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碑永恆——紀念我的老師張首晟教授

2020-12-04 返樸

2018年12月1 日,著名華人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意外辭世。張教授生前不僅在學術上頗有成就,也影響了許多優秀的年輕人。在他辭世一周年之際,張教授以前的博士後,現在史丹福大學物理系任教的祁曉亮教授寫下了這篇紀念文字。

撰文 | 祁曉亮(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

去年的12月1日是周六,我帶著孩子在Redwood city參加聖誕節點燈的活動,現在還能清晰地記得華燈初上的時候,節日氣氛洋溢在興奮的孩子臉上。後來回憶時,卻總想起空氣中飛舞的肥皂泡,美麗的背後有著無聲的悲傷,因為就在那天,我的老師張首晟教授離開了我們。轉眼間又一年過去了,有的時候忙了一天下班坐在車裡的時候,腦中還會忽然有個聲音問自己,張老師真的走了嗎?總覺得他只是在travel,在某個很遠的地方,繼續充滿激情的奮鬥著。一年來一直想寫點什麼,卻一直不知道如何動筆。今天(編註:指2019年12月1日 )跟隨師母和家人一同去掃墓,芳草萋萋,冷雨紛紛,我們的鮮花簇擁著墓碑。一年過去了,大概已到了可以長歌當哭的時候吧。希望寫下一點回憶和感想,分享給同樣在今天想念著張老師的大家。

我初識張老師是在本科的時候,大約2002年左右,聽張老師在清華講四維量子霍爾效應。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肯定是聽不懂的,但是卻覺得報告勾畫的藍圖特別激動人心。我第一次認真讀張老師的論文,是他和Shuichi Murakami 和Naoto Nagaosa關於內稟自旋霍爾效應的文章。當時是2004年,我在高等研究院跟翁徵宇老師讀博士,研究的方向是高溫超導理論。當時在強關聯電子系統這一領域的大多數研究者,往往把半導體和自旋電子學看成一個「沒什麼意思」的領域,覺得裡面沒有什麼新的物理,只是有應用上的價值。張老師的文章卻闡明了自旋軌道耦合的物理和非阿貝爾規範場的深刻聯繫,給我們提供了研究自旋軌道耦合問題的一個嶄新的視角。幾年後拓撲絕緣體領域的大突破,正是來自於強關聯繫統和量子霍爾效應與傳統半導體理論這兩大領域的一次大融合,而張老師關於內稟自旋霍爾效應的文章正是這次革命的導火索。我很幸運在那個關鍵的時間點接觸到這個領域,又恰好趕上拓撲物理學專家吳詠時老師正好訪問清華。我和吳老師一起跟張老師開始了合作,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進行了一些早期的理論模型研究。張老師對於我們合作的這個題目非常興奮,我一直清晰地記得我們工作中各種熱切的討論,特別是在工作完成的那天我們skype通話,張老師興奮地說「曉亮,你這個工作真是太棒了!」對於我和很多其他年輕學生來說,張老師這樣的熱情鼓勵都影響了我們一生。

