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經濟衰退」,「經濟危機」,一直是各國,各界,甚至是媒體都會慎重使用的詞彙。因為一旦公眾對「經濟危機」的想像達成一致,光是悲觀情緒,就能造就一場金融危機。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機已經衝擊到實體經濟時,最終都沒能用到「經濟危機」這個詞。
但今年,無論是世界組織還是各國政府,都不約而同地明確使用到它。即使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控制住疫情的國家,也在昨天出現了如下隱約的表述:
那麼,經濟衰退與經濟危機真的來了嗎?
01 經濟衰退與經濟危機真的來了嗎?
定義上來講,經濟衰退,指的是經濟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
就全球而言,經濟增長低於2.5%,屬於溫和衰退。低於0%,就必須警覺。
目前來看,據美銀全球經濟主管Ethan Harris表示,「今年全球經濟預計將增長1.6%,約為1月調查時預測3.1%的一半,為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而具體從各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數字來看,更加低於這個全球的1.6%。
美國,高盛預計,一季度-9%,二季度-34%。
歐洲多國,在去年四季度0增長徘徊的局面已經全面改變,深受疫情衝擊的德國、法國、義大利以及西班牙各類參數也表明,已在一季度進入負增長區域,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的衰退已經無法扭轉。
中國,一季度雖然很多經濟學家分析,大約+4%甚至更低,不過主要影響,將體現在二、三季度。而研究公司TS Lombard稱,中國全年預計將僅僅+2%。
所以全球在2020年陷入經濟衰退,毫無疑問。
而所謂經濟危機,指的是在此宏觀數字下,經濟基本面發生嚴重問題後,造成的企業破產,員工失業,影響社會穩定等問題。
舉目前全球國力最強的兩個國家的例子。
3月初,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對新冠病毒導致的失業人口數進行了預估,認為全球可能新增2500萬的失業人口。這是按照2019年全球1.88億失業人口基準推算的。
但到了3月中,美國財政部部長穆努欽警告,美國的失業率可能會飆升至20%,大約3200萬人口失業。
光美國一個國家,就超過了聯合國對於全球的預期。
再看中國,上個月公布的2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是6.2%。以13.95億總人口算,就至少是8649萬人失業。一樣超過聯合國對全球的預期。
至於企業破產,僅我們前段報導過的外貿企業,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從春節至3月30日,全國範圍內註銷的外貿企業達到11660家。更別提無法開門的消費、餐飲、娛樂等。
發達國家尚且如此,發展中國家更糟。
企業破產,員工失業,經濟危機愈像要來臨。
其實在3月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已直接出面捅破了大家不願意捅破的事實:2020年經濟發生衰退,是板上釘釘的事了。而這一次,肯定會比金融危機的時候更嚴重。
02 有沒有辦法救?
那既然如此,有沒有辦法救呢?
最近,各國都在採取前所未有尺度的措施,QE、降息降準、降稅、復工、補貼、消費券等等,針對宏觀、行業、企業、弱勢群體的政策,層出不窮。
而全球範圍內,全球貨幣基金組織,也將拿出1萬億美元給成員國提供幫助。
但看似很多,卻是僧多粥少。
一方面在於,發達國家尚且困難,低收入國家更是十萬火急。
3月,世界銀行主席戴維·馬爾帕斯在G20峰會上呼籲,給最貧困的國家減債,讓貧困國家留出足夠資金,用於防控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世界銀行也開始為貧困國家提供救助。
截至3月底,世界銀行落實的新冠肺炎相關項目總金額,達到28億美元,目前已經開啟了140億美元快速道機制,以幫助困難國家面對這次的疫情。
但據聯合國貿易機構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從現在到明年年底,發展中國家將不得不償還約2.7萬億美元的債務。通常情況下,他們有能力將大部分債務轉為新貸款,但突然的資金外流促使投資者對新貸款收取更高的利率。
就像聯合國貿易部全球化與發展戰略司司長裡查德·科祖爾·賴特說的,「我們對發展中國家的最大擔心是,在健康衝擊開始發作之前,多數國家就已經在面臨經濟衝擊了。」
另一方面則在於,僧多肉少還搶食。
中國自不必說,只要你要,只要我有。只是其他國家,歐洲國家彼此截留物資,恐慌性囤積加劇醫療用品稀缺,越來越多的國家對醫療產品實行出口限制等等,被世界銀行稱之為「病毒保護主義」。
在歷經截胡後,你怎麼相信外貿,甚至是外來援助物資,是可靠的呢?
