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人擅長把自己關在內心裡的那口黑洞,偶爾探出腦袋坐井觀天

2020-12-05 何鯨洛

我們內心都有一座草房子,往壞了看它四處漏風,往好了看它的屋頂還有星星點燈。。。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扇門

當我們面對痛苦、悲傷

抑或被接踵而來的挫折打敗時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蜷縮起自己的身體

總想找個沒人的地方躲起來

在陰影的更深處

盡情地宣洩自己的無助

雖然偶爾也會渴望

有那麼一兩個人能夠伸出援手

她們能夠站在我們所處的位置上將心比心

不需要她們救你出深淵

也不需要她們給你安慰的語言

只需要她們站在那裡

甚至於一句不著邊際的安慰

我們都能在那暗無邊際的黑暗之中

抓緊這一絲來之不易的溫柔

它不需要有多強大

也不需要有多炙熱

只要它們能夠點燃我們內心中

那團原本即將熄滅的烈火

這就夠了

接下來的路

我們走起來會更加踏實

因為曾有人理解過我

但若沒人在乎你的感覺

在你撕去渾身的偽裝

只能以血肉之軀面對槍林彈雨的時候

你又會躲進那個屬於自己的草房子

不聽

不看

也不呻吟

你把自己關在內心的黑洞裡

隔絕痛苦的散播

也隔絕快樂的滲透

整個世界好像變成了一部黑白電影

沒有色彩

沒有聲音

只有孤獨

即使偶爾走出去

渾身也會帶著一身憂鬱的氣質

這不是為了扮酷

也不是為了泡妞

只是你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抗拒

雖然

你聽見有人勸你

勸你走出去

一切就會變好的

最開始你還會信

還會嘗試

只是當你遍體鱗傷再一次回到人海中央

你就會發現

所有的一切膚淺而又虛妄

這人間

原本就那般不堪

相關焦點

  • 小小野花在細雨中探出腦袋 你能認出其中幾種?
    原標題:小小的野花在細雨中探出腦袋,腳下的這片奼紫嫣紅,你能認出其中幾種?    這幾天,春日踏青的遊客們或許都發現了,細雨中,許多小小的野花已然探出腦袋,遠遠望去,柳如煙、花似錦,一派生機。仔細看看,腳下這片奼紫嫣紅,你能認出幾種?
  •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黑洞」
    科學家們終於拍到了黑洞的照片,它看起來並沒有模擬出來的黑洞照片美麗,但它是真實的黑洞照片,也許我們距離太過遙遠,現在只能達到這樣的觀測水平。很佩服愛因斯坦,它早就語言了此類星體的存在。黑洞扭曲了一切,連光也逃不過它的魔掌,在事件視界裡,一切都沒有什麼意義。黑洞雖遠,已可觀測。人心裡的黑洞則無法測量,更談不上觀測。世界太小,宇宙太大。肚皮人心,難以預料。我們對遠方了解太少了,對同樣息息相處的人心也了解太少。冷不丁,就被人算計,進坑、上炕,惹一身葷腥。
  • 《孤獨六講》:缺乏思維孤獨讓我們喪失自我,陷入內心荒涼的黑洞
    這種狀態使我們內心存在的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由此消失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看看那些「電話恐懼症」者就知道了,這種孤獨感非但沒有消失,技術的發展反而可能導致新的情緒困擾。我們一方面害怕孤獨,一方面無可避免的在變得越來越孤獨,如果我們不能學會從孤獨中獲取力量,我們可能會被內心那個荒涼的黑洞吞噬。
  • 貓咪從圍牆的洞口探出腦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隻貓咪出牆來?
    所以基本上工作日,都是寵物們自己獨自在家裡度過的。所以有些有心的主人,會特意弄點小機關,提供給寵物們玩耍!不一會而從裡面探出來一個貓頭來!不過也許是因為貓咪太胖,那個洞口大小只能讓它探出頭,但是卻鑽不出來!也許這是它的主人故意這樣設計的,讓它不能出去,也能看到外面的景色!
  • 孤獨的質數