2006年1月,我到張老師組裡做了三個月交換學生。在這段經歷中,有一件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在那年春節的時候張老師帶著全組一起開了一整天組會,會後他又給我們發了一封郵件,熱情洋溢地寫道:「我們這個團隊有最優秀的一批年輕人,我非常自信我們接下來能夠做很重要的工作,不能滿足於完成幾篇在今年看起來很好的論文,更應該做出突破性(groundbreaking)的工作。」後來果然在幾個月後,張老師就和他的學生Andrei Bernevig和Taylor Hughes做出了對於第一個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材料(HgTe/CdTe 量子阱)的理論預言。這個工作讓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從理論模型階段正式走進現實,並迅速獲得實驗驗證。其實在更早的時候,張老師也建議過我研究HgTe這個材料,我卻因為對半導體這個領域不熟悉,沒有做下去。後來看來,這個系統的物理並不是那麼複雜,本質上的原因是缺乏信心——哪有那麼湊巧,理論家提出的一些簡單的模型正好就能在實際材料中實現呢?其實當時張老師和Andrei,Taylor也並非半導體專家,但他們通過不懈的努力,迅速跨越了領域的壁壘,真正搞懂了這個材料和實現拓撲絕緣體的關鍵機制,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這件事讓我非常欽佩張老師的敏銳直覺和認真精神,也深刻體會到自己的不足。後來張老師和合作者在拓撲物態的預言和實現方面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如Bi2Te3系列三維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與張老師這種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我從2007年到2009年跟張老師做博士後,幸運地參與了拓撲絕緣體理論和材料預言方面的一些早期工作。我博士後期間最主要的工作是拓撲絕緣體的場論描述,以及提出了相應的物理效應——拓撲磁電效應。2007年初,張老師建議我和Taylor Hughes研究這個問題,一開始我們進展比較慢。我記得到了五六月份的時候我們在Monterey Bay有一個小會,我那天忽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我跟張老師說了以後他很有興趣,我們連夜在酒店大堂討論。一開始我們只是想推導出三維拓撲絕緣體的拓撲場論描述,結果在理解這個推導的過程中,逐步發現其實各種拓撲絕緣體的描述都可以統一在陳-賽蒙斯(Chern-Simons)理論的大框架下,由此看出拓撲絕緣體不是一兩個孤立的系統,而是在各種空間維度和對稱性的體系中都存在的一大類物理體系。完成這個工作花了大半年,那是一段非常愉快的經歷,在張老師辦公室進行過無數次熱烈的討論,那種感覺好像一開始山窮水盡,不料柳暗花明之後,江面越來越開闊,景色目不暇接,轉眼間輕舟已過萬重山。

圖1 2009年4月,我(左)和張首晟老師(右)在加州的Fallen Leaf Lake開會留影

從2010年以來,我留在史丹福大學做faculty,因此一直能夠有很多機會聆聽張老師的教誨,也受到他全面的幫助和支持,讓我一直覺得我是他的學生中最幸運的一個。記得還是我博士後的時候,有一次出去開會,正好我和張老師坐同一班飛機回來,他的車在機場,就主動邀請我坐他的車回家。路上我們聊起科研的選題問題,我問張老師:「您換了好幾次研究方向(四維量子霍爾效應、高溫超導、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體),都非常成功,您是如何選擇這些方向的呢?」張老師說:「這就像衝浪一樣,要看到一個wave(一個研究的潮流),但是不要僅僅去跟隨它,而是要把它引導到新的方向。」

這個比喻多年來一直在我心中,它深刻地概括了張老師獨特的戰略思維。他不是書齋中閉門研究的獨行者,而是引領時代樂章的指揮家。我覺得張老師帶學生的風格也和這種眼光有關。他對每個學生都能夠敏銳地判斷出他的興趣和優缺點,然後通過提問和一些簡單明確的課題來讓學生迅速成長起來,找到自己的路。他從不手把手教學生東西,讓學生受益最多的反而是他不教我們的東西——如果你給他解釋一個概念講清楚了80%,他一定不會教給你剩下的20%,而是要求你再回去把它弄懂,直到百分之百地講清楚為止。張老師非常善於把問題明確化。在討論中,他總是強調要找到explicit的問題,避免模稜兩可。他的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僅用於物理問題。比如他在教學生如何做報告的時候,不會泛泛地說「你要講得清楚一點」,而是說「你準備報告的時候要對於你的聽眾選定一個model(選一個你熟悉的人,知識背景跟聽眾中大多數人相近的,作為代表),設想你在給他講。」這樣就知道從什麼角度講才能清楚。幾年前有一次他跟我說:他找到了一個選擇好問題的新判據,就是選擇一個像克卜勒三定律那樣的問題——克卜勒總結出的行星三定律如此簡潔,意味著背後一定有深刻的規律,這就是理論家可以大有用武之地的大問題。相比之下,如果不能總結出簡潔的唯象規律,只有複雜的現象,那麼它後面就不一定有深刻的理論問題可以研究。

