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據美國科技媒體報導,手機支付提供商Square正計劃花費1億美元收購美國訂餐網站Caviar,曾經的行動支付先鋒Square的轉型是更進一步。這一消息,距離Square錢包應用在蘋果商店下架僅僅相隔兩個月。5月,Square的支付業務開始尋求買家,標誌著這個曾經想「改變全球購物付款方式」的創新支付工具的失敗。
Square作為最早一批從事行動支付業務的創業公司,在國內也有眾多的模仿者,拉卡拉、錢方支付、快刷等等,他們依然在低調的嘗試著。Square錢包是移動網際網路領域一個典型的失敗案例,鈦媒體編輯通過梳理和分析,試圖還原Square從擴張到失敗的歷程,我們認為失敗案例對現存的行業競爭者們具有更大的價值:
紅極一時的Square錢包下架了,第一個吃行動支付這隻螃蟹的Square公司放棄了Wallte錢包業務,也去尋找新的市場(改做點餐應用)。
轉型迅速,是Square決策層值得被稱讚的地方,然而畢竟Square Wallte業務曾經樹立了行動支付領域的典範,最終放棄顯得如此無奈。Square是首家將信用卡讀卡器嵌入消費者和商家的智慧型手機,率先提出了行動支付的概念。從2011年推出square wallte錢包業務開始,這家新生公司的生長速度極快,而這似乎也意味著最後的衰落也會如此迅速。
作為首個行動支付應用,Square Wallte 在歷史的舞臺上僅維持了三年,伴隨著Square Order點餐應用的更替,只留下一聲了嘆息;籠罩在知名創始人Jack Dorsey身上的神奇光環也隨之黯淡了不少。
Bora.Don曾在評述文章《評Square下架:錢包還是皮革的好?》中提到了移動錢包業務的尷尬處境,「錢包之於整個交易過程只是一個便捷的工具,缺乏商業支撐的錢包應用完全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根本不可能獨立生存」。那麼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前,Square到底做出了哪些嘗試呢?
我們梳理了Square支付業務的發展過程(如下圖),發現Square錢包推出的前兩年,成為一個典型的迅速擴張期。擴張期的Square曾嘗試同眾多小商戶合作推廣其支付業務,以便捷、新潮、貼上「移動化」標籤而倍受媒體追捧。
擴張期:牽手星巴克,成就行動支付一段佳話
2011年是行動支付炒的很熱的一年。作為首家提出行動支付的公司,Square迅速推出了Square Wallte錢包服務,商家只需下載Square應用程式,然後插入一款塑料的方形刷卡器至iPhone,iPod,iPad,和Android手機,刷卡即可完成支付,是一種類移動POS機的服務。
這家新生的公司擴張速度極快,短時間內進行多次融資。上線僅一年時間,Square公司便稱,年支付處理金額已達到50億美元,市場估值達32.5億美元。
然而,儘管Square應用廣受好評,但它卻並未在消費者中流行開來。Square的客戶大多數是中小商家,如農場品櫃檯和咖啡廳,這些小商家也使用Square的信用卡讀卡器,然而在美國市場上,支持該支付方式的商家極其有限。為解決這一困境,Square牽手星巴克,獲得2500萬美元的投資,星巴克成為了使用Square服務的第一大商家,Square想藉此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擴大商戶使用的市場份額,此事甚至成為支付行業一度廣為流傳的「佳話」。
在聯姻星巴克之後,這頭初生的牛犢又迅速把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場上,先後進入了加拿大和日本,開始了國際市場的拓展。Square的發展步伐看起來每一步都令人熱血沸騰,整個行動支付市場都很看好他的發展,甚至在國內外興起了一大批類square的應用。
衰落:錢包悄然下架
然而,如同Square錢包迅速火起來一樣,它的衰落也來的十分迅速。今年5月,Square公司決定拋棄其行動支付應用Square錢包,此消息一出如同行動支付行業的的一記重彈,隨著square wallte 應用悄然無息的下架,無數的類square應用也陷入了迷茫。
曾經被大肆追捧的Square支付業務為何會失敗?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一下Square在產品功能上如何演進:
Square Wallte的本質並不僅僅是一個移動刷卡器,其更深層的性質是為中小型商戶提供的一種解決方案。而針對商戶的支付解決方案市場Square模式,其存在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中,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共同影響:
從競爭對手角度,Square是面向商戶提供的服務,然而美國有萬事達等壟斷型融平臺的巨頭,即使它提供的刷卡費率比信用卡低,但仍然難以改變商戶的使用習慣;另外,square的競爭對手除了銀聯外還有Google Wallet和蘋果的Passbook,儘管其產品主打的側重點不同,但在裝機量上,這兩者是square所無法迄及的。
從企業自身來說,square是一家增長得很快、但燒錢也很快的公司。正如美國媒體引用分析人士的評論指出:Square規模很大但毛利很低,商業模式模糊,背負著大量的債務,沒有佔領大量市場份額的核心服務。Square公司內部的資金消耗率很高,《華爾街日報》曾報導Square在2013年損失1億美元,其資產縮水,可選擇的路正在變窄。
而就外部市場的大環境而言,美國支付系統混雜著各種既得利益集團、零散的商業機會、陳舊的基礎設施(如銷售終端POS系統),充斥著內幕交易和惡意競爭,導致行動支付行業並不成熟,手機支付並沒有十分方便。
反思:中國的「類square」應用還在觀望什麼
曾幾何時,Square的成功,也引來了國內一堆類Square們的集體搶灘:拉卡拉,盒子支付,樂刷,支付寶超級收款,錢方,刷寶,快刷,銀聯一盒寶等一系列應用,正當他們都在計劃像square一樣,在中國行動支付市場分一杯羹的時候,square錢包悄然下架了。
當行動支付的鼻祖Square倒下之後,中國的類square眾多模仿者又該何去何從?square模式在中國是否可以移植成功?面對這一系列疑問,筆者進行了分析,square模式在中國本土其實很難實現。幾個繞不開的難題可以解釋我們的結論:
首先,國內銀行業驗證非常嚴格,而國外偏寬鬆,例如Paypal網購輸入卡片信息就可以完成支付,根本不需要密碼,而國內則嚴格得多。
其次,美國和歐洲國家用的都是安全程度更高的晶片卡,而中國目前則是磁條卡統領江湖,且整體信用支付環境遠不如美國成熟。然而國內方面也正在普及晶片卡,現在推行square模式的行動支付為時尚早,市場環境發展還不十分成熟。
再次,商業模式有所不同。目前從樂刷、盒子支付等來看,基本上是網銀的變種使用,主要面向個人用戶做生活支付用,而Square最大的特點是作為商家收銀用,這是本質上的區別。面向個人使用的刷卡行為只為讀取銀行卡號,實際的支持仍然是類似銀聯快捷支付方式,並不能算是完全的Square模式。
另一個方面,對商戶而言,在銀行和銀聯極其強勢的中國,第三方公司很難像Square在美國那樣做到刷卡費率比大多數信用卡刷卡費率低,並且由於壟斷型金融平臺的存在,消費者使用習慣很難改變。
究其根本,除了square錢包模式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之外,行動支付行業目前的生長環境並不是十分成熟,而相對於美國的金融市場而言,中國還需要幾年時間的發展,而國內類square 錢包模式的行動支付應用發展前景到底如何,是否會有新的創新,還有待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