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鍊」:美海軍完成實驗室電磁炮千次試射

2020-12-05 中國網

實驗室電磁導軌炮系統試射瞬間 資料圖

中國網訊 美國海軍網站2011年10月31日報導,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的科研人員於當日成功完成了海軍研究局(ONR)電磁導軌炮(EMRG)項目實驗室規模電磁導軌炮系統的第1000次試射。在過去1000次試射中,研究人員試驗了多種材料和幾何造型,旨在確定何種材料和造型能夠承受足以融化金屬的高溫和發射能量達數十兆焦耳時產生的高壓,據悉,1兆焦耳能量相當於推動一輛1噸重的汽車以每小時160公裡的速度行駛所需要的能量。2007年,研究人員首次試射電磁導軌炮,在改進了電磁導軌炮的滑動電樞和導軌之後,自2008年起每年平均試射電磁導軌炮300次。2010年12月,美國海軍水面作戰中心成功完成了33兆焦耳電磁導軌炮的發射試驗,同時也創造了一項世界記錄。由於試射所取得的材料科學方面的突破,給研究人員將新技術引入更大型的電磁導軌炮實驗設備帶來了極大的信心。

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衍生的創想

19世紀,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如果讓導線在磁場中作切割磁力線的運動,導線上會產生電流;而如果給位於磁場中的導線通電,則這根導線將會受到一個力的推動。這就是著名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正是根據這一定律,人們發明了現在廣泛應用的發電機和電動機。電動機產生的強勁扭矩啟示了科學家和軍事家,如果把磁場中的這根導線換成一個導軌,上面再擱一枚炮彈,或者乾脆把導線換作一枚可導電的炮彈,是否能把這枚炮彈發射出去?

1901年,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克裡斯廷•伯克蘭教授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電磁發射器,他還特意為之申請了第一項電磁炮世界專利,並成立了一家名為「伯克蘭」的輕武器公司來專門研究和製造電磁炮。伯克蘭教授製造的最大電磁炮能夠將10公斤的鐵製炮彈加速到80-100米/秒。後來,伯克蘭教授意識到他無法獲得理想的動力——強大的脈衝電源,不得不放棄了他的研究。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現,通過瞬間釋放高速旋轉的飛輪所蘊含的能量,可以獲得電磁炮所需的脈衝電源,電磁炮的研究和發展由此出現了契機。1980年,美國的研究人員在威斯汀•豪斯研究和發展中心用電磁炮成功地發射了一顆質量為317克的彈丸,其飛行速度達到了4200米/秒。一時間,電磁炮成了各個國家軍事技術研究的熱點,各種結構的電磁炮被紛紛試製出來。

電磁炮的正式名為「電磁導軌炮」,又稱「電磁軌道炮」,是一種能夠利用電能而非化學推進劑發射彈藥的遠程打擊武器。電磁導軌炮安裝在艦上,可為艦上作戰人員提供多種打擊能力,如:精確水面火力支援、對陸打擊、巡航飛彈和彈道飛彈防禦以及為抵禦敵方艦艇的水面作戰等。彈藥從電磁導軌炮發射的速度為每秒鐘2-2.5千米,整個發射過程無需使用炸藥推進,當遭遇目標時,利用高速動能將其消滅。

歷史相當悠久的「新概念武器」

電磁導軌炮屬於「不折不扣」的新概念武器,但這一發明起源較早,已經有了八九十年的歷史。電磁導軌炮由法國人維勒魯伯於1920年發明。1944年,德國的漢斯勒博士研製出長2米、口徑20毫米的電磁導軌炮,能把重10克的圓柱體鋁彈丸加速到1.08千米/秒;1945年他又將2門電磁導軌炮串聯起來,使炮彈速達到了1.21千米/秒。二戰期間,日本也研究過感應加速式電磁導軌炮,並把2千克的彈丸加速到335米/秒。但由於材料和電力等關鍵問題無法解決,電磁導軌炮的研究陷入瓶頸。1978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物理學家理察 馬歇爾和約翰巴伯等人使用5米長的電磁導軌炮將質量3.3克的塑料彈丸以5.9千米/秒的高速發射成功的突破性進展。實驗室級別的電磁導軌炮長6米,口徑50毫米。強電流使滑動電樞在兩導軌間加速運動,從而產生強磁場,強磁場驅動彈藥高速發射出去。每次試射之後,研究人員都要將電磁導軌炮的全部組件進行拆解檢查,還會將導軌切割開放在顯微鏡下面檢查導軌表面所受到的損傷。

「冷戰」結束後,隨著美國和西方防禦思想的轉變,電磁導軌炮應用的研究重點也由戰略和空間防禦向常規戰爭和戰術應用轉移。為此美國陸軍制定了一個焦點技術計劃 (FTP), 要求大約用5年時間,投資5億美元將初口動能提高到20兆焦,初速達到3-4 千米/秒,投資2.2億美元,製造一種預研樣機並使其具有一定的重複發射能力;然後再用兩年時間進行試驗和改進,進入全尺寸技術驗證階段,執行先進技術演示計劃,從一般性武器化研究轉向滿足於防空、反導、反裝甲和其它武器系統使用要求。

