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自媒體發布的「求藥」消息引起多方關注。文章稱,今年剛滿1歲的湖南嬰兒由於患上了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SMA)」急需特效藥物,但要支付「70萬元一支」的醫藥費。但據公開報導,符合該病症的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一劑的標價為12.5萬美元。該藥物在第一年需要注射五到六劑,將花費625000美元至750000美元。(8月4日《第一財經日報》)
「瓷娃娃」、「蝴蝶寶貝」、「漸凍人」、「月亮孩子」、 「毛髮白色」的白化病、「肚大如鼓」的戈謝病……這些「靚麗」稱呼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包袱沉重的家庭,動輒數百萬元的醫藥費,只能讓人望病興嘆。
好在國家層面已意識到罕見病藥品價格昂貴,出臺了系列政策性「紅包」。從去年對首批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參照抗癌藥對進口環節減按3%徵收增值稅,到《罕見病診療指南(2019年版)》面世於眾;從鼓勵罕見病用藥研發列入規劃,到《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等文件出臺支持罕見病藥品研發上市,再到成立罕見病聯盟、組建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等等。
儘管系列制度性安排給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但其帶來實質性效果是極其有限的。比如政策性減稅,據業內人士匡算,減稅之後的腫瘤藥物基本只降價5%-6%左右,對於巨額醫療費的患者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就目前罕見病醫療保障而言,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一,相關藥物納入醫保目錄少,統籌層次低;其二,各地醫保政策規定不一,報銷標準不盡相同;其三,救助方式單一化,難以形成合力。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於建立中國罕見病醫療保障「1+4」多方支付機制的建議》,其中,「1」是指將《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的相關藥物逐步納入醫療保障,進入國家基本醫保用藥目錄,或在政策容許的情況下,進入省級統籌範疇;「4」是指建立專項救助、整合社會資源、引進商業保險以及患者個人支付。這種做法,最大意義在於,逐步建立罕見病多方支付機制,來破解患者用不起藥的窘境。
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