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駒:自然資源一級分類

2020-11-30 騰訊網

導 讀

自然資源在人類發展前進的歷史中有著重要地位。在自然資源認識和利用上的重大突破,多次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為在新時代裡能更好地有所作為,需要認真地總結繼承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建立起對自然資源認識和利用的科學知識體系。為此,需要先建立自然資源的科學分類。文章採取二維標準(來源和功能)建立自然資源的一級分類。在來源方面,以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原著中的名言「地球是財富之母」為指導,將當代人類能夠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分別劃入地球外部的四層空間——自下而上為巖石圈、水圈、大氣圈、近地太空。這一划分,有利於深入研究自然資源的不同來源,闡明其各自形成與分布的規律,有助於在體制改革中完善「體」的一面。在功能方面,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將開發利用的資源品種歸併為四組——自然空間本身、自然物質、自然能、自然信息。這一划分,有利於深入研究自然資源的不同存在狀態,正確判斷其在開發利用中的技術、經濟與法理關係,有助於在體制改革中完善「制」的一面。本分類中使用的專業名詞,在尊重我國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基礎上,也考慮到全球在人與自然關係方面研究及實踐的進展,力求體現科學準確的概念內涵與外延。

本文引用信息

張文駒, 自然資源一級分類[J].中國國土資源濟,2019(01):04-14.

自然資源在人類發展史中的地位

任何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都是物質財富。物質財富從來源看,分為自然資源和人造財富兩大類。在這裡,沒有用「自然財富」一詞同「人造財富」並列。因為,兩類事物的概念外延互相之間完全排斥,選用後面這一對詞組似乎也無不可,修辭的對稱性還顯得順眼;但是,兩者的概念內涵卻並不是簡單對稱,在這一具體語境下,並列使用「財富」一詞,容易導致誤讀,理由見下段。

人造財富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產出品」,對人類而言,具有使用價值或曰效用。生產這些產出品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最終消費需要。那些直接目的只能滿足生產消費需要的產出品,會成為下遊產業的「中間投入」,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最終消費需要。而自然資源本身,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要素投入品」,是亞當·斯密筆下「生產投入三要素」之一,在人類開發利用之前,雖然也具有物質財富屬性,絕大部分卻無法直接消費。所以,不使用「自然財富」一詞而使用「自然資源」一詞,在這裡的用意是突出其「經濟資源」身份的一面。各種自然資源開發產業,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起點,都應劃入「第一產業」(primary industry)。第一產業的許多產品,往往需要經過多次加工,才能進入最終消費環節。那些多次出現的中間投入,其實最初來源都是自然資源。馬克思說:「種種商品體,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是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全程技術經濟關係的高度概括,並不只是對第一產業說的。

全球經濟發展階段,今天處在工業文明時代的後期。許多發展中國家,還都在努力實現工業化。工業文明時代最重要的支柱產業群是製造業,它發展和進步的要求,是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這一思路,已是全球共識。在2018年下半年的中美貿易衝突和談判中,智慧財產權的使用、交換及收益分配,成為核心爭議之一,根源即在於此。

但是,附加值無論科技含量高低,都必須附加在與之相適應的實物載體上,而後者歸根結底是來自於自然資源。這一點,常為不少專家學者所忽視。在自然資源領域工作的人們,就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和基本職責——為其他廣大勞動者辛勤努力創造的附加值,提供實物載體可持續供給的自然資源保障。

如果放開眼界,觀察人類這一物種生存和發展的全部歷史,就更能進一步認識到自然資源的重要地位——自然資源認識和利用的水平,不但同人類發展的水平同步,而且也同人類發展的速度同步。在自然資源認識和利用上的重大突破,多次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這裡提到的「人類物種」,有一個限制條件,它是中國遠古文獻中就提到的、具有「萬物之靈」素質的人類。用恩格斯的話說,是地球上唯一具有思維能力的高級動物物種。在史前時代的中國,依次有「元謀直立人」(170萬年)、「藍田直立人」(50~115萬年)、「北京直立人」(70萬年),生存時間大體上都沒有超出地質年代的第四紀(165萬年前至今)。從全球來看,也不會超過兩百萬年。

同地球的地質年齡(45億年)和天文年齡(48億年)比較,兩百萬年是一個很小的的數字(不到前者的千分之一)。但是,在這相對短促的兩百萬年裡,我們先祖在99%時間內的生存方式,同陸上其他雜食動物無異,好像一樣地都缺乏思維能力——只會採集野生植物、捕殺弱小的陸上野生動物、捕撈野生水生動物以謀生,同時,還得應付陸上肉食猛獸的攻擊捕食。這一相對漫長的時代,被恩格斯和摩爾根(美國古代史學者)稱為人類的「蒙昧時代」。相對漫長的蒙昧時代,在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資源方面,值得大書一筆的事只有一件——火的發現和利用,作者常將此事戲稱為蒙昧時代的一次「能源革命」。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有思維能力的高級動物物種,由此得到了有力的證明。除人類外,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另外哪一種高級動物是不怕火的。先祖在同肉食猛獸鬥爭的過程中,依靠智力,結成部落乃至部落聯盟,運用火的威力轉守為攻,制服了猛獸,成為陸上大地的主宰,為人類發展到野蠻時代創造了重要條件。

