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13日,中國胃腸腫瘤臨床研究協作組(CGOG)成立10周年學術年會在線上舉辦。會議由北京癌症防治學會、CSCO臨床研究專家委員會等共同主辦,中國胃腸腫瘤臨床研究協作組(CGOG)協辦,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承辦。
CGOG成立於2010年11月27日,是由全國胃腸腫瘤臨床領域知名專家以及與相關醫務人員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學術團體。其成立初衷是集結國內優秀的醫學專家和科研學者,共同致力於推動消化系統腫瘤的診療規範化、臨床研究及藥物研發,提高全國診治水平。
在6月6日下午舉行的主論壇上,詹啟敏院士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季加孚院長作開幕致辭,為CGOG近十年來對於提升我國胃腸腫瘤診療水平的堅持不懈的拼搏與探索點讚。CGOG創始人、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在主論壇上深入分析了我國胃腸腫瘤藥物研發的現狀與挑戰。
戳視頻↓↓↓,看CGOG十年探索路
胃癌必然要走精準治療之路
目前,我國胃癌早期臨床研究在研靶點與國際相似,以HER2、PD1、CMET/HGF、FGFR、VEGF、claudin18.2等分布較為集中。
然而,我國的胃癌藥物臨床研究總體來看教訓多經驗少。一系列研究的失敗提示我們應更多地關注地域、人種、瘤腫異質性等方面問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新藥包括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確為一小部分人群帶來了獲益,因此胃癌精準治療臨床研究的重點在於獲益人群的合理篩選以及臨床研究的科學設計。
未來,胃癌精準研究的方向一方面在針對HER2的持續探索上,除了新藥的持續研發,包括ADC,雙抗等顯示出了有前景的療效;還應深入挖掘HER2對於免疫微環境的影響,聯合PD-1單抗使得「chemo-free」治療模式在HER2陽性胃癌患者人群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由於胃癌的異質性強,治療靶點比較分散,國人還應更多關注其他少見靶點的研究。這一點上,韓國似乎走在了我國前面,藉助新型臨床研究設計方法—傘式研究大大提高了精準治療進展速度。其中部分幹預組,包括針對KRAS/MEK基因異常,MET基因擴增的靶向治療已經獲得初步療效。
食管癌研究之路逐步開花
根據Clinicaltrial的檢索結果,中國目前關於食管癌治療的研究共有347項,其中主要是免疫和聯合治療,而靶向研究非常少見。
西方國家常把食管癌的腺癌和鱗癌混在一起研究。但由於這兩種人群的生物學行為完全不同,因此對於中國高發的食管鱗狀細胞癌,國內的研究者應該堅守住研究的原則,明確將腺癌和鱗癌分開進行研究。
近幾年,食管癌免疫治療獲得不小的突破。免疫治療針對晚期食管鱗癌的二線治療中,中國人群獲益高於亞洲其他國家,而整體亞洲人群獲益又明顯高於歐美國家。今後,食管癌的聯合治療是大勢所趨,無論是雙免疫治療、免疫聯合化療、免疫聯合放療,其安全性不容忽視。
在靶向治療方面,現有的晚期食管癌鱗癌的靶向治療研究可以說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這些結果多數是西方人的研究結果,且以食管腺癌為主,也沒有進行潛在有效人群的篩選,很難為我們所參考。食管鱗癌涉及多條信號通路改變,相信未來我們能從中有所突破。
腸癌精準治療研究突破不大
結直腸癌是消化道腫瘤精準治療中靶點相對較多的瘤種,主要集中在VEGF/VEGFR、EGFR、HER2、BRAF、MSI-H,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尤其是免疫治療,目前對於MSI-H患者,最新研究已經在一線治療中很好的結果,而對於MSS人群,各項研究也在不斷探索中。KRAS G12C在腸癌中也顯示出一定療效,但希望能在佔比更大的其他KRAS突變位點能有所突破。
目前國內研究通過化療、靶向、免疫治療單藥或聯合進行不斷探索,通過篩選標誌物入組患者的研究接近一半,但研究靶點均是重複國外研究,缺乏創新。
未來可在匯集腫瘤分子特徵、腫瘤微環境等綜合預測模型、以及實時監測腫瘤、基於腫瘤特點的藥物聯合等方向做進一步探索。
神經內分泌腫瘤研究水平與國際持平
生長抑素類似物(SSA)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加量、維持治療和聯合治療。肽受體放射性核素治療(PRRT)的地位也逐漸升高:如聯合藥物治療、擴大適應症、更早實施、再治療和多次治療等。抗血管靶向藥物是主流。同時,很多其他治療靶點的探索也在進行中。
對於此類消化系統腫瘤,PD1/PD-L1的單藥治療並不理想,聯合治療、免疫雙藥治療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說,目前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的國內研發力是與國際齊平的,未來的研究勢頭還會繼續旺盛。
腫瘤藥物研發的方向與趨勢
在未來,腫瘤藥物研發的方向應是轉化研究驅動下的精準治療,正如下圖所示。
傳統的臨床試驗模式已不能滿足目前的各項研發需求,我們應尋求更先進的技術和流程,最終,讓更多的腫瘤患者獲益。這也是我們開展各項探索的原始動力。
文:健康報記者夏海波
原標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對抗胃腸腫瘤,有百千遺憾,更有萬千動力》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