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腫瘤全身都能長,誤診、漏診率高,很多人卻把它...

2020-11-26 澎湃新聞

本文原標題:《這種腫瘤全身都能長,誤診、漏診率高,很多人卻把它當成了胃腸病!》

點擊右邊關注→

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受訪專家

陳潔,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神經內分泌腫瘤學組(CSNET)組長。

「除了頭髮和指甲,神經內分泌腫瘤可長在全身任何部位,症狀多樣且沒有特異性,比如有的患者總是拉肚子,誤以為是腸道出了問題;有的患者長時間被胃病所困擾;有的患者則突然低血糖……」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陳潔談及神經內分泌腫瘤,提及最多的詞就是誤診、漏診率高。

確診難,這種腫瘤全身都能長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起源細胞是有激素分泌功能的神經內分泌細胞,而神經內分泌細胞遍布全身各處,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發生在體內任何部位[1],其發病率從1972年到2012年發病率翻了6倍以上。

「70%~75%發生在胃、腸、胰,患病的年齡跨度也非常大,從70歲以上的老人和幾歲的孩子都可能患病,症狀更是千人千面。」陳潔教授介紹,神經內分泌腫瘤分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兩種。

功能性腫瘤因分泌不同的激素,會引起不同激素的相關症狀,比如:

1.反覆發生莫名其妙的低血糖、昏迷。

2.反覆發作的消化性潰瘍並且腹瀉,吃一點奧美拉唑等PPI藥物,症狀迅速就改善。

3.反覆發生腹瀉而且皮膚潮紅,注射生長抑素類藥物症狀迅速改善。

非功能性腫瘤主要就是腫瘤發生後,不再分泌激素,臨床上80%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是非功能性腫瘤,這類腫瘤有一部分生長速度很慢。陳潔教授在臨床上診治過一個胃泌素瘤患者,腫瘤長了十幾年還不到1釐米,有的患者從發現症狀到確診可能要經過5~7年。

易誤診,建議做PET-CT檢查

除了不容易被確診,在臨床中神經內分泌腫瘤還經常存在誤診。比如,低血糖昏迷發作的時候可能被誤診為神經系統疾病,胃泌素瘤可能被誤診為普通消化性潰瘍。

「它喜歡肝轉移,有些患者在體檢時發現肝上有病變,容易被沒有經驗的超聲科醫生誤診成血管瘤。在體檢中,如果超聲科醫生告訴你肝上有好多個血管瘤,但在逐年緩慢生長,就要警惕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的可能。」陳潔教授介紹說,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有一個很重要的影像學檢查:生長抑素受體掃描[2]。主要通過PET-CT或者ECT來完成,通過掃描腫瘤的生長抑素受體表達情況,定位腫瘤,並為後續的相關治療選擇提供依據。

遺憾地是,不論PET-CT還是ECT生長抑素受體掃描,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大城市大醫院才能開展,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漏診、誤診患者不在少數。

MDT診療,可極大改善患者的生存

這個腫瘤的治療很複雜,包括手術治療、介入治療、同位素治療、放療、藥物治療等;其中藥物治療還包括生物治療、分子靶向治療和化療三大類。

奧曲肽微球等生長抑素類似物屬於生長緩慢的那類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基礎治療藥物,這類藥物對胃、腸、胰部位的分化好分級低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有雙重治療作用,既可以抑制腫瘤的激素分泌,改善潮紅、腹瀉、反覆的消化性潰瘍等症狀,也可以抑制腫瘤生長,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神經內分泌腫瘤惡性度差異極大,對於分化好分級低的腫瘤,比如胰島素瘤或者一些直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甚至內鏡下切除乾淨後就能治癒,但是極度惡性的神經內分泌癌,患者生存期可能就是一年左右。

「神經內分泌腫瘤與常見的胃癌、肝癌、肺癌相比,從症狀到診斷、治療其複雜性更高,一定要採用MDT診療模式,就是多學科診療。」陳潔教授說,她所在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神經內分泌腫瘤MDT診療團隊已經成立了近10年,是國內第一個成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MDT團隊,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的MDT會有病理科醫生、影像科醫生、核醫學科醫生、外科醫生、內鏡醫生以及介入治療醫生、內科醫生等多學科醫生共同討論,為患者制定出符合其病情的治療方案。

目前,在陳潔教授醫治的患者中,帶瘤生存時間最長的已經差不多10年;三分之二腫瘤分化較好分級較低的患者,能夠長期帶瘤生存。

最擔憂,醫患都不知道這個病

讓陳潔教授最擔憂的,其實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知曉度」,一方面雖然是腫瘤,但是患者不了解這個病,其本身症狀又不典型,容易被忽視;另一方面,這個病的症狀實在太多,很多症狀也會發生在其他疾病身上,醫生在診治中很少會想到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因此提高廣大醫護人員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才是迫在眉睫。

