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0|李潔教授: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進展盤點

2021-01-15 網易

  專家簡介

  

  李 潔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胃腸分委會常委

  中國女醫師協會臨床腫瘤學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神經內分泌瘤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第二屆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激素及NET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學專委會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2020年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進展盤點

  李潔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

  每到年末,都要對這一年專業領域的成果進行盤點總結。對於發病率不斷增加、異質性明顯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這樣一個複雜的「小腫瘤」,2020年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進展呢?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國產新藥索凡替尼;另外,在其他領域異常火爆的免疫治療在NENs領域也有了更多的研究探索,而生長抑素類似物(SSA)增量治療問題也有了前瞻性小樣本研究的報導。

  

  抗血管生成小分子TKI藥物

  1、索凡替尼

  索凡替尼是一種抗血管生成多靶點小分子TKI,主要作用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1、2、3,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1(FGFR1)和集落刺激因子1受體(CSF-1R)。2020年9月,Lancet Oncology同期發表了索凡替尼治療分化好的胰腺和非胰腺來源神經內分泌瘤(NETs)的兩個III期臨床研究結果,實屬罕見。

  共有24家國內醫院參與了索凡替尼治療分化好的非胰腺來源神經內分泌瘤的前瞻性、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I期研究(SANET-ep研究)[1]。入組均為經既往不超過2種治療進展的轉移性不可手術切除的患者,按2∶1隨機分組,接受索凡替尼或安慰劑連續口服治療,允許在治療發生進展後揭盲,若為安慰劑組,可以交叉接受索凡替尼繼續治療,直至進展或毒性不能耐受出組。主要研究終點為研究者評估的無進展生存(PFS)時間。本研究因在中期分析時達到主要研究終點而提前終止。

  最終入組198例患者,索凡替尼治療組129例,安慰劑組69例。索凡替尼治療組的PFS時間為9.2個月,安慰劑組為3.8個月(HR=0.33,P<0.0001);索凡替尼治療組和安慰劑組的客觀有效率(ORR)分別為10%和0%(P=0.0051),疾病控制率(DCR)分別為87%和66%(P=0.0022)。與索凡替尼治療相關的最常見的3級及以上不良反應為高血壓(47/129,36%)和蛋白尿(25/129,19%);索凡替尼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SAE)的發生率為(32/129,25%)。

  共有21家國內醫院參與了索凡替尼治療分化好的胰腺神經內分泌瘤(pNET)的前瞻性、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III期研究(SANET-p研究)[2]。入組均為既往經2種治療進展的轉移性不可手術切除的患者,隨機方法、治療、揭盲交叉及主要研究終點均與SANET-ep研究相同。本研究也因在中期分析時達到主要研究終點而提前終止。

  最終入組172例患者,索凡替尼治療組113例,安慰劑組59例。索凡替尼治療組的PFS時間為10.9個月,安慰劑組為3.7個月(HR=0.49,P=0.0011);索凡替尼治療組和安慰劑組的ORR分別為19%和2%(P=0.0021),DCR分別為81%和66%(P=0.077)。與索凡替尼治療相關的最常見的3級及以上不良反應為高血壓(43/113,38%)、蛋白尿(11/113,10%)及高甘油三酯血症(8/113,7%);索凡替尼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SAE)的發生率為(25/113,22%)。

  SANET-ep和SANET-p的研究結果表明,索凡替尼與安慰劑相比可以明顯延長分化好的晚期非胰腺和胰腺來源神經內分泌瘤患者的PFS時間,提高有效率,不良反應可控,可以成為新的靶向藥物治療選擇。

  2、舒尼替尼

  由於大多數神經內分泌腫瘤均表現為血供較為豐富的腫瘤,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療藥物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其他瘤種的某些藥物治療中,已有再使用(re-challenge)的研究報導。

  2020年ESMO年會公布了西班牙一項前瞻性、多中心單臂II期臨床研究(RESUNET)[3],觀察舒尼替尼在分化好的(G1/G2)pNET中再使用的療效和安全性。計劃入組36例患者,遺憾的是,這項研究因入組緩慢而提前終止。在納入的11例患者中,均為既往經舒尼替尼治療失敗的患者,經過至少一種非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後(其中依維莫司治療者10例),再次使用舒尼替尼,中位PFS時間為7.2個月,ORR為9.1%;主要不良反應為手足症候群、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研究結果表明,經舒尼替尼治療失敗的pNET在接受其他藥物治療後再次使用舒尼替尼仍部分有效。對於有效治療藥物相對較少的腫瘤,此研究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但需要更多的證據支持。

