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重環境下,在太空中怎麼健身?太空人會不會偶爾也「偷個懶」?

2020-12-05 騰訊網

太空人們在國際空間站上會不會偷懶一天不鍛鍊?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給你我的答案,我不知道別的太空人的情況,就算我知道,我也不會「供出他們」的。我猜有些太空人會有那麼幾天不鍛鍊,但毫無疑問這不是他們的最優選擇。

圖解:NASA所攝照片,圖源:Gettyimages

某太空人:2007年我在國際空間站呆了152天,最初兩天是在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船上駛入軌道,最後兩天是和發現號的船員一起回到地球。在飛船上的這四天我用固定自行車完成了規定的運動流程。

在中間這住在國際空間站的148天裡,我只跳過了一次預先規定的鍛鍊時間。在空間站上每天都預定要鍛鍊兩個半小時,而那是一個周日,我下定決心覺得需要休息一下。兄弟,我對此很後悔。

事實上,鍛鍊對我而言不只是種體力消耗。毫無疑問它有助於我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強壯(為回到地球的重力場做準備),但心理方面的鍛鍊或許更加重要。

鍛鍊流程包括舉重(實際上更像是蹦極)和有氧運動(使用跑步機或固定自行車),我預計每天鍛鍊兩次來達到兩個半小時,並且交替著用自行車和跑步機進行每日的有氧運動。

我每天都期待著鍛鍊,當我騎車或者跑步時,我喜歡看電影(第一步電影?哈利波特和魔法石……我真被它迷住了!)。在我舉重時我會聽些每日新聞(Brian Williams的NBC晚間新聞)並且欣賞我還是個孩子時最喜歡的電視節目。Hogan’s Heroes,The Beverly Hillbillies,還有 Get Smart,它們提供了足夠的「低微大腦刺激」並且把我逗笑,以幫助我消磨疲勞持續的那段時間。

那天,當我休息時,我感覺到了不對勁。我覺得我好像在什麼重要的事情上欺騙了自己,儘管我的目的是給自己一個應得的、也急需的喘息時間,但結果上卻帶來了反作用……我需要鍛鍊,以及鍛鍊所帶給我的東西。

鍛鍊之後大概是我一天中最喜愛的時光:洗澡。認真地說,我喜愛自己將身體清理乾淨隨後穿上衣服的感覺。在完成每天的鍛鍊後,我現在可以專注於未來的任務。想像一下當這一天能包括穿上嶄新的,自帶的便裝的話,我該有多高興。那可太棒了!

在軌道上時,太空人最長有多久不鍛鍊?

對於空間站上的太空人來說,鍛鍊是日常計劃的重要部分,以預防骨骼和肌肉損失。太空人平均每天鍛鍊兩個小時,他們使用的設備和我們在地球上使用的是不同的。

在地球上,舉起200磅重的物體十分困難,但在太空中,舉起相同的物體就容易多了。因為失重,它在太空中不到200磅。這就意味著在太空中使用的運動設備需要特殊的設計,這樣太空人才能得到所需的鍛鍊。

太空人是由人類航天計劃訓練以指揮、駕駛太空飛行器或充當太空飛行器機組人員的人。儘管通常專指專業的太空旅行者,但該術語有時也適用於任何進入太空的人,包括科學家,政客,記者和遊客。