「我通過網絡平臺撰寫、錄製了一系列的科普文章或者視頻,希望讓病人參與到疾病的學習中,從而提高患者診治的依從性。另一方面也對醫生進行疾病宣教,來提高疾病的診出率。」陳潔教授說,從2010年開始,前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診的神經內分泌患者數量一直呈快速上升趨勢,僅今年上半年新診斷的病例就超過了300例。

陳潔教授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建立的醫生交流群目前已有近2500位全國各地各專業的關注這個腫瘤診治的醫生參與,「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更多的患教和科普以及醫生專業群交流的方式來給醫生、患者普及這個少見的腫瘤,避免誤診、漏診和誤治的發生。」

文章部分內容由諾華支持

參考資料:

[1] 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家共識.臨床腫瘤學雜誌.2016;21(10):927-946

[2] 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內科診治若干建議,中華消化雜誌,2014;34(6):361-7.在看

相關焦點

  • 在診斷腫瘤時,會被誤診嗎?
    說起CT檢查,可能大多數人都不陌生,都知道它是一種能檢查身體內器官的一項有輻射檢查,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PET-CT檢查逐漸被廣泛使用,這項檢查在檢查的時候具有很高的解析度,能更清晰的檢查疾病,而有些人對它存在疑惑,疑惑這項檢查是否會出現誤診?什麼是 PET-CT檢查?
  • CT、核磁檢查結果正常 87%患者首診被誤診 你不知道的一種疼痛
    據了解,纖維肌痛任何年齡都可發病,18歲-60歲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60歲以後趨於平穩。而纖維肌痛人群儘管經過CT、核磁共振成像等各類檢查結果均顯示正常,但他們仍然被莫名的疼痛折磨的苦不堪言。纖維肌痛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為特發性,不合併任何器質性疾病;而後者繼發於骨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各種風溼性疾病,也可繼發於甲狀腺功能低下、噁心腫瘤等非風溼性疾病。
  • 《自然·醫學》:腫瘤一出現,全身T細胞都遭難!
    腫瘤雖然長在特定的組織和器官,但是它的「負能量」非常大,甚至能影響全身。 前不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Matthew H.,它的出現改變了很多癌症患者的命運。
  • 《自然·醫學》:腫瘤一出現,全身T細胞都遭難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腫瘤雖然長在特定的組織和器官,但是它的「負能量」非常大,甚至能影響全身。前不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Matthew H.▲ 論文截圖免疫治療大家都不陌生了,它的出現改變了很多癌症患者的命運。不過,要想讓更多的患者從免疫治療中獲得益處,科學家仍需更廣泛地了解制約癌症免疫反應的因素。
  • 大腦長腫瘤 中青年發病率最高
    最近,作家李敖的去世,讓「腦幹腫瘤」這個詞出現在熱搜榜上。一聽腦子裡長腫瘤,相信很多人都已嚇傻。臨床上,神經外科醫生或腫瘤科醫生也遇到過不少一聽說顱腦腫瘤就被恐懼擊垮、放棄治療的患者。實際上顱腦腫瘤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性疾病一樣,也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不是所有的腦腫瘤都是惡性,所以顱腦腫瘤並非絕症,作為患者及家屬要學會正確面對,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治療。
  • 全身長滿腫瘤,醫生說:這個病治不好
    其實,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著罕見病患者的身影,他們即便對疾病的進展有著不安和恐懼,但依舊會以勇氣為劍與命運抗爭。PART.1 他們病了,全身都在長瘤子McKinnon最初被確診時,她所在的家鄉很多人並不知道神經性纖維瘤究竟是什麼病。
  • PET-CT能查出全身的腫瘤嗎?會不會有輻射?
    有的人會疑惑什麼是PET-CT,這種東西叫什麼,他是用來幹什麼的?首先我會告訴你,PET-CT是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是一種醫療設備,這種設備是用來作為體檢效果很棒的設備,PET-CT這種先進的設備,能夠實現人體成像,精準多高,安全高效的特點。
  • |專訪醫科院腫瘤醫院依荷芭麗•遲:容易被忽視和誤診的神經內...