張老師從來都鼓勵我們不要給思維設置條條框框,要沒有邊界地把不同領域聯繫起來思考。他和他的學生吃飯的時候,總是會問大家最近有什麼crazy idea嗎?所以當他第一次告訴我他要建立一個風險投資基金的時候,我完全沒有驚訝,因為我覺得這件事情很符合他的興趣——他會很高興聽很多年輕人來給他講不同的idea,並且會用一種新的方式來以他的思想影響這個世界。在那之後的這幾年中,我的研究興趣也漸漸發生著變化,更多地探索量子信息和量子引力的問題。我們仍然繼續著拓撲絕緣體和拓撲超導體方面的合作,但也會討論各種新的方向中的有趣問題。我從張老師那裡學到了很多關於加密計算、區塊鏈等方面的知識。就在去年八月,我們還在他辦公室和幾個學生一起討論數學問題到很晚,然後一起去吃披薩。所有有張老師參加的聚餐都是非常愉快的,因為從來不會缺少「有營養」的話題。不管同去的人是物理學家、數學家還是歷史學家、藝術家、企業家,他總有很多問題要問,總有很多新的體會跟我們分享。無論是在辦公室、餐館還是在走路的時候,他的思想總是不停地在探索,在追求。張老師對德國文化有很深入的了解。他的這種永不停歇的追求讓我想到歌德的《浮士德》。很遺憾我們沒有聊過這個話題,不知道他對這部作品是怎樣的看法。

圖2 2012年,張首晟老師在清華高等研究院討論問題。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張照片。

張老師的驟然離去,對於所有敬愛他的人是一個莫大的悲劇。所幸物理學是關於永恆,張老師的思想早已超越生命的界限。愛因斯坦在他朋友的葬禮上說:「對於我們篤信物理學的人來說,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一種頑固的幻覺。」記得去年剛聽到噩耗的那天,我夜不能寐,就打開張老師的一個報告視頻,跟著他的思路思考物理數學的各種問題,心情很快就平復了很多。今年五月,我們在斯坦福組織了紀念張老師的學術討論會,張老師的很多朋友和學生都從世界各地趕來。我們在會上分享了許多關於張老師的回憶,也交流了很多學術思想,在這種關於永恆的表達和思考中,我們為張老師的離去而難過不安的心又找到了支點。另外,師母Barbara和她的孩子們的堅強和樂觀,也讓我受到了很多鼓勵和感激。在最艱難的時候,師母仍然想著我們這些張老師的學生們,經常請我們去她家裡一起聚會,和我們分享張老師留下的手稿,以及很多其他的珍貴回憶。衷心希望她和孩子們能夠順利平安,相信張老師在天有靈,看著他們一定會很欣慰吧。對於我們這些張老師的學生而言,最好的紀念就是繼承張老師獨到的科學思想,永不停歇的創新精神,和對自然規律的真實與優美的不懈追求。

願張老師的精神與我們同在!

祁曉亮

2019年12月1日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臺。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

