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味覺依靠口腔有一萬多個味蕾,可以感受五種味道,分別是酸、甜、苦、鹹、鮮。和我們通常的認知相反,人的舌頭的不同部位的味蕾並沒有功能上的不同。味蕾絕大多數分布在舌頭背面,舌尖部分,舌側面和舌頭腹面。隨著年齡增長,味蕾則因萎縮而減少。我們所能感受的味道中酸(氫離子)和鹹(鈉離子,甚至其他金屬離子)是通過離子判斷的。而其餘三種是依靠G蛋白偶聯受體。
味蕾有不同的細胞群。味蕾上每近100個細胞形成細胞一個群。不同細胞群,對味覺的感知有不同的作用。
當食物放入口中,舌頭上的味蕾得到味覺信息,並在之後傳遞到丘腦,然後投射到高級的味覺皮層。這就是味道的感覺。但並不是所有動物都像人類一樣品嘗食物的味道,例如章魚。
章魚具有3個心臟,八條觸手,每條觸手有240個吸盤。當章魚的觸手纏繞住螃蟹時,他的大腦實際上並未向觸手下達命令,因為我們都知道,章魚的觸手有自主運動的能力,不怎麼服大腦管教。
章魚具有相當複雜的神經系統,因為腦部只佔一部分,三分之二都位於其觸手,所以這讓章魚的觸手可以具有許多複雜的自發性動作。章魚複雜的反射動作顯示章魚至少有三種層次的神經控制系統。
而最新研究發現,章魚還可以在食物送入口中之前品嘗到獵物的味道。
研究人員在章魚的觸手上,發現了其他動物沒有的,一種其特有的細胞。這種細胞可以使章魚感受到味道。
這類細胞長在章魚吸盤的表面,可以感受到很多水生動物散發的化學物質。研究人員從吸盤上分離出一些細胞,並測試其對某些魚類身體裡的化學物質,以及對一些物體的反應。發現這些細胞有一類可以感受壓力信號,一類可以感受味覺信號。
仔細研究發現,第二類細胞擁有其他動物沒有的,一種可以感受特定物質的受體蛋白。這種品嘗味道的方式,被研究人員命名為「化學觸覺」。研究人員將這些受體插入人類和青蛙的細胞中,試圖發現這些受體的具體作用。
也許是因為章魚的觸手有自己的意識,但卻沒有自己的眼睛,觸手為區分自己抓到的東西是能吃的食物,還是海底的巖石,又或是有毒的生物,便不得不嘗一嘗它的味道。因此章魚進化出了這種長在觸手上,並能感受味道的細胞。
當你被章魚的觸手纏住,隨後又被鬆開,很可能是因為你的味道不怎麼。
章魚的特殊之處還不僅於此。
章魚是唯一被認為具有使用工具能力的無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通常被認為缺乏從事這種複雜行為的認知能力。
在無脊椎動物中確實存在使用簡單工具的例子,例如寄居蟹會使用腹足類動物的貝殼作為庇護所,但貝殼作為庇護所,是其長期並廣泛存在的功能。使用工具的定義是對物體進行加工,並發揮其原本不存在的功能,因此寄居蟹這類生物不能作為可以使用工具的例子。
1999年至2008年之間在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島和峇里島海岸拍攝到了四次有關脈章魚(Amphophoctopus marginatus)的奇怪行為。
水下錄像顯示,章魚在鏟掉椰子殼之前會先將其切成兩半,以便以後用作庇護所。
研究人員看到章魚們挖掘出其中的一個椰殼,向下探臂以放鬆泥土,然後轉動貝殼使其敞開的一面朝上後,章魚將泥漿從碗中吹出,然後將它們的手臂伸向貝殼。
為了攜帶一個或多個貝殼,章魚會堆疊貝殼,使凹面朝上,然後將其手臂向外延伸,並以手臂作為剛性肢體行走。研究人員將這種笨拙的八足步態描述為「踩高蹺」。這種獨特且以前未描述的運動形式比無障礙運動笨拙且效率低下。當章魚「高蹺行走」時,由於頭部和身體完全暴露於潛在的食肉動物中,章魚攜帶的貝殼沒有任何保護作用。唯一的好處是將來可能會將貝殼用作地面掩體或作為掩埋的包埋巢穴。
最後
經常有人認為工具的使用只是人類的一種技能,但是現在在越來越多的靈長類,哺乳動物和鳥類中都觀察到了這種行為。
看到這些笨拙的動物,極盡全力調動著它們為數不多的智商,讓人不禁想到這也許正是人類始祖剛從樹上下來的樣子。也許數萬年後,地球上的智慧物種不會只有人類了,人類也許可以通過奴役其他稍有智慧的物種,為人類提供剩餘價值。那我們是要保護這些潛力巨大的動物,還是要提前將它們扼殺在搖籃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