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統一管理與分類而治

2020-11-30 中國環境報

  由於各類自然資源的性質和特點差異較大,建立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的管理體制還需要對自然資源資產進行合理的分類,明確其目的和功能定位及其管理原則。對此,筆者建議對自然資源資產按照公益性和經營性進行分類管理,對屬於公益性的自然資源資產,按照相應的公共目的和原則進行管理;對屬於經營性的自然資源資產,按照相應的市場目的和原則進行管理。

  依託功能分區對不同自然

  資源資產進行分類

  當前,國家和地方主體功能區規劃及相關空間規劃基本確立了不同區域的功能和用途,需要在這些功能分區的基礎上,根據不同自然資源資產的公益性或者經營性等社會經濟屬性進行分類。一類是公益性資產,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公益林等特殊生態保護區域和政府的各種公共用地;另一類是經營性資產,包括經營性建設用地和農業生產用地以及經濟林木、礦產等資源,其中還可以對一些出於公共目的的資源實行嚴格行政管制,包括基本農田等,作為特殊的經營性資產對待。依照這兩大類自然資源資產的社會經濟屬性,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實行不同的管理目標、原則和制度。

  從基本目標和管理原則看,對以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的各種公益性自然資源資產,包括自然保護區等特殊生態保護區域和政府的各種公共用地,其基本目的是提供各種基礎性、公共性的產品和服務,一般應當以資源的儲存、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為管理原則,採取公共行政管理手段加以管理,嚴格禁止和限制經營性利用,並主要考核自然資源資產、生態服務質量的狀況及管理成本等。對依託國有公益性自然資源資產開展的經營性活動,建議與管理機構的職能嚴格分開,按照特許經營方式委託專業公司和機構經營,特許收入作為國有資產經營收入納入財政預算。

  對經營性自然資源資產,筆者認為,包括經營性建設用地、礦產資源和林木資源等,通常具備較為完整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其基本目的是促進相關產業發展並獲取相應的國民收入,包括直接出讓資產的收益和相關產業發展帶來的稅收收入。對應當採用市場手段管理和運營的,要按照市場規範進行出讓和轉讓,主要考核其資產價值增值和淨收益增長狀況,對其經營性利用不應施加過多的行政幹預。對其中一些以經營性利用為主,但因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受到嚴格的用途管制的自然資源資產,如耕地及其中的基本農田,需要採取多功能利用的管理目標和原則,採取公共行政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手段加以管理和運營,實行嚴格的用途管制。此外,建設用地等經營性資產的管理和運營收益多在地方市縣一級,建議在保留地方管理和運營收益的基本格局下,中央一級設立資產監管機構對自然資源資產實行統一登記、核算,對資產運營實行統一監督和考核;在地方分別設立專業性或者區域性資產監管機構和資產運營機構或經營公司,體制轉換和改革的難度可能相對較小。

  依法明確不同種類自然資源

  資產管理主體

  在現行自然資源國家和集體所有的基本制度下,明確的代理權或者託管權是所有權實現的重要環節。建議進一步明確規定各類公益性自然資源資產的具體代理或者託管機構,明確相應的行政管理主體,並逐步建立完整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監管制度體系,包括資產登記、資產核算和審計等制度和措施,有效加強監督。當前應當考慮對各種「園區」進行必要的統一分類,並研究分析統一管理和分部門管理方案的優劣及相應的改革路線圖,包括研究建立獨立的或者部屬的保護區管理局,統一負責各類保護區的行政監管,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管理級別,把現行最重要的國家級保護區納入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體系。從各國情況來看,在資源管理行政部門下設置專業化管理機構是比較可行的途徑。

  與此同時,依法明確規定各種經營性自然資源資產具體的代理或者託管機構,以及相應的經營管理主體,並逐步建立完整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監管制度體系,包括監管主體及其職責,資產經營活動考核、資產核算和審計等制度和措施。探索把政府資產監管職能和企業資產運營職能區分開來,建立比較完整的資產代理、資產監管和資產市場運營的管理和制度。鑑於目前我國對國有經營性自然資源資產沒有按照透明、規範的市場原則進行運營和監管,市場價格和收入分配方面問題突出,應當優先把國有經營性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分離出來,建立獨立於自然資源行政管理部門的資產管理機構或者運營公司,並統一按國有收益性資產管理的原則進行管理和考核。