在相對短暫的野蠻時代裡,人類開始用自己的勞動創造人造財富,逐步替代採集漁獵活動,成為解決自己生存和發展的主要途徑。恩格斯說:人類在野蠻時代學會了種地和放牧。這一偉大創舉,使人類同其他高級動物徹底劃清了界線,拉開了距離,加快了發展步伐。這一創舉起步的時間,根據全球考古結果,在非洲最早——距今一萬八千年。全球四大文明古國中,資歷最老的古埃及也在非洲,立國之年距今六千年。非洲的野蠻時代,比起進入農業文明時代後的時間,只長了一倍。在中華大地,起步時間最早的是古華夏族5聚集的黃河中遊——甘肅秦安縣大地灣「前仰韶時期」遺址,距今八千年,出土文物中有最早種出的穀物——黍(古稱「稷」,今稱黏谷)。黃帝取代炎帝,在部落聯盟基礎上改制,建立了古華夏國,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距今4500~4600年。中華大地的野蠻時代,比進入農業文明時代後的時間,還短了一千年。

黃帝即天子位前後,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實際上只有土地一種,而且重點是耕地。即便是農牧並舉的部落,草地也只是土地的一個亞種,只不過生長於其上的牧草,在當年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而是一種野生的生物資源。

古華夏國建立時,版圖估計達百萬平方公裡,超過在此前已經存在的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但卻是一個內陸國家,同海洋不沾邊,這一點同前三者之間有差距。距海最近的東部沿海地帶,是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部落聯盟聚集安身的地方。涿鹿之戰,蚩尤兵敗身亡,全軍潰散。逃回本土的,由於群龍無首,後繼者無人,聯盟解體;投降和當了戰俘的,被古華夏國安置在江淮地區(今日的安徽省江北)。蚩尤部落聯盟聚集的原東部沿海地帶,後來都和平併入了古華夏國。在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才有了黃帝即位後管轄邊界「東至於海」的記載。

但東部沿海地帶,從五帝時期到夏商兩代,都沒有重視海洋的開發利用。在殷商後期,還把都城從這裡西遷到了太行山前的平原地區。具體原因難以深究,但捨棄舊都,不外是地理位置不好、發展得不夠繁華等等。而朝歌新都,背靠中西部群山,面向黃淮海大平原,至少是「風水」好多了。山東沿海地區,「擅鹽鐵之利」,春秋時代以後,成為大家羨慕的地方,應該是西周以後的事了。

在中華遠古文獻裡,用「社稷」一詞作為國家的雅稱,至今傳承未絕。7其實,這也反映了中華民族遠古時期自然資源開發的歷史局限性。在尊重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作者也想賦予它在當代也能站住腳的一份科學內涵——就是本文開篇第一段說的自然資源和人造財富。表達準確的科學概念,應該使用準確嚴謹的專業名詞,否則,文章怎麼能寫得通順?孔子不是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嗎?

全球人類在農業文明時代緩慢前行了五六千年。在大多數時間內,中華民族都走在前列。即便多次遭逢衰世、亂世,發展停滯乃至倒退,也是亞歐同病,中華民族無需過分自責。

全球發展急劇加速,而中華民族相對落後以至挨打,是在最近兩百多年內的事。從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領頭的第一次產業革命開始,全球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共產黨宣言》中說的「不到一百年」,實際上是七十年。從《共產黨宣言》公開發表到現在,也只過去了一百七十一年。全球人類在這二百四十年裡創造的生產力,比延續五六千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大了多少倍,要計算清楚,怕是要很費一番功夫的吧!在此期間,自然資源開發領域擴大和利用程度提高的影響,雖然難以用數字表達,但卻是震動全球的。

第一次產業革命的第一推動力,世人公認是蒸汽機的發明,這是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的第一次能源革命。這一事件,把木柴(早期的蒸汽機燒過木柴)和煤炭中的化學能,不但通過燃燒轉換成了熱能,而且進一步轉換成了機械能,包括位能(高壓蒸汽)到動能(直線運動到旋轉運動)。蒸汽機本身並未擴大能源的開發領域,卻大大提高了傳統能源的利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用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業工場和農業中的體力勞動。比勞動者體能強大得多的蒸汽機,推動一大批新興產業拔地而起,同時也使人們利用自然空間的範圍,從陸地擴大到了海洋。以英國為首的歐洲發達國家,憑藉蒸汽輪船發明帶來的海上優勢,橫行全球海洋(包括許多國家的領海),到處侵略擴張,佔領殖民地。其中英國收穫最大,贏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首次用艦炮打開中華國門的,也是英國。

