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對抗胃腸腫瘤,有百千遺憾,更有萬千動力

2020-12-06 澎湃新聞

6月4日-13日,中國胃腸腫瘤臨床研究協作組(CGOG)成立10周年學術年會在線上舉辦。會議由北京癌症防治學會、CSCO臨床研究專家委員會等共同主辦,中國胃腸腫瘤臨床研究協作組(CGOG)協辦,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承辦。

CGOG成立於2010年11月27日,是由全國胃腸腫瘤臨床領域知名專家以及與相關醫務人員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學術團體。其成立初衷是集結國內優秀的醫學專家和科研學者,共同致力於推動消化系統腫瘤的診療規範化、臨床研究及藥物研發,提高全國診治水平。

在6月6日下午舉行的主論壇上,詹啟敏院士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季加孚院長作開幕致辭,為CGOG近十年來對於提升我國胃腸腫瘤診療水平的堅持不懈的拼搏與探索點讚。CGOG創始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在主論壇上深入分析了我國胃腸腫瘤藥物研發的現狀與挑戰。

戳視頻↓↓↓,看CGOG十年探索路

胃癌必然要走精準治療之路

目前,我國胃癌早期臨床研究在研靶點與國際相似,以HER2、PD1、CMET/HGF、FGFR、VEGF、claudin18.2等分布較為集中。

然而,我國的胃癌藥物臨床研究總體來看教訓多經驗少。一系列研究的失敗提示我們應更多地關注地域、人種、瘤腫異質性等方面問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新藥包括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確為一小部分人群帶來了獲益,因此胃癌精準治療臨床研究的重點在於獲益人群的合理篩選以及臨床研究的科學設計。

未來,胃癌精準研究的方向一方面在針對HER2的持續探索上,除了新藥的持續研發,包括ADC,雙抗等顯示出了有前景的療效;還應深入挖掘HER2對於免疫微環境的影響,聯合PD-1單抗使得「chemo-free」治療模式在HER2陽性胃癌患者人群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由於胃癌的異質性強,治療靶點比較分散,國人還應更多關注其他少見靶點的研究。這一點上,韓國似乎走在了我國前面,藉助新型臨床研究設計方法—傘式研究大大提高了精準治療進展速度。其中部分幹預組,包括針對KRAS/MEK基因異常,MET基因擴增的靶向治療已經獲得初步療效。

食管癌研究之路逐步開花

根據Clinicaltrial的檢索結果,中國目前關於食管癌治療的研究共有347項,其中主要是免疫和聯合治療,而靶向研究非常少見。

西方國家常把食管癌的腺癌和鱗癌混在一起研究。但由於這兩種人群的生物學行為完全不同,因此對於中國高發的食管鱗狀細胞癌,國內的研究者應該堅守住研究的原則,明確將腺癌和鱗癌分開進行研究。

近幾年,食管癌免疫治療獲得不小的突破。免疫治療針對晚期食管鱗癌的二線治療中,中國人群獲益高於亞洲其他國家,而整體亞洲人群獲益又明顯高於歐美國家。今後,食管癌的聯合治療是大勢所趨,無論是雙免疫治療、免疫聯合化療、免疫聯合放療,其安全性不容忽視。

在靶向治療方面,現有的晚期食管癌鱗癌的靶向治療研究可以說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這些結果多數是西方人的研究結果,且以食管腺癌為主,也沒有進行潛在有效人群的篩選,很難為我們所參考。食管鱗癌涉及多條信號通路改變,相信未來我們能從中有所突破。

腸癌精準治療研究突破不大

結直腸癌是消化道腫瘤精準治療中靶點相對較多的瘤種,主要集中在VEGF/VEGFR、EGFR、HER2、BRAF、MSI-H,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免疫治療,目前對於MSI-H患者,最新研究已經在一線治療中很好的結果,而對於MSS人群,各項研究也在不斷探索中。KRAS G12C在腸癌中也顯示出一定療效,但希望能在佔比更大的其他KRAS突變位點能有所突破。

目前國內研究通過化療、靶向、免疫治療單藥或聯合進行不斷探索,通過篩選標誌物入組患者的研究接近一半,但研究靶點均是重複國外研究,缺乏創新。

未來可在匯集腫瘤分子特徵、腫瘤微環境等綜合預測模型、以及實時監測腫瘤、基於腫瘤特點的藥物聯合等方向做進一步探索。

神經內分泌腫瘤研究水平與國際持平

生長抑素類似物(SSA)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加量、維持治療和聯合治療。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的地位也逐漸升高:如聯合藥物治療、擴大適應症、更早實施、再治療和多次治療等。抗血管靶向藥物是主流。同時,很多其他治療靶點的探索也在進行中。