相關焦點

  • 張首晟:人生就是一場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恆的!
    2018年12月1日,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教授去世,享年55歲。真的是天妒英才,張首晟在20歲的時候,就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的得意門生,楊振寧說,張首晟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在短短的四十年中,張首晟取得了別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成就。
  • 我知道的張首晟
    這幾天,關於張首晟教授辭世的文章、紀念以及陰謀論滿天飛
  • 張首晟學生發文紀念恩師:他著迷區塊鏈不是為了利潤
    2018年12月6日,華裔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的家人發布聲明,確認張首晟於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去世。 對此,知乎網友,同時也是張首晟學生@Heinsius就此發表了文章,他在文中對張首晟表示紀念同時對一些流言做出了回應。
  • 張首晟往事:一沙一世界、剎那成永恆
    1981年的暑假,失去方向感的張首晟踏上了當時頗為流行的搭便車之旅,偶然間來到哥根廷大學附近的一片墓地,這片墓地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張首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原來,許多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都長眠於此,每個人的墓碑上,墓志銘都鐫刻著其生前發現的一道公式。
  •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美國華人教授張首晟獲尤裡基礎物理學獎前沿獎     當地時間3月20日晚,瑞士日內瓦,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右)獲尤裡基礎物理學前沿獎。
  • 張首晟的驕傲
    數學家高斯,放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奧託·哈恩,提出23個問題的數學家希爾伯特…… 年僅18歲的張首晟看著墓碑,大多上面都刻了一個簡單公式,公式涵蓋了他們一生對科學的貢獻和關於科學的精華思想。 在萊納河西岸的城市公墓,鮮花和水池之旁,這些偉大的靈魂伴著東岸教堂的鐘聲靜靜地沉睡。
  • 這是為張首晟將獲諾獎準備的文章,沒想到成了哀悼……
    張首晟本科學的是理論物理,在國內有所建樹的機會很少,朋友們紛紛建議他學一些有用而務實的學科,比如工程方面的,比較有用、且在國內就業的機會也多。「一個中國人在那裡,什麼生存之道最好,可能就變成了我自己的生存之道。」一位海歸出身的投資界大腕曾如此點評自己在人生關鍵的節點的選擇,他放棄了自己成為一個偉大數學家的夢想,去了華爾街。
  • 張首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丨人物
    在史丹福大學的網站上,12月6日刊登了一篇紀念張首晟的文章。文章中對張首晟的成就進行了高度的評價,稱其為非常罕見的理論物理學學家,他的學術用非常抽象的概念來解釋量子態物質,並對量子未來技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張首晟生前的同事,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兼教務長Persis Drell表示:「他的離去對他的家庭、同事、學校和整個領域都是巨大的損失。」
  • 楊振寧空降《我是未來》 張首晟講解天使粒子
    原標題:楊振寧空降《我是未來》 張首晟講解天使粒子    原創科技秀《我是未來》臨近尾聲,此前擬邀科學嘉賓中,網友呼聲極高的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本周終於將隆重亮相。
  • 張首晟之死——兩種價值觀衝突背後的大國角力
    炎黃子孫報效祖國的傳統思想,與服務美國遵守契約的現代精神,兩種價值觀的衝突,也許在張首晟看來,不存在絕對的對錯。我們都有鑽牛角尖的潛質,越是遇到想不通、沒有明確對錯的事,越愛反覆琢磨。最後, 讓我們借用張首晟的朋友、同事、合作者的筆,在心中勾勒這個外表儒雅、簡單真誠、一心鑽研、心繫祖國的美國籍科學家……  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哲學家童世駿:「今年10月16號楊振寧先生與他最心愛的弟子一起訪問師大,在逸夫樓報告廳聽他講演時楊先生對我耳語說,『首晟一定能得諾貝爾獎,
  • 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 出生於上海,15歲考入復旦大學
    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曾被楊振寧評價「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上觀新聞客戶端消息,在沙粒中看到世界,在野花中看到天堂,把無限放在手掌中,在一小時內獲得永恆。這是張首晟最喜歡的一首詩。
