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8月2日7時0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N發動機工作20秒鐘,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
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太空中飛行約230個小時,距地球約300萬公裡,各系統狀態良好。
本次3000N發動機點火,在完成軌道修正的同時,驗證了發動機在軌的實際性能。後續,天問一號探測器還將經歷深空機動和數次中途修正,奔火飛行6個多月後抵達火星附近,通過制動被火星引力捕獲進入環火軌道,開展著陸火星的準備和科學探測等工作。
問:第一次軌道修正有什麼作用?
「相對於設計軌道,探測器在實際飛行中受各種擾動會出現一定偏差。探測器上天后,地面測控系統一直在實時跟蹤、計算實際軌道與理論軌道的偏差,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修正,保證探測器按計劃到達指定位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耿言介紹。
據了解,本次軌道修正還有一項任務——試驗軌道控制發動機的性能。探測器上天之前已經在地面做了充分的試驗驗證,今天早上是發動機上天后第一次開機,通過20秒開機驗證了3000N發動機的實際在軌性能,為後續用3000N發動機進行軌道控制提供準確的性能數據。
問:修正幅度大嗎?
「本次探測器修正的幅度很小。這得益於長五遙四火箭入軌精度非常高,打得非常準。」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耿言說。
問:之後還有哪些動作?
「我們在地火轉移軌道上設計了四次修正和一次深空機動,本次探測要準確到達火星上空400公裡高的位置,允許誤差不超過100公裡。一次預報6個月後的位置難度很高,不能把所有壓力都壓在火箭發射上,要靠探測器自身逐漸修正,逐漸靠近火星。」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系統產品保證經理饒煒說。
探測器上天后,地面需要隨時掌握探測器的飛行狀態,指揮探測器完成各項任務,同時為探測器的飛行保駕護航。日常地面測控主要負責跟蹤探測器狀態,為探測器正常飛行提供支持,並發送指令控制探測器按照地面的要求開展工作。
問:火星路遠,地面如何測控?
「火星探測是我國第一次真正意義的深空探測,相比載人工程和探月工程,天地時延大,單向時延最大達到22分鐘。這對地面監視判讀、上行指令、緊急處置提出更高要求。為此,飛控中心提出開環控制模式的新設計思路,對任務系統進行試驗性改進,以應對火星飛控大時延的難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體室深空探測組組長金文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