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有說過多利是我一個人的科學成果,我們是一個科學團隊,多利是我們共同創造的。在任何一次關於多利的演講中,我都詳細說明了我的同事們的貢獻。
·我現在任愛丁堡大學女王醫學研究所的所長,同時也負責愛丁堡大學再生醫學中心的組建工作。
·我今年61歲,我將一直工作到大學規定的67歲。
·我夫人是蘇格蘭教會的長老,但她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
這次記者來到蘇格蘭參加「愛丁堡國際科學節」,最大的收穫是採訪到了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女王醫學研究所所長,因參與克隆了「多利羊」而在全世界久負盛名的伊恩·威爾莫特(IanWilmut)教授。
本報特派記者 駱貴卿 廣州日報
4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了位於愛丁堡南郊的女王醫學研究所。由於這個研究所4個月前才投入使用,研究所大樓外還沒有來得及豎起「女王大樓」的標誌,因此害得記者找了半天。幸好記者是提前坐計程車來的,這才沒有錯過預約好的採訪時間。
當威爾莫特教授走出女王醫學研究所裡面那扇一塵不染的自動玻璃門時,等候在服務臺的我一眼就認出了這個禿頂、大鬍子的「多利羊之父」。相互介紹之後,威爾莫特教授熱情地將記者帶進他的辦公室。
由於前不久鬧出的所謂「剽竊」事件,記者在剛面對這位全球知名的科學家時,竟不知從何處開始提問。但隨和的威爾莫特教授主動跟記者展開了對話,很快,威爾莫特教授耐心而又詳細的講解,讓記者跟他之間漸漸有了一種師生般的放鬆和怡然。
在隨後的提問中,記者竟然問了很多來之前想問,但又擔心會引起對方不快的話題。威爾莫特教授對這些問題都一一做了詳細的解釋,包括世人最關注的「剽竊」問題,威爾莫特教授都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以下是記者採訪威爾莫特教授的部分內容:
記者:您怎麼看「多利羊之父」這個頭銜?
威爾莫特:我從來沒有說過多利是我一個人的科學成果,我們是一個科學團隊,多利是我們共同創造的。在任何一次關於多利的演講中,我都詳細說明了我的同事們的貢獻。(關於所謂的「剽竊問題,下文有詳細的解釋)
記者:您在羅斯林研究所取得了克隆研究的巨大成就,那您為什麼後來又選擇離開羅斯林研究所?(註:多利羊就是在愛丁堡的羅斯林研究所被克隆出來的)
威爾莫特: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羅斯林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幫助英國農業和畜牧業進行藥物開發工作,而不是克隆技術研究。第二:羅斯林的行政規定是,工作人員必須於60歲退休,而在愛丁堡大學,我可以以名譽教授的身份工作到67歲。而我今年61歲了。
記者:您能介紹一下您目前的工作情況嗎?
威爾莫特:我現在任愛丁堡大學女王醫學研究所所長,同時也負責愛丁堡大學再生醫學中心的組建工作。很遺憾,我現在每天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用在研究所的行政管理工作上面,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多的時間用在幹細胞移植方面。
我手頭現在有兩個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管理局」(HFEA)頒發的許可證,一個是2004年獲得的「允許使用廢棄胚胎進行人類幹細胞研究的許可證」,另外一個是於2005年2月份獲得的「允許通過核移植技術克隆出人類胚胎進行幹細胞研究的許可證」。可惜的是,第二個許可證的有效期是一年,所以現在我要重新申請。另外,我還要申請利用人兔細胞融合技術進行幹細胞研究。
記者:據我們了解,您跟韓國的黃禹錫教授有過不少合作,您能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
威爾莫特:在韓國黃禹錫教授分別於2005年2月和8月在美國《科學》和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相關克隆研究的成果之後,我在2005年的2月、7月和10月三次到韓國跟黃教授交流。去年10月我在去韓國首爾參加《2005年首爾生物醫學研討會》的同時,還帶去了一些英國病人的人體細胞組織,希望跟黃教授就利用幹細胞技術開展一些醫療合作。
當時整個韓國對克隆都很狂熱,我記得在韓國看到一個克隆技術的推廣廣告,畫面是一個坐著輪椅的病人在通過幹細胞技術治療之後,竟然神奇地站起來並可以走動。
遺憾的是,2005年12月份韓國就爆出了大家現在都知道的一系列醜聞。
記者:目前很多人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批評克隆研究,您怎麼看這個問題?您的家人支持您的工作嗎?