  • 物理學家張首晟:這幾句話可以總結人類所有知識
    文/混沌研習社 演講者|張首晟(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4月9日,著名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教授在混沌研習社,分享了《第一性原理與創業》。張首晟說,千年思想,最最精華的都是大道至簡,你看宇宙美妙在哪兒?E=MC2這樣一個公式,能夠描寫小到原子,大到宇宙。所以,真理的共通點就是「大道至簡」。今天是周末,大家還願意花一整天來這個課堂,我非常激動,為了這個課程,我準備了一兩個月。
  • 張首晟為什麼被楊振寧說是「早晚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丨京釀館
    ▲張首晟在復旦大學校史館前留影。圖片來自新京報網。文 | 徐立凡在與抑鬱症鬥爭無果後,華人著名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張首晟於12月1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55歲。家屬在訃告中寫下了他最愛的詩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是永恆。
  • 張首晟:人類文明第一書
    2016年初,著名物理學家、史丹福大學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收到了一份姍姍來遲的、特殊的聖誕禮物——1729年出版的英文首版Principia。這是迄今在古藏書市面上唯見的一本,收藏在英國倫敦的著名古藏書店Peter Harrington。是夜,張首晟親手翻開牛頓首版Principia的千年偉著,深感斯人已去,英魂長存,每句每辭,都在喚醒自己少年時代的夢想。
  • ...36氪專訪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丹華資本創始人張首晟教授
    在認識張首晟教授之前,完全無法將科學家與風險投資聯繫起來。就像知道Paul Graham之前,你無法將黑客與畫家聯繫起來一樣。 張首晟教授是史丹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 投資是一種市場導向的行為,你下注其實不是團隊,不是產品,而是自己的預期,早期投資的風險與隨機性之大導致了較高的失敗概率。這個與科學需要嚴謹的演繹推理,進而能夠預測並驗證的思維方式貌似是完全相違背的。用科學的思維做投資,意味著需要有一個普適性的原理作為投資的方法論,正如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中的公理,依舊能在千年之後指導近代政治家和思想家起草《獨立宣言》。
  • 世界觀的更新——紀念我的老師納許博士
    Nash)博士是我在神學院時的教授。他在《生命的終極問題》(Life’s Ultimate Questions)一書的開頭,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大約五十多年前,在加州洛杉磯有一個臭名昭著的黑幫首領米奇·寇漢(Mickey Cohen)。此人在葛培理(Billy Graham)博士的一次洛杉磯布道會上,突然宣告自己願意接受耶穌。此舉引起社會極大的關注。
  • 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天使粒子和量子計算機,張首晟科普經典等及簡歷(公號回復「張首晟」下載PDF資料,歡迎轉發讚賞支持)
    在這樣一所以自由著稱的學校裡就讀,對於張首晟而言可謂如魚得水,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本分。張首晟學的是理論物理專業,但理論物理就業面太窄,一度讓他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本來我還挺有信心的,但同學之間的擔憂對我產生了影響,1981年左右,我開始想到前途問題。」張首晟說。當年暑假,他踏上德國頗為流行的搭便車之旅,借著免費的順風車環繞了德國一周。
  • 張首晟用塑膠袋裝「科學前沿獎」獎盃,節目現場講解「天使粒子」
    張紹剛:讓我們掌聲有請斯坦福和清華大學教授張首晟先生。張首晟:大家好。張紹剛:歡迎張教授,張教授好。剛才您也聽到楊先生對您的評價了。張首晟:剛才看到楊振寧先生真是和藹可親,就像我當年做他學生的時候根本沒一點改變。張紹剛:剛才他們介紹您得那個獎,那是個什麼獎叫?張首晟:科學前沿獎。
  • 天才張首晟為何會活不下去?
    張首晟與老師楊振寧  1  目標多元,分身乏術——焦慮!  「張首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只是時間問題。」他的恩師、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曾言之鑿鑿。如果張首晟專注科研,以他的實力及科學貢獻,拿諾貝爾物理學獎確實只是遲早的事。但是張首晟沒有按此路走下去。
  • 張首晟:5個公式的人生
    原標題:張首晟:5個公式的人生 萬物速朽, 唯有公式永恆! 是的,萬物速朽,唯有公式永恆! 這些由數字、字母、符號組成的公式激發了張首晟內心對理論物理學研究的熱愛,這個時候,他感覺到什麼叫做世界因你而美麗。 以下5個公式組成的世界,正是張首晟經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