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群 我的老師李文清教授

2021-03-01 廈大人

我是1952—1956年廈大數學系的學生,教我們有很多老師,其中李老師是我最後一年的專業課老師,所以接觸多一些。

他畢業於燕京大學,又留學日本,屬於厚積薄發的數學家。

他對陳景潤學長很有影響,主張做大問題,特別是數論裡的難題。陳景潤的第一篇論文就是由他寄給他在燕京大學時的老同學、時任中科院數學所副所長的關肇直先生,再由關肇直先生轉給數學所所長華羅庚先生。華先生讀後大加讚揚,便邀請陳景潤在當時的中國數學會上做演講,並調他到數學所做研究工作。

此外,李老師對每個學生都分別給予專門化的指導。他指導我讀關肇直先生在《數學進展》上介紹的《泛函分析與應用數學》一文,使我初步接觸這個方向。他又把我介紹給關肇直先生,因此,我被分配到數學所工作。毫無疑問,他是我的第一位恩師。他也經常請我們到他家裡吃飯,邊吃邊談他對數學的見解。這些私下的交談,可能比正課更有影響。前面我說了,他屬於厚積薄發,所以希望學生們的知識面比較寬,對數學歷史的發展也要有一定的了解。雖然我沒有做到,但這影響了我一生。我現在也希望我的學生不要坐井觀天,蹲在小專題裡跳不出來,要關心大數學的發展。

他心胸開闊,現在還很健康。這恐怕是因為他不是把數學作為人生名利的敲門磚,而是作為自己的求知海洋。他勤勞工作,只是因為他喜歡這個工作。總之,他的身心都很健康。在這裡再次祝他長壽!

【作者簡介】林群,男,1935年生,1952—1956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我的廈大老師》)

相關焦點

  • 林群:放不下的科普
    1935年,林群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讀中學時,數學老師「半堂課講中心內容,半堂課講數學家的故事」的教學模式,培養了林群對數學的濃厚興趣,無形中也為他後來選擇數學作為自己的一生的職業埋下了一顆種子。1956年,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也是在這一年,林群從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滿懷著對數學的熱情,進入了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泛函分析和計算數學的研究。
  • 從事數學研究69年的中科院院士林群: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讀高中時,林群的數學老師常常用一節課中一半的時間講公式定理,另一半時間講數學家的故事。牛頓、柯西、黎曼……這些數學家的故事,讓林群陷入了對數學的嚮往與著迷,「好老師,就是把書越講越薄,而不是越講越厚。」「我對數學的熱愛,就是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1956年,廈門大學畢業的林群走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大門,進入了泛函分析和計算數學的研究領域。
  • 中科院院士林群:從事數學研究69年 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讀高中時,林群的數學老師常常用一節課中一半的時間講公式定理,另一半時間講數學家的故事。牛頓、柯西、黎曼……這些數學家的故事,讓林群陷入了對數學的嚮往與著迷,「好老師,就是把書越講越薄,而不是越講越厚。」  「我對數學的熱愛,就是那個時候培養起來的。」1956年,廈門大學畢業的林群走入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大門,進入了泛函分析和計算數學的研究領域。
  • 林群:「點石成金」的微積分
    林群一直致力於微積分研究,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他,一直致力於微積分的科普教育,是孩子們眼中的「微積分爺爺」。  受到數學家華羅庚影響,林群將更多的精力花在科普工作上。當時,華羅庚的科普文章深受歡迎,這激勵著他更好地從事科普工作,希望把高深的數學原理用淺顯的方式表達出來。
  •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教授走進天津學院 講授「微積分的過去、現在和...
    應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博士生導師林群教授來院進行學術交流。5月11日下午,林院士就數學教學、教育改革等方面問題與學生代表進行了座談,並為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師生作了題為《微積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學術報告,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
  • 中科院院士林群:數學教育面臨「公式太多,思想太少」的難題
    12月22日,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中科科技培訓中心理事長林群在題為《數學的科普之道》的主題演講中這樣說道。「具體到小學、中學、大學,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教授重點和教授難題也不竟相同。大學主要學習的是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因為一切高級的數學都是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各種變化。我們如果把微積分和線性代數講清楚了,那大學數學乃至整個數學就比較有譜了。
  • 思想之碑永恆——紀念我的老師張首晟教授
    2018年12月1 日,著名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意外辭世。張教授生前不僅在學術上頗有成就,也影響了許多優秀的年輕人。在他辭世一周年之際,張教授以前的博士後,現在史丹福大學物理系任教的祁曉亮教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字。
  • 我的老師周光召
    如今,我也過了知天命之年,回憶起和周老師在一起的時光,那一幀幀畫面總是充滿了溫情。今年,是周老師從事科學事業65周年。楊振寧先生、李政道先生、徐冠華院士、萬鋼主席等國內外知名科學家和科技方面的領導人,對周老師在理論物理方面的貢獻、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貢獻進行了非常中肯的評價。作為學生,我就講講我與周老師在一起的一些小故事。
  • 90後學渣破解世界難題,三位院士致信中央,破格成為最年輕教授
    他上學以來一直成績平平,初中的時候甚至母親和老師都已經打算放棄他,可是最後卻成功考入重點高中,後又考上中南大學成為一名中南學子,可是大學期間的他成績依然不出眾。可就是這樣的學渣,卻破解了世界知名的數學難題,破格成為中南大學的教授,他就是劉路。
  • 劉路:不是「天才」,卻在大四時破解世界難題,23歲成最年輕教授
    這一年,原本求學路上一直寂寂無聞的他,先是在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的宣布中被破格聘任為正教授級研究員,還獲得了100萬元獎勵,而這也讓他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教授;隨後從「2012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到「希望之星」、「影響世界華人」等大獎他盡收囊中,他也因此名動天下。
  • 劉路:不是「天才」,卻在大四時破解世界難題,23歲成最年輕教授
    這一年,原本求學路上一直寂寂無聞的他,先是在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的宣布中被破格聘任為正教授級研究員,還獲得了100萬元獎勵,而這也讓他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教授;隨後從「2012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到「希望之星」、「影響世界華人」等大獎他盡收囊中,他也因此名動天下。至於其中原因,自然是因為他成為了「達者」——成功破解了世界性難題,西塔潘猜想。
  • 老師沒論文 照樣可以評教授
    日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稱評審結果公布,39年來全身心撲在教學一線的裴金萍晉升為教授。  作為一名教學為主型教師,裴金萍潛心教學,但科研項目及論文一直是她的短板,如果按照往年的職稱評審條件,是不夠申報資格條件的。  「本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以副教授來畫句號的,沒想到在新政策下,我竟然評上了正高職稱。」
  • 「小海」與「灣灣」|我眼中的「灣灣」老師
    老師小檔案:學歷——臺灣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工學博士工作簡歷——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臺灣海洋大學中心主任、河海工程學系教授;臺灣海洋大學傑出教學獎、校級教學優良教師獎;臺灣地區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技術獎章、特殊優秀人才獎勵等。
  •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 教授:每個字母都有三種讀音
    @月季yl為什麼我記得我小學就只學的是「啊be刺得餓fe哥,和一饑渴樂麼ne」?@ANDGDRAGON學了這一套拼音讀法能準確拼出一個字的正確讀法嗎?@浩號昊嚎浩我沒有權利說這個老師教得對不對,只不過這個教給小孩子真的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