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盧氏縣發展中蜂養殖助力脫貧攻堅
核心提示:今年以來,河南盧氏縣因地制宜把中蜂養殖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產業予以培育扶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伊川縣鴉嶺村:小蝸牛帶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近日,伊川縣鴉嶺鎮鴉嶺村的幾戶貧困戶在室內蝸牛立體養殖場學習白玉蝸牛養殖技術,他們剛剛拿到了免費的白玉蝸牛種源,將開始在家養殖蝸牛。這樣的好事兒,一共惠及鴉嶺鎮100戶貧困戶,小小的蝸牛將「馱著」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
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
新華社昆明8月4日電題: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新華社記者曾維「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近日,在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來自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的傈僳族村民蔡伍分享了自己做「鳥導」的脫貧故事。
-
特色鴕鳥養殖讓農民走上致富路
東北網虎林10月24日訊 慶豐農場鴕鳥養殖戶趙金柱經過10多年的摸索實踐,走出了一條鴕鳥養殖致富路。走進他的鴕鳥養殖場,我們切身感受到了特色養殖、規模養殖帶給他的益處,鴕鳥養殖也讓趙金柱的致富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快。
-
女大學生"點蠅成金" 養殖蒼蠅走上致富路
女大學生"點蠅成金" 養殖蒼蠅走上致富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9日 23:40 來源: 來源:大眾網養殖的過程中,艾寶榮要充分了解蒼蠅的各種習性,她曾專門到大學裡去學習養殖。
-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該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直過民族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
-
確山三裡街道:蝸牛養殖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實習生 陳鵬飛 通訊員 馮登輝 張方)「這個養殖蝸牛室內溫度必須保持在25—30℃,低於或者高於這個溫度,蝸牛不但不會生長,還會大量死亡,每天定時給養殖場進行噴水、調溫,保持養殖環境溼潤,讓蝸牛自由採食蔬菜葉,確保蝸牛健康成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桑蠶養殖 重慶黔江致富有「絲」路
2017年10月,黔江區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重慶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貧困區縣。此後,56萬土家族、苗族、漢族兒女們弘揚升華「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在2402平方公裡的大地上描繪著脫貧攻堅最美麗的風景。
-
金秀縣金秀鎮奮戰屯:村民養殖中華鱘 走上脫貧致富路
金秀縣金秀鎮奮戰屯:村民養殖中華鱘 走上脫貧致富路 2021-01-06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寧波養魚戶大棚裡養殖五彩觀賞魚走上致富路
浙江寧波養魚戶大棚裡養殖五彩觀賞魚走上致富路2013-05-23 08:2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寧波網 瀏覽量: 7236 次 我要評論 說起大棚蔬菜、大棚花卉,大家並不陌生,可用大棚來養熱帶魚,恐怕就有點新鮮啦。
-
太白河鎮東青村林麝養殖產業帶領群眾走上脫貧路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讓群眾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早日擺脫貧困面貌,2016年太白河鎮提出了「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引導貧困群眾抱團發展的理念」。經過召開村民小組會議、廣泛宣傳動員,並多次赴鳳縣、留壩等地考察學習,最終形成了以村黨支部牽頭,能人大戶帶動,吸納貧困戶自願入股,成立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於2017年3月成立秦西南林麝養殖專業合作社。
-
【弘揚蒙古馬精神】敖特根巴特爾:讓嘎查農牧民養駝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我自己脫貧致富了,但自己富不算富,只有全嘎查貧困牧民脫貧致富才算富!」敖特根巴特爾說。作為嘎查黨支部委員的敖特根巴特爾,脫貧致富後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讓每一名貧困戶脫貧致富?他在入戶了解貧困戶心聲時,發現嘎查在發揮黨建宣傳引領作用方面還存在短板。
-
「富民興滇 幸福小康」大理深山中的「致富路」通到太邑鄉
者摩村黨總支書趙金龍向採訪團介紹,近年來,太邑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成立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帶領貧困群眾一起受益、一起致富。種植「水果貴族」車釐子235畝,高寒山區傳統農業產量低、收益少,但車釐子畝產值可以達到7萬元左右,遠高於糧食作物種植。
-
天柱:鋪就群眾「致富路」搭建幹群「連心路」
「致富路」。」居住分散、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是制約當地發展的最大瓶頸,也成了脫貧攻堅的一塊硬骨頭。近年來坪地鎮完成了到湖南的多條出省通道建設,對外交通網絡不斷優化。「組組通」項目全面鋪開,共建設「組組通」公路24條68公裡,總投入2720萬元。實現了30戶以上自然寨全部通水泥路。切實解決好群眾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串戶路和「庭院硬化」項目全面覆蓋,成效顯著。
-
扶上馬,送一程,只為貧困群眾展笑顏
雷先明作為貓場村新民組的老組長,懂技術、知政策、有想法,是本村重點培養的致富能手,但起步資金成了他致富路上的「攔路虎」。「你不要擔心,針對建檔立卡農戶我們是有免息貸款政策的,你又是藍靛種植的技術能手,既然你有擴大生產規模的想法,何不藉助政策紅利,擴大規模帶動身邊村民致富呢?」。農家人習慣了精打細算,餘鵬程敏銳地察覺到老組長就是少了一份信心,需添一份勇氣,需要他做得就是扶上馬,再送一程。
-
魏縣:「小」蘑菇「大」產業 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近年來,邯鄲魏縣積極引導種植大戶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種植蘑菇等高效經濟作物,將小小的蘑菇發展成了大產業,實現了產銷兩旺,帶動了當地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目前通過該種植模式,實現了386戶貧困戶產業全覆蓋,轉移貧困勞動力358人就業,每名貧困勞動力年穩定增收可達10000元以上,帶動全鎮1500多戶群眾就業致富增收。
-
海鱸魚「遊」出的一條致富路
在他的努力鑽研下,養殖技術越發純熟。當年,謝桂塘管理的魚塘就賺了180多萬元。獨挑大梁創業路賺到了錢,加之海水淡化養殖技術養殖海鱸魚的前景很好。2015年,謝桂塘便產生了回鄉發展的想法。「在外漂泊了幾年,都是為別人打工,就想回家創業。
-
新田:蛙卵「孵」成青蛙 蹦出脫貧致富路
蛙場主人劉加田此時正在蛙田裡忙得不亦樂乎,如今青蛙養殖已經成為劉加田和下戶村的重點產業,引領著貧困群眾走上致富之路。今年48歲的劉加田,初中文化,入黨積極分子、村計生協會會員,之前一直在家從事農用車運輸,覺得家鄉山好水好,交通越來越便利,青蛙市場需求前景越來越大,2017年毅然決定學習投資青蛙養殖產業。
-
南陽市西峽縣回車鎮: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貧困群眾幹勁十足
納入貧困戶後,楊文久並沒有躺在幫扶政策上過日子,他不等不靠,積極參加鎮上舉辦的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學成後,因資金問題難以自主發展養殖,脫貧責任組和村兩委了解情況後,多方努力,積極籌措,幫助他解決各種困難,就這樣,楊文久開始了自己的養殖之路。經過自己的努力,年養殖收入可達13000元左右,收入遠遠高於脫貧標準,於2017年成功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