    好多「星星的孩子」都喜歡質數……星星離地面很遙遠,但夜晚一眼望去,便是滿天繁星,星星的孩子離我們很「遙遠」,但如若願聆聽他們的心聲,你會聽到他們的哭喊,他們的無奈,也會參與他們的快樂,他們對你發出的來自內心深處的喜悅。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微塵,於茫茫宇宙遨遊徘徊,如若偶爾俯首望向地面,忽驚滿地塵埃。「星星的孩子」有著自己獨特的悲歡離合。
  • 是時候,扒出探探產品經理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答案是否定的。畢竟,沒有人會拒絕被關心的溫暖,儘管這一絲甜是一個需要充電的機器人帶來的。但你細品,這種類似「閱後即焚」的快餐式感情,卻很容易將人拖進一個孤獨的「黑洞」。生在人世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哪怕是最獨立的個體,也躲不過去情感這座暗礁。即便可以有電影《Her》中薩曼莎一樣的AI陪伴,能洞悉你的一顰一笑。
  • 帶貓咪坐高鐵,一打開袋子它立馬探出毛茸茸的腦袋,太可愛了
    最近,臺灣網友鍾先生帶著家裡的貓咪搭乘高鐵回家,為了配合當地高鐵的相關規定,鍾先生把貓咪乖乖裝進袋子裡。因為此前經常帶著愛貓乘坐地鐵、高鐵,這次貓咪也表現得非常乖巧,它很安靜地待在袋子裡面。當高鐵到站後,鍾先生把袋子拉開了一個小洞,想讓貓咪稍微透透氣。沒想到一打開袋子後,貓咪就迫不及待地探出毛茸茸的小腦袋,好奇地看著外面。
  • 全球最孤獨的囚犯,整座監獄只關他一個人,只能找獄警陪他聊天
    在17世紀的法國,發生了一件涉及宮廷密辛的神秘事件,一個身份不明的「鐵面人」被關進了聖瑪格麗特島上的一座外觀像城堡的監獄裡。這個「鐵面人」戴著沉重的鐵製面具,只有眼睛、鼻子和嘴巴露在外面供他吃飯和呼吸,他戴著沉重的鐐銬。「鐵面人」的身影十分高大,但因為沉重枷鎖的原因,他的每一步都邁得十分艱難。
  • 貓咪認為自己很瘦,想要從小洞裡出去,結果腦袋卡住了!
    大家快看,這裡有一隻貓,它正呆在自己的窩裡呢!先來說說這款貓窩吧,設計師一定是一位考慮周全的人,誰家還沒個窗戶呢?於是乎,貓窩也有窗戶了。雖然設計師的本意是好的,但是用窩的是貓咪啊,它不一定理解設計師的良苦用心啊。在貓的眼裡,這就是一個洞,能出去就行!
  • 抖音我以為孤獨的人只有我是什麼歌 馬良事關孤獨歌詞
    最近在抖音上聽到一首歌曲感覺還不錯,歌詞大意是「我以為孤獨的人只有我」,據悉這首歌歌名叫《事關孤獨》,是歌手馬良唱的。下面來看一下。,一切重來  我以為孤獨的人只有我  才發現你也會如此難過  就像時刻相伴又揮之不去的影子  我以為關於孤獨總難以啟齒  四目相對也未必感知  關於孤獨的事  到此為止  我以為孤獨的人只有我  才發現你也會如此難過  就像時刻相伴又揮之不去的影子
  • 12星座內心的孤獨,也許只有ta們自己能懂!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有那種感覺,晚上一個人躺在床上閉著眼,好像自己突然變得特別特別渺小。12星座內心的孤獨,也許只有ta們自己能懂!其實他們的孤獨,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於這兩點。什麼事都不喜歡和別人傾訴,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也不想說,自己壓在心裡。
  • 坐井觀天的人都是目光短淺、井底之蛙嗎?我想或許我們都錯了!
    坐井觀天這個成語出自唐代詩人韓愈的《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韓愈是一位學識淵博,眼界開闊的人,他可以吸納更多的思想和新鮮事物,站在他的角度,坐井觀天的人就是鼠目寸光。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有他那般閱歷和學識,人和人的學習接受能力並不一樣,各種知識的儲存能力也不盡相等。
  • 太陽剛下山,月亮也慢慢的探出了腦袋
    太陽剛下山,月亮也慢慢的探出了腦袋。小小的縣城,此刻正側耳聆聽各個小區各個廚房演奏的鍋碗瓢盆交響樂。這樣的演奏讓縣城充滿了溫馨的氛圍。女人做好飯,沒有像平時那樣大聲嚷嚷開飯咯。而是默默的把飯菜擺上桌子。