直到2002年,太空人都是由軍事或民用太空機構的政府部門專門贊助和培訓的。 隨著2004年由私人資助的SpaceShipOne的亞軌道飛行,一種新的太空人類別出現了:商業太空人。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forbes- _阿木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空人太空失重環境中
    南方網訊 早在4年前美國太空人只是乘坐自己的太空梭每周或每兩周飛向太空一次,總之沒有像最近這樣長時間逗留在失重的太空,現在美國太空人也產生了像原先在「和平」號軌道站上逗留過數月甚至數年的太空人一樣的健康問題。
  • 太空失重對人體影響大,航天員在太空中是如何健身的?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健康生活管理師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Q:太空失重對人體影響很大,那麼太空人在太空中需要做運動保持健康嗎?A:當然需要!太空失重對人體的影響我們知道,生活在地球上,人的肌肉和骨骼總是要不停地對抗重力,支撐自己的身體。然而,在太空中,由於沒有了重力的作用,人體並不需要這些對抗重力的支撐工作,但如果長時間處於這種無重力的環境,那對血液循環、骨骼、肌肉等都會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失重會導致血液過多流向上身,還會肌肉萎縮、骨質丟失等。
  • 太空人在太空中「失重」的原因是什麼?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很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太空人在失重狀態下看似很滑稽,但其實很痛苦。最初會感覺噁心、頭暈或失去方向感。導致太空人骨質損失外,還會導致太空人肌肉鬆弛,免疫力下降和衰老,引發多種空間運動病。所以不是人人都能當太空人,需要個人的身體素質非常好。
  • 太空失重環境下,太空人是怎麼睡覺的?看完顛覆認知
    小時候看電視劇總會幻想自己和仙人一樣飛起來,自由自在的騰雲駕霧,那該多好玩呀,長大後又很羨慕太空人,因為他們才是可以自由飛起來的人,還可以在天上生活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太空人這個工作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光鮮在背後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 太空人在太空中 為何會「失重」
    你可能看過這樣的圖片:太空人們漂浮在太空、太空梭、國際空間站。看似輕鬆又神奇,但其實不是這樣。 宇航失重,是指物體失去了重力場的作用,當物體處於失重狀態時物體除了自身重力外,不會受到任何外界重力場影響。所謂重力,是物體所受地球的引力的一個分力(大小几乎等於引力)。
  • PEGASI倍佳睡專家解讀:太空人在太空中怎麼睡覺的?
    由於在失重的環境下,面臨各種輻射和噪音、對體積和重量的嚴格控制,以及航天員特殊的營養需求,口味是相對次要的。太空人的食物主要有半固體食物。這種食物一般用類似牙膏的鋁管包裝,包括肉糜、果醬、菜泥等。像擠牙膏一樣把食物從管子裡往嘴裡擠。把食物製成大小可以一口吞下的塊狀。
  • 太空發燒:失重會使太空人的體溫升高1度!
    失重會讓人體變熱,這並不是說身處外太空的太空人對壯美的太空風景感到熱血沸騰。相反,最新研究發現,太空人在微重力環境下會持續發燒,這對太空人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有著重大的影響。眾所周知,失重環境對人類的身體會造成很多影響。
  • 人在太空會失重,星體為何卻不會失重?
    審核:小文小時候我們看喜之郎廣告時,都會看到太空人在太空中是漂浮著的,並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行走。以至於到了長大我們所看的航天電影裡面的太空人在太空中也是漂浮著的。這從物理的角度來說,就是失重。那麼就會有人提出疑問:離開地球表面才幾十公裡,為什麼人在太空就會失重了呢?難道是引力消失了嗎?還是人的重量被偷走了?首先,我們要排除引力消失這個想法,因為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的。因為離開地球表面幾十公裡,引力是不會消失的,甚至都沒啥變化。而對於人在太空中失重是與引力消失有關的這個問題,嚴格來說,與引力消失也是沒有關係的。
  • 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
    太空處於失重環境,太空人都吃什麼?中國的飲食令人羨慕!人人都有求知慾,對未知領域難免充斥著好奇心。尤其是浩瀚的太空,擁有太多的未解之謎,誰都想揭開其中的秘密。自科學技術全面提升後,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於地球旅行,紛紛將目光投入到太空或者海洋中,對太空的探索已經到了狂熱的地步,然而太空豈是隨意溜大的地方,無論環境還是其他方面都受到了限制,一直以來,人類都想要去太空看一看。除了太空人之外,幾乎沒有誰有能力去太空。
  • 為什麼太空人從太空回來一定要坐輪椅?
    我們地球因為重力問題,人類在長期的生存進化中為了克服引力對血液供應問題,心臟是非常有力的。當太空人開始處於太空失重狀態,血液在失重狀態下加上心臟的壓力強,會造成太空人血液加快,血壓升高,會出現頭暈,頭疼等現象。但習慣以後會消失。劇烈運動心跳加快是常識,這是由於身體缺氧造成,太空中太空人各方面體能損耗小了以後,心跳便會放緩。
  • 在太空中的太空人,明明受到引力作用,為何還會處於失重狀態?
    我們在看宇宙員在太空行走的畫面或者視頻時,會發現他們好像不受到任何重力作用而懸浮在空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失重狀態。但是按常理分析,這些太空人在太空中勢必會受到其它星體特別是太陽和地球的引力作用,那麼為什麼太空人沒有被因引力作用而最終墜落到這些星體之上,而是處於懸浮在空中的失重狀態呢?
  • 太空人在太空中行走,相當於在真空環境中漂浮,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太空人在太空中行走,相當於在真空環境中漂浮,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2020-11-22
