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鶇:用多方支付機制醫治「天價罕見病」

2020-11-26 河北新聞網

近日,一則自媒體發布的「求藥」消息引起多方關注。文章稱,今年剛滿1歲的湖南嬰兒由於患上了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SMA)」急需特效藥物,但要支付「70萬元一支」的醫藥費。但據公開報導,符合該病症的藥物「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一劑的標價為12.5萬美元。該藥物在第一年需要注射五到六劑,將花費625000美元至750000美元。(8月4日《第一財經日報》)

「瓷娃娃」、「蝴蝶寶貝」、「漸凍人」、「月亮孩子」、 「毛髮白色」的白化病、「肚大如鼓」的戈謝病……這些「靚麗」稱呼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包袱沉重的家庭,動輒數百萬元的醫藥費,只能讓人望病興嘆。

好在國家層面已意識到罕見病藥品價格昂貴,出臺了系列政策性「紅包」。從去年對首批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參照抗癌藥對進口環節減按3%徵收增值稅,到《罕見病診療指南(2019年版)》面世於眾;從鼓勵罕見病用藥研發列入規劃,到《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等文件出臺支持罕見病藥品研發上市,再到成立罕見病聯盟、組建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等等。

儘管系列制度性安排給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但其帶來實質性效果是極其有限的。比如政策性減稅,據業內人士匡算,減稅之後的腫瘤藥物基本只降價5%-6%左右,對於巨額醫療費的患者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就目前罕見病醫療保障而言,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一,相關藥物納入醫保目錄少,統籌層次低;其二,各地醫保政策規定不一,報銷標準不盡相同;其三,救助方式單一化,難以形成合力。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於建立中國罕見病醫療保障「1+4」多方支付機制的建議》,其中,「1」是指將《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的相關藥物逐步納入醫療保障,進入國家基本醫保用藥目錄,或在政策容許的情況下,進入省級統籌範疇;「4」是指建立專項救助、整合社會資源、引進商業保險以及患者個人支付。這種做法,最大意義在於,逐步建立罕見病多方支付機制,來破解患者用不起藥的窘境。