  3、帕唑帕尼

  帕唑帕尼主要作用於VEGFR2、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和C-Kit。2020年ENETS年會上,Bongiovanni等[4]發表了關於帕唑帕尼單藥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項薈萃分析,共納入4項II期研究(共230例患者接受治療),ORR為10.7%,疾病控制率(DCR)為90.3%,中位PFS時間為11.6個月,中位OS時間為24.6個月;主要3級及以上不良反應是高血壓(31%)、轉氨酶升高(16%)、腹瀉(10%)和乏力(10%)。後續仍需要III期研究進一步驗證其療效。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近年來研究發現,分化差的神經內分泌癌(NECs)的PD-L1表達、 淋巴細胞 在腫瘤中的浸潤範圍以及腫瘤突變負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通常高於NETs[5-7]。但目前尚不清楚PD-1或PD-L1的表達是否為預後的潛在影響因素。2020年發表了一些免疫治療的II期臨床研究結果。

  1、單藥治療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陸明等[8]報導了特瑞普利單抗治療Ki-67指數大於10%、經一線以上治療失敗的轉移性NENs的Ib期研究結果。在40例接受治療的患者中,ORR為20%,DCR為35%,緩解持續時間(duration of response,DOR)為15.2個月;PD-L1表達大於10%患者的ORR明顯高於小於10%者,分別為50.0%和10.7%(P=0.019);TMB高(>9.9)的患者ORR明顯高於TMB低者,分別為75.0%和16.1%(P=0.03);ARID1A基因突變和高基因重排可能與臨床獲益相關。與治療相關的、發生率超過20%的不良反應包括蛋白尿、AST/ALT升高、高血糖、直接膽紅素升高、脂肪酶升高、瘙癢、肌酸激酶升高、貧血和乏力。研究結果表明,特瑞普利單抗治療轉移性NENs有效,且安全性較好;PD-L1陽性表達(>10%)、高TMB者更能從治療中獲益。

  KEYNOTE-158 II期研究採用帕博利珠單抗治療經標準治療失敗的分化好的NET[9],結果表明,在107例接受治療的患者中,40.2%患者入組前接受過三線以上治療,15.9%患者表達PD-L1(CPS≥1),ORR為3.7%,疾病部分緩解的4例患者中,3例為pNET,1例來源於直腸,且均為PD-L1陰性;中位PFS時間為4.1個月,6個月的PFS率為39.3%,中位OS時間為24.2個月。治療相關的3級及以上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5%;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乏力(22.4%)和腹瀉(13.1%)。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治療分化好的NET的療效有限,但安全性可控。

  NET001 IIa期研究採用PD-L1單抗Avelumab[10],要求納入既往抗腫瘤治療最多不超過二線的分化差的神經內分泌癌(NECs),主要研究終點為ORR。共入組10例患者,9例為胃腸道來源,1例來源於肺,其中34%患者既往接受了二線治療,中位Ki-67指數達87%。ORR為0%,6個月時的DCR為22%,中位PFS時間和OS時間分別為3個月和5個月;主要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為 噁心和乏力(33%) 。可見,對於既往接受過治療的NECs,Avelumab的療效有限。

  2、聯合治療

  因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單藥治療NENs的療效有限或不確切,所以研究者開展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或「雙免療法」的探索性研究。

  2.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抗血管生成藥物

  2020年 ASCO GI 年會上,MD Anderson腫瘤中心發表了採用阿替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治療G1/G2 NETs的前瞻性II期研究的結果[11],研究分為pNET和epNET 2個隊列,主要研究終點為ORR。pNET隊列入組20例患者,其中G1 5例,G2 15例;既往接受了包括生長抑素類似物(SSA)、化療或靶向治療等至少2~4線治療,ORR為20%,中位PFS時間為19.6個月;epNET隊列入組20例患者,其中G1 7例,G2 13例,既往接受了包括SSA、化療或靶向治療等至少2線以上的治療,ORR為15%,中位PFS時間為14.9個月。研究者認為,這樣的聯合治療對於分化好的NET有一定療效,但需要對機制進行進一步探討,以找出真正的獲益人群。