  • 長期失重後,太空人需重新學習如何走路,將是飛向火星的最大障礙
    因為只有掌握了這些龐雜的知識,才有可能在環境惡劣且孤立無援的太空中,處理可能遇到的各種突發狀況,並成功返回地球。但是對於太空人來說,在太空中駕駛飛船,處理各種突發狀況都可以用訓練來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但是卻有一樣是太空人無法客服的,那就是太空中的失重環境。如果一名太空人處在太空失重環境中太久,那麼會對太空人的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
  • 人人都當太空人!如何不去太空,也能體驗失重感覺?
    太空人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中自由的漂浮, 就像鳥兒一樣無拘無束,喝水吃飯都那麼奇特,真是讓人羨慕啊!可惜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太空人,飛入太空,更何況太空中也充滿了各種危險。如何不去太空也能體驗一把失重的感覺呢?
  • 太空人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為何沒有被太陽引力吸引?
    我們需要明白何為失重。失重,並不代表不受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理論上講引力的作用範圍是無限大的,所以太空人在太空中照樣會受到太陽引力作用。那麼,太空人為何會失重呢?這裡就以在地球上方的空間站為例。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感受到的失重,通俗地理解其實就是「太空人一直在做自由落體運動」,所以太空人感受到了失重。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體會到失重的感覺,簡單的跳起來,下落的過程其實就是失重,氣不過這個過程太短暫了,加上我們的視角仍舊停留在地面附近,所以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失重。如果你乘坐電梯時「有幸」遭遇到了電梯失靈,電梯自由落體下落,你就能對失重身臨其境了!
  • 太空人如何在太空中睡覺?太空人在太空中連吃飯都要小心翼翼?
    太空人在太空中睡覺很特別,在失重的環境裡站著和躺著沒有區別,於是科學家給太空人提供了一種睡袋。睡袋一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太空人們在睡袋裡睡覺就像睡在床上一樣舒服。睡覺時太空人要將雙手放進睡袋,並放在胸前,這樣做是為了防止他們在無意中碰到設備開關,太空人們在睡袋裡即可以靠著艙壁睡,也可以靠著天花板睡,總之,就是想怎麼睡都可以。
  • 太空人太空旅行趣事多
    在這樣的條件下,太空人怎麼生活呢?還想在太空當中愜意的喝點咖啡?喝點酒?別想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生活在地球上,吃飯喝水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到了失重的環境中就不再簡單了,太空當中不存在水往低處流這麼一說,等你舉起杯子準備喝的時候咖啡是不會乖乖流進嘴裡的,它們只會撲面而來。因此,在太空中喝水是不能直接端杯子的,而是用一個帶吸管的密封的容器來吸飲。
  • 太空與地面環境大不相同,在微重力環境下,太空人的生活很艱難?
    《太空與地面環境大不相同,在微重力環境下,太空人的生活很艱難?》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人體中的每一器官、組織,細胞以及生物分子都是在這樣的重力場中得以演化並賴以生存的。一旦失去了正常的重力場,生物體的器官和組織就將失去平衡,導致一系列的生理變化,甚至危及生命。超重和失重就是兩種偏離正常重力場的典型狀態。所謂微重力環境就是重力強度大大減少,十分微弱,其大小大約只有地球表面重力場強度的百萬分之一。太空人乘坐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飛行就是在這樣的微重環境下生活和工作的。
  • 太空失重給太空人帶來不好的影響,人造重力飛船可以實現嗎?
    人類步入太空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的第一個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開始,美國與蘇聯展開了長達幾十年的太空競爭,爭相探索月球以及其它行星。現在的太空項目,太空人是固定在座椅上的,以避免隨處亂飄,而且在飛船上的工作生活也有著諸多的不變,由於失重的原因。長期的失重還會導致骨質疏鬆、肌肉萎縮、心血管系統承受較大的工作負荷,所以,不適合人類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
  • 星球在太空中沒有失重,為何人類卻會失重?
    審核:小文引言:毫無疑問,地球引力對於地球生命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環境因素,失去了重力,生命活動將會陷入無盡的混亂。但是當人類去到距離地表十幾公裡的地方時,又會出現失重現象,難道地球引力就真的不過如此嗎?從一些以太空為題材的科幻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太空人在距離地表十幾公裡的地方就幾乎不受到地球引力的束縛而感覺身體輕盈、自由自在,因此很多人就此認為一旦人體與地表之間的距離逐漸變大,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地球對人體的引力就完全消失了。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存在誤區的,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引力作為宇宙四大基本力之一,它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作用範圍可以無限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