第二次產業革命,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紀零零年代,涉及歐美兩洲,其第一推動力是大體同時發生的兩項能源革命——內燃機發明和發電輸電技術發明。只是領頭的國家,不是英國而是德國和美國了。

同蒸汽機比較,內燃機功率巨大而結構輕巧,特別適合於裝備行動裝置(主要是交通運輸設備)。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德國先後造出了第一臺內燃機和第一輛汽車。操作簡便、單價低廉的汽車,同建設容易的公路網結合,很快就改變了發達國家的陸上交通面貌,以致許多發達國家都稱自己是「裝在汽車輪子上的民族」。公元1903年,美國造出了第一架飛機。航空業的發展,使人類利用自然空間的領域,從陸地、海洋進一步擴大到了大氣圈。空軍的出現,使已經進入火器時代的作戰形式,從平面作戰前進到立體作戰。

石油在全球能源體系裡,從此成了位居第一的戰略資源。

發電和輸電技術發明,有互相關聯的兩種意義。能夠使用的電能,不可能是自然資源(雷電倒是自然能,人類至今還掌控不了),只能是能源產業(energy industry)的產品。發電技術發明的意義,就是把其他存在形態的自然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等)和能源物質(煤炭、石油、鈾礦石,等等),通過能量轉換的途徑,轉換為各行各業乃至廣大居民都便於利用的電能;各種用電設施(電燈、電動機,等等)的發明,則引導著電能的消費方向。

輸電技術的發明,造成能量傳輸同物質傳輸分離——物質(包括能源物質)傳輸依靠交通網;能量(這只能是電能了)傳輸依靠輸電網,在能源餘缺地區之間進行調節,比修鐵路造火車拉煤省事多了。

電能從此成了使用面最廣的終端消費能源。它不能完全替代的,只有以石油為原料生產出的燃油。

從1945年美國造成第一臺以電子管為基礎元件的電子計算機(供個人使用的微型機問世後改稱「電腦」),第三次產業革命興起並延續至今。與前兩次不同,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第一推動力,不是能源革命而是信息技術革命(包括信息的生產、處理和傳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起步不久,這一系列新事物從國外傳入時,中國人對之的稱呼是「以電子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

這一次革命對自然資源事業的具體影響,將另文討論。在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下,獲得巨大發展的產業,自然首先是信息設備製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結合,加快了傳統設備製造業自動化的步伐,中國為此在2008年國務院第六次機構改革中新建了「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傳輸業的發展,需要更為廣闊的空間,地面和大氣圈都已不夠用,從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始,在應用天文學引導下,人類開始向地球最外層空間——近地太空前進,航天業迅速發展。2018年末,中國發射了風雲4號衛星群,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趕上了全球先進水平。

全球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覆蓋領域和利用水平,相應達到了兩百多年來的高峰。在這一大背景下,2012年中共十八大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發展為五位一體——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這項基本任務;2017年中共十九大後,在次年國務院第八次機構改革中新建了自然資源部,實現了自然資源的全國統一管理。這表明,在當代中國,自然資源開發、保護與管理的事業,同全黨全國一起進入了新時代。

為在新時代裡能更好地有所作為,需要認真地總結繼承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建立起對自然資源認識和利用的科學知識體系。這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為此,需要先建立自然資源的科學分類。

自然資源一級分類框架的形成

一、從沒有分類到有了實用分類

在傳統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自然資源不算物質財富,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只是個跑龍套的角色,到不了舞臺中心。除了第一產業的生產單位需要依靠它(一般是無償使用的)完成任務,取得收益,沒人有興趣去研究這些沒要緊的事。

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在中國起步較晚。1982年3月,國務院第一次機構改革中,各部委的《職責範圍》(從1988年第二次改革起改稱《「三定」方案》)中,沒有一家列有自然資源管理職責,包括地質部這一以地下資源(礦產資源及地下水)勘查為主業的部門。只有煤炭工業部一家,在司局一級設計了「煤炭資源管理」的職責,而煤炭部是採煤業的主管部門,恰恰不應該是自然資源管理部門,並且在四年後的第二次機構改革時就被撤銷了。

這樣,在1988年國務院第二次機構改革到來、自然資源管理被全面提上日程時,知識準備就顯得有點倉促。

國家編委在各方面專家的分類主張中,採納了「七分」的主張。也即在國務院現有的部委和直屬局中,選定七個同主要自然資源關係密切的單位,賦予七類自然資源的社會行政管理職責。分別是:

