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林群:數學教育面臨「公式太多,思想太少」的難題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如今的數學教育面臨著『公式太多,思想太少』的難題,所以導致很多人都害怕數學。」12月22日,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中科科技培訓中心理事長林群在題為《數學的科普之道》的主題演講中這樣說道。

「具體到小學、中學、大學,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教授重點和教授難題也不竟相同。大學主要學習的是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因為一切高級的數學都是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各種變化。我們如果把微積分和線性代數講清楚了,那大學數學乃至整個數學就比較有譜了。數學教育的精神是『公式要少,思想要多』。」 林群說。

據悉,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以「生命 生活 生長」為主題,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30多位教育專家、校長與教育從業者一起,對教育的精神再審視,為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表示,當前中國已經進入教育和學習資源「戰國時代」,能者為師、願者為生的格局開始顯現。到2035年,教育系統向人力資源市場輸送的後備力量將更為厚實,青年學子及中老年人的就學機會將更加豐富多樣。

著名學者、作家周國平在演講中表示,教育生長需要三個友好環境,分別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中國父母的焦慮是壓在中國孩子心靈上的最沉重的負擔。他建議淡化分數的作用,接受孩子的平凡,讓每個學生因為他的特長受到尊重,得到友好的對待,擁有自信和快樂。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林群:從事數學研究69年 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從事數學研究69年的中科院院士林群——  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本報記者 施 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06 版)  人物小傳  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
  • 從事數學研究69年的中科院院士林群: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林群在與學生交流。資料照片林群(右一)和吳文俊夫婦(右二、右三)合影。資料照片人物小傳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
  • 中科院院士揭開數學奧秘
    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學過12年的數學,叫做初等數學;大學後的微積分,叫做高等數學。到底什麼是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呢?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面對數學難題,有什麼思路可以讓我們「一步到位」?中國科學院林群院士、張景中院士為你揭開數學的奧秘!
  • 林群:放不下的科普
    位於中關村東路的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裡,中科院院士林群正在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生數學夏令營的學生做演講,內容是一張微積分卡片,卡片上只有一些簡單的圖形和數學關係式。林群的微積分卡片「用大家都知道的一些名詞,比如說分數、分子、分母、非常接近、小數0.9、1除0.9,把微積分歸成一個定理,歸成一張卡片,這樣大眾就可以通過一張卡片掌握微積分的主要思想。當大眾接受了這樣的基本定理後,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中就會去應用它。」一說起微積分,談到數學科普,已進入耄耋之年的林群就像回到了年輕時代,渾身充滿了激情。
  •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教授走進天津學院 講授「微積分的過去、現在和...
    應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博士生導師林群教授來院進行學術交流。5月11日下午,林院士就數學教學、教育改革等方面問題與學生代表進行了座談,並為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師生作了題為《微積分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學術報告,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
  • 【致敬】畫漫畫、開慕課、做直播……這位年逾八旬的院士心裡有個...
    人物小傳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連江人。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數學,在普通人看來,晦澀難懂、推理複雜,林群卻說,「數學領域十分奇妙,你能從一行行公式和一串串數字中,找到樂趣與挑戰」。讀高中時,林群的數學老師常常用一節課中一半的時間講公式定理,另一半時間講數學家的故事。牛頓、柯西、黎曼……這些數學家的故事,讓林群陷入了對數學的嚮往與著迷,「好老師,就是把書越講越薄,而不是越講越厚。」
  • 林群:「點石成金」的微積分
    一說起微積分和數學科普,已進入耄耋之年的林群就像回到了年輕時代,充滿激情。林群一直致力於微積分研究,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他,一直致力於微積分的科普教育,是孩子們眼中的「微積分爺爺」。  受到數學家華羅庚影響,林群將更多的精力花在科普工作上。當時,華羅庚的科普文章深受歡迎,這激勵著他更好地從事科普工作,希望把高深的數學原理用淺顯的方式表達出來。
  • 中國科學院院士告訴你,怎樣才能學好數學?
    所以我希望數學文化發生改變,變成講道理的學問,變成講發明的科學。」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演講實錄:聊聊各個階段的數學林群:各位聽眾,今天很有幸能跟各位談論一點有關數學的事情。
  • 林群 我的老師李文清教授
    他對陳景潤學長很有影響,主張做大問題,特別是數論裡的難題。陳景潤的第一篇論文就是由他寄給他在燕京大學時的老同學、時任中科院數學所副所長的關肇直先生,再由關肇直先生轉給數學所所長華羅庚先生。華先生讀後大加讚揚,便邀請陳景潤在當時的中國數學會上做演講,並調他到數學所做研究工作。此外,李老師對每個學生都分別給予專門化的指導。
  • 李大潛:數學教育應注重人文內涵
    原標題:李大潛:數學教育應注重人文內涵  本報福州1月13日電(記者高建進)「數學不能只講定義、公式和定理,數學教育還要注重人文內涵。」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屆「蘇步青數學教育獎」頒獎儀式上,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數學科學院教授李大潛針對當前中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 中科院院士廈門開設「實驗班」:讓數學變得容易
    中新網廈門11月19日電 (記者 楊伏山)中科院院士張景中在廈門設立的教育數學思想研究實驗基地學校19日晚舉行授牌儀式。張景中通過視頻雲端,與廈門教育界師生代表共同見證揭牌儀式。這是全國首個以張景中院士命名的數學實驗基地學校。
  •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需孕育非功利的土壤
    作為科幻事業和科學研究的生力軍,青少年的科普和科幻教育備受關注,而無論是做科幻還是做科普,好奇心的激發和保護又是最被大家看重的。「好奇心引發的對科學的興趣和想像力,像小樹苗一樣珍貴而脆弱。我們要共同營造鼓勵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包容並蓄的土壤,呵護青少年的好奇心,以好奇為指引,展望世界科技強國之未來。」
  • 清華都沒有專職數學院士!中科院啟動院士增選,數學院士名額大增
    「大樹成長營」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目前中科院院士按照學部來增選,包括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其中將數學學科與物理合在一個學部,但長期以來,數學領域的院士相對較少。中科院院士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總名額在70位左右,從近三屆數學領域的增選的院士來看,人數並不多。
  • 高考史上最難的數學題,中科院院士看完直搖頭:這太不適合高考了
    就拿今年高考的語文作文來說,很多人看到「管仲、齊桓公、鮑叔牙」後懵了,而且能穩中求新,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尤其是要跳出固有的思路,去分析,重新寫出來一篇亮眼的文章,對於在考場上的考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但是語文的思路即使不能百變,但也可以千篇一律不出錯。數學呢?數學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
  • ...記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袁亞湘
    現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他在科研工作中銳意創新,在非線性優化計算方法及其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他投身教育事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優異的工作業績,贏得了同事和學生廣泛好評。
  • 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創新人才培養需營造非功利的文化環境
    在近日舉行的2020中國科幻大會「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專題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給出這一觀點。周忠和說,科學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以好奇心為動力,營造能夠長期堅持、非功利的文化土壤。青少年是中國科幻的未來,也是中國的未來。雖然只有少數學生最終走上科學探索之路,但科學作為人類主要思考方式的一種,對於從事其他職業的學生的成長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