  2020年美國AACR年會上,陸明等[12]報導了特瑞普利單抗聯合索凡替尼治療晚期實體腫瘤的I期研究結果。特瑞普利單抗固定劑量,索凡替尼分別按每日200mg、250mg、300mg劑量爬坡,主要研究終點為安全性,同時也初步評估療效。在總計入組的30例患者中,NETs和NECs患者共21例,可評估療效者16例,ORR為44%,DCR為87.5%;4例NET G2患者中,3例有效;12例NEC患者中,4例有效;主要不良反應為蛋白尿、高血壓、膽紅素升高、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分析發現療效與PD-L1是否表達無明確相關性。結果表明,每日250mg索凡替尼聯合特瑞普利單抗療效最佳。目前研究者已牽頭在全國開展多中心多瘤種隊列II期臨床研究,其中也包括NENs,期待進一步的研究結果。

  2.2 「雙免療法」

  SWOG DART研究是一項伊匹單抗(抗CTLA-4)聯合納武利尤單抗(抗PD-1)治療罕見腫瘤的II期籃子試驗。研究已發表非胰腺來源神經內分泌腫瘤隊列的結果[13],主要研究終點為ORR。 32例接受治療的患者均為既往經2線以上治療失敗者,其中18例為高級別NECs; 胃腸道來源15例,肺來源6例。總體ORR為25%(1例CR),NECs的ORR為44%(8/18例),而NETs無有效病例(P=0.004)。6個月的PFS率為31%,中位OS時間為11個月。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甲狀腺功能減退(31%)、乏力(28%)和噁心(28%);最常見的3/4級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AE)為ALT升高(9%)。

  另一項伊匹單抗聯合納武利尤單抗治療NENs的澳大利亞多中心研究[14],主要研究終點為DCR。納入了經既往治療失敗的29例NENs患者,其中16例NETs,13例NECs;肺為主要來源部位(39%),25%為胰腺來源。DCR為72%,ORR為24%;胰腺NENs中治療有效的3例為G3 NET和NEC,不典型支氣管類癌的有效率為33%;中位PFS時間和OS時間分別為4.8個月和14.8個月。3/4級以上免疫相關毒性發生率為34%。上述2個研究表明,對於高級別NENs,採用伊匹單抗聯合納武利尤單抗的患者獲益更多,分析可能與高TMB有關,但需要進一步探討。

  2020年ESMO年會上公布了曲美木單抗(抗CTLA-4)聯合德瓦魯單抗(抗PD-L1)用於標準治療失敗的NENs的前瞻性II期研究結果(DUNE研究)[15],包括4個隊列:肺類癌/不典型類癌,G1/G2 GI-NETs,G1/G2 pNETs和G3 GEP-NENs。主要終點:前3個隊列為9個月時的DCR,隊列4為9個月時的OS率。共納入123例患者,肺、GI-NETs和pNETs各隊列9個月時的DCR分別為7.4%、32.3%和25%,G3 GEP-NENs隊列9個月時的OS率為36.1%;按照irRECIST標準評估的ORR(irORR)各隊列分別為7.4%、0%、6.3%和9.1%。肺類癌/不典型類癌隊列的療效與PD-L1表達有關,PD-L1陽性患者的irORR為16%,而陰性者為0%(P=0.033)。最常見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為乏力(43%),腹瀉(31.7%),皮膚瘙癢(23.6%);主要的3級及以上不良反應為肝臟毒性(9.7%)和腹瀉(6.5%)。

  這些研究表明,雙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用於標準治療失敗的NENs的療效同樣有限,高級別NENs可能更加值得進一步探討,需要觀察PD-L1表達、TMB、腫瘤組織內免疫細胞浸潤等與療效的相關性,並研究如何改善免疫微環境以提高療效。

  3、生長抑素類似物(SSAs)

  SSA推薦用於G1/G2特別是Ki-67指數小於10%的NETs的一線治療,對於標準劑量SSA治療失敗後的患者,如果為有功能,或者腫瘤進展較緩慢、負荷較小且生長抑素受體高表達,或者老年及一般狀況較差擔心藥物毒性的患者,臨床實踐中多會考慮SSAs加量(直接增加藥物劑量或縮短給藥間隔時間)使用,但都是回顧性研究的數據。