    「芳·華」視界第3期神外前沿訊,原發於顱內及顱內轉移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很少見,神經內分泌腫瘤( neuroendocrine tumor,NET)是來源於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的一類腫瘤,可分布於全身各處。大部分神經內分泌腫瘤進展較慢,且無特異性症狀,因此易誤診、漏診,其中位確診時間7年左右。
  • 醫學影像診斷率碾軋人類,AI會是避免誤診的一劑良方嗎?
    2018年《我不是藥神》上映後,引起了巨大反響,它也折射出了當下一個現實
  • 兒童惡性實體腫瘤:被忽視的「殺手」
    新華社資料照片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白血病是兒童健康的「殺手」,但聽說過實體腫瘤的人卻不多。事實上,兒童惡性實體腫瘤比白血病的發病率還高。社會公眾認知不足,加上醫療資源緊缺,社會保障尚未健全,一直以來,兒童惡性實體腫瘤成了被忽視的「暗瘤」,侵蝕著孩子們的生命健康。
  • 動不動就把它當成這4種病?肺腫瘤細胞太善「偽裝」,尤其要警惕
    1、肺部炎症早期肺腫瘤可引起阻塞性肺炎,這種病情常常誤診是支氣管肺炎。支氣管肺炎發病急,感染症狀比較嚴重,患者會出現明顯的全身感染症狀。做X線片檢查時,可發現出現邊界模糊的片狀或出現斑點狀陰影,密度並不均勻,也不局限於一個肺葉或肺段。經過抗感染治療後症狀能快速消失,肺部病變也逐漸好轉。
  • 甲亢的非典型症狀,易誤診為其它疾病,十大症狀要引起重視
    然而,有20%的甲亢患者症狀不典型,易誤診為其它疾病,以致貽誤治療,必須引起重視。這種患者常易被誤診為慢性腸炎、痢疾,消化道腫瘤,神經性嘔吐。凡食慾增加與消瘦並存,腹瀉、消瘦、大便鏡檢正常,或原因不明的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特別是老年患者,應追查有無甲亢的其他表現。 3、甲亢性重症肌無力 甲亢患者中有3%-5%的人伴有重症肌無力,可在甲亢症狀出。現前後發生,也可同時發生,在治療甲亢後可以有所好轉。
  • 警惕頭頸部腫塊不痛更危險 頸部是腫瘤好發部位
    據了解,頭頸腫瘤發病率越來越高,頭頸腫瘤與耳鼻咽喉炎症相似,早期誤診率高,但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請注意:   喉嚨發炎、牙齦腫痛……每當這些疾病發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在自己的頸部摸到腫塊。這些腫塊大多會自行消失,而且不痛不癢,所以大部分患者對此不以為然。
  • 這種樹木全身長滿硬刺!被稱作為鳥不落!它的嫩芽卻是上等的山珍
    這種樹木全身長滿硬刺!被稱作為鳥不落!它的嫩芽卻是上等的山珍。現在隨著人們的消費觀念逐漸的改變,那些生長在農村裡面山上的或者是田地裡面的野菜,野果。而且在小河裡面的野生魚蝦都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爭搶食用的食品,但是在農民們眼中那些原本在普通不過的樹芽,野菜都已經成為了價格不菲的山珍野味。
  • 長年吃素可吃成嚴重貧血!血液科醫生的建議請收好
    14:50 /a/20190522/515e86aaf93f4e89b40434449f136a18.shtml   說起血液病,很多人會不自覺想起白血病
  • 僅僅是頭痛、頭暈,誰知道腦子裡卻長了一個大腫瘤!
    大腦是不停運轉的, 如果腦內長了腫瘤, 就是很棘手的問題。 轉入我院時,李大叔得病情很重,出現顱內高壓、意識不清、路都走不成,需要家人攙扶。 由於李大叔這幾年一直進行化療、放療,對很多藥物不敏感,治療效果不是很好。
  • 腫瘤一般長在什麼部位?長在哪裡可以得到治癒?
    核心提示:    腫瘤的形態多種多樣,全身除頭髮及指甲外幾乎都可發生腫瘤。腫瘤指的是新生物,長的形狀各異,有圓形、橢圓形、菜花樣等,全身各個臟器和組織均可發病,而且可發生全身轉移。   針對腫瘤一般長在什麼部位的問題,下面小編和大家聊一聊。腫瘤的形態多種多樣,全身除頭髮及指甲外幾乎都可發生腫瘤。
  • 1萬元一次PET-CT掃描可以發現全身腫瘤?醫生告訴你真相
    我就想做一個全身檢查」 「那你身體有什麼明顯的不舒服嗎?比如突然出現囊腫便血什麼的」 「最近脖子長了一個腫塊,也沒有疼痛感,但是周圍的人都讓我檢查去,所以我就想都是做檢查就做一個全身的好了,錢不是問題.
  • 農村這種怪樹,葉子長有刺,農民見到就砍,卻不知道它全身是寶? - 農...
    更多文章閱讀→動動小手點擊上面紅色按鈕「關注」 (農言鄉事)農村山高地廣,植被豐富,各種各樣的植物都藏匿於此,在農村的幽谷和上坡上就長著一種奇怪的樹,不僅動物都怕它,而且人也怕它,有時候農人上山時,都會被這種樹的葉子刮到,有時刺到皮膚會有一陣疼,有些農民以為是有毒的,就會將它砍掉
  • 這種植物全身長滿刺?很多農民用它放賊?但不知道它的價值
    但是要知道我們在農村那肯定是沒有城市那麼好的,還有就是我們的安保也是沒有的,還有就是在農村很多人是沒有什麼防盜意識的,所以他們就只會把自己的院子裡圍著,其實在農村還是有很多的方法圍牆的,有的就是在圍牆的上面放上壞的啤酒玻璃渣子,還有就是有石頭堆牆,然後要不然就是在家裡養一條狗,那麼還有就是有一種特殊的圍牆,那就是我們在農村常見的一種植物,他們都是滿身長著刺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