威爾莫特:我夫人是蘇格蘭教會的長老,雖然她是從事宗教服務工作的,但她很理解並支持我的工作。因為我夫人知道,按照目前的醫療水平,有些疾病是無法治癒的,只能通過幹細胞的培養和移植才能有希望。
舉一個例子,蘇格蘭歷史上最偉大的足球運動員之一,在1969年幫助著名足球俱樂部凱爾特人隊奪得歐洲冠軍杯的吉米·約翰斯頓,就因為得了運動神經元疾病(MND)而於今年3月份去世。在英國目前共有1200多人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而我們極有可能通過幹細胞研究攻克這一頑疾。
連結
多利羊及其「父親」
多利羊於1996年7月5日出生,1997年2月23日被介紹給公眾。這是世界第一例從成年動物細胞克隆出的哺乳動物,當時媒體報導稱蘇格蘭胚胎學家伊恩·威爾莫特及其同事用一隻成年母綿羊乳房內取出的細胞克隆出了多利。這一成果隨後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該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的首項,科學界更是高度評價稱「多利」的誕生標誌著生物技術新時代來臨。
2003年2月14日,多利因患嚴重肺病而被實施安樂死。
「多利羊之父」開口解釋「剽竊」事件———
「多利是我們共同創造的」
本報訊
(特派記者駱貴卿)在採訪著名的「多利羊之父」之前,記者最關心的還是所謂的「剽竊」問題。沒想到威爾莫特教授面對這個問題並沒有遮遮掩掩,他主動向記者解釋了這個問題。
「剽竊」事件源於一場官司威爾莫特承認同事功勞
威爾莫特教授先是打開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找出了關於「多利羊」的學術論文。威爾莫特教授指著一個powerpoint文件告訴記者,這是他在各個科學研討會上的演講演示模板,在論文第二頁的顯著位置上,明白地寫著基思·坎貝爾、比爾·裡奇等同事的名字。
「我從來沒有說過多利是我一個人的科學成果,我們是一個科學團隊,多利是我們共同創造的。在任何一次關於多利的演講中,我都詳細說明了我的同事們的貢獻。」威爾莫特教授解釋說。
威爾莫特告訴記者,其實這件事源於一個關於種族歧視的官司。原來在羅斯林研究所威爾莫特教授負責的科學小組中,有一位名叫普裡姆·辛格的印度裔科學家。辛格認為,由於自己的亞裔身份,他在羅斯林研究所裡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而他的直接上司威爾莫特教授要對此負責,因此他向法院起訴了威爾莫特教授。
在這件案子的庭審過程中,現年45歲的辛格表示,「威爾默特剽竊了別人的設想,自己並沒有做實驗,卻獨攬了所有榮譽。」但威爾默特在今年3月7日的法院聽證會上的陳詞卻和辛格所說的相去甚遠。他說自己在克隆羊項目中擔任指導工作,並非「微不足道」。但是,他並未參與主要實驗活動,促成首隻克隆羊誕生的試驗中所使用的技術並不是他開發的。威爾默特承認,使用冷凍細胞進行克隆是他當時在蘇格蘭羅斯林研究所的同事坎貝爾提出來的,該研究66%的成果要歸功於坎貝爾,而整個試驗的執行是由另一名同事比爾·裡奇完成的。
威爾默特還在法庭上說,由於自己是項目組的負責人,因此在研究論文上把自己列為第一作者,而且此事也「徵得了坎貝爾本人的同意」。
坎貝爾本人也在後來接受採訪時稱,多利羊的誕生是團隊努力的結果,研究小組成員各司其職,大家都對這項研究貢獻了自己的技術。
「剽竊」事件有些小題大做威爾莫特聲望未受損
當代的科研活動大多為集體項目,需要一個團隊來完成。從克隆羊多利項目的情況看,威爾默特是「領導」,坎貝爾是科研思想和路徑的提出者,而科研工作的執行者是裡奇。
從這件事來看,英國大約也有些「官本位」色彩,有些這方面的潛規則,於是威爾默特便自然成了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但威爾默特也是誠實的科學家,他並沒有抹殺坎貝爾等人的功勞。
事實上,所謂的「剽竊」事件有些小題大做,在英國科學界,威爾莫特的聲望和地位並未受到影響。在離開羅斯林研究所之後,威爾莫特教授擔任了愛丁堡大學女王醫學研究所的所長。
另據了解,蘇格蘭的愛丁堡皇家學會仍把威爾莫特作為重要會員(相當於中國的院士)向來訪者介紹。可見威爾莫特仍是英國人心中的重要科學家,並沒有名譽掃地。
目前,此案仍在審理中,而且威爾莫特是否剽竊也不是本案的焦點,案件和核心仍是種族歧視問題。(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