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摺紙與分子馬達
例如,由太陽能驅動的蜜蜂能用輕盈的翅膀飛行,人形的機器人可以做後空翻,機器人足球隊懂得如何運球、傳球、制定得分策略。隨著研究人員對生物運動理解得更深刻,就能創造出越來越多可以模仿生物運動的機器,從宏觀尺度一直到最小的分子尺度。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能研究生物機器是如何驅動生物的方法。
-
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張萌 昌增益
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工作介紹(節選)北京大學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萌與教授昌增益在《2007科學發展報告》發表了一篇題為「認識真核生物細胞內使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分子機器
-
聚焦:如何測出細胞內的黏度
細胞核是蛋白質、RNA等許多攜帶細胞信息的分子的總部。想要理解這些分子是如何運作的就需要對他們移動的媒介有了解。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首個測量細胞核內的粘度的非侵入式技術。研究團隊使用微米大小的蜂巢結構,也被稱為核仁,作為對細胞核環境的粘性的自然探針,並且發現細胞核內粘度是蜂蜜的大約300倍,與其他的侵入性的探測結果相一致。
-
解讀2016諾貝爾化學獎開啟分子機器時代
完成這一系列任務的機器人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化學家戴維·利(David Leigh)所設計,這也是迄今為止在分子尺度上設計出的最複雜的機器人之一。這個機器人並不孤單,因為它的「父親」戴維·利只是逐漸壯大的「分子建築師」大軍中的一份子。他們希望通過化學手段去模擬活細胞中可像機器一般發揮作用的生物分子,比如沿著細胞內微觀結構移動的驅動蛋白,或是通過讀取遺傳密碼合成蛋白質的核糖體。
-
拓撲、細胞自噬、分子機器,中國距離諾獎這些領域還有多遠?
通俗地說,細胞可以通過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來提供營養和能量,也可以降解一些毒性成分以阻止細胞損傷和凋亡。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分子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專家梁承宇博士將其比喻為一種細胞的「自我救贖」。梁承宇說,從廣義上說,細胞自噬的運轉機制更像是細胞內龐大運輸機制的一部分。自噬機制就好比是細胞自身淨化和實現自動環保的一條運輸線。
-
化工學院仰大勇團隊: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
本站訊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課題組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並調控細胞行為的研究。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郭小翠博士和李鳳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支持。
-
發光探針在人體活細胞中發現罕見的四螺旋DNA
編輯/文龍科學家通過一種新型探針在人體活細胞內看到了與分子相互作用的四鏈DNA,並揭示了其在細胞過程中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體內的DNA通常是兩條纏繞在一起的鏈組成的經典雙螺旋結構。儘管DNA可以在試管中形成各種奇特的形狀,但在實際的活細胞中卻很少見。但是,最近在人類細胞中發現了自然形成的四鏈DNA,也稱為G-四聯體。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一種特殊的高解析度檢測人體細胞染色體序列的方法。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
-
分子機器:顯微鏡下的生產力
近日,201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授予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讓-皮埃爾·索瓦日、美國西北大學的弗雷澤·斯託達特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伯納德·費林加三位科學家,以獎勵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和合成方面的貢獻,將化學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維度。
-
文獻分享︱ACS Nano: 細胞內非酶的三維DNA納米結構的原位生長用於活細胞內特定生物分子的成像
基於NEPA的傳感策略也適用於癌症相關蛋白受體的細胞內原位螢光成像,可為開發傳感提供有價值的借鑑,從而加深對重要生物分子在疾病發病機理和未來治療應用中的生物學功能的了解。 原理圖.
-
納米級的「直升機」:DNA、摺紙、分子馬達
例如,由太陽能驅動的蜜蜂能用輕盈的翅膀飛行,人形的機器人可以做後空翻,機器人足球隊懂得如何運球、傳球、制定得分策略。隨著研究人員對生物運動理解得更深刻,就能創造出越來越多可以模仿生物運動的機器,從宏觀尺度一直到最小的分子尺度。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找能研究生物機器是如何驅動生物的方法。
-
中科院上海應物所等在DNA分子機器領域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與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在DNA分子機器方面取得新進展,構建了一種核酸外切酶驅動的高效DNA行走機器人。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855)上。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分子機器」將如何改變現實生活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應用前景就在於分子機器人在生物體內的自動生成。比如針對病毒的機器人,可能會通過它的分子鉗子與特定的病毒相結合,向腫瘤部位集中運輸藥物。 本報記者 任志方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的J·弗雷澤·斯託達特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伯納德·L·費林加教授共同摘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告訴你什麼是分子機器
    讓-皮埃爾·索瓦日出生在法國,目前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工作;弗雷澤·斯託達特出生在英國,目前在美國西北大學工作;伯納德·費林加出生在荷蘭,目前在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工作。
-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分子機器將在未來25-30年內出現
化學獎授予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讓-皮埃爾·索瓦(Jean-Pierre Sauvage)、美國西北大學的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Sir J.Fraser Stoddart)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伯納德·費靈格(Bernard L.Feringa),以獎勵他們「在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方面的貢獻,他們將共同分享800萬瑞典克朗(約合616萬人民幣)的獎金。
-
分子機器能做什麼?
自去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之後,很多人都有過疑問,分子機器到底能做什麼?
-
「分子機器」的啟示:機器人醫生和模擬生命前景可期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讓-彼埃爾·索瓦(Jean-Pierre Sauvage)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的詹姆斯·弗雷澤·斯圖達(James Fraser Stoddart)爵士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伯納德·費林加(Bernard Feringa)教授共同摘得了這一諾貝爾最重要的獎項。他們因在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上的貢獻而獲獎。
-
生物化學:奇妙的分子機器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丹尼爾·莫爾斯(Daniel Morse)的實驗室研究人員長期以來對變色動物的光學特性很感興趣,尤其是乳白色近岸烏賊引起了他們的興趣。這些動物也被稱為加利福尼亞市場的魷魚,已經進化出了不斷細微調整其顏色和光澤的能力,達到了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程度。這使他們能夠進行交流,並躲藏在明亮且通常沒有特徵的上層海洋中。
-
什麼是「分子機器」?
近年來,「分子機器」這一詞彙逐漸出現,那麼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機器呢?與宏觀機器相比,它又有什麼不同?分子機器是一種新型的分子尺寸的機器,分子機器的構件由分子單元構成。中國科學院院士田禾介紹,分子機器是模擬和參照宏觀機器進行製造的,但是是在分子的層面上。
-
科學家發現人體製造健康t細胞的分子關鍵
T細胞是我們身體免疫防禦的重要組成部分,幫助它抵禦導致免疫疾病、癌症和其他疾病的細菌。領導這項研究的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說,他們的實驗表明,轉錄因子激活蛋白1(AP-1)對於在早期未成熟T細胞的細胞核中設置微生物過程的階段,使細胞能夠正確形成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