地質礦產部——地質礦產資源(包括礦產資源、地下水)

水利部——水利資源(包括水域空間、地表水、江河水能)

林業部——森林

農業部——草原

國家土地局——土地

國家海洋局——海洋

國家氣象局——氣象資源

「實用分類」,是本文作者的用詞,毫無褒貶之意。它當然難免歷史局限性,未能全面覆蓋全部自然資源。但卻符合當年全面推進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實踐的需要,第一次由國務院明文確認,使主要資源品種從此有了法定主管部門(據國家編委辦公室口頭告知:各部委《「三定」方案》的法律地位,相當於行政法規)。

二、實用分類為科學分類打下了基礎

1. 1988年機構改革後,地質礦產部(原地質部在1982年5月改名)是唯一一個以自然資源管理為主要職責的部門,這是國家編委的意見,國務院的決定。在此之前,地質礦產部曾參與了自然資源管理機構設立調整的研究論證,形成了大、中、小方案。最後決策時,國家編委覺得大、中方案(建立國家自然資源委員會,建立自然資源部)的可操作性都不強,碰到的難題太多,最後採用了小方案——先把地質礦產部改造成以自然資源管理為主要職責的部門,以後再議發展。

此後的地礦部,既要認真研究自己職責範圍內的自然資源,以正確履行職責;還需要了解同自己職責有關的其他自然資源,以加強互相配合。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自然資源存在狀態為基礎,以自然空間、自然物質、自然能為一級分類標準的思路。

2. 林業部長期堅持對森林性質和功能的研究。1998年國務院第四次機構改革中,林業部降格為國家局,這一研究也未受影響,終於在世紀之交,形成了思路清晰的建議方案。上報黨中央和國務院後,得到採納。2003年7月8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名發出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林業發展戰略的轉變,「從以木材生產為主,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

3. 1988年機構改革中,在歷史上曾經兩撤兩建的水利電力部改組為水利部。在電力部分和同時撤銷的石油部、煤炭部基礎上,組建了能源部。這本應該是一步好棋,體現了物質同能量的管理分工。只是能源部只存在了一個任期,1993年機構改革時就撤消了,其間得失,沒見有人討論過。但水利部卻得以集中力量,加強了水這一最重要的通用物質資源的管理。

1998年國務院第四次機構改革後,新任水利部部長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文章明確提出,水利部的工作,將從以水利工程為中心,轉向以水資源為中心。

4. 2005年到2007年,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叢書《國家卷》。除組織院內研究骨幹外,由於內容涉及面廣,還約請了一些院外人員參加。整個課題共二十卷,正好有一半(十卷)是研究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第三卷(能源)和第九卷(礦產資源)兩個編寫組的人員,意識到此兩卷的研究對象重疊部分大——能源供給的90%來自礦物能源,國內礦業產值70%是能源礦產品,商定在編寫中加強合作——交換資料數據,重要政策建議互相商量,避免由於疏忽,在編寫內容中出現不該有的矛盾。兩卷編寫任務圓滿完成,都被評為優秀成果,而且在自然資源開發中如何認識和處理物質與能量關係上,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認識。

三、本文分類思路及其最後確立

2018年上半年,在同友人合寫文章時重讀《資本論》,接觸到了馬克思德文原著和英譯本。這時才知道,馬克思在《資本論》裡引用威廉·配第《賦稅論》裡的兩句話「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時,並沒有原文照錄,而是把後一句改成了「地球是財富之母」;經恩格斯校訂後出版的英譯本,繼承了德文原著的改動。

馬克思的這一改動,實在是「點石成金」之筆!準確點明了「財富之母」的身份。相形之下,「土地是財富之母」的說法,就顯得有點「隔靴搔癢」了。當然,威廉·配第的原話,受制於歷史局限性,後人不應苛求,但也無需照抄呀!後文的論述,將會向讀者進一步證明這一點。

「地球是財富之母」是馬克思的金石之言,我輩後人不敢漠視。它對本文作者最重要的指導,就是在它的啟發下,把自然資源的來源加入分類依據,形成來源和功能並重的「二維分類標準」,而來源更重於功能。有充分科學依據的自然空間,居於來源和功能的銜接部,其地位最為重要。按此標準建立的「自然資源一級分類」,不但科學依據更為充分,實用價值也更大。

把來源列入一級分類標準,有利於在體制改革中先解決「體」的統一問題。因為區別來源的第一步,就是先做到科學劃分自然空間。不同空間的形成歷史和條件不同,在其中形成或蘊藏的物質和能量資源,也與前者密切有關。進行自然資源調查研究時,以自然空間為基礎,開展綜合性的調查研究,就抓住了「來源」和「功能」兩面,有利於防止在同一空間內出現各行其是的雜亂無章。同理,管理機構的建立,也以按自然空間分工為好。即便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交叉分工,在同一自然空間履行不同職責的單位,也要建立合作協調的制度。