  • 為什麼越喜歡獨處的人,越不孤獨?
    偶爾,因為朋友臨時有事,不得不一個人過時,她就會覺得失落、不安。那時候,她每個周末過得好像很充實,但聚會結束,回到房間,她都會說,好孤單啊。而現在,周末時,她更喜歡找一個書店或咖啡店,看看書、發發呆,一個人待一下午。在這段獨處的時光裡,她會把手機放進包裡,只在有電話響時碰它。
  • 《心是孤獨的獵手》:太深太久的寂寞盡頭就是那宿命的孤獨吧
    這個世界嘈雜喧鬧,每個人都想尋求內心的安寧,每個人都想傾訴,但卻很少人願意傾聽。孤獨感總是如影隨形。在這個小鎮裡,辛格每日在「紐約咖啡館」裡吃相似的三餐,定期拜訪安東尼帕羅斯,看著那些孤獨到無以復加的人拼命向自己傾訴;傑克遊蕩在街頭,埋在酒精裡,在渴望改革的烈火中受著炙烤;比夫坐在咖啡館裡,身在喧鬧之中卻心無所依,心裡懷著隱秘的願望;米克一個人在房客的門外聽古典,在未完工的房屋頂上聽內心的音樂;本尼迪克特對黑人同胞們哀其不爭,自由與權力的追求在胸中激蕩卻無處可發。
  • 孤獨是什麼?莫言:是善良的人剛開竅;賈平凹:是不用與人周旋
    可堪人老弦聲切?落日浮雲西北樓。自古以來,中國西部地區出文學大家、名人。不知是西部廣袤的曠野涼了文人士子的心,還是文人士子諳透了人情世故的冷,他們的一腔熱血,最後都化成孤獨,默默澆灌著中華文化的根。春遊雞鹿塞,家在鷓鴣天。
  • 探探新人直播沒人看怎麼辦 探探新人主播沒人看如何解決
    當下直播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但是直播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很多直播卻並沒有多少人去看,探探新人直播沒人看怎麼辦?一起來看看探探新人主播沒人看要如何解決吧。
  • 孤獨?不被人理解?或正如你我一樣
    孤獨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常常有人告訴我,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孤獨。有的只是擅長將自己隱藏在人群裡罷了,當夜幕降臨,卸下了防備和虛偽的面具之後,孤獨也將悄然而至。說的那麼果斷,簡直讓人難以接受,然而事實不正如此嗎?而孤獨卻要複雜得多,是你選擇了它,無論你如何努力的嘗試融入人群,盡力的將自己變成一個社交能手也無法消除一絲一毫。它就像溶入在血液裡一樣,成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被掩蓋被隱藏,但是卻無法消除。
  • 既然孤獨總是讓人難受,為什麼偶爾我們還是會想一個人待著?
    她發現相比於那些擁有「常規社交活動」的研究參與者而言,被社交孤立、孤僻或者獨居的參與者在研究期間的死亡機率高出了大約 30%。有趣的是,很多人在藝術和文學作品中將孤獨理想化。實踐證明,這種想法太過膚淺。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將自己的孤獨時光寫成狂想詩文。
  • 《質數的孤獨》:每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孤獨的影子
    但是,孤獨和愛情一樣,在文學裡已經盤踞了數千年之久,並不是一個容易產生新意的話題。我曾直截了當地問過喬爾達諾:「你覺得你這部小說憑什麼能這麼暢銷?」顯然同樣的問題他已經被問過很多次,即便在突襲的情況下也回答得平心靜氣、有條不紊:「因為我描述了年輕人都會遇到的狀態,也就是感受到自己成為孤獨質數、與世隔絕的狀態,這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否則人生就不會完整,尤其對於像我這樣成長在八九十年代的人而言,很少有時間真正思考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人思考了,寫出來了,自然會有很多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