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土星5火箭技術,為何今天的美國卻製造不出來?一種觀點認為,美國有完整的圖紙,以現在的工業能力,再生產幾枚土星5火箭,絕對比六十年代成本低。就像如果有人說我有強5的圖紙,但因為南航的工人退休了,現在就生產不了了,你會相信嗎?
太空梭
對此觀點不敢苟同,NASA基於太空梭發動機的SLS火箭,現在正在進行緊鑼密鼓的實驗,單說控制系統領域技術就已經不知道更新迭代多少次了,已經是天壤之別了,只有傻子才會去復刻五十年前的產物。
生產火箭不是生產麵包,需要全產業鏈各個企業各個部門相互配合,更何況裡面的技術是基於幾十年前的標準,其中很多實現方案都已經廢棄了,現在重啟超大推力火箭只能是借鑑一部分當年的經驗,不可能全盤復刻。
舉個例子,你想去生產一部十年前的手機,你頂多會復刻一些表面的東西,比如外殼設計,當年裡面的處理器、攝像頭早就無相關企業去生產了。後來70年代啟動的太空梭項目和現在的SLS火箭也不是從零開始的,也利用了土星五號的一些設計製造經驗。
另外,說成本大大降低是不成立的,火箭這種東西,幾十年間基本上只有數控技術的進步,最核心的技術是沒有重大突破的,依然是當今單價最高的產品之一,新設計的火箭尤其貴。
日常產品隨著推出時間的推移進行的降價,是建立在持續不斷的生產上的,如果中斷多年不生產,突然要重新生產,基本上就需要工廠重新開模具、重新組合產線器具、培訓工人、逐步提高生產良率、緩慢提升產能,這樣生產成本又上去了。
太空梭
至於所謂的「圖紙」,60年代末、70年代初還沒有CAD(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在屏幕+鍵盤前的編程,都是在大廠房裡的大型桌案上手動畫圖紙,以及工人實體編制電路進行的編程,存儲數據還在用紙帶打孔。
當時美國是舉全國之力,動員NASA+全國各大學及科研機構+多家業界頂尖企業共同完成的阿波羅+土星五號任務,頂峰時期達到了30萬人,比方說當年的電腦處理系統是 IBM 公司設計的,但現在IBM早就轉型企業服務了。
六十年代的土星5火箭技術,為何今天的美國卻製造不出來?上述觀點提到「圖紙」,卻不考慮這後面的落後技術方案和產業鏈變遷,就不客觀了。後來70年代太空梭的項目,和現在即將試飛的 SLS 火箭技術也極其強大,難道是憑空來的嗎?
幾十年來積累的經驗豈是說扔就扔?不完全復刻,不等於不再具有能力,基於舊的經驗,結合現代技術,設計新的方案才是最佳的選擇。
再舉個例子,蘇聯後期的「能源號」火箭和「暴風雪號」太空梭可謂相當強大了,但為什麼現在俄羅斯卻沒有生產能源號火箭呢?為什麼沒有去繼續發射太空梭呢?
第一是錢,第二是復刻八九十年代的產物基本上也就等於推倒重來,第三是要發展符合時代要求和實際需要的產品,而不是為了生產而生產。美國同理。
太空梭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