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已經上映一個月了,但現在它的的豆瓣評分只有7.1,這個分數實在非常普通,而給予差評的觀眾一般都是指責其故事、人設存在問題。也有的觀眾則表示帶著自家孩子去影院看《姜子牙》,但娃兒看不懂,看得不開心,不過有意思的是,有部分《姜子牙》的擁躉者們,似乎是站在一個居高臨下的位置嘲諷《哪吒》,言語之中都透露著一種:這《姜子牙》不是拍給小孩子看的,是拍給成年人看的,你們看不懂給差評=你們都是小孩子。
動畫電影先天在受眾上就比不過真人電影,且以《姜子牙》兩極的口碑,以及不高的評分,倘若沒有《哪吒》給它拉熱度,首日票房能這麼高?倘若《姜子牙》在他們眼裡的質量不如《哪吒》,又或者讓他們看得不開心(很多人都是帶娃兒去看的)那差評肯定會非常多。而部分粉絲,卻想著吃《哪吒》的紅利,然後連風險都不想背負,出事了就拼命想跟《哪吒》撇清關係,甚至不惜捧一踩一,完全忘了《姜子牙》的票房很大部分就是靠蹭《哪吒》熱度帶來的。
因此,將《姜子牙》說成比全方位比《哪吒》更優秀,才能「反駁」這些觀眾給的「差評」是不客觀的,因為你們就只懂看小孩子才愛看的《哪吒》,我們《姜子牙》可有深度得多了。但不得不說這事真有點過河拆橋的味道,你《姜子牙》評分這麼一般,現在能拿來說事的就是票房,但沒有《哪吒》,你連票房都沒有,那就真成了「三無」電影(無評分,無票房,無路人口碑)
嚴格來說,《姜子牙》這部電影質量不差,但沒必要說成它現在的成績好像全是靠自己「掙」回來的一樣,承認蹭《哪吒》熱度沒什麼可恥的,本來就都是自家人。和電影哪吒輕鬆愉悅的劇情風格相比,《姜子牙》走的則是完全相反的方向。從影片開始到結尾,全片不管是從色調還是背景音樂來看,《姜子牙》給觀眾的是一種陰暗、寒冷的感覺。這種風格也預示了封神大戰之後天下的滿目瘡痍。換句話說,封神大戰究竟是好還是壞?是否真正有利於「天下蒼生」?導演在此刻就已經在向觀眾暗示,電影《姜子牙》的大反派,或許或是了不得的人物。
不同於以往電視劇中九尾狐大反派,影片中的大反派可謂是在情理之中卻又幾乎跳脫出三界之外,十分令人驚訝。封神大戰,真的是為了蒼生嗎?我不得不聯想到之前的「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主題之上。影片中的大反派,可以說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但又好像是在情理之中。不管是姜子牙還是九尾妖狐還是商紂王,全部不過都是棋子而已,而棋局則是整個三界。你或許已經看過電影或者猜出來了,沒錯,電影中的大反派其實就是姜子牙的師尊——元始天尊。
崑崙為拯救蒼生而立。到最後卻因為拯救蒼生,不得不釀下一段又一段的「小錯」。這裡,我們與前面電影的立意相比,「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為了這個利弊,我們真的可以去犧牲一些與利相比微不足道的東西嗎?換句話說,為了「天下蒼生」犧牲一些人,真的是為了天下蒼生嗎?我們又能夠代表天下蒼生嗎?在影片這樣的立意下,我看到了一種很悲涼的內核。正如尼爾·波茲曼在他的《娛樂至死》一書中說道:「娛樂儘管可以讓我們短暫享受到快感,但其嚴肅和深刻的文學探討,才是我們這個社會所更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