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膜上工作20億年的「納米機器」,竟是有氧生命的能量來源

2020-12-05 酋知魚

在某問答平臺上,有一位童鞋問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問題——我們吃進的食物,是怎麼在身體裡被"點燃",變成能量的?

這是一個好問題——呼吸其實就是緩慢的燃燒,將我們直接使用的能源物質——糖類完全氧化,變成水、二氧化碳和大量能量的過程。

這種認識在現在幾乎無人不知,不過在幾百年人們還在為「為什麼要呼吸」爭論。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有氧呼吸的細節則是最近幾十年才揭密的,之前我們只是知道「氧化會產能」,但是我們不知道氧是如何合成ATP,也就是細胞內的能量貨幣,所有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

讓我們從頭開始說起吧——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無外乎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後三個一般不參與供能(極端情況下也會分解蛋白質供能,這已經是徘徊在餓死的邊緣了)。糖類的分解更簡單,調用更方便,而糖類也需要在轉化為葡萄糖後能能直接參與呼吸,所以我們要研究的是葡萄糖如何轉化為ATP。

在以前,人們稱糖類為「碳水化合物」(現在還有不少場合廣泛使用這個概念),這是因為糖類中的氫與氧總是保持2:1,就像是在碳原子上塞了若干個水分子。不過如果我們審視有氧呼吸的逆過程——光合作用,就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與水參與,合成糖類並釋放氧氣的過程,所以是將二氧化碳拆開並把水塞進去嗎?與我們的直覺判斷完全相悖,光合作用的實際過程是將水拆開,把氫塞到二氧化碳上並把來自水的氧排入到空氣中。這種彆扭化學反應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拆二氧化碳比拆水還要困難(雖然水已經算是很不好拆的了),所以只能從水拆起。

通過觀察光合作用我們就能認識到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糧類中的碳與氧都是充數的,真正的能量來源是氫,糖本質上不算什麼「碳水化合物」,而是「二氧化碳、氫化合物」,所以在有氧呼吸的過程中,我們要理解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氫原子從糖上剝下來並變成能量。

在過去我們初中的教書中,已經給出了有氧呼吸的三步,想要發現並理解前兩步並不困難,因為它們還是屬於一般有機化學的研究範圍,我在這裡可以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步:在細胞質中進行,本質上是無氧呼吸,對葡萄糖的第一次分解

C6H12O6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我們可以注意到,這裡剝離了4個氫。

第二步:在線粒體的基質中進行,徹底地將氫原子釋放,而且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雖然已經產生了二氧化碳,但是依然不需要氧的參與。

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好的,現在我們得到了什麼?線粒體中富集了大量的氫原子,現在我們面臨的正是有氧呼吸中最困難的第三步——如何讓氫的能量變成ATP呢?

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真的難,氫與氧的直接結合確實可以釋放能量——熱能,可線粒體並不是內燃機,熱能是無法轉化為任何一種可被生物利用的能源的。

當然在經歷重重困難後,這個精妙的過程還是被人類給理解了,這足以讓你大吃一驚。

氫在被脫下來時並不是一個個完整的原子,事實上它是被分開了——電子與質子。質子被直接拋棄在線粒體內膜內側,而電子則坐上了一條由酶和種色素組成的「流水線」(電子傳遞鏈),反覆穿越線粒體內膜,隨著一步步的傳遞,電子會消耗掉自己所有的能量,最後在細胞色素C氧化酶處質子和氧分子相遇,變成水。

這條流水線是幹什麼的呢?它們如膜系統中非常常見的離子泵一樣,將被拋棄的質子從膜內泵到膜外。

質子,不就是氫的原子核麼?這麼做是為了什麼?細細一想就會明白,質子被源源不斷地泵到膜外側,而電子坐完過山車後會回到膜內側。正負電荷相吸引,於是在一層細胞膜的厚度之間,累積了強大的電勢能。十幾納米的距離讓電壓可高達幾十萬伏特,直達雷雲的水平,在我們微小的細胞內電閃雷鳴!

化學能成功地轉化為了……電能?不是,事實比想像的更奇妙,是機械能。APT合成酶其實是一個「ATP旋轉式壓製機」,質子從膜外一側進入,在向內的庫侖力帶動下,整個酶如同一個磨盤旋轉起來!

