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嶽飛的這句詞充分體現了對敵人的仇恨和不屑,豪氣幹雲,令人讀之動容。
古往今來,愛國是文學創作中一個永恆的主題,比如屈原的「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北宋李清照的「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和南宋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歷朝歷代的文人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始終懷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南宋抗金名將嶽飛同樣是這樣,他的一首《滿江紅》壯懷激烈,盪氣迴腸,千古流傳。
半壁江山被敵虜侵佔,南宋朝廷在東南偏安,面對這種情況,嶽飛將一腔豪氣與悲憤通通化作墨汁,融入了這首《滿江紅》,使得《滿江紅》全詞中激蕩著濃鬱的愛國主義情懷,被一代又一代後人傳誦,曾經更是一度被選入語文教科書,成為經典名篇,但是時移境遷,現在嶽飛的這首《滿江紅》竟然被剔除了語文教科書,而取代它的是清末義士秋瑾的一首同名作品。
那麼,嶽飛的《滿江紅》與秋瑾的《滿江紅》有何異同?為何後者能夠取代前者,如果知道嶽飛和秋瑾的一生境遇,你也許會對此有更深的體會。
一、嶽飛壯志終遺恨
嶽飛是南宋抗金名將,一生志在收復祖國山河,手下嶽家軍曾讓金軍聞風喪膽,然而這樣一位英雄卻遭主忌臣饞,殞命風波亭,著實可悲可嘆。
嶽飛字鵬舉,字如其人,他一生都懷著像大鵬一樣遠大的志向,希望扶搖展翅,建立一番驚天動地的功業,他所生活的年代已經是山河破碎,風雨飄搖,就像他在另外一首《滿江紅》所寫的那樣「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面對這樣寥落的江山,顛沛流離的百姓,嶽飛怎麼可能袖手不問,但正如《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分析的那樣,嶽飛終究是武人的心思,他不懂得波譎雲詭的政治局面,如果他真的大破金軍,迎回二帝,宋高宗趙構將何以自處,於是在南宋君臣的心照不宣之下,十二道金牌永遠地將一代名將埋葬在了風波亭裡,埋葬在了歷史深處。
總而言之,嶽飛能夠名垂千古是因為他一心為國,而他之所以當時被用「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同樣是因為一心為國,他只知道整肅軍紀,抗擊金兵,收復山河,卻不懂得揣摩君上的心思,或許在某個時期,在趙構的眼裡,嶽家軍對他皇位的威脅還要勝過金人,於是在小肚雞腸的君主和心懷鬼胎的大臣的默契配合下,一代名將就此殞命。
嶽飛死了,可他的滿江紅還在,文字的力量將穿越千古,將愛國的情懷永久傳遞,那麼為什麼這首愛國主義詩篇會被剔除出教材呢?
二、被刪除的滿江紅
《滿江紅》一直就因為其包含家國情懷而被一直傳誦,經久不衰,而這次被刪除出語文教科書,只是因為編寫組有了新的考量。
一般來說,《滿江紅》以闋分意,上闋寫國土沉淪的遺恨,下闋寫收復山河的壯志,全篇情感激蕩,有金戈鐵馬之聲,長久地激勵著愛國兒女的一腔熱血,民國時期,戴安瀾將軍就曾經抄錄過嶽飛的《滿江紅》全篇給遠徵軍傳誦,藉此激勵士氣。
而且,除了情感飽滿之外,《滿江紅》的遣詞造句也多有驚豔之處,「莫等閒」、「靖康恥」之句,黃口小兒也能背誦如流,而且在謀篇布局上也頗見功力,是南宋詞中少有的有篇有句的佳作,可以這樣說,就算沒有嶽飛的愛國將領身份加持,《滿江紅》 憑藉自身的藝術魅力,也足以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詩詞文墨中佔有一席之地。
而關於刪除《滿江紅》的原因,民間也是猜測紛紛,有很多人認為推測是因為《滿江紅》中「胡虜」「匈奴」等詞不符合我國當下的具體國情,畢竟這兩個詞含有對少數民族的仇視輕蔑之意,而如今我們大力倡導民族團結與和諧共榮。
但其實,教科書刪除或者增添詩文名篇是常有的事,除了前些年影響頗大的教科書「去魯迅化」之外,《孔雀東南飛》、《登鸛雀樓》、《石壕吏》等古文名篇也先後被教科書刪除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國優秀的詩詞和文章太多了,而教科書的版面又有限,所以編寫組不得不做一些取捨,但無論如何,嶽飛都是我們心中光耀千古的英雄,這一點永遠不會變。
三、秋瑾與《滿江紅》
秋瑾號曰鑑湖女俠,是第一位為革命獻出生命的偉大女性,在近代史上有著不低的地位。
晚清時,朝政腐敗,列強環伺,神州土地再一次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而且這次的威脅,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來得更加兇猛,值此家國危難之際,秋瑾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探索救國救民的方法。
1907年,秋瑾在浙江發動起義,事敗被俘,從容就義。秋瑾死後,英名不朽,事跡傳遍大江南北,影響廣泛,魯迅先生曾經在小說中描寫過一位名叫「夏瑜」的革命烈士,其原型就是秋瑾,毛主席詩云:「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其中「秋風吟」就是指的秋瑾的憂國傷時之句「秋風秋雨愁煞人」。
秋瑾的《滿江紅》與嶽飛之作,情感上頗有相合之處,皆是在家國危難之時,想要挽救頹亡,的一腔志向與抱負,而且秋瑾《滿江紅》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之句聲調鏗鏘,大氣豪邁,讀來朗朗上口,「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之句,強烈表達了自己身為女子,卻心胸不輸男兒的氣勢,表現了新時期女子走出閨閣,獨立自強的精神面貌。
總而言之,雖然處於不同的歷史時代,但嶽飛和秋瑾卻有著相同的胸懷,都同樣懷著對故國的無限忠貞,雖然可能在名氣上,秋瑾的滿江紅會遜色與嶽飛之作,但是思想情感上卻絲毫不讓,而且秋瑾的《滿江紅》曾長期作為中學生課外推薦閱讀的名篇,這一次「上位」教科書,也算是順理成章吧。
結語:
教育是民生大計,關係到國家的千秋萬代,也關係到千家萬戶,而教科書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每一次微末的改動都會引起極大的關注,所以,也難怪嶽飛的《滿江紅》被教科書刪除會引起社會的紛紛議論猜測。
但是教科書不能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觀念、教育目標的變化,對教科書中的篇目進行一些改動,也是很正常的事,用不著太過大驚小怪,畢竟無論怎樣改動,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挑選更適合孩子閱讀學習的篇目,更好地讓孩子理解我國的優秀文化和精神內涵。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的一點是,無論怎樣改動,都無損於文章本身的光彩奪目,嶽飛的《滿江紅》雖然不再出現在教材之中,但他依舊是我國傳唱千古的愛國主義名篇,它的光芒並不會因為被移除出了教材就減色半分,同樣,無論是否被編入教材,秋瑾的《滿江紅》都是晚清義士的赤膽忠心的真實寫照,不是因為被寫入了教材,才有了豐富的意蘊層次。
參考資料:《全宋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