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6日 使用人工心臟時間最長的病人去世

2020-12-06 搜狐網

  1986年8月6日,美國的威廉·J·施洛德,第2位接受永久性人工心臟的病人帶著植入的心臟活了620天後,在肯塔基的路易斯維爾死去。他比其他4個接受永久人工心臟移植的人活的時間都長。但他患了一系列的麻痺症,使他逐漸失去了講話能力和其他能力。

  每次接受永久性人工心臟移植的人都患了麻痺症或其他嚴重的併發症。自1985年以來,就不再進行永久性的人工心臟移植了。

  施洛德在他臨危之際還患了慢性感染和肺玻在他接受心臟移植後,他僅幾次乘一輛具有特殊裝置的車短時間地離開過醫院,他的妻子瑪格麗特和他6個孩子始終在他身邊。

  (人民網資料)

(責任編輯:肖厚君)

相關焦點

  • 醫學史上的5月11日:賈維克—7型人工心臟的發明者出生
    關於世界範圍內認可的首例人工心臟移植眾說紛紜,有說美國人在1969年完成的,也有說知道2013年的法國團隊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心臟移植。而今天要說的賈維克就是其中一位,他在1977年發明出了第一款人工心臟。
  • 第一顆人工心臟曾引發了巨大爭議 | 人工心臟背後的故事(二)
    1968年12月,李奧塔來到聖盧克醫院庫利的辦公室,暢談了自己對全人工心臟研究的設想:庫利之前做過的4例心臟移植,病人都死於排斥反應,那麼如果在得到供體之前,先用人工心臟橋接過渡,同時給予免疫抑制藥物,是不是就可能減弱病人在接受心臟移植之後的排斥反應了呢?
  • 全國使用ECMO時間最長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西安康復出院!
    兩次更換「人工肺」!一次更換「人工心臟」!醫生6次從死亡線上將她拉回!這一切是西安66歲新冠肺炎患者所經歷的94天前的2月5日,這位66歲的老人因新冠肺炎住進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入院後51小時,病情急轉直下,快速進展到重型直至危重型。
  • 人物風雲|他是熱愛文學還發明了人工心肺機的心臟外科醫生!
    這種低溫法後來被用於簡單的臨床心臟手術,並獲得了多次成功。但低溫法還是存在很多明顯的缺陷,如,容易產生心律紊亂,往往會因此導致手術失敗,病人死亡;血流組段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不適用於複雜的心臟手術。為了克服上述的缺點,複雜的心臟手術只能寄希望於體外循環的實現。
  • 國內動物園存活年齡最長大猩猩「威利」去世
    國內動物園存活年齡最長的大猩猩「威利」走了。12月21日,山東濟南動物園服務中心通過微信公眾號「濟南動物園」發布消息稱,濟南動物園大猩猩「威利」於12月19日晚因突發性腦部出血,搶救無效去世,年齡44.5歲(相當於人類90多歲),是國內動物園存活年齡最長的大猩猩。
  • 世界心臟日:在這3種情況下,心臟瓣膜病就要接受手術
    每年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而眾所周知,心臟是人體的發動機,而瓣膜就相當於心臟的「門」,在心臟各個心室與心房之間開啟、閉合,保證血液能夠流暢地單向流動。心臟瓣膜病對人體有什麼危害?心臟瓣膜病最大的危害就是對心功能的損傷。當心功能一旦受到損傷,全身血液供應也會降低,同時引起其他器官的損傷。因此,很多晚期的心臟瓣膜病的病人都會出現肺動脈高壓,然後肺受到損傷,甚至由於血液循環不好引起肝和腎的損傷。
  • 史上今日 1967年12月2日 進行世界上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1967年12月2日,南非開普敦赫魯特斯庫爾醫院的心臟外科醫生克裡斯蒂安·巴納德為一名53歲的病人進行了全球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 肺癌病人去世前的8個徵兆和臨終症狀!生存時間不超過3個月了
    當肺癌病情發展到最後階段,病人往往會出現一些臨終症狀,這些症狀很可能是肺癌病人去世前的徵兆,預示著病人的生存期一般不超過3個月了。肺癌病人去世前有哪些徵兆和臨終症狀呢?
  • 世界首個3D人工心臟誕生!
    【TechWeb報導】7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士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造心臟,這種人造心臟「在形狀和功能上」非常接近真實的器官