把功能(自然資源不同品種的存在狀態)列入一級分類標準,有利於在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的調查、開發、消耗、補償中,區別對待建「制」一事。其中的技術、經濟、法理關係的研究和制度建設,要有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機構辦理,還需要有綜合性機構從中協調。

按照形式邏輯要求,同一級分類只應有一個標準,否則就容易出現混亂。本文不按此常規行事,具體類別無法在正文中一一列出,只能製成網式表格,二維標準分別控制表格的縱橫方向,在表式處理上,體現出來源重於功能,在來源中又以地球為中心。下面,通過填寫表1的模擬方式,簡要闡明這一分類思路的要點及其效果。

表1最上的第一行,把整個宇宙空間由遠到近劃分為五個等級:宇宙、銀河星系、太陽系、地月系統、地球。按照系統科學的思路,地球是中心,但只是個單一星球,比它等級高的系統則都是星系。

第二行列出了五級系統內能夠為當代人類提供自然資源的部分。從這一行起,銀河星系外的宇宙空間就缺席了。這說明,遙遠的宇宙空間,當前還不是應用天文學的用武之地,而只是基礎天文學或曰理論天文學的用武之地。也是從這一行起,地球這一最低級的自然系統,演變得空前豐滿,其外部表層,分出了六個子系統空間。

第三行到第六行則按照自然空間、物質、自然能、自然信息四類功能(也就是存在狀態)的順序,分別填入後面四級空間提供的自然資源品種。在三四兩行中,銀河星系、太陽系、地月系統中的月球也缺席了。

表1填好了,形勢也明朗了,大自然提供給當代人類的自然資源,密密麻麻地排在表1的右上角。地球這位「財富之母」,確實名副其實!

不過,還是有兩件事,在表1上沒法表示得很清楚,作者想力爭用文字把它們解釋明白。

第一,畢竟還有一份自然能和三份自然信息來自地球外星球,這些星球的作用和身份是什麼?

地球是一個半開放的自然系統,系統內外的物質交流可以說已經近於零,而能量和自然信息交流則一直在正常進行。

這是一個自然過程,當然只服從自然規律。能量和自然信息的流動,都是流出方啟動的。太陽光熱能從6000℃高溫的太陽表面向四面八方輻射,遵循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只能從高能位流向低能位,當然也就因此保持了自身的物理化學平衡。輻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在太陽輻射出的總能量中,只佔極小的份額,按照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本就應該計入地球的總能量增加。這部分能量又是在同地球上的自然資源(耕地、光伏發電場佔地)結合以後才發揮了作用的,將之認定為是在地球上產出的,也合乎情理。

信息交流遵循信息不守恆原理。地球人類取得這些自然信息,自然對自己有利,但三個外星球上的自然信息資源,並未因此而損失半分。其實,這三份自然信息,不是單純的外星球自然信息,而是地球上自然資源與外星球自然資源相結合的產物。外星球的自然信息,不是按照自然規律,像太陽輻射出光熱能那樣,來自外星球的主動發出。觀測對象是由地球上的觀測者精心選定給自己當配角的,有的還會「與時俱進」,一旦發現不合適,配角就會被換掉。別的國家不敢說,北極星這個角色,從古至今,在中國至少被換過三次了。一般讀者只要明白,這一部分自然信息,只有從地球上觀測外星球才能取得,直接目的是精確測定星地之間的相對位置和方向,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地球自己的自然空間資源,就可以了。

馬克思在一個半世紀之前寫下「地球是財富之母」這句話時,概念內涵和外延都十分精準。一個半世紀之後,這句話依然沒有過時。

第二,表1右下角為什麼全是空白?外星球的自然信息,有用的雖然不多,也都要取來為我所用。在自己棲身的地球上,怎麼連個位置都沒有,是填漏了吧?

是漏填了!但不是疏漏,而是有意漏掉不填的。因為無論怎麼填,都會讓讀者糊塗,還是不填為好。

凡屬有價值的自然資源品種,在進行開發利用之前,總得把資源的數量、質量和開發條件弄明白,也就是要進行一番自然資源調查或勘查。這種調查或勘查報告是什麼性質的產品?三十五年前,張炳熹先生(中科院地學部院士)在一篇文章中作了回答:是一種自然信息產品。

炳熹先生當年的文章,從地質工作和信息革命角度討論問題,對於地質報告這一產品性質的認定,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但是,他沒有來得及對自然信息本身的不同屬性作進一步分析研究。