  2020年ESMO年會公布了一項前瞻性單臂開放II期研究(CLARINET FORTE研究)[16],觀察蘭瑞肽水凝膠縮短給藥間隔至每14天給藥一次,治療進展期中腸NET和pNET的療效,中腸NET治療96周,pNET治療48周,所有入選患者既往接受蘭瑞肽水凝膠標準劑量至少24周以上並在過去2年內發生疾病進展。中腸NET和pNET的中位PFS時間分別為8.3個月和5.6個月;pNET組中,Ki-67≤10%的患者中位PFS時間明顯長於Ki67>10%者,分別為8.0個月和2.8個月;48周時中腸NET和pNET的DCR分別33.3%和22.9%。常見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為胃腸道不適。需要注意的是,有2例患者發生治療相關高血糖。對於標準治療後進展的胰腺或中腸來源NETs,縮短給藥間隔仍可延長PFS時間,特別在Ki-67≤10%的pNET患者中,增加給藥頻率後並未出現新的不良反應。

  

  結語

  以抗血管生成為主的靶向治療研究結果引人矚目,2020版ESMO GEP-NENs的診治和隨訪指南已經提及索凡替尼的III期研究結果,希望該藥能夠儘快納入指南推薦中。 免疫治療方面結果並不盡如人意,需要更多研究關注如何篩選真正能夠獲益的人群,精準治療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Xu J, Shen L, Zhou Z, et al. Surufatinib in advanced extra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urs (SANET-ep):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tudy[J]. Lancet Oncol, 2020, 21(11):1500-1512.

  3.Enrique G, Paula E, Raquel S, et al. RESUNET: a phase II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re-challenge with Sunitinib in G1/G2 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urs (pNET)[C]. ESMO, 2020.

  4.Bongiovanni A, Liverani C, Recine F, et al. Phase-II Trials of Pazopanib in Metast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ia (mNE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Front Oncol, 2020, 10:414.

  5.Cives M, Pelle' E, Quaresmini D, et al.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n Neuroendocrine Tumors: Biology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 Neuroendocrinology, 2019, 109(2):83-99.

  6.Bösch F, Brüwer K, Altendorf-Hofmann A, et al. Immune checkpoint markers in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ia[J]. Endocr Relat Cancer, 2019, 26(3):293-301.

  7.Sampedro-Núñez M, Serrano-Somavilla A, Adrados M, et al. Analysis of expression of the PD-1/PD-L1 immune checkpoint system and its prognostic impact in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J]. Sci Rep, 2018, 8(1):17812.

  8.Lu M, Zhang P, Zhang Y, et al. Efficacy, Safety, and Biomarkers of Toripalimab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A Multiple-Center Phase Ib Trial[J]. Clin Cancer Res, 2020, 26(10):2337-2345.

  9.Strosberg J, Mizuno N, Doi T,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mbrolizu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Neuroendocrine Tumors: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 KEYNOTE-158 Study[J]. Clin Cancer Res, 2020, 26(9):2124-2130.

  10.Rodriguez-Freixinos V, Chan D, Doherty M, et al. Avelumab in Unresectable/Metastatic, Progressive, Poorly Differentiated, Grade 3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 (NECs)[C]. ENETS 2020, Abstract I09.

  11. Halperin DM, Suyu Liu, Dasari A, et al. A phase II trial of atezolizumab and bevaciz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rogressive 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J]. 2020, ASCO GI.

  12. Lu M, Cao Y, Gong J, et al. A Phase I Trial of Surufatinib plus Toripali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J]. 2020 AACR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9563.

  13. Patel SP, Othus M, Chae YK, et al. A Phase II Basket Trial of Dual Anti-CTLA-4 and Anti-PD-1 Blockade in Rare Tumors (DART SWOG 1609) in Patients with Non-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J]. Clin Cancer Res, 2020, 26(10):2290-2296.

  14. Klein O, Kee D, Markman B, et al. Immunotherapy of Ipilimumab and Nivol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euroendocrine tumors: a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CA209-538 clinical trial for rare cancers[J]. Clin Cancer Res, 2020, 26(17):4454-4459.

  15. Capdevila J, Teule A, López C, et al. A multi-cohort phase II study of durvalumab plus tremelim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pts) with advanced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NENs) of gastroenteropancreatic or lung origin: The DUNE trial (GETNE 1601)[J]. 2020 ESMO, Abstract 1157O.