除美國以外,西歐的英、法、德三國以及日本和俄羅斯都介入了電磁導軌炮技術的研究。英國研製電磁導軌炮的主要方向是裝備未來的主戰坦克。法國和德國決定聯合研製電磁導軌炮,計劃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研究;二是設計、製造和試驗。基礎研究分為系統總體、電磁導軌炮、線圈炮、高速彈丸、電源和開關6個項目。設計、製造和試驗的炮型就是上述3種炮的縮比演示器。

相關焦點

  • 電磁發射飛彈有哪些優點?
    電磁發射技術是一種新概念軍事技術,其藉助電磁力做功,將電磁能轉化為彈丸的動能,完成各種作戰任務。與常規火炮化學發射方式相比,電磁發射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電磁發射能提供較大動能,彈丸速度快,精度高,射程遠,威力大;發射過程不易受到幹擾,無噪聲、無煙霧效應產生,武器系統生存能力強此外,其炮彈體積小,質量輕,這樣可顯著提高武器系統的攜彈量,減少後勤負擔。
  • 鑄21世紀戰場利劍 美海軍研究新型電磁軌道炮
    ---美海軍研究新型電磁軌道炮電磁軌道炮是使用電磁加速技術發射彈丸的一種電能武器。軌道炮研究史上一個重大裡程碑是美海軍2003年4月在蘇格蘭柯爾庫布裡郡成功完成90毫米口徑電磁炮如何發射高超音速彈藥的海上演示驗證試驗。此次試驗是美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與英國奎奈蒂克公司電磁炮工廠共同完成,試驗使用的系統是一臺只有未來原型機1/8大小的樣機,但是以2500公裡/秒以上初速度(確切的速度仍是機密的)發射了彈丸。
  • 英國海軍「野貓」直升機進行「歐洲燕」飛彈海上試射
    中國航空新聞網訊:據飛行國際5月26日報導,英國皇家海軍(RN)和工業團隊在威爾斯西部海岸完成了「歐洲燕」(Martlet)飛彈試射活動,此次試射在萊昂納多公司的「野貓」HMA2直升機上進行。
  • [視頻]美國電磁炮試射成功:炮彈6倍音速飛行
    美國海軍10多年來大力研究超高速電力武器——電磁軌道炮。目前,在陸續投入2.4億美元經費之後,這一項目終於有所回報了。
  • 美國海軍電磁彈射器發展現狀:正在初步形成作戰能力
    進入21世紀後美國海軍對EMALS的需求愈發迫切。2006年4月4日,美海軍和通用原子公司(GA)籤署了建造陸地全尺寸EMALS的合同。2007年11月,位於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基地的EMALS初步建成。2009年6月,通用原子公司又獲得了為美國「福特」級航母提供EMALS和「先進攔阻系統」(AAG)的合同。
  • 海軍工程大學發布2017年招生簡章 首次開設電磁發射工程專業
    海軍工程大學是中國海軍裝備研發和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今年首次開設電磁發射工程專業,很有可能意味著中國海軍已經開始著手準備電磁彈射器、電磁炮等一系列高新電磁裝備的列裝工作,正式邁向電磁時代。可以說,海軍工程大學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是中國海軍未來相當一部分電磁裝備的搖籃。從海軍工程大學電磁發射工程專業畢業技術軍官,對海軍未來的電磁裝備完全能夠做到「快速上手」,並能對其進行日常的維護檢修,更好地處理新裝備的各種瑕疵。
  • 美日試射研發飛彈具備類似子彈擊中子彈的能力
    由美國與日本共同研製的海基型攔截飛彈「標準-3 Block 2A」近日在太平洋海域試射成功。 日本《朝日新聞》援引隸屬日本防衛省的防衛裝備廳官員的話稱,飛彈從搭載著「宙斯盾」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一艘美國軍艦上發射,成功擊中預想目標。
  • 美吹噓電磁炮威力 遭俄專家啪啪打臉
    (原標題:美吹噓電磁炮威力 遭俄專家啪啪打臉)
  • 美海軍電磁炮將裝艦海試 可將彈藥成本降到1%
    繼在軍艦上實際部署雷射炮後,美國海軍又有一件「神奇武器」即將問世。近日,美國海軍宣布,將在2016年開始進行電磁炮的海試工作,這種武器將被安裝在「米利諾基特」(JHSV-3)號聯合高速試驗艦上進行測試。它能夠將彈丸加速到7倍音速,可以擊落來襲飛彈。電磁炮彈丸的成本遠低於飛彈,即使算上發射的電費,也僅為飛彈的1%。
  • 美軍電磁軌道炮終於上艦測試,然而,中國電磁軌道炮卻神秘失蹤了
    美國海軍封閉了這條河流,並警告附近的居民,從2020年12月1日到4日,他們都將聽到這些巨大的噪音。美國海軍並沒有公開這次測試的項目,但是社交媒體上有信息披露,指出美軍在測試電磁軌道炮,披露的照片顯示新的電磁軌道炮同美軍此前披露的有所不同。
  • 美2016年將首次海上測試電磁炮 打擊超視距目標
    本次測試旨在確認海軍此前的設想,海軍已耗費10餘年的時間開發導軌炮,不僅希望將其用於遠程對陸支援武器,也希望用於反水面戰武器、彈道飛彈防禦,以及針對巡航飛彈威脅的近防武器系統。  截止目前,海軍都是利用飛彈攔截目標,但電磁導軌炮可用更少的費用實現相同的效果。  「傳統上,每當對手給我們造成威脅時,我們都會用比威脅成本高一個量級的武器去對抗。