先生已仙逝多年。本文作者在今天,只能不避淺陋,狗尾續貂,先簡單地回答這一問題。

大範圍的區域地質調查(如1∶25萬區調),收集的是獨立自然信息——並不依附於任何一處特定的自然資源產地。最後形成的調查報告,屬於獨立信息產品。

針對特定礦產地(有開發價值)的礦產勘查活動,收集的信息,從總體上說屬於非獨立自然信息——依附於特定礦產地。最後形成的勘查報告,屬於非獨立信息產品。這類報告,如果離開了它所依附的特定礦產地,在礦業開發上一點用處都沒有。

這一問題牽涉甚廣,不能多談,今天只說說表1該怎麼填。

獨立自然信息找不著填的地方。這很好,找不著地方就是用不著填,說明表1的設計沒錯。反正這也不會影響調查活動的開展。

非獨立自然信息倒是找到了兩個地方,但是無論填到哪裡都覺得彆扭。填到第六行吧,這裡是「自然信息」的正宗領地。但立刻就會覺得不對——非獨立信息同它所依附的自然資源實體分處兩地,這不成獨立信息了嗎?填到第四行,同它所依附的自然資源實體放在一起如何?更不靠譜。這不是把表1的體系全打亂了嗎——在「提供物質」一行裡塞進了「自然信息」。

說到底,表1的設計,就沒有打算給地球上的自然信息留位置。這件事沒有必要,是因為這些自然信息本身不用去找,它們充斥在地球外層空間人們能夠到達的地方。所謂自然資源調查,就是通過對這些自然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反覆研究,找到或深入認識那些發出這些信息的自然資源實體,哪能顛倒順序去辦事呢?這是從系統科學理論中領悟出來的治學方法。

如此說來,表1中設計第六行的目的,還真是為地外星球保留的了。因為在外星球上拿到有用的自然信息太不容易,而少了它還不行。在解釋第一件事的時候寫了一句話,「這一部分自然信息,只有從地球上觀測外星球才能取得。」願讀者能記住。在表1第六行頭上,填寫本行的要求,也因此而多寫了幾個字:「提供自然信息及其主要實際用途」。

最後,本文前面已經說過,建立自然資源的科學分類,只是深入研究自然資源的起步,何況還只是其一級分類。依靠表1,不可能解決太多問題,主要是想依靠它,幫助讀者掌握科學方法,在前進探索中少走彎路。

為此,在後面一節裡,將選擇容易令人誤解的事物作專題討論;最後一節《結語》中,想提出幾條建議供讀者參考。

容易被誤解事物的專題討論

一、近地太空納入地球外層空間引發的新問題

人類活動進入這一空間,始於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現在為止,只有六十二年,還沒有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長。現在,在近地太空中繞地飛行的各種航天飛行器,多得數不過來了,可謂是一派繁榮氣象。中國也急起直追,趕上了全球先進水平。

人們歡呼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讚揚航天技術的快速進步,歌頌在這一過程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傑出人物,這都是應該的。

但是,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有著密切關係的人們,在參與公眾歡呼之餘,也該冷靜下來,先思考一下:在這一空間領域出現了一批新興產業,其直接推動力當然是科技進步,但一定還有一個自然基礎——這一空間本來就具有保障這些產業存在並發展的自然資源條件,那是什麼?這一問題是天文學家回答的——是萬有引力場。

要感謝哥白尼,是他用日心學說取代了地心學說;要感謝牛頓,是他創立了萬有引力理論,推導出了萬有引力計算公式;要感謝中國的天文學家,是他們引進並使用了這些科學知識。這些努力的結果是,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全球和中國的自然資源體系裡,增加了一位新成員——近地太空。

1.「近地太空」是一圈客觀存在的自然空間。人們認識並開發利用它雖然最晚,但它的資歷卻比離地心近的大氣圈、水圈、巖石圈都老:後三者都是在地球進入地質時代以後才逐漸形成,它卻是在地球的天文時代裡就存在了。

2. 近地太空同下面三層自然空間之間,一個明顯的區別是,下面三層,各有自己特有的基本物質填充其中,而近地太空中卻是真空狀態。下面三層,除空間本身就是三種各具特色的自然資源外,還能夠提供各具特色的物質和自然能。近地太空當然做不到,只能以自身這一自然空間為人類服務。

3. 從表1在近地太空名下列出的三項實用功能看,其實都是為在下面三層中活動的人們服務的:「調查地面資源」是為地面自然資源開發服務的,「洲際通訊」的終端大多在巖石圈上層和水圈,「航天交通」尚未進入市場。自然資源系統雖不是這些活動的主管部門,卻是其重要用戶的代表。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建立起同近地太空主管部門的聯繫合作制度,十分必要。

二、巖石圈在垂直方向上分層管理的思路和用語

在地球的四層外部層圈中,巖石圈地位最為重要。全球各國基本上都分兩層管理,我國也如此,但管理思路和用語不盡相同。現將用語對照列出(表2),以供參考:

