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同志事跡
1981年,家住西來橋鎮三新村的王中林如願以償地考上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中醫專業,1985年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後,他留在母校中醫學院做助教、講師,並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學業。他長期從事針灸、推拿、中藥的臨床醫療以及教學、科研工作,主持並完成多項部省級、市級及校級科學研究任務。他還曾受邀在美國華語電視臺「丁丁電視」、南京十八頻道「標點健康」、生活頻道「健康大講堂」以及江蘇健康廣播和南京人民廣播電臺「小芳健康網」作為特邀嘉賓主講了多期脊柱相關疾病的節目。
有「外證」的中國醫生
1999年至2001年,因為與德國愛爾蘭根大學的合作科研項目「針刺治療高血壓的有效性研究」,王中林來到德國Ottobeuren中醫中心工作。但剛開始的時候,德國醫生並不信任王中林這些中國醫生,自認為德國醫療技術世界一流,他們看不好的病,別國醫生甭想看好。但是他們通過持續了10個月治療記錄的檢查和統計分析,發現王中林的病人滿意率為85%,而這些病人全是原先德國醫生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在德國看中醫,費用必須完全自己支付的,很貴。所以,病人總是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會來找中醫看病,多數都是些疑難雜症。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慕尼黑音樂學院的小提琴家,雙手手腕疼痛,不能拉琴,看遍德國著名相關運動醫學專家,診斷均為腕關節勞損,沒有特效治療方法。相關專家為他定製了一副1000歐元的護腕,戴上護腕不活動手腕是不覺痛,但拿掉護腕,一拉琴還是一切照舊。萬般無奈,這位小提琴家抱著一絲希望求助中醫。
王中林仔細檢查了一番,判斷小提琴家的病症為一不典型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早期表現。但小提琴家不敢相信,甚至質疑他的行醫資格。最終在王中林的懇求下,小提琴家同意嘗試接受他的治療。
王中林用整復手法恢復他的頸椎正常位置,並未對手腕進行專門治療,治過以後,他再讓患者做些以前做了會痛的動作,結果,小提琴突然大叫了一聲「為什麼!」見王中林不明白,患者接著說:「為什麼這樣的醫生不是我們德國人,而是來自遙遠的中國?」
由於種種原因,國內推拿臨床病種單一,為人熟知的是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範圍逐漸萎縮,慢慢的病人也不知道了,醫生也因為看得少而變得沒有經驗了。
王中林在國內的沒遇到的病症到國外卻遇到了,看過不孕症、冠心病等,他以精湛的醫術受到各方好評,德國電視1臺、2臺、德國衛星電視1臺、德國體育電視臺、德國之聲廣播電臺、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電臺等都曾予以報導,德國多家當地報紙也曾多次報導。
由於有多年的國外從醫經歷,王中林受邀參加2014年的青奧會服務工作,獲得包括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先生,以及劉翔、王勵勤、吳靜鈺等國內外知名運動員的高度評價。
會武術的專欄作家
中醫會太極拳,這個好理解,老祖宗提倡的養生之法。可沒想到,王中林還是個武術高手,不但會太極拳,還擅長保健氣功、九節鞭、單刀等中國武術,1985年曾獲全國中醫學院武術比賽軟器械亞軍,太極拳季軍,級別達到中國武術六段,同時還是國家二級裁判。
因為會武術,王中林練武的照片還成了在德國行醫的中國醫生的形象照片。而且,王中林因自己武術運動員的出身也更懂運動員的保健需要。在德國期間,他為桌球隊員治療過,還帶領滑雪隊員舉行武術培訓。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王中林還是一位專欄作家。旅歐期間,他曾為《現代家庭報》的「中醫在歐洲那些事」撰寫系列專欄文章,話題豐富。在德國王中林遇到最小的頸椎病患者是個13歲的少女,他由此想到不正確的坐姿對青少年危害很大;患者穿著像烏龜殼樣的塑料做的保護脊柱的護具,雖然用了大劑量的嗎啡類止痛劑,依然表情痛苦,臉色發白,他突發奇想,將風油精塗在患者腰背部和我自己手上,開始採用傳統推拿手法放鬆患者緊張痙攣的腰肌,沒想到發揮了奇效……
有情懷的西來橋人
今年,在外漂泊多年的王中林懷著一顆回報桑梓的赤子之心,返鄉創設整脊推拿工作室,他希望通過自己多年潛心研究掌握的針灸、推拿等中醫醫術,讓西來橋百姓在自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城市才具備的醫技診療服務,用他的精湛醫技回報家鄉人民。
「我從小體弱多病,肝炎、腎炎、腎結石都得過,小時候經常去西來橋醫院治療,媽媽總說我『還沒會吃飯就會吃藥』。我對當年看病的場景一直記憶猶新,對病人的痛苦與無助體會非常深刻,從醫後就下定決心要做個好醫生,為更多的病人減輕痛苦。」王中林說了這樣一番心裡話,道出了他多年專研中醫、治病救人的的人生真諦。
曾獲主要榮譽:
2000年獲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有二十多篇論文發表,已獲得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另有3項發明專利申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