  • 美海軍SSN-777核潛艇完成艇體結構組裝(圖)
    美海軍維吉尼亞級SSN777「北卡羅來納」號核潛艇正在建造中        美國海事連結網2006年9月14日報導 8月31號,諾·格公司完成「維吉尼亞」級潛艇「北卡羅來納」號(SSN777)的尾部艇體結構焊接,這標誌著該艘潛艇耐壓艇殼的完成
  • 千錘百鍊 冰火考驗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計劃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項任務,實現多個工程及科學目標。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了解到,作為火星探測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天問一號」探測器上的火星環繞器總裝、集成和試驗任務主要由該集團八院812所負責,採用京、滬兩地聯合研製模式。千錘百鍊、冰火考驗……火星環繞器的研製突破了重重難關。那麼,火星環繞器的「問天」之路都經歷了什麼?
  • 美「標準-6」首次海上超視距試射 成功攔截目標
    據雷神公司網站報導,美國海軍近日從「錢斯勒鄉」號飛彈巡洋艦上發射了兩枚雷神公司的「標準」-6飛彈(SM-6),成功攔截兩個巡航飛彈目標(BQM-74無人靶機),這是該型飛彈首次海上超視距試射並攔截目標。  SM-6飛彈可為美國海軍提供增程防護能力,可用於打擊固定翼和旋轉翼飛機、無人機以及巡航飛彈等目標。
  • 朝鮮今年第8次試射或為「北極星-2」彈道飛彈 日韓關注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驁】韓聯社5月21日援引韓國聯合參謀本部(韓聯參)消息稱,朝鮮當天下午4時59分許在平安南道北倉一帶朝向半島東部海域試射消息引發外媒關注,CNN稱,白宮官員表示朝鮮試射的是中程彈道飛彈。據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政府高官認為該飛彈並非洲際彈道飛彈,印證了此前韓軍的推測。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當天舉行了記者會向朝方提出抗議。韓聯參正在就飛彈型號等具體信息進行進一步分析。韓聯參表示,從飛彈飛行距離來看,此次試射可能並未以失敗告終。飛彈落在了半島東部海域。
  • 每秒2500米初速,32兆焦動能:艦炮專家助中國電磁炮反超美軍!
    例如本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參評機械與運載工程類的被提名人李翔副總工程師,來自中船重工某研究所,其主要成就和貢獻就包括擔任「艦載電磁軌道炮」背景項目和演示驗證項目副總設計師。其中突破了身管燒蝕、長行程輸彈等關鍵技術,實現了炮口初速2500米/秒,炮口動能32兆焦的連發試驗。
  • 朝鮮第二次試射北極星2中遠程彈道飛彈 金正恩批准定型部署
    參考消息網5月22日報導,韓媒稱,朝鮮人民軍於21日再次成功試射「北極星2」型地對地中遠程戰略彈道飛彈,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現場觀摩飛彈發射,並批准在部隊實戰部署該飛彈,這標誌著該飛彈在僅進行了2次試射後就完成了定型。
  • 海軍第三艘航母:滿載排水量8萬噸,戰機採用電磁彈射起飛方式
    隨即滿載排水量6萬餘噸,擁有36架殲-15重型艦載機和24架各類直升機舷號17的山東艦,在海南三亞某軍港交付海軍,從遼寧號航母服役開始算起,也用了7年的時間,這個造艦速度在全球範圍來看也是非常快的。參考印度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從2005年4月開始建造,都已經先後下水三次了,成了航母建造史上的笑話,印度海軍宣布將於2020年對維克蘭特號進行航行試驗,對於一艘動力系統都未安裝,艦面設施都未安裝的航母來說,2020年要進行首次海試是非常懸的。
  • 055總師與中國電磁彈射之父合作,能否幫中國海軍實現反超美國?
    而中國海軍近年來的崛起速度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除了製造力奠定了基礎,人才的湧現也是我國海軍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這其中一些大佬級的人物成為話題中心,這些大佬聯合出手能不能像當年的「兩彈一星」一樣引領中國海軍未來,並實現對美國的反超呢?
  • 「鋯石」飛彈再次試射成功,美國航母岌岌可危
    據俄羅斯《消息報》報導,近日,俄羅斯北方艦隊的「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護衛艦成功試射了一枚「鋯石」高超音速巡航飛彈。這也是俄羅斯國防部首次公布「鋯石」飛彈發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