對於此類消化系統腫瘤,PD1/PD-L1的單藥治療並不理想,聯合治療、免疫雙藥治療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說,目前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的國內研發力是與國際齊平的,未來的研究勢頭還會繼續旺盛。

腫瘤藥物研發的方向與趨勢

在未來,腫瘤藥物研發的方向應是轉化研究驅動下的精準治療,正如下圖所示。

傳統的臨床試驗模式已不能滿足目前的各項研發需求,我們應尋求更先進的技術和流程,最終,讓更多的腫瘤患者獲益。這也是我們開展各項探索的原始動力。

文:健康報記者夏海波

原標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對抗胃腸腫瘤,有百千遺憾,更有萬千動力》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北京醫師協會2020結直腸腫瘤論壇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召開
    2020年11月20-21日,由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胃腸外科承辦的北京醫師協會2020結直腸腫瘤論壇暨北京西部醫學結直腸腫瘤論壇在我院召開。石景山區衛健委副主任吳麗萍,北京醫師協會副會長、我院院長顧晉,我院黨委書記向平超等領導班子成員出席大會並致辭。
  • 中國腫瘤基因圖譜計劃暨胃癌課題啟動會在北京召開
    值此大會召開之際,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國家人類遺傳資源中心牽頭、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牽頭開展實施的中國腫瘤基因圖譜計劃胃癌子課題(以下簡稱「CGAC胃癌課題」)啟動會在北京香格裡拉酒店成功召開。
  • 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報導:中國消化道腫瘤領域年度進展
    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學科前沿專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為大家盤點《中國消化道腫瘤領域年度進展》。    03:食管癌轉化研究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團隊研究發現,免疫相關基因表達評分(IO-Score)可預測食管癌免疫治療療效。  沈琳教授團隊合作研究發現了食管癌術後肺轉移模型:術後輔助小劑量表觀遺傳藥物減少MDSCs向肺轉移前微環境募集,抑制轉移,延長生存。
  • 2020版中國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在京發布
    工人日報客戶端8月22日電 8月22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承辦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2020版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發布會暨北京大學胃腸間質瘤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 張勤:江蘇省腫瘤醫院副院長
    張勤:江蘇省腫瘤醫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
  • 腫瘤防治宣傳周 菏澤市立醫院在行動
    為提高全社會癌症防控意識,營造全民防癌抗癌的良好氛圍, 4月15日上午,菏澤市立醫院在醫院門診大廳內開展了腫瘤防治宣傳周義診活動。來自醫院胸外科、腫瘤科、乳腺甲狀腺外科、婦產科、口腔科、泌尿外科、胃腸外科等多個科室的專家熱情地為群眾提供諮詢服務。義診現場,前來諮詢的群眾絡繹不絕。
  • 腫瘤防治「國家隊」又有新動作!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
    國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深圳醫院黨委書記赫捷院士帶領國家癌症中心「最強陣容」專程蒞臨深圳,包括院士在內的10位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腫瘤專家現場出診,100多名患者受益。這僅僅是開始,以後深圳有需要、病人有需求,北京總院會隨時派專家前來出診、會診、手術,用行動徹底改善深圳腫瘤診療水平。當天下午,以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院長王綠化為首的8位腫瘤防治「國家隊」專家繼續出特需門診服務患者。王綠化表示,深圳醫院揭牌運營僅3年多,初步改變了這座兩千萬人口城市看大病要跑北上廣求醫路徑,也破解深圳和周邊地區患者看大病難、住院難的民生難題。
  • ...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常務副院長羅榮城教授:腫瘤生物免疫治療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生物免疫治療,其特點和優勢及適應症又有哪些呢?作為全國最早開展腫瘤生物治療與免疫治療的著名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常務副院長、廣州抗癌協會理事長羅榮城教授為我們作了如下解讀。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常務副院長羅榮城教授  免疫治療:綠色、安全、有效的腫瘤治療方法  腫瘤免疫治療是一種新興的、具有顯著療效的腫瘤治療模式。
  • 北京煤炭總醫院副院長王洪武到中科院合肥腫瘤醫院交流
    北京煤炭總醫院副院長王洪武到中科院合肥腫瘤醫院交流 2017-05-1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3人訪問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腫瘤醫院。
  • 腫瘤診斷 這個方法或比基因檢測更「靈光」