來源:河北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罕見病藥物扎堆亮相進博會:「買不起」的天價藥物背後,我們離社會...
    賽諾菲特藥全球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王柏康表示:「作為罕見病治療領域的開拓者和領導者,我們在過去20多年裡紮根中國市場。在本屆進博會上,我們不僅展示了『同類最佳、同類首創』的變革性罕見病藥物,同時還與多方合作探索建立覆蓋診療和支付的創新醫療生態體系,解決中國罕見病患者面臨的重大挑戰,全力支持『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實現。」「有藥可用」之後,藥物的支付問題也進入決策者視野。
  • 罕見病怎麼治 業內認可「1+N」多方共付模式
    省政協、人民政協報社和省衛健委、省財政廳、省醫保局等單位有關領導同志,來自北京、河南的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委員、醫療專家、民主黨派代表、醫院負責同志會聚一堂,圍繞「罕見病醫療保障機制」這一專題深入研討。   罕見病是什麼病?   罕見病是發病率極低的病,是用數學概率定義的一類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罕見病為患病人數佔總人口的0.65‰—1‰的疾病。
  • 賽諾菲布局中國罕見病 「醫+藥+保」三位一體診療新生態
    央廣網上海11月8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本屆進博會上,賽諾菲帶來了三款罕見病明星產品,攜手領域權威專家、罕見病公益組織、網際網路頭部創新企業共同探討罕見病標準化診療體系建設及創新支付方式,致力改善中國罕見病患者「病無所醫」、「醫無所藥」、「藥無所保」三大困境,以助力罕見病患者實現「病者有其藥」的中國夢。
  • 一個藥讓她成為貧困戶,浙江出資設罕見病基金,患者自付封頂十萬
    讓患者羨慕的「浙江罕見病醫保」寧寧是在 2019 年 5 月開始用藥的。2019 年的 3 月,治療戈謝病的注射用伊米苷酶以及治療龐貝氏病的注射用阿糖苷酶一起被列入了山西省的大病保險用藥範圍,並明確了醫保支付標準。「如果這個藥不進入醫保,我們根本用不起」。
  • 鄉村醫生「逛」進博會「觸電」高科技 罕見病受關注
    「罕見病保障創新支付協作機制」將共同破解罕見病支付難題。賽諾菲供圖進博會上展出的多種抗疫「利器」也吸引了知名專家。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正在舉行的進博會上,罕見病治療受到醫療界和參展企業的關注。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李林康教授對記者表示:「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罕見病管理。罕見病的診治已成為社會脫貧攻堅的問題之一,中國需要建立罕見病醫療保障的多方支付機制。據悉,目前,中國醫療資源存在地區差異,大量疑難罕見病在基層地區無法被認識,進而得到明確診斷和有效治療是不爭的事實。
  • 「70萬天價藥」惹爭議,聽北京協和醫院藥劑科主任怎麼說
    事實上,這款藥物在澳大利亞被納入了政府的福利計劃,41澳元是患者自付價格,而非藥物價格,該藥在各國的售價均可稱為「天價」。問題核心是,罕見病用藥的醫保報銷一直是行業難題。生命的價值標準如何衡量?藥物可及性和社會資源公平性之間如何取捨?
  • 「抱團取暖」的罕見病患者
    劉金柱說,在最困難的那段時期,病友群裡自發開始了「藥物接力」,誰家有存貨,先借給那些已經斷藥了的病友用,「這相當於把自己的救命藥借給別人,這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題。」 即使這樣,仍然有許多病友斷藥了。疫情期間,蔻德罕見病中心收到上百份罕見病患者求藥申請。其實,劉金柱早就知道「海淘」藥品救命不是長久之計。
  • 罕見病男童父親: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資料圖/受訪者提供&nbsp&nbsp&nbsp&nbsp近70萬元一針的天價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nbsp&nbsp&nbsp&nbsp孩子患上罕見病,每年治療費用高達百萬元,你會如何選擇?
  • 江蘇19家醫院成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協作組,攜手共克罕見病
    罕見病又稱「孤兒病」,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罕見病是患病人數小於總人口0.65%至1%的疾病。由於單病種罕見、臨床症狀缺乏特異性等原因,多數罕見病存在診斷率低、治療率低兩大難題;診斷的困難往往會使患者錯過了最佳診療時機。
  • 四位大咖真知灼見 罕見病精準診療獲突破
    而且,由於罕見病的發病機制相對單一,並具有特異性,因此這些研究還為監測器官功能的進展、靶向藥物的研發等提供了依據和指導。當然,與機遇「相伴相生」的往往是挑戰。丁潔便站在不同視角,用一連串問題指出挑戰所在。醫院:1.如何擺正患者、基因檢測、醫生的關係?2.基因報告由誰來解讀?3.基因檢測報告的規則或者規範是什麼?
  • 老藥新用 罕見病用藥的新捷徑
    這是從老藥新用研究中派生出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機制,顯然是一種偉大的創新形式。不幸的是,目前只有大約400種罕見病擁有被批准的療法,這使全世界數百萬人幾乎沒有希望從臨床上獲得幫助。然而,我們對這些未解決疾病的潛在機制的理解也正在隨著基因組學的興起而增強。正是在這些條件下,老藥新用具有最大的潛力。首先,通過簡單地將藥物與受損的生物化學通路相匹配,把一個對疾病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療法應用到一個先前並未解決的疾病上。
  • 罕見病特藥國內70萬國外200塊?國外的月亮又圓了?
    最近有個天價藥的新聞:一名剛滿 1 歲的湖南患兒,患上了罕見病「脊髓性肌萎縮症(SMA)」,需一種特效藥 SPINRAZA(諾西那生納注射液)。這種藥售價高達 70 萬元一針,第一年用藥的費用約為 400 萬元。患兒家屬無力負擔如此高昂的費用,進而在網上求藥。
  • 國際罕見病日:京滬「隔空」籤約,為罕見病診療打造樣板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邱正慶第一次參與戈謝病的網上診斷,對此她表示:「目前溶酶體貯積症群體的診療仍然面臨著診斷難、長期規範治療難以維繫等難點,我們希望通過多學科探索、多方協同,積極推進罕見病早診早治,提升規範診療能力。
  • 打造中國罕見病診療樣板,中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能力建設項目啟動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邱正慶第一次參與戈謝病的網上診斷,對此她表示:「目前溶酶體貯積症群體的診療仍然面臨著診斷難、長期規範治療難以維繫等難點,我們希望通過多學科探索、多方協同,積極推進罕見病早診早治,提升規範診療能力。
  • 黏多糖貯積症II型酶替代療法海芮思在中國罕見病大會上宣布上市
    在黏多糖貯積症II型患者中,很多家庭主動尋找多方渠道嘗試各種治療方法。北京正宇粘多糖罕見病關愛中心主任鄭芋女士表示:「在過去的幾年中,在中心的協調下, 29個中國MPSII患者參加了海芮思的海外臨床試驗。我們感動於患者及其家庭踏出勇敢的一步,也促進了推進藥物在國內上市。」MPSII患者小東(化名)分享了他和疾病鬥爭的經歷,並講述了作為罕見病患者在積極面對疾病後,仍然熱愛生活、自強創業的故事。
  • 上海為溶酶體貯積症設立罕見病專項救助基金
    新華社上海4月9日電(記者仇逸)創新模式,探索可防可治罕見病救助方法。9日,由上海市罕見病防治基金會、上海市醫學會罕見病專科分會聯合設立,匯聚協會、基金會和藥企等多方力量,率先為溶酶體貯積症設立罕見病專項救助基金。
  • 讓「罕見病」不再是「孤兒」——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何...
    來自安徽合肥的兩歲多男童飛飛罹患「無痛無汗症」,常把手指咬得血肉模糊,用手拔掉自己四顆牙齒,卻都沒有疼痛感。這種罕見病在全球只有約100例。飛飛罹患的「無痛無汗症」是目前確認的7000多種罕見病之一。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註冊司司長王平介紹,對臨床急需的境外新藥建立了專門的審評機制,遴選了第一批臨床急需的48個品種,包括罕見病的治療藥品和治療嚴重危及生命的部分藥品,對於罕見病治療藥品的審批時間是3個月內審結,對於其他的急需的治療藥品是6個月內審結。2018年批准的抗癌新藥18個,比2017年增長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