ATP的釋能過程其實就是三磷酸腺苷連著的三個磷酸基團斷裂脫落的過程,那麼自然的,只要把磷酸基團再「安」上去就可以再次合成ATP了。在ATP合成酶上發生的就是這麼奇妙的過程:

一個二磷酸腺苷(ADP)+一個磷酸基團(Pi)進入ATP合成酶,在轉動的機械能作用下,磷酸基團「喀嚓」一聲被壓到第二個磷酸基團的屁股上,一個ATP就成功生產出來了

穿過了「壓製機」,質子終於進入到線粒體內質中,最後與細胞色素C氧化酶處的電子與氧分子團聚,變成水,整個有氧呼吸的全過程就完結了。

怎麼樣,是不是沒想到生物書上一筆帶過的有氧呼吸竟然還這麼有意思?人類期待的納米機器,已經在生物體內工作了足足20億年了呢!

我是酋知魚,一條有氧呼吸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分子能量機器,揭示了細胞膜的能量產生機制!
    分子能量機器,揭示了細胞膜的能量產生機制!Paul Scherrer Institute PSI的科學家利用瑞士光源SLS記錄了一個正在運行的分子能量機器,從而揭示了細胞膜的能量產生機制。為此開發了一種新研究方法,可以使細胞過程的分析比以前有效得多,現在已經在《科學》上發表了其研究成果。在所有生物中,蛋白質結構變化負責許多生物化學控制的功能,例如細胞膜的能量產生。
  • 若土衛六存在生命:細胞膜將與地球生命完全不同
    與此同時,細胞膜還允許細胞所需的營養物質進入,並將廢物排出。地球生命的細胞膜結構外側呈極性(可以與水很好地相互作用,水是一種極性溶劑),內側則呈非極性。一般認為,在地球早期的環境條件下,最初的細胞膜可以自我組裝。 在土衛六上,情況完全不同。這裡的溫度非常低,可以達到約攝氏零下180度,地表附近沒有液態水,也沒有游離氧。
  • 世界上所有生命的起源竟是它?
    (圖片來自網絡)在地球46億(4,600,000,000)年的歷史裡,只知道2700年好像也不太長。能知道再早一點的祖先嗎?能!它長這個樣子。光有原料、水是不夠的,你還需要能量。什麼叫能量?就是你只把芹菜、番茄和胡椒粉放進鍋裡,是做不出任何菜的,關鍵你需要加熱!
  • 靠細胞膜「偽裝術」 納米載體「騙過」免疫系統
    近日,該課題組基於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狀況,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綜述文章,總結了細胞膜「偽裝」納米載體的研究進展,闡釋人工合成納米藥物載體與天然細胞膜相結合的優勢與重要性,展望了其在未來臨床醫學中的應用潛能。  免疫系統屏障限制了藥物遞送效果  磷脂是一種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的生物材料。
  • 想要納米機器無所不能?先看看這裡有多少科學
    1納米是1米的十億分之一,這些比頭髮絲(大約50微米,即5萬納米)還細小得多的納米機器人似乎威力無窮但又遙(微)不可及,儘管近幾十年來常常被人提起,卻又好像從未真正出現過。我們究竟距離這一天還有多遠?沿路有哪些艱險曲折?為之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是值得的嗎?納米機器的三大險阻有些人認為,納米機器終究只是科學家和科幻圈的一場小眾狂歡。
  • 能量與生命 | 進化的歷史018
    ATP在水解時會生成ADP(二磷酸腺苷)+Pi(磷酸根)並釋放大量的能量。化學滲透學說解釋了生成ATP的過程。原核細胞生物(細菌和古菌)、真核細胞生物中線粒體都有脂質膜。化學滲透的動力就來自於脂質細胞膜內外質子的濃度差異。外部的質子濃度高,質子會向膜內滲透,反之亦然。
  • 為防疫情傳播 高氧離子晶片在浙江杭州研發成功
    (6)高氧離子隨著血液循環進入人體全身60萬億左右組織細胞和140億左右腦細胞內,參加細胞內生物電活動,為細胞內充電,增強細胞內能量代謝,參加細胞核的基因自主修復和細胞離子平衡,從而達到全面活化細胞、活化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和自然自愈力。
  • 最強大的脈衝機,揭開土星比木星年輕20億年
    土星的年齡是太陽系內的一個謎團,科學家發現土星在一些計算機模擬中比木星更年輕,大約相差了20億年之久。
  • 納米科學:志賀氏菌在細胞膜中利用稱為「內吞作用」的物理力!
    納米科學:志賀氏菌在細胞膜中利用稱為「內吞作用」的物理力!引起志賀氏菌腸道疾病的細菌使用利用細胞膜中的物理力的毒素。雖然難以阻擋,但是可以利用相同的力來對抗納米粒子。這項工作發表在ACS Nano上。該研究由南丹麥大學的John Ipsen,法國居裡研究所的Ludger Johannes和EPFL的Julian Shillcock進行。通常,細胞非常緊密地調節外來物質的進入,以防止細菌和病毒等病原體的侵入。
  • 地球複雜生命起源新線索:冰河期導致多細胞生命出現