  建立自然資源產權代理等

  基本法律制度體系

  當前,有必要根據改革進程需要,逐步修改完善《物權法》及各項資源法中有關自然資源產權的具體規定,進一步健全有關自然資源所有權、使用權以及相關民事權利的規定,建立健全有關產權轉讓和交易的有關規定,建立形成有關自然資源產權代理制度、統一確權登記制度、統一交易市場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

  對此,建議在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登記的基礎上建立分級的產權代理體系。在完成不動產統一登記的基礎上,逐步把部門對各種自然資源資產核定產權的職能整合到登記部門,並在下一步改革中明確不動產登記部門的獨立地位。環境資源資產的產權也應當在產權界定和核查條件具備時納入不動產登記體系。逐步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級代理國有資源所有權的法律制度體系,明確規定各級政府代理或者受託的自然資源資產的具體對象和權限範圍,儘可能減少資產託管中存在的「代理人問題」。

  (作者單位:全國人大環資委)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國資委」要來了!這是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字號機構
    ,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汙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措施,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在國家統一安排和地方自主探索下,浙江、福建、青海、吉林等地已經開展了自然資源資產統一監管和生態環境保護統一監管的試點工作。在十九大報告指導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汙染排放監管領域的體制改革將有序推進。
  • 張文駒:自然資源一級分類
    全球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覆蓋領域和利用水平,相應達到了兩百多年來的高峰。在這一大背景下,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這項基本任務;2017年中共十九大後,在次年國務院第八次機構改革中新建了自然資源部,實現了自然資源的全國統一管理。這表明,在當代中國,自然資源開發、保護與管理的事業,同全黨全國一起進入了新時代。
  • 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加快建立
    新華社北京6月27日電(記者高偉)《經濟參考報》6月27日刊發題為《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加快建立》的報導。文章稱,6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準備在兩年內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同時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為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高質量生態產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 自然資源部: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
    本報訊(記者 高文)日前,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以下簡稱《分類指南》)有關內容。《分類指南》明確了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應遵循的總體原則與基本要求,提出了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的總體框架及各類用途的名稱、代碼與含義。
  • 學術交流丨自然資源管理中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 :自然資源管理;測繪地理信息;轉型升級;信息化測繪;服務體系;成果體系引言新時代下,黨中央和國務院組建自然資源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1]。
  • 一文看懂什麼是自然資源
    這決定了自然資源管理改革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尊重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和主要特點,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健全管理制度和體制,使自然資源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自然資源分類體系  自然資源都是以土地的形態(山嶺、荒地、灘涂)存在,或是依附於土地(礦藏、水流、森林、草原)存在,無論哪種分類體系都是以土地作為最基本的依託和基礎。
  •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多部門開展違法採土製磚和採石治砂集中整治
    重拳出擊整治 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多部門開展違法採土製磚和採石治砂集中整治今日永州訊(記者 何芳)初冬季節,開展集中整治違法採土製磚和採石治砂行動。對我市制磚制砂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實行零容忍,全力加強生產管理和復耕復綠。原本非法開採黏土的區域已經種上了植被,煙氣監測系統正在對排放的煙氣進行數據採集、分析,旁邊的工作桌上放著每日需要記錄的設備運行臺帳,所有生產需要的頁巖統一集中堆放在藍色棚房裡,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的生產。
  • 輻射東南亞,自然資源「兩統一」宣傳窗口落戶雲南
    雙方正式宣布將在春城昆明攜手打造花千谷地圖主題書店,搭建起雲南省自然資源和文旅資源的宣傳展示窗口。該書店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與廣大讀者見面。 籤約儀式上,中國地圖出版集團副總經理石忠獻表示:「中圖集團作為大型中央文化企業和自然資源部直屬單位,積極服務於自然資源管理
  • 《地表基質分類方案(試行)》解析
    地表基質分類在自然資源統一調查體系中的地位長期以來,我國土地、森林、草原、水和溼地等各類自然資源分屬國務院不同部門管理。各管理部門基於自身的職責和管理需求,形成了各自的專門的自然資源分類體系,並相對獨立開展專項自然資源的調查監測工作。這使得我國自然資源調查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各類自然資源的概念與內涵不統一,乃至面對同一客體,其內涵與邊界不一致。
