣候事件頻發,冰川和積雪融化加速,水資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化還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遭受洪澇、風暴等自然災害影響更為嚴重,小島嶼國家和沿海低洼地帶甚至面臨被淹沒的威脅。
  • 不要絕望:研究表明,微小的變化確實會導致較大的氣候變化
    在不可逆轉地將搖搖欲墜的氣候系統推向令人恐懼的方向的背景下,我們聽到了許多這樣的轉折點。但是,打擊這場危機,我們也有可能引發其他複雜和相互關聯的系統中的巨大變化:工業,社會和經濟。 因此,研究人員研究了可能引發一系列有益變化的潛在誘因,以幫助迅速遏制我們的排放。
  • 夜晚睡眠不好白天哈欠不斷,NASA:地球磁場可能要反轉了!
    夜晚睡眠不好白天哈欠不斷,NASA:地球磁場可能要反轉了!有句諺語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秋三月,似乎感覺一年四季都在打盹當中度過。相比於炎炎夏日,伴著中午的蟬鳴聲昏昏入睡,現在春夏交替的季節,是讓人體感覺最舒服的時候,可是有很多人表示可能是氣候的突然變化,讓自己的身體出現了不適,睡覺變得尤為困難。尤其是一些上班族,年輕人,即使是忙碌了一天,本來應該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卻發現睡眠距離我們越來越遠,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行動該「升溫」了
    10月以來,有關全球氣候變暖的報導不斷刷屏。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稱,全球氣溫上升1.5℃問題或將提前到來;同日,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氣候變化經濟學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提出2℃升溫控制目標等氣溫紅線的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
  • 警惕氣候變化對湖水溫度的影響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稱,天氣變化使全球湖水迅速升溫。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通信》上。發表的同一天,美國地球物理大會在舊金山召開。研究稱,科學家們通過人造衛星和地面測量,收集了235個湖的溫度數據,分析這些湖水在這25年來的溫度變化。「我們想看看,在全球升溫情況下,這些湖會發生什麼變化。」山姆·胡克說,他是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科學部經理,本次研究報告的合作者。
  • 研究稱新冠防疫措施對減緩氣候變化影響「微不足道」
    新華網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利茲大學7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各國為阻止新冠病毒傳播而實施的限制性防控措施,雖短期內使溫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汙染物有所減少,但長期來說對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微不足道。
  • 近40年北極升溫速度與末次冰期氣候突變相當
    Change)發表題為《以過去視角看當代的北極氣候突變》(Past Perspectives on the Present Era of Abrupt Arctic Climate Change)的文章,指出北極地區目前正經歷著一場氣候突變事件,當代北極升溫速率與末次冰期的氣候突變相當。
  • 有趣的奧伯斯佯謬:白天天空的顏色為何與夜晚天空的顏色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白天的天空是明亮的,天氣好時天空一片蔚藍,還飄浮著朵朵白雲,看起來秀麗而又充滿活力。而夜晚的天空卻截然不同,太陽西下,夜幕降臨,我們抬頭仰望天空,會發現天空變得一片漆黑,雖偶爾能看到幾顆調皮的星星在天空中眨眼,但與白天的天空比起來,夜晚的天空顯得頗為黯淡與消頹。
  • 藻類進化或能助其適應氣候變化
    (自路透社) 德國赫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發表研究稱,海洋中的藻類能夠快速進化並適應氣候變化,因此,在預測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對浮遊藻類的影響時,應當將其進化過程考慮在內。 據路透社報導,通常的氣候變化研究中,對未來幾十年內地球所受影響方面不會考慮進化的問題,因為鱈魚、金槍魚和鯨魚等大型生物的基因變化十分緩慢。
  • 全球氣候危機最新研究:地球升溫可能已經越過不可逆的「臨界點」
    封面新聞記者 湯晨 編譯 據英國衛報報導,近日,英國眾多科學家發出的嚴厲警告稱,地球可能已經越過了一系列氣候的臨界點在過去,地球升溫5攝氏度被認為是越過臨界點的必要條件,但最新證據表明,這可能發生在1攝氏度至2攝氏度之間。 由於過去的排放和溫室氣體水平仍在上升,地球已經升溫1攝氏度,溫度肯定還會進一步上升。科學家們進一步警告說,這種升溫將不與時間成正比,比如從解凍的永久凍土層中釋放出的甲烷,可能會助長全球迅速增溫,導致爆炸性增長。
  • 研究發現,一氧化二氮排放物對氣候的威脅越來越大
    國際科學家團隊的一項重大研究表明,一氧化二氮(N 2 O)排放量的上升正在危害《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氮肥在全球食品生產中的使用日益增加,正在增加大氣中N 2 O的濃度-一種溫室氣體,其效力比在大氣中存在100多年的二氧化碳(CO 2)強300倍。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風暴迅速增強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10月9日發表了題為《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更多風暴像「德爾塔」那樣迅速增強》的報導。報導稱,許多研究表明,隨著氣候變暖,颶風將變得更加強烈。這意味著未來風暴的總數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其中將有更大比例的風暴演變為強颶風。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將導致土壤微生物種類增多
    新華社南京12月3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獲悉,由中、美兩國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氣候變化與土壤微生物種類的多少關係密切。按現在的氣候變化趨勢,未來幾十年土壤微生物種類或將進一步增加。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數量大、種類多,1克土壤中有多達幾億到幾百億個微生物。
  • 二疊紀時期的地球,氣候變化極端化,史前生物吃盡苦頭
    如果人們可以穿越,那麼當你看到二疊紀時期的地圖時,你會很詫異,當時北美洲和南美洲融合到非洲地區,其北部是歐亞大陸,其南部是南極洲和澳大利亞,二疊紀時期有一個巨大的超大陸,這個超大陸被海洋包圍,這種截然不同的地理結構對氣候產生了巨大影響,氣候在不同緯度地區比現在更加均勻特點明顯:內陸地區以大片沙漠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