這將會直接導致,那些國力不強的國家,很快會淪為病毒的炮灰。而那些強大的國家,也會在未來失去弱國的信任、人力和資源供給,陷入不可挽回的衰退。
或許2008年,以及去年的中美貿易摩擦,和今年相比,雲淡風輕。
換句話說,各項國內措施,的確在救。各項國外援助,也在進行。但各項對外措施,讓這件事難上加難。
03 中國能否獨善其身?
最近也有樂觀的觀點認為,中國一方面第一個控制住了疫情,另一方面修復也已在進行中。如果中國工廠恢復生機,會給全球帶來影響,產生對臺灣製造的晶片、尚比亞開採的銅和阿根廷、巴西種植的大豆的需求。
但就像經濟學家羅格夫的疑問,「如果中國製造業恢復了,他們到底要賣給誰?全球增長如何不受長期打擊?」
全球一盤棋,千絲萬縷。這是一個淺層次的解讀。
深層次的解讀是,按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的原話來說,「其核心原因不僅僅來自於經濟社會停擺帶來的直接損失,更重要的是在各國民粹主義泛濫和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時代,要重啟已經停擺的全球分工體系、產業鏈和供應鏈必將帶來超級成本,各國經濟重啟的不同步必然導致恢復期十分漫長。」
從目前的疫情來看,除中國已成功步入疫情恢復期,其他國家都還沒有出現拐點。特別是美、英、法、意、德和澳大利亞等國,剛剛步入加速期。全球疫情大流行,已成定局。
在這樣的局面下,各國也開始轉變對疫情的策略,從原先「群體免疫」保經濟的目標,在慢慢轉向保疫情。
此前,英國衛生大使和美國總統川普已明確發出策略轉變的信號,特別在美國重啟QE之後,依舊無法挽救美國股市的情況下,這讓美國決策者終於意識到:如果短期內不控制住疫情蔓延,也就無法挽救美國經濟。
因此,各國紛紛開始改變疫情策略。學習中國前兩個月的全面管控,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而如果全球管控模式趨同,帶來的世界經濟停擺,原則上,會超過一般以及2008年時的金融危機。因為當前全球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體系的連接程度,比此前更緊密。
而導致這全球經濟重啟成本劇增的,正是目前在各國泛濫的民粹主義和加劇的地緣政治衝突。
老矛盾的美國不談,加拿大、印度、伊朗等國,最近也在不斷指責中國「瞞報疫情」、「世衛組織偏袒中國」等。而這些指責,只會加劇全球經濟與技術與中國的脫鉤。
而作為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且如今已是密不可分的重要參與者,孤立,成為了最難受的挑戰。
在 此前文章《》討論菜價問題時,也有讀者評論 過,「了不起你閉關鎖國我也閉關鎖國,中國又不是沒經歷過」。
但就如中國工信部此前表態過的那樣,剛剛國家表示要大力推動新基建建設,這也是中國救市計劃的重要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是提振經濟信心的旗艦項目,但現在中國高端製造的零件供應都成了問題。電子、集成電路、元器件、電容電阻的主要生產國美國、日本、韓國、荷蘭現在疫情都正吃緊,根本沒法保證元件供應。
其中的重點在於,這看似是宏觀產業問題與經濟問題,但經濟問題往往就是民生問題。不是你不在嚴重依賴外貿的行業範圍內就完事了,而是你生活中的每一個部分,都已深入骨髓地契入到這個地球村當中。
我記得千禧年前後,好像是因為中國要加入世貿組織,地球村這個詞又被媒體提及,一片歡欣。不過與此同時,對於世貿組織本身的思考,也在美國出現——即全球化不可能三角:經濟全球化,國家主權,民主,三者最多只能選兩個。
去年貿易戰的時候看,美國選的是國家主權和民主,而中國選的是國家主權和全球化。
今天再看,這個全球化的三元悖論或許可以變為:全球化,國家主權,病毒防控,三者最多只能選兩個。
今天美國選的是國家主權和病毒防控,其他國家選的也是國家主權和病毒防控,中國前兩個月選的也是國家主權和病毒防控。只是最近,中國選了國家主權和全球化。
但這並不代表著,中國 不重視病毒防控了。就如我上一篇文章《 》中談到的,中國今天的策略,是「嚴控」與「群 體免疫」相結合,是硬打與順應相結合,也是病毒防控與全球化相結合。
這是否違背了全球化三元悖論呢?
或許跟這三個月以來中國每一次與病毒的作戰一樣:最後的成功,來自科學的進步,領導的藝術,和一點點運氣。
作者 / 龐克
排版 / 小裡
- End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裸泳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