相關焦點

  • Cell|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的腫瘤類器官生物庫
    2020年11月6日,日本東京慶應大學Toshiro Sato研究組發文題為An Organoid Biobank of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Enables Genotype-Phenotype Mapping,建立了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的腫瘤類器官生物庫
  • SSA最新研究進展盤點
    本屆ENETS大會,共發表SSA相關研究20餘篇,涉及到很多大家關心的熱點話題:如納入535例SSA一線治療胃腸胰神經內分泌瘤(GEP-NET)患者的真實世界研究;對於≤ 2cm散發非功能性胰腺神經內分泌瘤,是否需要藥物治療;胰腺神經內分泌瘤(pNET)根治性切除術後,是否需要輔助治療;對於Ki67≥10%的pNET患者,使用
  • 僅兩成神經內分泌腫瘤有症狀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賈伯斯所患的其實是神經內分泌腫瘤,並非胰腺癌,只是腫瘤恰好位於胰腺。  無獨有偶,今年2月,曾在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中飾演「麻辣婆婆」曹心梅的著名演員柏寒去世。據報導,柏寒患的也是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與賈伯斯病因相同。
  • 警惕癌症中的罕見病: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病率呈增長趨勢
    今天(11月7日),首屆全國神經內分泌腫瘤高峰論壇在南京召開,近百位業界大咖線上線下共同探討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的規範化治療。   小病灶可能發生大轉移,多發生在胃腸胰   據SEER資料庫最新發布,神經內分泌腫瘤全球發病率為每年6.98/10萬,其中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約為
  • 盤點2020|陳敏山教授:肝癌治療進展年度盤點
    2020年肝癌治療進展年度盤點 胡丹旦,陳敏山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臟外科 【摘要】我國B肝疫苗接種全面施行近30年,
  • 超六成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診斷時已晚期
    核心提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大約為0.5至1例/10萬左右。其腫瘤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患病率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僅次於結直腸腫瘤居第二位。在過去30年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提高約5倍。   曾一度被瘋傳死於胰腺癌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所患的其實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只是恰好位於胰腺的胰島細胞上。
  • 首屆全國神經內分泌腫瘤高峰論壇南京召開 大咖連講十小時
    提倡50歲以上人群胃腸鏡檢查此次論壇的大會執行主席湯琪雲自英國皇家自由醫院歐洲NET卓越中心訪學回國後立志深入研究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譯了國際上影響頗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專科著作《胃腸胰及胸部神經內分泌腫瘤手冊》。2018年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成立了省內第一家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中心,這也是江蘇省第一個成立專病病房、專病門診、多學科聯合門診的醫療部門。
  • 【2019中華腫瘤大會】周永昌教授分享HR陽性乳腺癌內分泌治療進展
    中華腫瘤大會是多瘤種、多學科交叉專題學術盛宴。眾所周知,目前乳腺癌是女性發病首位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女性健康。而其中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約佔乳腺癌的3/4,內分泌治療是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非常重要的治療方案。會議現場,【腫瘤資訊】特邀周永昌教授分享HR陽性乳腺癌內分泌治療進展。
  • 2020 SABCS:乳腺癌內分泌治療重磅研究盤點
    在停止研究治療的患者中,ribociclib+ET和安慰劑+ET分別有77.3%和78.1%患者接受了後續抗腫瘤治療,分別有12.9%和26.1%的患者接受了後續CDK4 / 6抑制劑治療。此外,安慰劑組中有15例患者疾病進展後交叉至ribociclib組接受治療。
  • 「青」聽中國聲音|2021北京泌尿腫瘤青年論壇暨泌尿腫瘤年終盤點