不同的用語,隱含著不同的思路。左面三列,都是法律用語。本文用語是個人見解,只能視為學術用語。「表土」「底土」兩詞的中譯,是中國在聯合國工作專家的意見,經聯合國同意的。「土地」一詞,在國外立法時似在淘汰中。中國《礦產資源法》中,對作為礦產資源蘊藏空間的巖石圈下層,沒有作為一個整體明確其法律地位,因而沒有專名。

三、怎麼樣才能把「物質」同「能量」19清晰地區別開來

在這件事上發生誤解誤讀,根源在於,中文中「物質」一詞使用頻率偏高,在不同學科(哲學、經濟學、產業工程學、物理學)中,其概念內涵外延又並不相同,一旦同自然資源分類扯到一起,很容易出現混亂和誤讀。在編制表1時,處理辦法如下:

1. 嚴格按物理學思路劃分「物質」和「能」,以自然資源在開發時的存在狀態為唯一依據,不論它開發後的用途。例如,煤、石油含有化學能,鈾礦石含有核能,都一律劃為物質資源。採出的煤炭用於火力發電,火電廠劃入二次能源業,採煤業也不能因此就劃入一次能源業。否則,煤炭如果用於發展煤化工,採煤業該算哪一行呢?

2. 在自然資源分類中不用「能量」「能源」兩詞。分類是定性不定量的工作,「量」字純屬多餘。「能源」一詞,概念內涵外延都不清晰,宜於增加定語後,用於有限領域。如嫌「能」字這一單音詞音形欠佳,可增加定性定語後使用,表1中使用的詞是「自然能」。

結 語

一、「一級分類」的意義和作用

所謂「一級分類」,就是在自然資源這一大類之下,概念外延最寬的分類。只要是人類能夠開發利用的自然物,哪怕目前還沒有開發,哪怕是作者行文中漏掉了,都應該能夠從表中找到位置,而且是只能夠找到一個位置。

與此相對應,表中任何一個類別的概念內涵,自然就不可能十分豐滿。如果需要深入了解某個類別的全部自然、技術和經濟屬性,或是需要深入研究兩個類別之間的聯繫或差異,都需要縮小外延進行專題研究。涉及面更寬的,可以在表1中圈出一塊矩形面積建立二級分類。

二、利用表1,開展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部分立項建議

1. 參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20把中國的海洋立法成果綜合成一部大法。理由:1)《公約》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雖有四點聲明作為保留條件,仍是分歧較少的國際協議之一。以此為擴大對外開放的前沿,向著良好的國際規則前進。2)《公約》立法眼界開闊,甚至都涉及到其他領域的立法思路,可供整個自然資源系統參考借鑑。

2. 以生物資源(主要是植物)為主題,建立二級分類。理由:1)這是本文一級分類的薄弱環節,需要補課,要點是先研究清楚生物資源同無機資源屬性的異同。2)天然林保護,生態林營造,可能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

