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被稱地球「活化石」,科學家以為它們早已於白堊紀時期滅亡,不曾想它們堅強生活至今。接下來,跟著筆者一起認識這種獨特而又堅強的生物吧!
大家是否知道「化石」與「活化石」的區別?相信有部分朋友認為它們並無太大差別,但也有朋友認為兩個僅一字之差的詞語大有不同。從定義上來理解,兩個詞語確存在不同之處,化石的本質是一塊石頭,它代表的是在很早之前便死亡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當然,部分化石中也隱藏著古生物的遺物。總而言之,化石是沒有生命的,它只是已死亡生物的載體。而活化石不同,看到化石前的「活」字,許多朋友或已猜到活化石是具有生命體徵的。的確,活化石指的是那些被誤認為已死亡但實際上一直存活至今的生物,它們是鮮活的生命。
從多年的研究成果來看,科學家找到了許多化石,化石能幫助人們認識與了解遠古生物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等。但是,對於活化石,科學家表示極難尋找,目前已發現的活化石很少,其中最讓科研人員驚嘆的要數腔棘魚。
腔棘魚是什麼?科學家將它描述為「有腿魚」,顧名思義,這是一種擁有腿部結構的魚。從生存技能的角度來看,它們不僅會遊泳,還能行走。接著,筆者帶大家從生物定義的角度來認識這類結構特殊的魚。腔棘魚屬脊椎動物門硬骨魚綱總鰭魚目,最早出現於距今約3.77億年的泥盆紀早期,它們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海洋狩獵者,以行動靈活、性情兇狠著稱。如今,經歷了四次生物大滅絕的腔棘魚仍具有很強戰鬥力,它們常年生活在海下11000米的區域,在那裡它們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從外形上來看,腔棘魚頗為獨特,其鰭部與動物四肢有些相似。整體看來,腔棘魚頗為粗壯,身體長度約1.5米,重量在150斤左右。毫不誇張地說,它的身長與體重媲美成年人。在發現腔棘魚之前,科學家一度認為它們已在白堊紀時期隨恐龍一同離去。但1938年,科學家偶然發現了一條形同腔棘魚的生物,經過反覆辨認與對比,科學家確認它為腔棘魚,腔棘魚一族並沒有滅亡,一直堅強存活至今。
發現腔棘魚後,科學家將它現時模樣與從前樣貌進行了對比,對比結果顯示,4億年過去,腔棘魚外觀基本保持不變。另外,科學家還發現,腔棘魚其實擁有肺部結構,只是此結構幾乎不發揮作用。我們知道,海洋生物多依賴腮部結構以呼吸,腔棘魚亦是如此,但通過分析幼年腔棘魚樣本,且結合掃描、建模等方式,科學家看到腔棘魚早年時期擁有著功能完備的肺部結構,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肺部結構逐漸退化。
據此,有科學家猜想到,腔棘魚或曾在陸地上生存過一段時間,因此其體內具有肺部結構,但是,後因無法適應陸上生活,它們最終選擇回歸海洋。在海洋生存時,由於用不上肺,時間久了該器官便失去了原本功能。若此猜想成立,那麼腔棘魚便有可能是初代陸上脊椎生物,同時,它們的出現也為海洋起源學說提供了有力依據。
雖然腔棘魚堅強地挺過了多場災難,但科學家仍為它們的生存感到擔憂。2010年,科學家曾在索德瓦納灣看到30餘條與環境汙染苦苦鬥爭的腔棘魚。為此,科學家呼籲人們保護環境,減少汙染,以自身實際行動保護地球上的珍稀「活化石」。說到這,對於腔棘魚,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