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大約為0.5至1例/10萬左右。其腫瘤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患病率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僅次於結直腸腫瘤居第二位。在過去30年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提高約5倍。
曾一度被瘋傳死於胰腺癌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所患的其實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只是恰好位於胰腺的胰島細胞上。曾出演《媳婦的美好時代》的演員柏寒也因患神經內分泌腫瘤去世……昨天,神經內分泌腫瘤國際巡講首次來到上海。與會專家透露,在過去三十年中,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呈穩步遞增趨勢,在過去30年間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病率提高約5倍,神經內分泌腫瘤已成為第二大胃腸道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被確診患者人數越來越多
「雖然神經內分泌腫瘤不像胃癌、肝癌那麼多見,但也並不像我們原先想像的那麼少見!」上海瑞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上海消化內鏡學會委員鍾捷教授分析說,尤其是隨著近年來病理診斷水平地大大提高,被確診的患者人數也越來越多。像在瑞金醫院,平均每個月大約都會接到3例被確診的新病人,一年則在30例病人左右。
據流行病學顯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大約為0.5至1例/10萬左右。其腫瘤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患病率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僅次於結直腸腫瘤居第二位。在過去30年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率提高約5倍,這固然與臨床診斷手段的進步有關,但實際發病率也的確在增加。
超六成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診斷時已晚期
「大多數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在疾病早期並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或者只是輕微腹瀉、腹痛等不典型症狀。如果臨床醫生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疾病特點不太熟悉的話,非常容易被誤診!」鍾捷教授提醒說,但等到腫瘤長大,做CT或MRI發現時,往往已是疾病晚期,甚至出現多處轉移,從而延誤治療最佳時機,患者生存時間大大降低!
臨床數據顯示,超過60%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診斷時已處於晚期。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相對罕見,許多內科醫生對此病不太熟悉。再加之臨床上往往使用幾十個術語描述類似的疾病,這也造成了極大混淆。神經內分泌腫瘤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認識的單一的某一種腫瘤,而是一大類腫瘤的總稱,神經內分泌腫瘤可發生於全身許多器官和組織,根據原發腫瘤部位的不同,其中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常見。
患消化道疾病、或甲狀腺疾病等為高危人群
專家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早期診斷很重要。神經內分泌腫瘤最初的臨床症狀通常是非特異性的,比如:腹瀉、頭面部和軀幹部皮膚潮紅、腹部絞痛等,這也導致經常被錯誤地認為是其它病變造成的。患者起初都會因為腹瀉、腹痛等原因到醫院就診,醫生往往診斷為功能性腹瀉;如果症狀沒有得到緩解或症狀更加嚴重了,胃腸病醫生或其他專家會要求做一些影像學的檢查,進一步尋找原因,這時候就會查出現原發病變或肝轉移等情況。
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病群體大多為中年人群以上,且50%以上的腫瘤發生在消化道上,為此,專家提醒患有消化道疾病、或像甲狀腺疾病等多發性神經內分泌疾病的高危人群,要特別注意。考慮到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5年生存率同其它轉移性腫瘤類似,65%的轉移患者生存期不超過5年。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預後和早期診斷有非常重要的關係,早期診斷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至關重要。為此,臨床醫生對神經內分泌腫瘤要引起高度重視,爭取早期診斷,給患者爭取生存機會。
(責任編輯:王慧明)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