本刊聲明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統一管理與分類而治
    由於各類自然資源的性質和特點差異較大,建立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的管理體制還需要對自然資源資產進行合理的分類,明確其目的和功能定位及其管理原則。對此,筆者建議對自然資源資產按照公益性和經營性進行分類管理,對屬於公益性的自然資源資產,按照相應的公共目的和原則進行管理;對屬於經營性的自然資源資產,按照相應的市場目的和原則進行管理。
  • 《地表基質分類方案(試行)》解析
    《分類方案》根據《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參考地質學、地理學、土壤學、農學和生態學等國際、國內現行的分類標準,結合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工作實際,研究提出地表基質分類方案。i自然全媒體特邀有關專家,對地表基質分類的重要性、目的以及《分類方案》的科學性、創新性等進行探討解讀。
  • 自然資源部印發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指南
    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為實施全國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科學劃分國土空間用地用海類型、明確各類型含義,統一國土調查、統計和規劃分類標準,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提供了依據。
  • 自然資源部: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用地用海分類
    本報訊(記者 高文)日前,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以下簡稱《分類指南》)有關內容。《分類指南》明確了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應遵循的總體原則與基本要求,提出了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的總體框架及各類用途的名稱、代碼與含義。
  • 省、市自然資源部門在南康一建築工地科普古生物化石保護常識
    省、市自然資源部門在南康一建築工地科普古生物化石保護常識 信息分類: 文件編號:
  • 一文看懂什麼是自然資源
    而自然資源是生產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性生產資料,這就賦予了自然資源隱性的但又不能忽視的政治屬性。自然資源主要特點稀缺性  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自然資源相對於人類的需要在數量上的不足,兩者之間的矛盾構成資源的稀缺性。我國自然資源稀缺性問題十分嚴重,節約資源是我們的基本國策。
  • 甘肅省祁連山區域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試點項目通過驗收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 通訊員王鋒)12月21日,由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司、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等多家單位20餘名專家成立的專家組,對甘肅省祁連山區域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試點項目進行驗收
  • 莆田仙遊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李自力被查
    8月18日,莆田市紀委監委網站發布消息,仙遊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一級主任科員李自力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仙遊縣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李自力簡歷  李自力,男,漢族,1966年5月出生,福建仙遊人,1992年12月入黨,1990年8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
  • 「考」是基礎 「用」是關鍵——綿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推進公務員...
    2020年以來,綿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高度重視公務員平時考核工作,制定《綿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務員平時考核方案(試行)》,把功夫下在平時、抓在經常,多維度發力。壓實責任,一線考核。公務員平時考核按照「一級考核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原則,考核對象的直接管理人是平時考核的主管領導。一般情況下,科室主要負責人負責對本科室人員進行考核,科室主要負責人的考核由其分管領導負責。
  • 「自然資源國資委」要來了!這是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字號機構
    《總體方案》提出,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的健全,將按照所有者和監管者分開和一件事情由一個部門負責的原則,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組建對全民所有的各類自然資源統一行使所有權的機構,負責全民所有自然資源的出讓等。彼時,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和中科院等機構都已經提出了多套機構職能改革方案。
  • 香河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建促業務 業務強黨建
    香河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優化組織結構打基礎,創新活動形式激活力,堅定理想信念樹典範,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形成「以活動助黨建,以黨建促業務,以業務強黨建」的良性循環,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改革創新,增強全局黨員幹部凝聚力和戰鬥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鍛造一支自然資源規劃管理領域
  • 2015一級註冊消防工程師技術實務知識點:生產的火災危險性分類
    生產的火災危險性是如何分類的?生產類別 火災危險性特徵 火災危險性分類舉例 甲 生產時使用或產生的物質特徵: 1.閃點60kg的設備),瀝青加工廠房,植物油加工廠的精煉部位 煤、焦炭、油母頁巖的篩分、轉運工段和棧橋或儲倉,木工廠房,竹、藤加工廠房,橡膠製品的壓延、成型和硫化廠房,針織品廠房,紡織、印染、化纖生產的乾燥部位,服裝加工廠房,棉花加工和打包廠房,造紙廠備料、乾燥廠房
  • 市自然資源局召開領導班子會議
    市自然資源局召開領導班子會議 信息分類: 文件編號: 公開方式:
  • 2016一級消防工程師技術實務重要考點:生產的火災危險性分類及舉例
    2016一級消防工程師技術實務重要考點 生產類別 火災危險性特徵 火災危險性分類舉例 甲 生產時使用或產生的物質特徵: 1.閃點<28℃的液體 1.閃點<
  • 2020一級消防工程師考點:爆炸性混合物的分類、分級和分組
    2020年一級註冊消防工程師備考已開始,在一級註冊消防工程師考試的3個科目中,《消防安全技術實務》是《消防安全技術綜合能力》和《消防安全案例分析》的基礎,所以建議大家先從《消防安全技術實務》開始複習!接下來,建設工程教育網小編為大家分享知識點「爆炸性混合物的分類、分級和分組」,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幫助!
  • 【本期關注】張衛民 | 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理論問題探討
    自然資源資產兼具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國內外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進展,以及生態系統價值評估核算與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的區別與聯繫,對自然資源資產生態價值核算框架構建進行了探索。
  • 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四位一體」 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助力營商...
    2019年以來,宜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以建立自然資源和規劃信用信息分類管理制度為重點,大力推進自然資源和規劃領域誠信體系建設工作,在全市範圍內逐步建立起「完善評價標準—建立誠信檔案—開展信用評價—推進信用公示」四位一體的市場主體誠信體系及配套制度,
  • 學術交流丨自然資源管理中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若干思考
    文獻[3]分析了自然資源管理內涵,提出了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在自然資源管理中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技術體系、國土空間規劃技術體系等的相關任務建議;文獻[4]從自然資源的特點以及自然資源管理需求出發, 提出測繪地理信息在自然資源管理中服務資源調查、確權登記、空間規劃、監督監管4項主要任務;文獻[5]提出基礎測繪要同等重視對自然資源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加快研究基礎測繪在自然資源管理整體布局中的定位,
  • 自然資源的權利化
    鑑於自然資源具有迥異於物的屬性特徵,資源權自然有著不同於物權的構造和特性,難以用現行物權理論進行解釋和構造。從內容上看,資源權包括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自然資源他物權。在堅持我國自然資源國家和集體所有的前提下,自然資源他物權在理論上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其一,自然資源使用權。
  • ​市政府專題研究自然資源工作 儲祥好主持
    ​市政府專題研究自然資源工作 儲祥好主持 2020-12-03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