    靶向抗癌藥格列衛正是由於對抗染色體DNA易位所造成的細胞的「異變」才奏效,但對它的抗藥性的產生,說明會出現新的變異細胞,想辦法「逃」出了格列衛阻控的通道。「如果從根源上全面認識腫瘤的發生發展和演進轉歸,難以在時間和空間上鎖定治癒腫瘤的關鍵。」程書鈞說。
  •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學科前沿專場報導
    本單元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劉巍教授主持,首先由中國工程院詹啟敏院士對中國腫瘤學過去一年取得的進展進行總結髮言,詹院士指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石遠凱教授論述了營養狀況與腫瘤患者的治療和預後,提及胰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結直腸癌是密切受營養不良相關因素影響的主要腫瘤,營養治療應該成為腫瘤患者的一線治療。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王洪武教授介紹了腫瘤光動力治療進展,腫瘤光動力治療是一種精確的靶向治療,療效確切,併發症少,兼容性強,可以聯合手術、放化療等多重治療整合治療。
  •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南院區劉長城:結直腸淋巴瘤會有什麼症狀?
    兩者都來源於淋巴結,但又有很多不同。包括症狀和治療和預後都有很大差別,很多人都分不清楚。針對結直腸淋巴瘤的症狀以及結直腸淋巴瘤與小腸淋巴瘤的區別,今天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南院區劉長城主任為我們做專項解讀。
  •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重症醫學科王宏志主任圓滿完成支援任務返回醫院
    3月9日,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支援新冠肺炎定點醫療機構的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宏志圓滿完成支援任務,體檢合格後返回醫院。院領導班子及黨院辦、醫務處在科研樓四層大會議室為王宏志舉辦了一場簡單而溫馨的歡迎會。
  • 天津市腫瘤醫院副院長趙強談小兒神經母細胞瘤
    天津市腫瘤醫院副院長趙強談小兒神經母細胞瘤 健康臺 央視網 2014年12月05日 10:50 A-A+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兒童神經母細胞瘤,這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其惡性程度高,治療難度大,所以被稱為兒童腫瘤之王。今天我們為您請來的是天津市腫瘤醫院副院長、兒童腫瘤科主任醫師趙強,您好,趙院長。趙強:你好。主持人:跟我們網友打一個招呼吧。趙強:大家好,網友朋友們好。主持人:首先請您給大家介紹一下神經母細胞瘤它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 深圳腫瘤醫院選擇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成功搶救病重腫瘤患者
    於是周先生千裡迢迢從北京趕到廣州的暨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接受治療,在這裡,他能否擺脫痛苦,轉危為安呢(百度搜索: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如今周先生經過一番治療後又持續發燒了一個月,只能靠不斷的打消炎針減輕一點痛苦,除此之外,北京的某醫院也拿不出什麼新的治療方式,家人失望之極,只好放眼全國的腫瘤醫院,希望有醫院可以有新的方法減緩周先生的症狀,改變持續發燒的現象。那麼,為什麼周先生經過了放療後會持續發燒呢?周先生和家人都感到很困惑。
  • 北大腫瘤醫院季加孚:衡量好的醫療首先要看醫療資源效率
    中國網財經4月18日訊(記者杜丁)日前在「第25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多學科名醫義診及系列科普公益活動」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和睦家啟望腫瘤中心首席專家季加孚教授表示,衡量一個好的醫療,首先要看醫療資源效率,包括時間效率以及費用節省和治療效果。
  • 盤點2020|李潔教授: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進展盤點
    李 潔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胃腸分委會常委  中國女醫師協會臨床腫瘤學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神經內分泌瘤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第二屆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激素及NET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學專委會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第九屆委員會委員  2020年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進展盤點
  • 福建腫瘤醫院認準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如何清掃位置隱蔽的腫瘤
    因部分肺部腫瘤的位置很隱蔽,例如藏匿在心臟邊上,膈肌等重要的器官旁,這時候不能直接進行消融,此時不宜使用冷凍消融術進行滅活腫瘤,因為心臟等重要器官會導致受損(微信搜索: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如何消滅藏匿在危險地帶的病魔,又不傷及重要器官呢?當腫瘤靠近心臟,該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