    20億年前,但直到5億年前,生命才發展到可以被肉眼看到的程度。「如此大規模的還原碳沉積必須由釋放到大氣中的氧來平衡,從而引起新元古代(Neoproterozoic)深海長期的產氧過程,」研究者在論文中寫道。原本氧氣含量非常低的地球突然間充滿了氧氣——海洋和大氣中皆是如此。  氧氣含量的上升引發了一系列相關事件,包括水體中磷含量的上升,而這種元素正是組成脫氧核糖核酸(DNA)和能量分子——三磷酸腺苷(ATP)——的關鍵成分。
  • 最小殺菌納米機器來了—新聞—科學網
    R型細菌素是最小的可收縮的納米機器,有望成為精確的抗生素。
  • 自組裝DNA納米結構「侵染」細胞過程獲揭示
    DNA不僅是生命的密碼,還可作為製造納米級構件和機器的通用元件。利用DNA分子的自組裝特性,DNA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者可以根據簡單的核酸鹼基配對法則,設計並在試管中構造出精確而複雜的DNA納米結構。 DNA四面體結構是一類重要的自組裝DNA納米結構。
  • 39億年前,一場持續了千萬年的大雨,孕育了地球最原始的生命
    一場大雨如果有一天我們能發明一臺時光機器,得以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45.5億年前地球剛形成時的樣子,估計沒有一個人願意回去,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地球更像是一個煉獄。地球的形成是由無數個隕石的撞擊形成的。在地球形成後大約5-6億年裡,也就是在39億年前,地球又遭受了一場大規模小行星、隕石的撞擊,這些隕石以及小行星中含有極其稀少的水,但是,這場撞擊持續了大約2000多萬年,這些小行星為地球運來了大量的水。
  • 產氧光合藍菌帶來了生命史上最大的災難,但也是地球生命的未來
    產氧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產氧是一個奇蹟。 光合作用本質上是一個還原反應。取一點二氧化碳,強行塞給它幾個電子把它還原,然後補點兒質子平衡電荷,你就有了糖,無數生物化學過程的起點,我們所有食物的根本來源。但是二氧化碳十分穩定,它並不喜歡被強塞,所以電子必須很高能。這是第一道門檻。
  • 太陽是地球生命的能量來源,如果沒有太陽會怎樣的呢?
    太陽是地球生命的能量來源,如果沒有太陽,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都將會滅絕,只是早晚的問題。如果沒有太陽,植物的光合作用將會停止,植物將會死亡。隨之而來的是,植食性動物的滅絕。接下來,食肉動物也會逐漸滅絕。沒有太陽提供的熱量,地球溫度將會快速降低。
  • 你知道太陽能量的來源嗎?
    ,目前世界氣象組織公布的太陽常數值為1368瓦每平方米,用一個半徑為1.5億千米的大源球的表面積乘以太陽,就能夠算出太陽的總功率了最終的結果是3.868乘以十的26次方法,對這個數字可能沒有概念我們打一個比方,你就會知道這是多麼巨大的一個能量了,根據2017年6月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間2016年全球總發電量大約是2.48乘以十的十三次方千瓦時,這就意味著太陽一秒鐘發出的量就足以讓地球用上432萬年
  • 地球46億年,人類文明卻不到一萬年,那人類之前有過幾次文明?
    人類文明至今不到1萬年,如果把地球的46億年歷史看做一天,我們的文明連1秒都不到。從時間的角度考量,史前文明出現的概率極大,甚至有人認為地球上或許存在過比人類更璀璨的文明。不過從生命演化的角度,史前文明不可能存在。
  • 湖南大學開發出能直接工作於細胞內的DNA分子機器
    新華社長沙1月25日電(記者謝櫻)記者25日從湖南大學獲悉,由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化工學院和生物學院共同建設的「分子科學與生物醫學實驗室(MBL實驗室)」譚蔚泓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能直接在細胞內工作的三維DNA分子信號放大器。
  • 生命一定要有氧嗎?對地外生命來說,氧氣有沒有可能是毒藥?
    厭氧生物的存在,說明生命並不一定要依賴氧的存在,但不能以此推斷氧就是毒藥,人七八十年後死了還怪氧氣,這就實在是荒謬了。地球生命是從無氧到有氧的。幾十億年前最原始的地球生命並不需要氧,因為地球誕生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氧,氧本來就是生命製造出來的垃圾。
  • 人體的一切能量來源——氫氧化合!
    過去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只有生物才有生命,只有人才有意識。其實不然,自然界的物質是統一的,萬物雖然在表現上大相逕庭,但事實上卻都由同一種物質組成,也由同一個原理支配。如果人有生命,那麼萬物就有生命,如果人有精神,那麼萬物就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