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特色研學基地
助力科學人才建設
據青島新聞網訊,位於江西路11號的海信科學探索中心,9月28日正式揭牌啟用。
這裡曾經是青島人所熟知的海信研發中心,再往前追溯是海信集團前身——青島電視機廠的老廠房所在。而今天建設成為研學旅遊基地。報導稱,這是獻給青島和孩子們的「禮物」,是歷史與傳承。
海信科學探索中心的創新體驗空間面積13000㎡,以「成功源自好奇心」為理念,以「一次探索、啟蒙科學」為主題,歷經兩年,建成了覆蓋3歲到20歲不等的科學啟蒙館、科學發現館、自然探索館和顯示世界館。這裡有神奇的莫烏比斯環、會轉魔方的智慧機器人等等。
館內200餘個互動式體驗展項,絕大多數為國內首創,填補了青島乃至全國在科學普及某些領域的「空白」。
海信董事長周厚健說,「海信生在青島,長在青島,在這方土地上海信得以發展。所以,我們最終放棄了地產開發的商業利益,並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資金,建一所海信學校,造一個探索中心。這是我們對海信歷史的銘記和致敬,也是我們給青島市和下一代受益終身的回報。」
自從研學旅行成為課程實施的組成部分以來,積極踐行「讀萬裡書、行萬裡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各地紛紛建設了一批「研學基地」。孩子們走出了校園,拓寬了視野、豐富實踐知識,加深對自然和文化的理解。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研學旅行並非沿著理想的道路前進。不少基地的建設以「館」建設為主,以參觀為主要形式。少有親自參與的機會,少有動手的實踐,更少有能力的提升與興趣的激發,而只是簡單的觀摩與體驗。不少的基地建設已經淪落為打卡一日遊。
也有不少的學校組織學生走向更遠的地方,或者是包飛機,或者是坐專列,到貧困山區,到旅遊勝地,體驗一番。更有老師以此激勵學生:看看別人如此貧窮,而你們的條件又如此優越。不努力學習就會和他們一樣,哪有什麼條件遊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如此這般,這種打卡一日遊和近似功利教育的多日遊活動,使得原本的「研學旅行」,只剩下「旅」和「行」,而沒有了「研」與「學」。
這與真正的人生理想,相去甚遠。
與崇尚科學的精神,相去甚遠。
與實現人才強國的願望,相去甚遠。
怎樣的「研學旅行」能真正給學生留下「研」與「學」的種子,真正提升學生的自理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呢?
日本的做法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
豐田集團在豐田市打造了一個供日本青少年體驗汽車製造的基地。每逢周六,都會有來自豐田汽車集團以及汽車製造關聯企業的志願者們,到該基地指導青少年們體驗汽車製造,這種體驗分入門、研究、挑戰三個階段。
入門的學習10個月,一般是小學生參加,每周六來一次。到此學習的小學生,基本都可以把遊樂場的碰碰車全部拆散後再重新組裝還原,然後,用組裝好的碰碰車試駕。
研究階段參與者一般是初中生。主要嘗試分小組修復老爺車、進行圖紙設計、做模型。各小組的分工不同,有的是噴漆、有的是修引擎,有的是做內裝。做圖紙設計的孩子,還要考慮到汽車的利用群體、汽車的功能與賣點,以及推銷和廣告等。
進入挑戰階段的一般是高中生,甚至還有考上大學後還堅持每周六來接觸汽車的年輕人。由於他們一般都是從入門階段到研究階段再到挑戰階段,因此指導員會給他們一些較為複雜的研究課題。比如如何通過改進汽車部件來增加行駛距離等。這就是要求學員們必須對汽車構造非常了解,懂得注重細節,精益求精。
看完這些,相信你和我一樣,仿佛看到興致勃勃的少年、專心致志的青年、信心滿滿的科研人員——成群結對的汽車達人源源不斷地走向全世界。
不得不佩服這樣的研學基地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動手實踐、參與研究、攻克難關、技術突破、創新發展……這必定從小給學生長久地、專注地、深刻地留下科學的種子,注入匠人之魂,讓他們理解並承擔起日本的製造精神。一代代、一輩輩,這樣的人才培養精神,也必定是日本連續不斷出現諾獎獲得者的重要原因。
海信作為青島的龍頭企業,可不可以建立白色家電為特色的探索基地?引導孩子們從家電知識科普,到家電產品研究,延伸至電能、材料、半導體等領域的科研挑戰。用這樣人才培養的精神,影響一代代成長的青少年,用這樣的理念吸引無數的有志青年。一個優秀的企業精神必然包括對社會的奉獻,這樣的企業精神也必將吸引真正的人才,培養科學的人才。青島其它著名企業,如果都以自身的產品為出發點,建設不同的科研探索基地,我們該有多少個令孩子們流連忘返的研學基地。專業化、特色化、功能化、獨具魅力的——海爾海信家電探索營,中石油油氣開發探索營,三星橡膠探索營,青啤釀造探索營,黃海製藥生化探索營……
將會有多少青島的孩子,因此成長為助力社會發展的科技巨人?
學校作為文化知識學習的場所,因其基礎化和理論化,對孩子的理想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很容易陷入語言空洞、執行無力的境地。企業,站在市場的最前端、科技的最前沿,對人才的渴求最迫切,對科學的闡述最經典,這些都會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學生,激勵著學生。塑造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讓他們萌生立志成為科學匠人、為科學獻身的念頭,才能實現人才的不斷湧現,實現人才強國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