  •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出臺:分類保護 嚴格紅線管理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出臺:分類保護 嚴格紅線管理 2017-03今天,《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正式出臺,將對海岸線實行分類保護,嚴格紅線管理。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明確了對海岸線實行分類保護。根據海岸線自然資源條件和開發程度,將海岸線分為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三類,並提出了分類管控要求。為全面落實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35%的管控目標,省級海洋主管部門制定本省自然岸線保護與利用的管控年度計劃,並將任務分解到市、縣。
  • 規範機構改革後的自然資源檔案管理工作,具體要求看這裡→
    會議現場此次由廳檔案館具體承辦的檔案業務培訓班,為全省自然資源系統的檔案管理人員搭建了良好的學習與交流平臺,對於進一步規範機構改革後的自然資源檔案管理工作,推進自然資源數字檔案資源建設,提高自然資源檔案服務水平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 觀察|地理信息賦能,自然資源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
    在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完善和創新,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管理。在政府機構改革前,原國土資源部對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視,基本完成了國土資源雲的建設,在全國開展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完成了覆蓋全國的不動產登記信息平臺,並實現了不動產登記全國聯網。
  • 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關於印發《金華市自然資源領域「掃黑除惡...
    一、總體目標   通過開展自然資源領域「掃黑除惡攻堅年」活動,堅決遏制違法用地和違法採礦高發態勢,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嚴格保護礦產資源,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全面規範用地、用礦管理秩序,推動全市自然資源管理秩序和執法環境持續向好,為打造增長極,共建都市區,當好答卷人,實現我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自然資源保障。
  • 自然資源部印發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指南
    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為實施全國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科學劃分國土空間用地用海類型、明確各類型含義,統一國土調查、統計和規劃分類標準,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提供了依據。
  • 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四位一體」 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助力營商...
    2019年以來,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以建立自然資源和規劃信用信息分類管理制度為重點,大力推進自然資源和規劃領域誠信體系建設工作,在全市範圍內逐步建立起「完善評價標準—建立誠信檔案—開展信用評價—推進信用公示」四位一體的市場主體誠信體系及配套制度,
  • 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管理試點工作啟動
    香格裡拉市日前正式啟動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管理試點工作,成為全省首家啟動該項工作的縣市。雲南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權益處負責人介紹,香格裡拉市作為雲南省國土面積第一大縣級市,擁有豐富的礦產、水、草原、溼地、國家公園等自然資源,具有良好的開展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管理試點工作的基礎。
  •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工作回眸與展望
    機制體制變遷,發展初心不改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為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直屬科技型事業單位,也是全國較早成立的省級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院,其工作職責是開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評估和研究工作,為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決策支持和服務保障
  • 甘肅省祁連山區域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試點項目通過驗收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 通訊員王鋒)12月21日,由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等多家單位20餘名專家成立的專家組,對甘肅省祁連山區域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試點項目進行驗收
  • 新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優勢何在
    對此,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鈞深有感觸:「回顧我國自然保護地的發展歷程,其特徵是從單類型分散管理到體系化整合治理的漸進過程。以前的分散管理方式存在諸多共性問題,比如重複設置、保護地的功能定位不準確、過度開發和錯位經營現象嚴重、保護目標與社區發展存在衝突、管理缺乏法律法規支撐等。」
  • 全省自然資源工作會議:立足自然資源稟賦,提供堅實保障和優質服務
    全省自然資源工作會議提出立足自然資源稟賦,提供堅實保障和優質服務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2月26日訊(記者 黃利飛 通訊員 彭小雲)自然資源管理機構改革後第一次全省性自然資源工作會議今天在長沙召開,會議回顧了2018年全省自然資源工作,提出了2019年工作建議和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