    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內泌尿男生殖系腫瘤領域的權威專家,對2020年泌尿男生殖系腫瘤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系統盤點,傳遞泌尿腫瘤治療最新進展,探討研究背後的臨床意義,促進北京地區乃至全國泌尿腫瘤領域青年醫生學術水平的進步,更好地服務於臨床。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李長嶺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郭軍教授、解放軍總醫院張旭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魏強教授擔任本次大會主席。
  • 這種腫瘤全身都能長,誤診、漏診率高,很多人卻把它...
    在體檢中,如果超聲科醫生告訴你肝上有好多個血管瘤,但在逐年緩慢生長,就要警惕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的可能。」陳潔教授介紹說,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有一個很重要的影像學檢查:生長抑素受體掃描[2]。主要通過PET-CT或者ECT來完成,通過掃描腫瘤的生長抑素受體表達情況,定位腫瘤,並為後續的相關治療選擇提供依據。
  • 諾華Lutathera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NET)將疾病進展...
    NETTER-1研究在接受標準劑量的最佳支持護理藥物Sandosatin(30mg,每4周一次)治療但病情進展且過表達生長抑素受體的不可手術治癒的進展性中腸神經內分泌腫瘤(midgut NETs)患者中開展,將Lutathera+最佳護理(Sandosatin[octreotide LAR,長效奧曲肽],30mg,每4周一次)方案與
  • 2020年腫瘤治療的新進展!
    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臨床腫瘤學科學基金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醫學院首屆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等 。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腫瘤研究學術會議之一,2020年第111屆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年會於4月27日-28日召開。腫瘤的發展日新月異,今日給大家盤點一下本次大會有哪些腫瘤有了新進展!
  • 深度盤點:2020年腫瘤領域研究進展
    為此,根據最新發布的2020癌症負擔報告,梅斯醫學特地給大家選取盤點了各大常見癌症的進展和研究。So, everybody, enjoy~近日,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報告由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報告對2020年度全球常見的癌症類型、導致死亡主要癌症類型以及未來的癌症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對抗胃腸腫瘤,有百千遺憾,更有萬千動力
    6月4日-13日,中國胃腸腫瘤臨床研究協作組(CGOG)成立10周年學術年會在線上舉辦。會議由北京癌症防治學會、CSCO臨床研究專家委員會等共同主辦,中國胃腸腫瘤臨床研究協作組(CGOG)協辦,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承辦。
  • 全面盤點ASCO/ESMO/WCLC會議精髓,2020AWE肺癌網絡直通車10月31日即將盛大召開
    2020年肺癌最亮眼的進展有哪些?送上完整和權威的年度會議盤點。步入10月底,2020年即將接近尾聲。回顧今年肺癌的進展,各大國際會議公布了不少重磅研究結果。在即將到來的10月31日,AWE2020肺癌網絡直通車的會議邀請到全國肺癌領域頂級專家,進行今年全年肺癌重點研究的盤點和分析。大會召開之前,醫學界腫瘤頻道有幸邀請到廣東省女醫師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人民醫院肺三科主任周清教授針對會議閃亮點和即將報導的相關主題內容進行分享。
  • 專訪| 姜豔芳:哪些人可以用免疫治療?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大盤點
    如果有人問腫瘤治療領域什麼最火,答案非「免疫治療」無疑。但哪些人群可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又有哪些可以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標誌物/檢測方法。「2019肺癌免疫先鋒論壇(長春站)」期間,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基因診斷中心、吉大一院檢驗檢測司法鑑定中心主任姜豔芳教授接受了MED24醫學傳媒的專訪,並就腫瘤免疫治療標誌物進行了盤點。腫瘤免疫治療已成為一線治療方案之一,標誌物的選擇非常重要。PD-L1是最早被大家認可的一個標誌物,其次是TMB(腫瘤突變負荷)、MSI(微衛星不穩定),這三個指標都是臨床和專家共識已經認可接受的標誌物。
  • 年終盤點:2020年神經科學基因治療和基因編輯十大研究突破
    年終盤點:2019年帕金森病十大基礎研究進展2. 年終盤點:2019年帕金森病十大臨床研究進展3. 年終盤點:2019年阿爾茨海默病十大基礎研究進展4. 年終盤點:2019年阿爾茨海默病十大臨床研究進展5. 年終盤點:2019年神經科學領域十大基礎研究進展6.
  • 盤點2020 | 王寶成教授:春風拂面定格局,免疫治療藥物現狀盤點...
    時光如梭,2020年已成為過去。回顧過去這一年,免疫治療正以蓬勃發展之態勢席捲整個腫瘤領域,並在多個瘤種取得了長足進步。醫脈通特邀解放軍第960醫院王寶成教授分享了免疫治療藥物現狀、免疫治療模式及潛在生物標誌物的相關進展與未來方向。  專家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