  • 每日電訊報:人工心臟為病患延長五年壽命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導 外媒稱,一顆人工心臟首次移植成功,將為病人提供五年額外壽命。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2月21日報導,這個在巴黎喬治·蓬皮杜醫院移植給病人的人工心臟靠表式電池提供動力,而電池可置於體外。它還利用一系列「生物材料」來降低人體出現排斥的可能性。
  • 從昏迷到去世僅12分鐘,「球王」心梗離世帶來的6條啟示
    當地時間11月25日上午,阿根廷傳奇球星馬拉度納於家中突發心臟驟停去世,享年60歲。阿根廷知名媒體TYC透露,馬拉度納從昏迷到最終去世,大概只有12分鐘的時間。阿根廷總統府發布公告,阿根廷全國進入為期3天的哀悼期。就在今年10月30日,剛剛度過60歲生日的馬拉度納,遭遇了一次計劃之外的手術,他被發現患有硬膜下血腫(即顱內出血)。
  • 醫學史上的2月5日:「體外循環之父」、美國外科醫生吉本去世
    歷史上的今天即1973年2月5日,體外循環機(人工心肺機)的發明者美國外科醫生吉本去世。
  • 人工器官之父考爾夫,打破常規的器官移植,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他自己是腎病患者,也是人工腎器官的發明者和血液透析治療的開創者,他還同時發明了人工心肺機和人工眼,也是人工心臟的創始者。1911年2月14日,威廉·約翰·考爾夫誕生於荷蘭萊頓的一個貴族家庭,從萊頓大學畢業後,成為了荷蘭哥勞寧根大學醫學院的內科住院醫生。
  • 北京安定醫院病人最長住院20年 中國精神病患者人數超1億
    原標題:被遺忘的精神病人:北京安定醫院病人最長住院20年護士向病人了解病情6月21日凌晨,安定醫院病房區,86歲的李鳳英閉上了眼睛。直到去世,她沒能再見女兒和老伴最後一面。她不會知道,自己的生命很早以前就被家人「放棄」了。
  • 發病後活了10年 中國存活時間最長愛滋病患者去世
    中新網10月17日電據中廣網消息,10月12日晚9:05,重慶市第一位愛滋病患者聯東(化名)在醫院去世,終年44歲。從發現身患愛滋病到去世,聯東活了整整10年,成為中國愛滋病患者發病後存活時間最長的人。  據了解,聯東1989年到雲南做生意,1990年代初染上毒癮。
  • 世界首個3D列印軟體人工心臟誕生:而且還能跳動
    7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士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人造心臟,這種人造心臟「在形狀和功能上」非常接近真實的器官。模仿真實的人類心臟,這個模擬的心臟包含右心室和左心室,並通過3D列印技術成型。這兩個腔室不是由隔膜分開的,而是由另一個腔室通過加壓空氣壓出。用於泵液的腔室模擬肌肉收縮。
  • 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的應用及原理
    2.人工心臟起搏器的原理和構造  人工心臟起搏器是一種很精巧的、可靠程度很高的電脈衝刺激器,是應用一定型式的起搏脈衝發生器,與特製的導線(即:起搏導管電極)連接,和起搏電極發送電脈衝刺激心臟,使激動不能或傳導不好的心臟應激而起搏的醫療電子儀器。
  • 植入式人工心臟起搏器的應用與未來發展
    起搏器的能源需是體積小、容量大、緩慢釋放能量、密封性能好及性能可靠的電池,目前國內外植入式起搏器普遍使用鋰―碘電池,使起搏器的連續使用壽命達到了10年以上。由於金屬鈦生物相容性好,毫無鏽蝕,故目前起搏器外殼都採用鈦材料拉伸成型,體型各部以較大的圓弧連接,採用雷射焊接進行封裝[1]。
  • 「機械心,重慶造」 17顆人工心臟即將上崗
    「國內首個階段性心臟輔助裝置臨床試驗項目」——「永仁心」植入型左心室輔助人工心臟(即左心室輔助系統)臨床試驗項目在重慶啟動啦~江小妹打探到,將有17顆重慶產「機械心」正式上崗。「永仁心」產品發明人之一、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教授山崎健二於1990年提出了植入式左心室輔助系統的設計理念。此後歷經了17年的研發、試驗。截至2017年10月底,該項目植入患者數達到了168例,最長輔助患者時間達到了10年,患者術後6個月生存率為93.4%。其中,有8例患者因心室功能恢復,已摘除輔助裝置。
  • 國產完整人工心臟明年可面世 預計售價60萬(圖)
    月產200個血泵 預計售價30萬元  「羅京患的是淋巴癌,可是最終卻因為心臟衰竭醫治無效而去世,他本人已經頑強地在手術臺上和死神搏鬥了近5個小時,如果心尖血泵能夠及時送到,也許就會是另外一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